戲劇類
關燈
小
中
大
不出其類,場面臺步,各有定名定式,【如武劇中花樣繁多,然每式均有名,如三出槍、五出槍之類,觀者目眩不覺,實皆聯各式而成一場,無無名無式者,故一說可能也。
】習戲旣久,舉類可通,故一說登臺,如所夙習。
以譚鑫培唱《探親》之村婆,其為臨時猝說可知,詞句繁多,又為劇中正角,且唱調變腔,此難之難者,非彼不能,亦非宮廷之威,不能令其發此一汗,竭力從事也。
海派 京伶呼外省之劇曰海派。
海者,汎濫無範圍之謂,非專指上海也。
京師轎車之不按站口者,謂之跑海。
海派以唱做力投時好,節外生枝,度越規矩,為京派所非笑。
京派即以善於剪裁、乾凈老當自命,此誠京派之優點,然往往勘破太過,流弊亦多。
規矩 崑曲規矩最嚴,皮黃漸替。
昔時副末開場,生旦送客,晚近已廢。
津、滬劇園,終場時尚有烏帽鳳冠者二人,出而將事,然大抵如童稚遊戲,冠而不裳,草草一恭,不復成禮矣。
京師戲園未開場以前,例設繡旗八面,分插三隅,臺累兩案為臺,上懸朱幙,中設印符各事,若為將軍戎幄者然。
前臺鼓樂,三奏三擂,乃開首劇。
若唱堂會,尚有跳加官等事。
客至點戲,有貼執笏至坐客前為禮,謂之抱牙笏。
【演劇時,貼持朝笏及戲名冊呈請選擇,擇意所欲者一二齣令演之,曰點戲,餘由伶人任意自演。
此與《教坊記》所載者異。
記雲:「凡欲出戲,所司先進曲名上,以墨點者即演,不點者即否,謂之進點。
」】曲終有犒,亦貼著朱衣,當臺頓首以謝,謂之紅人。
此種規章,後已漸歸淘汰。
他如伶在前臺,犯規有罰。
後臺坐次,各有定箱,列箱四壁,有大衣箱、二衣箱、盔頭箱等稱,惟醜可亂坐,餘則生可坐大衣箱,且僅能坐靴箱,規律甚嚴。
其人遇有事,同赴精忠廟申訴,聽會首處分,賞罰重輕,仍取決於公議。
伶界公例,以登臺最後為最佳,以名角自命者,非壓冑子不肯出。
戲在末者,俗稱為後三齣,與此者皆上選。
其前為中冑子,【日中時例應有小武劇,故謂之中冑子。
】中冑前後皆中選。
再前為頭三齣,開臺未久,客均不至,以下駟充場,藉延晷刻,不特上選斷不與此,即中角亦無為之者。
格律 舊劇格律至嚴,崑曲尚矣。
即以皮黃論,聲音、腔調、闆眼、鑼鼓、胡琴、臺步姿勢、武藝架子,在在均有定名定式,某戲應如何,某種角色應如何,固絲毫不可假借也。
情節 徽戲情節,凡所注重者在歷史,而惜非真歷史也。
其原本全出於《列國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封神演義》諸書,加以明季仕宦閹璫之遺聞,【《玉堂春》、《四進士》、《雪杯緣》、《審刺》、《打嵩》、《法門寺》等。
】國初京師四方之巨獄,【《馬四遠》、《送盒子》、《殺皮》、《十二紅》、《南通州》等。
】再以《綴白裘》中之崑戲,稍事變通,亦成今劇,意在以往事動人興感。
而事苦不真,且編戲者又非通人,故唱工雖佳,而能入情者絕少,轉不如秦腔各劇,注意家庭,猥瑣之中,卻有令觀者入神之妙 蓋皮黃偏重忠孝二義,秦腔則推而廣之,如《蘆花計》以教人之為繼母者,《打柴訓弟》以教人之為兄者,《殺廟》以教人之為僕者,《對影悲》以教人之為嫡妻者,《雙冠誥》以教人之為妾者,《算糧登殿》以教人之為婦翁者,《三疑計》以教人之為師者,他如《八義圖》則重在友,《六月雪》【即《斬竇娥》】 則重在姑,《獅子樓》則重在鄰,【較《水滸傳》增出鄰人弔喪伴宿一層,事近不情,然頗足長人敦裡睦鄰之念。
】《小磨房》【即《十八扯》,本梆子戲。
】則重在小姑叔,凡倫常交際之地,有可戒可風者,皆編入戲文,以資觀感。
初僅行於太行以西,為鄉人謠唱,故其俗視關東稍近敦厚,亦未始非先輩提倡興感之功。
若與徽戲溝而通之,亦未嘗無益於薄俗也。
做工 做工之能事,無窮盡,如唱《盜宗卷》必忠直,但飾為癡,則謬矣。
唱《空城計》必閒雅,若露為詐,則遠矣。
為《天雷報》之老父者,必如鄉愚,方為合格。
為《白虎帳》之元帥者,必力持鎮定,乃近人情。
非然者,不厭則疏,過猶不及。
曩時名伶,必經數十年之揣摩閱歷,始能現身示人,惟妙惟肖。
觀於《壯悔集》中之馬伶,欲扮嚴嵩,必鬻身於權奸之門,窺探三年而後得。
《閱微草堂筆記》中之某伶,欲充婦人,必先自忘為男子,貞淫喜怒,先擬境於心,然後登場自合,其難其慎,概可知矣。
臺步臺容 於做派、白口之外,更進而求其次者,曰臺步,曰臺容 臺步之考究,以崑班為最,京班則不甚注意,然恒為演劇之補助品,不可漠然忽之也。
臺步之施設,亦因戲而異,袍帶戲宜端重莊嚴,文巾戲宜從容閒雅,而靠把戲若《九更天》、《陽平關》等,更宜於匆促之中,求其穩重,務必絲絲入扣,不可躁急失檢,以緻紊亂。
至於臺容,演劇者類多淡漠置之,譬之演劇者為二十歲,則無論其挂黑鬚,挂白鬚,戲中人為五十歲,為八九十歲,自觀劇者視之,但見其為二十歲人,此不知化裝之故也。
【日本人演劇,以一人於一劇中扮數人,而各異其貌,即諦視之,亦不能辨。
】且多喜塗脂施粉,即七八十歲人,亦顏色嬌嫩,殊不可解,是非研究化裝,不足去其病。
近見評劇者,每謂天生一副老旦面目。
夫老旦面旦,天生固足以豪矣,而其他諸角色,固不能專恃天生,必以化裝之美惡為臺容之美惡也。
戲必有技 戲之難,非僅做工,尤必有技而後能勝其任。
武技【俗謂之把子。
】無論,即以文戲言之,其能事在衣裝一方面者,則如《黃鶴樓》之冠,【皇叔應以首上冠擲丈許,落於拉場人手。
