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類
關燈
小
中
大
長沙徐壽蘅尚書壽銘,曾面奏德宗,學堂不如書院之善,因力薦孔憲教,言其豐裁峻整,學問優長,如以為孝廉書院山長,於風俗人心,實大有裨益。
旋奉廷寄,令湘撫以孔為孝廉書院山長。
蔣果敏設義塾 蔣果敏公益澧攻克杭州,自城及鄉鎮村落,無不為置學塾,一塾一師一僕,年費錢百千,村農子弟皆令就學,力不贍者,更予飲食。
王子江設義塾 王子江,順天人,自少業攻木之工。
沈毅敏捷,長於決斷,同儕鹹敬服之。
未幾,即長其曹,因集資自設木廠,時值鹹、同兵燹之後,陵寢、園囿大興土木,木廠發達,而王之才識又為同業冠,不數年,遂擁巨資。
因慨自幼失學,未能大展抱負,立誓捐產設學,普收貧寒子弟。
京城內外,先後設立義塾數十所,各為置產生息,以給脩脯,費逾巨萬。
而其終日孜孜籌畫擴充推廣之方法,十餘年如一日也。
光緒初,某京兆上其事於朝,當事者邀虛譽,將其所辦各義塾收歸官辦,遂日見廢弛矣。
然庚子以前,各義塾尚有存者。
我鄧先生 贛州鄧慕濂為當代名儒,家居時,有田在城南,秋熟,視穫,挾小學書坐城隅,見貧人子拾遺穗者累累,招之曰:「來,吾教汝讀書。
能背誦書者,吾與汝穀。
」羣兒爭暱趨之,始導以識字。
既使諷章句,又以俚語譬曉之,羣兒鹹踴躍稱善。
既卒穫,羣兒嗥曰:「穫卒,先生且歸,奈何?」有泣者。
自是每秋穫,羣兒則就學焉。
故城南人無少長智愚