】《李陵碑》之甲,【不能見解脫痕,且須合闆。
】《瓊林宴》之履,【生一出臺,便須以足擲履,以首承之,不得用手扶助,自然安置頂上方合。
】《烏龍院》之靴。
【宋江應於旦膝上左右旋其靴尖,與指相和,必相左以速而善變其方位為能。
】其能事在用物一方面者,則如《九更天》之刀,【時刻促而準。
】《戰蒲關》之劍,【旦炷第三香時,生立旦後,劍自落手。
】《楊妃醉酒》之爵,【啣而折腰。
】《採花趕府》之花,【招手而出,近戲法。
】《虹霓關》丫鬟之盤,【以兩指旋轉之,飛走而啣其杯,走定盤正置杯甚速,皆須應節,甚難。
】《打連箱》稚妓之鞭與扇,【式甚多,皆非久練不能。
】其技皆應絃按節,炫異驚奇,非夙能者,苟易人為之,斷不能靈敏新奇也。
扮戲 伶人扮戲時之苦,不可言喻。
溼帕幕首,由眉際上矗為鬢,挾眉俱起,故成掉梢,凜然有豪傑氣。
初試緊束,如孫悟空之經緊箍咒,頗不能堪,久乃由勉即安,不至岑岑如戴山矣。
花旦上裝,兩頰勻脂甚厚,以視北地胭脂,不止倍蓰。
若覿面相看,色如深醉,頗不適目。
惟登場之後,遠近皆宜,卓文君頰際芙蓉,望而可見。
戲衣緞繡,皆極粗糙,而彩色特豔,與面色相配,均與常人不同。
若衣之以行通衢,雖在劇場以為美觀,亦將駭而卻走。
蓋宜於燈光遠視,非真顏色動人也,此亦光學審美學之別科也。
打筋鬥 打筋鬥,顛覆旋轉其身以為戲也。
筋鬥亦作金鬥、觔鬥、跟頭,蓋以頭委地而翻鬥跳過,且四面旋轉如球也。
排場 戲中排場,亦曰過場,穿插停勻,指示顯露,如報名唱引,暗上虛下,繞場上下,【《寄子》中之亂兵。
】走場緩唱,【《黃金臺》之頭一場。
】又如馬僮備馬,【《伐子都》。
】擺對相迎,【《黃鶴樓》。
】以及雷雨繞場,【《天雷報》。
】兵卒繞場,【《收關勝》。
】雲水繞場,【《大賜福》、《金山寺》、《泗州城》等。
】與一切大小起霸,【《長坂坡》之四將遞出,為大起霸;《四傑村》之英雄改扮,為小起霸。
】長短吹牌【飲酒時唱《舉杯慶東風》之類。
】等。
皆人人所知,習成定式者也。
切末 切末,點綴景物之謂也。
《桃花扇》之十六萬金,為最耗財力。
崑曲尚切末,徽班規模甚狹,取足應用而已。
曩時天津有班曰太慶恆,最以切末著稱,如《金山寺》中之水法,以泰西機力轉動之水晶管,置玻璃巨篋中,設於法海座下,流湍奔馭,環往不休,水族鱗鱗,此出彼入,頗極一時之盛。
又演《大香山》一劇,諸天羅漢,貌皆飾金,面具衣裝,人殊隊異。
而戲中三皇姑之千手千眼,各嵌以燈,金童玉女之膜坐蓮臺,悉能自轉,新奇詭麗,至足悅觀。
惟班中唱做無人,未久即廢。
京師切末,大率不外龍虎羊犬、奎星土地、鬼面佛面及橋亭雲樹數事而止,其他則《長生殿》有鵲,《戰宛城》有兔,惜亦不盡有。
惟內廷演劇,此類孔多,出鬼入神,備六殿諸天之勝。
上海自新劇旣興,以西法佈景,繪形於幕,自視舊制為優。
然畫背景者,必用油畫法,此派傳自西方,故所繪景物,亦多為西洋式。
廳堂桌椅無論矣,乃至古樹矮屋,小橋曲徑,其形色姿態,亦異中土,而戲中人乃峨冠博帶作漢人古裝,豈非大不相稱耶? 京劇以聲歌代語言,以姿勢表動作,故精神上之能究極縝密,而物質上之佈置轉多忽略不備.揚鞭則為騎,累桌則為山,出宅入戶,但舉足作踰限之勢,開門掩扉,但憑手為挽環之狀,紗帽裹門旗,則為人頭,飾以偽鬚,則為馬首,委衣於地,是為屍身,俯首翻入,是為墜井.乃至數丈之地,舉足則為宅內外,繞行一周,即是若幹裡.凡此,皆神到意會,無須責其形似者.自有舞臺,乃多用佈景,器具必真,於是扞格附會,反鯡支離.如上牀安寢,何以未卸裙履?未入房戶,何以能見聯屏?乘車者既有真車矣,騎馬者何以無真馬?交戰時,巾背景一幅山林,而相打者乃轉來轉去,追逐半日,不離尋丈之地,此皆不可通者也. 行頭 戲具謂之行頭,分衣、盔、雜、把四箱。
衣箱、盔箱均有文扮、武扮、女扮之分,雜箱中皆用物,把箱中則鑾儀兵器,此為江湖行頭。
昔時排一新本,必以多金特製之。
如淮商排《桃花扇》一劇,費至十六萬金之多,可謂侈矣。
自入本朝,人盡髠頭,衣皆袍褂,劇演古事,略存漢官威儀,二百餘年以來,大端未易,而踵事增華之處,則無時無之,以較古代衣冠,當亦有不觚之歎。
洎光緒初年,雖尚華麗,然斟酌於其人其事,相沿有定,某戲應著某式,某角應服某色,某場應易某製,固皆井井有條,不稍紊亂。
及癸巳玉成班由滬入京,袍笏冠帶,無不窮極奢麗,都人覩之而善,後遂互相效仿,不復講舊時規制。
庚子以後,益亡等矣。
其最觸目者,女伶貼界,彩繡分披,終場屢易,且姑毋論,即如黃天霸之羅巾,珠纓遍耀,武二郎之闆帶,金繡齊輝,黃官副戎,武為戍犯,其必不相稱,屬想可知。
然武劇皆少年英雄,尚可不必呆講,至若白鬚丞相,粉鼻朝官,袍皆數寸之緣,邊皆緋紅之飾,神遊目想,在古必無。
而且戲場化裝,貴在神肖,故昔時《拾玉鐲》之旦必荊布,《小上墳》之貼必縞衣,今則任意增妍,有被羅綺而披彩色者矣。
甚且冠帔不悅目,則悉易衫裙,巾幅不動人,則亂攢珠玉,尚文太過。
至新戲出,而又全從時式,一切以質矯之,雖演《紅樓夢》之尤三姐,書中明標紅襖綠褲,亦改從時尚雅素一流。
過與不及,其失也均,固鹹失戲之本意矣,必求似其人,斯為無負。
十六萬金之裝飾,若非專就其人特製,亦安用是多金為哉! 化裝之名稱 化裝之顏色,總名彩色。
老生以胭脂粉和兩頰曰上彩,花臉開臉曰鉤臉,花旦裝蹺曰踹蹺。
劇中去冠時露出之豎髮曰水髮,妖怪或神將及頭陀披髮之髮曰蓬頭,髮之繞成一結,如《褚彪》,《(蟲八)蠟廟》等戲,脫帽時露出者曰髮糾.鬚之總名曰口面.老生之三綹長鬚,黑者曰黑三,白者曰白三,花者曰彩三.花面之長鬚,白者曰白,滿黑者曰黑滿.鬚之左右較長,中間略短,演劇時可左右抓開者,紅曰紅抓,黑曰黑抓,耳上之毛曰鬢毛.鬚上虬結成團者曰虬髯四喜.小醜短鬚向上者曰一簇,小醜之三綹短鬚曰醜三,鬚之下頜用鬃絲吊掛短髭者曰吊達.短髭之作一字形者,黑者曰黑一字,白者曰白一字,花者曰彩一字. 前場 在戲臺拉前場,非易事也。
場面節奏,須全熟於胸,方無臨事周章之失。
將跪則需墊,將坐則移椅,稍不應節,毆詈偕來,故非斵輪老手,不易稱職。
所尤難者,為放燄火。
燄火者,以紙煤引火,夾於指間,手撮松香屑盈握,衝火而出,俾到地仍燃,其燄之濃淡長短急徐,須與戲相配。
如火燒《木哥寨》一齣,用燄火最多,此起彼顛,前仆後繼,或繞場連熾,或當胸忽燃,或迅如流星之光,或斷如燐火之燄,最難在收場之際,其人俯躬以入,火即從其僻處倒擲而出,光如匹鍊,作拋物線,到地熊熊,並發火燄而止。
能此者,闔座之人無不鼓掌稱善。
後場 琴師、鼓員等曰後場,亦曰場面。
場面之位次,以鼓為首,一面者曰單皮鼓,兩面者曰荸薺鼓,名其技曰鼓闆,都中謂之鼓老,猶尊之之意也。
【若李四之鼓闆,梅大鎖之胡琴,皆名手也。
】伶人負重名,則自置場面。
同業宴會,必邀其鼓老或琴師與俱,尊以首座,其他雲鑼、鎖吶、大鐃等不與焉。
昔時鼓闆之座在上,鬼門椅前,有小搭腳、小櫈椅,後屏上繫鼓架。
鼓架高二尺二寸七分,四腳各方一寸二分,上雕凈瓶頭高三寸五分,上層穿小枋四八根,下層八根,上層雕花闆,下層下縧環柱子,橫擴尺寸同單皮鼓例,在椅後下枋,荸薺與闆例在椅屏間。
大鼓箭二,小鼓箭一,在椅墊下。
崑腔猶此制,京班微有異同,而奏技時位次首列則一也。
自改舞臺,悉驅後場於臺側廂樓之上,鼓員面臺前,列而坐,目注演者,迎合其步武手口以為疾徐高下之節,然不良於施展,恒以為苦。
北伶南下,狃於故習,猶坐其自置場面於臺口一隅,然實不雅觀,有時亦足妨礙一部份座客之視線,即其坐席,亦復淩雜無次矣。
胡琴鼓闆與唱戲之關係 唱戲之事,宜先研求闆眼腔調,尖團吞吐,唇喉齒舌,平上去入,得此十六字訣,方可言戲。
然無真嗓子,或中氣不充足,則又徒然,天工、人力二者固不可缺一也。
至藝成以後,尤有種種困難,配搭不得人,不可;胡琴、鼓闆不得人,尤不可。
胡琴、鼓闆不得人,則唱者自唱,拉者自拉,南轅北轍,背道而馳矣。
故欲拉與唱能黏合在一處,不使有絲毫扞格之虞,必平素常在一處討論,知其行腔使調用何種方法,因其勢而利導之,調門之忽高忽下,嗓音之在家與不在家,全恃胡琴襯托得宜。
即或唱者偶有微疵,不經意而脫略,拉者能隨機應變,補苴罅漏,如天衣無縫,不著痕迹,斯為妙手也。
鼓闆為胡琴之前導,導之東,則不能西也。
故鼓闆打錯,則胡琴不得不拉錯,雖明知其錯,亦不能不隨以俱錯。
惟可臨時向之糾正,然必在未打之先,若旣經打錯,即無可如何矣。
闆眼分二種,有一闆三眼者,有一闆一眼者,西皮、二黃皆然。
三眼者,慢闆二黃、慢闆西皮、慢闆反二黃、二黃快三眼、西皮快三眼、反二黃快三眼是也。
一眼者,原闆二黃、原闆西皮、原闆反二黃、西皮二六闆、四平調是也。
無眼連擊者,快闆是也。
不受闆之拘束者,為倒闆、搖闆。
【西皮、二黃皆然。
】至西皮、二黃拍闆之各異者;一,三眼之闆,二黃起迄皆在闆上,間有落中眼者,西皮則每句分三節,首節起迄在中眼,次節起於闆,迄於末眼,末句起迄皆在闆上,亦間有落中眼者。
二,一眼之闆,二黃起迄皆在闆上,西皮則分三節,首節起於眼,迄於眼,次節起於闆,迄於眼,末節起於闆而迄於眼或闆,二六闆起於眼而迄於闆。
三,無眼連擊之闆,即所謂快闆,須字字皆在闆上而後可。
西皮、二黃原闆、正闆等鼓闆之點,皆有一定,即出臺與動作之鼓闆,亦有一定之名稱,若所謂長鎚、雙長鎚、鳳點頭、急緊風、節節高、四繫頭、扭絲等是也。
與管絃雜奏者,又有落馬令、泣顏回、將軍令等調。
此數事者,皆以鼓【凡言鼓皆小鼓,其鼕鼕者,以大鼓二字別之。
】為領袖。
尋常腔調,鼓師皆所素習,自無錯誤。
若有新腔,則非熟手不辦,否則每至轉折處,彼輒心慌手顫,疑為走闆,而刻意為之補救,愈弄愈差,帶水拖泥,幾無是處矣。
胡琴亦然。
尋常腔調,猶可無甚差謬,若有新聲,而行腔過於巧險者,必須預為練習。
故胡琴之妙,不以過門之花點為能,而以隨腔為難也。
蓋過門之花點,是胡琴自身之妙,與唱工初無關係,若不能隨腔,則無取乎有花點也。
所謂隨腔者,即其工尺與唱者之腔調,委婉曲折處,一一脗合,無稍參差,而絃音高低,與喉音亦須一緻。
凡唱曲者,其聲調之高低雖有一定,然每至拔高處,不能無勉強之弊,而沉下處又每覺其幽閟,此等處,皆須有胡琴妙手為之補苴襯托。
所謂補苴襯托者,每至將拔高之前一二句,先將絃音略為放低,則唱者雖用高腔,亦不覺其喫力,若遇將沉下之時,又將絃音預為拔高,使唱者腔雖沉下,而音調卻不覺其幽閟。
凡能此者,始得目為胡琴中之妙手也。
拉胡琴,須兩手皆有工夫,左手指音須活潑不滯,右腕拉弓須靈敏而有力。
指音不佳者,則字眼不能明晰,右腕無力,則絃音不能清越。
是故同一胡琴也,或能響,或不能響,或字眼絕清,或僅模糊影響,則視乎其左指右腕之工夫如何耳。
是故名伶之琴師,每能洞悉其歌曲中之癥結所在,而設法為之掩飾,抑揚高下,無不一一為之襯托,遂使音節格外雋妙。
一旦易以生手,便不能圓轉如意矣。
乾、嘉時,某崑部中,有鼓師朱念一者,將登場,鼓箭為人竊去,將以困之也。
念一曰:「何不並竊我手。
」易以他箭,奏技如常時。
又滿人有鼓雙、鼓壽者,亦以善鼓著稱,其擂能急能徐,能輕能重,能於緩處忽焉加多,緊處忽焉減少,《琵琶行》中所謂如急雨如私語者,彷彿近之。
花色生新,專奏已足適聽,若與諸金並奏,更能出色當行。
諸金中如大鑼、小鑼,均以備陰陽二聲者為上,陽聲散放,陰聲手撫,相間互奏,一器而得數音,雖戲場不用《十番》、《燈月圓》諸雜牌,【皆金鼓專調之名,如《玉蓮環》、《大富貴》等,皆昔時元宵佳奏也。
】而羣手能合能分,起止應節,固亦足為戲劇增美。
否則一節稍淩,一聲稍誤,全場頓足,闔座叫囂,鼓師浹背汗流,雖佳劇亦減色矣。
絃管 劇中絃管常用者,絲惟胡琴、月琴、三絃【即俗稱鹹子者,是蓋阮家製也。
】三種,竹惟笛、海笛、鎖吶三種。
鎖吶、海笛,非吹牌不用,笛非唱崑、弋腔不用,恆用者惟絲。
然絲中惟胡琴必不可離,若月琴、三絃,則非旦唱不甚用,旦唱亦於反調、慢闆用時較多,餘亦不輕作響。
胡琴以過門包腔【即和唱也。
】為貴,然各種牌調,亦委婉動人,如《罵曹》中之《夜深沈》,起落急徐,與大鼓相應,頗堪適耳。
又如《戰宛城》中之《柳青娘》,【即貼看兔時胡琴之調。
】以能揉絃者為佳,幽咽鏗鏘,極蕩冶孤悽之緻。
此亦非高手不辦,尋常琴手僅足給事,無專能令人喝彩者。
梅大鎖、陳某以外,都中惟有張某,尚能奏花調,知鉤勒,然手音亦不能異眾,其餘更等諸自鄶矣。
北曲宜絃索,南曲宜蕭管。
絲之調弄,隨手操縱,均可自如,竹則以口運氣,轉換之間,不能如手腕敏活,故其音節,北曲渾脫瀏亮,南曲婉轉清揚,皆緣所操不同,而其詞亦隨之而變,有不能強者。
就絃索言之,雅樂以琴瑟為主,燕樂以琵琶為主。
自元以降,則用三絃。
近百年來,二絃【即胡琴。
】獨張,此絃索之變遷也。
後臺 後臺管理,難在派戲,某與某配,某先某後,某某性情是否相合,某某聲調是否相合,預為支配,必公必平;不愜眾情,動起責難,稍用壓力,必緻失場,故充此選者甚難。
下此則看衣箱一流,預知某戲某裝,未事料量,臨事裹束,過事摺疊,千忙百遽中,亦必料理井井而後可也。
禁演聖賢之事 優人演劇,每多褻凟聖賢。
康熙初,聖祖頒詔,禁止裝孔子及諸賢。
至雍正丁未,世宗則並禁演關羽,從宣化總兵李如柏請也。
禁內城演戲 光緒辛巳閏七月初七日,丁鶴年請禁內城茶園演戲。
李蒓客雲,十剎海演劇,恭王之子貝勒載澂為之,以媚其外婦者。
大喪甫過百日,即設之,男女雜坐。
內城效之者五六處,皆設女座,采飾爨演,一無顧忌。
澂與所眷日微服往觀,惇邸欲掩執之,故恭邸諭指鶴年疏上,即日毀之。
外城甫開茶園,一日亦罷。
內廷演劇 內廷演劇,遇劇中須拜跪時,必面皇上而跪,若轉場,亦不得以背向皇上。
乾隆初,高宗以海內昇平,命張文敏公照製諸院本進呈,以備樂部演習,各節皆相時奏演。
如屈子競渡、子安題閣諸事,無不譜入,謂之《月令承應》;內廷諸喜慶事,奏演祥瑞者,謂之《法宮雅奏》;萬壽令節前後,奏演羣仙神道添籌錫禧,以及黃童白叟含哺鼓腹者,謂之《九九大慶》;又演目犍連尊者救母事,折為十本,謂之《勸善金科》,於歲暮奏之,鬼魅雜出,實有古人儺祓之意也;演唐玄奘西域取經事,謂之《昇平寶筏》,於上元前後日奏之。
曲文皆文敏親製,詞藻富麗,引用內典經卷。
後又命莊恪親王譜蜀漢《三國志》典故,謂之《鼎峙春秋》;又譜宋政和間梁山諸盜,及宋、金交兵,徽、欽北狩諸事,謂之《忠義璇圖》。
其詞皆出月華遊客之手,鈔襲元、明《水滸義俠》、《西川圖》諸院本,遠不逮文敏矣。
嘉慶癸酉,仁宗以教匪事,特命罷演諸連臺,至上元日,亦惟以《月令承應》代之。
南府 內廷掌戲曲者曰昇平署,其後令年幼太監習之,謂之南府。
南府之名,始自康熙時。
道光初元,將南府人役一概遣散,光緒朝復之。
頤和園演戲 頤和園之戲臺,窮極奢侈,袍笏甲冑,皆世所未有。
【俞潤仙初次排演《混元盒》,其一切裝具多借之內府。
】所演戲,率為《西遊記》、《封神傳》等小說中神仙鬼怪之屬,取其荒幻不經,無所觸忌,且可憑空點綴,排引多人,離奇變詭,誠大觀也。
戲臺廣九筵,凡三層,所演妖魅,有自上而下者,有自下突如其來者,甚至二廂樓亦作化人居,而跨駝舞馬,則庭中亦滿焉。
有時鬼神畢集,面具千百,無一相肖。
神仙將出,先有十二三歲之道童作隊出場,繼有十五六歲、十七八歲者,隊各十人,長短一律,絕無參差,舉此則其他可知也。
又按六十甲子,飾為壽星六十人,旋增至一百二十人。
又有《八仙慶賀》一劇,所扮道童,不計其數,至唐玄奘雷音寺取經之日,如來上殿,迦葉、羅漢、辟支、聲聞,高下計分九層,列座幾千人,而臺仍綽有餘地也。
光緒某年,頤和園演劇,某伶獻《讓城都》一戲,孝欽後聆其詞句,謂左右曰:「我前年出京時,大有此光景也。
」言時不勝欷歔。
內廷或頤和園之演劇,名優均須進內當差,若輩因自稱曰供奉。
傳差一次,賞銀二十兩,若譚鑫培、羅百歲等,歲且食俸米二十石。
惟內廷門禁至嚴,須有腰牌,乃可出入。
】習戲旣久,舉類可通,故一說登臺,如所夙習。
以譚鑫培唱《探親》之村婆,其為臨時猝說可知,詞句繁多,又為劇中正角,且唱調變腔,此難之難者,非彼不能,亦非宮廷之威,不能令其發此一汗,竭力從事也。
海派 京伶呼外省之劇曰海派。
海者,汎濫無範圍之謂,非專指上海也。
京師轎車之不按站口者,謂之跑海。
海派以唱做力投時好,節外生枝,度越規矩,為京派所非笑。
京派即以善於剪裁、乾凈老當自命,此誠京派之優點,然往往勘破太過,流弊亦多。
規矩 崑曲規矩最嚴,皮黃漸替。
昔時副末開場,生旦送客,晚近已廢。
津、滬劇園,終場時尚有烏帽鳳冠者二人,出而將事,然大抵如童稚遊戲,冠而不裳,草草一恭,不復成禮矣。
京師戲園未開場以前,例設繡旗八面,分插三隅,臺累兩案為臺,上懸朱幙,中設印符各事,若為將軍戎幄者然。
前臺鼓樂,三奏三擂,乃開首劇。
若唱堂會,尚有跳加官等事。
客至點戲,有貼執笏至坐客前為禮,謂之抱牙笏。
【演劇時,貼持朝笏及戲名冊呈請選擇,擇意所欲者一二齣令演之,曰點戲,餘由伶人任意自演。
此與《教坊記》所載者異。
記雲:「凡欲出戲,所司先進曲名上,以墨點者即演,不點者即否,謂之進點。
」】曲終有犒,亦貼著朱衣,當臺頓首以謝,謂之紅人。
此種規章,後已漸歸淘汰。
他如伶在前臺,犯規有罰。
後臺坐次,各有定箱,列箱四壁,有大衣箱、二衣箱、盔頭箱等稱,惟醜可亂坐,餘則生可坐大衣箱,且僅能坐靴箱,規律甚嚴。
其人遇有事,同赴精忠廟申訴,聽會首處分,賞罰重輕,仍取決於公議。
伶界公例,以登臺最後為最佳,以名角自命者,非壓冑子不肯出。
戲在末者,俗稱為後三齣,與此者皆上選。
其前為中冑子,【日中時例應有小武劇,故謂之中冑子。
】中冑前後皆中選。
再前為頭三齣,開臺未久,客均不至,以下駟充場,藉延晷刻,不特上選斷不與此,即中角亦無為之者。
格律 舊劇格律至嚴,崑曲尚矣。
即以皮黃論,聲音、腔調、闆眼、鑼鼓、胡琴、臺步姿勢、武藝架子,在在均有定名定式,某戲應如何,某種角色應如何,固絲毫不可假借也。
情節 徽戲情節,凡所注重者在歷史,而惜非真歷史也。
其原本全出於《列國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封神演義》諸書,加以明季仕宦閹璫之遺聞,【《玉堂春》、《四進士》、《雪杯緣》、《審刺》、《打嵩》、《法門寺》等。
】國初京師四方之巨獄,【《馬四遠》、《送盒子》、《殺皮》、《十二紅》、《南通州》等。
】再以《綴白裘》中之崑戲,稍事變通,亦成今劇,意在以往事動人興感。
而事苦不真,且編戲者又非通人,故唱工雖佳,而能入情者絕少,轉不如秦腔各劇,注意家庭,猥瑣之中,卻有令觀者入神之妙 蓋皮黃偏重忠孝二義,秦腔則推而廣之,如《蘆花計》以教人之為繼母者,《打柴訓弟》以教人之為兄者,《殺廟》以教人之為僕者,《對影悲》以教人之為嫡妻者,《雙冠誥》以教人之為妾者,《算糧登殿》以教人之為婦翁者,《三疑計》以教人之為師者,他如《八義圖》則重在友,《六月雪》【即《斬竇娥》】 則重在姑,《獅子樓》則重在鄰,【較《水滸傳》增出鄰人弔喪伴宿一層,事近不情,然頗足長人敦裡睦鄰之念。
】《小磨房》【即《十八扯》,本梆子戲。
】則重在小姑叔,凡倫常交際之地,有可戒可風者,皆編入戲文,以資觀感。
初僅行於太行以西,為鄉人謠唱,故其俗視關東稍近敦厚,亦未始非先輩提倡興感之功。
若與徽戲溝而通之,亦未嘗無益於薄俗也。
做工 做工之能事,無窮盡,如唱《盜宗卷》必忠直,但飾為癡,則謬矣。
唱《空城計》必閒雅,若露為詐,則遠矣。
為《天雷報》之老父者,必如鄉愚,方為合格。
為《白虎帳》之元帥者,必力持鎮定,乃近人情。
非然者,不厭則疏,過猶不及。
曩時名伶,必經數十年之揣摩閱歷,始能現身示人,惟妙惟肖。
觀於《壯悔集》中之馬伶,欲扮嚴嵩,必鬻身於權奸之門,窺探三年而後得。
《閱微草堂筆記》中之某伶,欲充婦人,必先自忘為男子,貞淫喜怒,先擬境於心,然後登場自合,其難其慎,概可知矣。
臺步臺容 於做派、白口之外,更進而求其次者,曰臺步,曰臺容 臺步之考究,以崑班為最,京班則不甚注意,然恒為演劇之補助品,不可漠然忽之也。
臺步之施設,亦因戲而異,袍帶戲宜端重莊嚴,文巾戲宜從容閒雅,而靠把戲若《九更天》、《陽平關》等,更宜於匆促之中,求其穩重,務必絲絲入扣,不可躁急失檢,以緻紊亂。
至於臺容,演劇者類多淡漠置之,譬之演劇者為二十歲,則無論其挂黑鬚,挂白鬚,戲中人為五十歲,為八九十歲,自觀劇者視之,但見其為二十歲人,此不知化裝之故也。
【日本人演劇,以一人於一劇中扮數人,而各異其貌,即諦視之,亦不能辨。
】且多喜塗脂施粉,即七八十歲人,亦顏色嬌嫩,殊不可解,是非研究化裝,不足去其病。
近見評劇者,每謂天生一副老旦面目。
夫老旦面旦,天生固足以豪矣,而其他諸角色,固不能專恃天生,必以化裝之美惡為臺容之美惡也。
戲必有技 戲之難,非僅做工,尤必有技而後能勝其任。
武技【俗謂之把子。
】無論,即以文戲言之,其能事在衣裝一方面者,則如《黃鶴樓》之冠,【皇叔應以首上冠擲丈許,落於拉場人手。
】《李陵碑》之甲,【不能見解脫痕,且須合闆。
】《瓊林宴》之履,【生一出臺,便須以足擲履,以首承之,不得用手扶助,自然安置頂上方合。
】《烏龍院》之靴。
【宋江應於旦膝上左右旋其靴尖,與指相和,必相左以速而善變其方位為能。
】其能事在用物一方面者,則如《九更天》之刀,【時刻促而準。
】《戰蒲關》之劍,【旦炷第三香時,生立旦後,劍自落手。
】《楊妃醉酒》之爵,【啣而折腰。
】《採花趕府》之花,【招手而出,近戲法。
】《虹霓關》丫鬟之盤,【以兩指旋轉之,飛走而啣其杯,走定盤正置杯甚速,皆須應節,甚難。
】《打連箱》稚妓之鞭與扇,【式甚多,皆非久練不能。
】其技皆應絃按節,炫異驚奇,非夙能者,苟易人為之,斷不能靈敏新奇也。
扮戲 伶人扮戲時之苦,不可言喻。
溼帕幕首,由眉際上矗為鬢,挾眉俱起,故成掉梢,凜然有豪傑氣。
初試緊束,如孫悟空之經緊箍咒,頗不能堪,久乃由勉即安,不至岑岑如戴山矣。
花旦上裝,兩頰勻脂甚厚,以視北地胭脂,不止倍蓰。
若覿面相看,色如深醉,頗不適目。
惟登場之後,遠近皆宜,卓文君頰際芙蓉,望而可見。
戲衣緞繡,皆極粗糙,而彩色特豔,與面色相配,均與常人不同。
若衣之以行通衢,雖在劇場以為美觀,亦將駭而卻走。
蓋宜於燈光遠視,非真顏色動人也,此亦光學審美學之別科也。
打筋鬥 打筋鬥,顛覆旋轉其身以為戲也。
筋鬥亦作金鬥、觔鬥、跟頭,蓋以頭委地而翻鬥跳過,且四面旋轉如球也。
排場 戲中排場,亦曰過場,穿插停勻,指示顯露,如報名唱引,暗上虛下,繞場上下,【《寄子》中之亂兵。
】走場緩唱,【《黃金臺》之頭一場。
】又如馬僮備馬,【《伐子都》。
】擺對相迎,【《黃鶴樓》。
】以及雷雨繞場,【《天雷報》。
】兵卒繞場,【《收關勝》。
】雲水繞場,【《大賜福》、《金山寺》、《泗州城》等。
】與一切大小起霸,【《長坂坡》之四將遞出,為大起霸;《四傑村》之英雄改扮,為小起霸。
】長短吹牌【飲酒時唱《舉杯慶東風》之類。
】等。
皆人人所知,習成定式者也。
切末 切末,點綴景物之謂也。
《桃花扇》之十六萬金,為最耗財力。
崑曲尚切末,徽班規模甚狹,取足應用而已。
曩時天津有班曰太慶恆,最以切末著稱,如《金山寺》中之水法,以泰西機力轉動之水晶管,置玻璃巨篋中,設於法海座下,流湍奔馭,環往不休,水族鱗鱗,此出彼入,頗極一時之盛。
又演《大香山》一劇,諸天羅漢,貌皆飾金,面具衣裝,人殊隊異。
而戲中三皇姑之千手千眼,各嵌以燈,金童玉女之膜坐蓮臺,悉能自轉,新奇詭麗,至足悅觀。
惟班中唱做無人,未久即廢。
京師切末,大率不外龍虎羊犬、奎星土地、鬼面佛面及橋亭雲樹數事而止,其他則《長生殿》有鵲,《戰宛城》有兔,惜亦不盡有。
惟內廷演劇,此類孔多,出鬼入神,備六殿諸天之勝。
上海自新劇旣興,以西法佈景,繪形於幕,自視舊制為優。
然畫背景者,必用油畫法,此派傳自西方,故所繪景物,亦多為西洋式。
廳堂桌椅無論矣,乃至古樹矮屋,小橋曲徑,其形色姿態,亦異中土,而戲中人乃峨冠博帶作漢人古裝,豈非大不相稱耶? 京劇以聲歌代語言,以姿勢表動作,故精神上之能究極縝密,而物質上之佈置轉多忽略不備.揚鞭則為騎,累桌則為山,出宅入戶,但舉足作踰限之勢,開門掩扉,但憑手為挽環之狀,紗帽裹門旗,則為人頭,飾以偽鬚,則為馬首,委衣於地,是為屍身,俯首翻入,是為墜井.乃至數丈之地,舉足則為宅內外,繞行一周,即是若幹裡.凡此,皆神到意會,無須責其形似者.自有舞臺,乃多用佈景,器具必真,於是扞格附會,反鯡支離.如上牀安寢,何以未卸裙履?未入房戶,何以能見聯屏?乘車者既有真車矣,騎馬者何以無真馬?交戰時,巾背景一幅山林,而相打者乃轉來轉去,追逐半日,不離尋丈之地,此皆不可通者也. 行頭 戲具謂之行頭,分衣、盔、雜、把四箱。
衣箱、盔箱均有文扮、武扮、女扮之分,雜箱中皆用物,把箱中則鑾儀兵器,此為江湖行頭。
昔時排一新本,必以多金特製之。
如淮商排《桃花扇》一劇,費至十六萬金之多,可謂侈矣。
自入本朝,人盡髠頭,衣皆袍褂,劇演古事,略存漢官威儀,二百餘年以來,大端未易,而踵事增華之處,則無時無之,以較古代衣冠,當亦有不觚之歎。
洎光緒初年,雖尚華麗,然斟酌於其人其事,相沿有定,某戲應著某式,某角應服某色,某場應易某製,固皆井井有條,不稍紊亂。
及癸巳玉成班由滬入京,袍笏冠帶,無不窮極奢麗,都人覩之而善,後遂互相效仿,不復講舊時規制。
庚子以後,益亡等矣。
其最觸目者,女伶貼界,彩繡分披,終場屢易,且姑毋論,即如黃天霸之羅巾,珠纓遍耀,武二郎之闆帶,金繡齊輝,黃官副戎,武為戍犯,其必不相稱,屬想可知。
然武劇皆少年英雄,尚可不必呆講,至若白鬚丞相,粉鼻朝官,袍皆數寸之緣,邊皆緋紅之飾,神遊目想,在古必無。
而且戲場化裝,貴在神肖,故昔時《拾玉鐲》之旦必荊布,《小上墳》之貼必縞衣,今則任意增妍,有被羅綺而披彩色者矣。
甚且冠帔不悅目,則悉易衫裙,巾幅不動人,則亂攢珠玉,尚文太過。
至新戲出,而又全從時式,一切以質矯之,雖演《紅樓夢》之尤三姐,書中明標紅襖綠褲,亦改從時尚雅素一流。
過與不及,其失也均,固鹹失戲之本意矣,必求似其人,斯為無負。
十六萬金之裝飾,若非專就其人特製,亦安用是多金為哉! 化裝之名稱 化裝之顏色,總名彩色。
老生以胭脂粉和兩頰曰上彩,花臉開臉曰鉤臉,花旦裝蹺曰踹蹺。
劇中去冠時露出之豎髮曰水髮,妖怪或神將及頭陀披髮之髮曰蓬頭,髮之繞成一結,如《褚彪》,《(蟲八)蠟廟》等戲,脫帽時露出者曰髮糾.鬚之總名曰口面.老生之三綹長鬚,黑者曰黑三,白者曰白三,花者曰彩三.花面之長鬚,白者曰白,滿黑者曰黑滿.鬚之左右較長,中間略短,演劇時可左右抓開者,紅曰紅抓,黑曰黑抓,耳上之毛曰鬢毛.鬚上虬結成團者曰虬髯四喜.小醜短鬚向上者曰一簇,小醜之三綹短鬚曰醜三,鬚之下頜用鬃絲吊掛短髭者曰吊達.短髭之作一字形者,黑者曰黑一字,白者曰白一字,花者曰彩一字. 前場 在戲臺拉前場,非易事也。
場面節奏,須全熟於胸,方無臨事周章之失。
將跪則需墊,將坐則移椅,稍不應節,毆詈偕來,故非斵輪老手,不易稱職。
所尤難者,為放燄火。
燄火者,以紙煤引火,夾於指間,手撮松香屑盈握,衝火而出,俾到地仍燃,其燄之濃淡長短急徐,須與戲相配。
如火燒《木哥寨》一齣,用燄火最多,此起彼顛,前仆後繼,或繞場連熾,或當胸忽燃,或迅如流星之光,或斷如燐火之燄,最難在收場之際,其人俯躬以入,火即從其僻處倒擲而出,光如匹鍊,作拋物線,到地熊熊,並發火燄而止。
能此者,闔座之人無不鼓掌稱善。
後場 琴師、鼓員等曰後場,亦曰場面。
場面之位次,以鼓為首,一面者曰單皮鼓,兩面者曰荸薺鼓,名其技曰鼓闆,都中謂之鼓老,猶尊之之意也。
【若李四之鼓闆,梅大鎖之胡琴,皆名手也。
】伶人負重名,則自置場面。
同業宴會,必邀其鼓老或琴師與俱,尊以首座,其他雲鑼、鎖吶、大鐃等不與焉。
昔時鼓闆之座在上,鬼門椅前,有小搭腳、小櫈椅,後屏上繫鼓架。
鼓架高二尺二寸七分,四腳各方一寸二分,上雕凈瓶頭高三寸五分,上層穿小枋四八根,下層八根,上層雕花闆,下層下縧環柱子,橫擴尺寸同單皮鼓例,在椅後下枋,荸薺與闆例在椅屏間。
大鼓箭二,小鼓箭一,在椅墊下。
崑腔猶此制,京班微有異同,而奏技時位次首列則一也。
自改舞臺,悉驅後場於臺側廂樓之上,鼓員面臺前,列而坐,目注演者,迎合其步武手口以為疾徐高下之節,然不良於施展,恒以為苦。
北伶南下,狃於故習,猶坐其自置場面於臺口一隅,然實不雅觀,有時亦足妨礙一部份座客之視線,即其坐席,亦復淩雜無次矣。
胡琴鼓闆與唱戲之關係 唱戲之事,宜先研求闆眼腔調,尖團吞吐,唇喉齒舌,平上去入,得此十六字訣,方可言戲。
然無真嗓子,或中氣不充足,則又徒然,天工、人力二者固不可缺一也。
至藝成以後,尤有種種困難,配搭不得人,不可;胡琴、鼓闆不得人,尤不可。
胡琴、鼓闆不得人,則唱者自唱,拉者自拉,南轅北轍,背道而馳矣。
故欲拉與唱能黏合在一處,不使有絲毫扞格之虞,必平素常在一處討論,知其行腔使調用何種方法,因其勢而利導之,調門之忽高忽下,嗓音之在家與不在家,全恃胡琴襯托得宜。
即或唱者偶有微疵,不經意而脫略,拉者能隨機應變,補苴罅漏,如天衣無縫,不著痕迹,斯為妙手也。
鼓闆為胡琴之前導,導之東,則不能西也。
故鼓闆打錯,則胡琴不得不拉錯,雖明知其錯,亦不能不隨以俱錯。
惟可臨時向之糾正,然必在未打之先,若旣經打錯,即無可如何矣。
闆眼分二種,有一闆三眼者,有一闆一眼者,西皮、二黃皆然。
三眼者,慢闆二黃、慢闆西皮、慢闆反二黃、二黃快三眼、西皮快三眼、反二黃快三眼是也。
一眼者,原闆二黃、原闆西皮、原闆反二黃、西皮二六闆、四平調是也。
無眼連擊者,快闆是也。
不受闆之拘束者,為倒闆、搖闆。
【西皮、二黃皆然。
】至西皮、二黃拍闆之各異者;一,三眼之闆,二黃起迄皆在闆上,間有落中眼者,西皮則每句分三節,首節起迄在中眼,次節起於闆,迄於末眼,末句起迄皆在闆上,亦間有落中眼者。
二,一眼之闆,二黃起迄皆在闆上,西皮則分三節,首節起於眼,迄於眼,次節起於闆,迄於眼,末節起於闆而迄於眼或闆,二六闆起於眼而迄於闆。
三,無眼連擊之闆,即所謂快闆,須字字皆在闆上而後可。
西皮、二黃原闆、正闆等鼓闆之點,皆有一定,即出臺與動作之鼓闆,亦有一定之名稱,若所謂長鎚、雙長鎚、鳳點頭、急緊風、節節高、四繫頭、扭絲等是也。
與管絃雜奏者,又有落馬令、泣顏回、將軍令等調。
此數事者,皆以鼓【凡言鼓皆小鼓,其鼕鼕者,以大鼓二字別之。
】為領袖。
尋常腔調,鼓師皆所素習,自無錯誤。
若有新腔,則非熟手不辦,否則每至轉折處,彼輒心慌手顫,疑為走闆,而刻意為之補救,愈弄愈差,帶水拖泥,幾無是處矣。
胡琴亦然。
尋常腔調,猶可無甚差謬,若有新聲,而行腔過於巧險者,必須預為練習。
故胡琴之妙,不以過門之花點為能,而以隨腔為難也。
蓋過門之花點,是胡琴自身之妙,與唱工初無關係,若不能隨腔,則無取乎有花點也。
所謂隨腔者,即其工尺與唱者之腔調,委婉曲折處,一一脗合,無稍參差,而絃音高低,與喉音亦須一緻。
凡唱曲者,其聲調之高低雖有一定,然每至拔高處,不能無勉強之弊,而沉下處又每覺其幽閟,此等處,皆須有胡琴妙手為之補苴襯托。
所謂補苴襯托者,每至將拔高之前一二句,先將絃音略為放低,則唱者雖用高腔,亦不覺其喫力,若遇將沉下之時,又將絃音預為拔高,使唱者腔雖沉下,而音調卻不覺其幽閟。
凡能此者,始得目為胡琴中之妙手也。
拉胡琴,須兩手皆有工夫,左手指音須活潑不滯,右腕拉弓須靈敏而有力。
指音不佳者,則字眼不能明晰,右腕無力,則絃音不能清越。
是故同一胡琴也,或能響,或不能響,或字眼絕清,或僅模糊影響,則視乎其左指右腕之工夫如何耳。
是故名伶之琴師,每能洞悉其歌曲中之癥結所在,而設法為之掩飾,抑揚高下,無不一一為之襯托,遂使音節格外雋妙。
一旦易以生手,便不能圓轉如意矣。
乾、嘉時,某崑部中,有鼓師朱念一者,將登場,鼓箭為人竊去,將以困之也。
念一曰:「何不並竊我手。
」易以他箭,奏技如常時。
又滿人有鼓雙、鼓壽者,亦以善鼓著稱,其擂能急能徐,能輕能重,能於緩處忽焉加多,緊處忽焉減少,《琵琶行》中所謂如急雨如私語者,彷彿近之。
花色生新,專奏已足適聽,若與諸金並奏,更能出色當行。
諸金中如大鑼、小鑼,均以備陰陽二聲者為上,陽聲散放,陰聲手撫,相間互奏,一器而得數音,雖戲場不用《十番》、《燈月圓》諸雜牌,【皆金鼓專調之名,如《玉蓮環》、《大富貴》等,皆昔時元宵佳奏也。
】而羣手能合能分,起止應節,固亦足為戲劇增美。
否則一節稍淩,一聲稍誤,全場頓足,闔座叫囂,鼓師浹背汗流,雖佳劇亦減色矣。
絃管 劇中絃管常用者,絲惟胡琴、月琴、三絃【即俗稱鹹子者,是蓋阮家製也。
】三種,竹惟笛、海笛、鎖吶三種。
鎖吶、海笛,非吹牌不用,笛非唱崑、弋腔不用,恆用者惟絲。
然絲中惟胡琴必不可離,若月琴、三絃,則非旦唱不甚用,旦唱亦於反調、慢闆用時較多,餘亦不輕作響。
胡琴以過門包腔【即和唱也。
】為貴,然各種牌調,亦委婉動人,如《罵曹》中之《夜深沈》,起落急徐,與大鼓相應,頗堪適耳。
又如《戰宛城》中之《柳青娘》,【即貼看兔時胡琴之調。
】以能揉絃者為佳,幽咽鏗鏘,極蕩冶孤悽之緻。
此亦非高手不辦,尋常琴手僅足給事,無專能令人喝彩者。
梅大鎖、陳某以外,都中惟有張某,尚能奏花調,知鉤勒,然手音亦不能異眾,其餘更等諸自鄶矣。
北曲宜絃索,南曲宜蕭管。
絲之調弄,隨手操縱,均可自如,竹則以口運氣,轉換之間,不能如手腕敏活,故其音節,北曲渾脫瀏亮,南曲婉轉清揚,皆緣所操不同,而其詞亦隨之而變,有不能強者。
就絃索言之,雅樂以琴瑟為主,燕樂以琵琶為主。
自元以降,則用三絃。
近百年來,二絃【即胡琴。
】獨張,此絃索之變遷也。
後臺 後臺管理,難在派戲,某與某配,某先某後,某某性情是否相合,某某聲調是否相合,預為支配,必公必平;不愜眾情,動起責難,稍用壓力,必緻失場,故充此選者甚難。
下此則看衣箱一流,預知某戲某裝,未事料量,臨事裹束,過事摺疊,千忙百遽中,亦必料理井井而後可也。
禁演聖賢之事 優人演劇,每多褻凟聖賢。
康熙初,聖祖頒詔,禁止裝孔子及諸賢。
至雍正丁未,世宗則並禁演關羽,從宣化總兵李如柏請也。
禁內城演戲 光緒辛巳閏七月初七日,丁鶴年請禁內城茶園演戲。
李蒓客雲,十剎海演劇,恭王之子貝勒載澂為之,以媚其外婦者。
大喪甫過百日,即設之,男女雜坐。
內城效之者五六處,皆設女座,采飾爨演,一無顧忌。
澂與所眷日微服往觀,惇邸欲掩執之,故恭邸諭指鶴年疏上,即日毀之。
外城甫開茶園,一日亦罷。
內廷演劇 內廷演劇,遇劇中須拜跪時,必面皇上而跪,若轉場,亦不得以背向皇上。
乾隆初,高宗以海內昇平,命張文敏公照製諸院本進呈,以備樂部演習,各節皆相時奏演。
如屈子競渡、子安題閣諸事,無不譜入,謂之《月令承應》;內廷諸喜慶事,奏演祥瑞者,謂之《法宮雅奏》;萬壽令節前後,奏演羣仙神道添籌錫禧,以及黃童白叟含哺鼓腹者,謂之《九九大慶》;又演目犍連尊者救母事,折為十本,謂之《勸善金科》,於歲暮奏之,鬼魅雜出,實有古人儺祓之意也;演唐玄奘西域取經事,謂之《昇平寶筏》,於上元前後日奏之。
曲文皆文敏親製,詞藻富麗,引用內典經卷。
後又命莊恪親王譜蜀漢《三國志》典故,謂之《鼎峙春秋》;又譜宋政和間梁山諸盜,及宋、金交兵,徽、欽北狩諸事,謂之《忠義璇圖》。
其詞皆出月華遊客之手,鈔襲元、明《水滸義俠》、《西川圖》諸院本,遠不逮文敏矣。
嘉慶癸酉,仁宗以教匪事,特命罷演諸連臺,至上元日,亦惟以《月令承應》代之。
南府 內廷掌戲曲者曰昇平署,其後令年幼太監習之,謂之南府。
南府之名,始自康熙時。
道光初元,將南府人役一概遣散,光緒朝復之。
頤和園演戲 頤和園之戲臺,窮極奢侈,袍笏甲冑,皆世所未有。
【俞潤仙初次排演《混元盒》,其一切裝具多借之內府。
】所演戲,率為《西遊記》、《封神傳》等小說中神仙鬼怪之屬,取其荒幻不經,無所觸忌,且可憑空點綴,排引多人,離奇變詭,誠大觀也。
戲臺廣九筵,凡三層,所演妖魅,有自上而下者,有自下突如其來者,甚至二廂樓亦作化人居,而跨駝舞馬,則庭中亦滿焉。
有時鬼神畢集,面具千百,無一相肖。
神仙將出,先有十二三歲之道童作隊出場,繼有十五六歲、十七八歲者,隊各十人,長短一律,絕無參差,舉此則其他可知也。
又按六十甲子,飾為壽星六十人,旋增至一百二十人。
又有《八仙慶賀》一劇,所扮道童,不計其數,至唐玄奘雷音寺取經之日,如來上殿,迦葉、羅漢、辟支、聲聞,高下計分九層,列座幾千人,而臺仍綽有餘地也。
光緒某年,頤和園演劇,某伶獻《讓城都》一戲,孝欽後聆其詞句,謂左右曰:「我前年出京時,大有此光景也。
」言時不勝欷歔。
內廷或頤和園之演劇,名優均須進內當差,若輩因自稱曰供奉。
傳差一次,賞銀二十兩,若譚鑫培、羅百歲等,歲且食俸米二十石。
惟內廷門禁至嚴,須有腰牌,乃可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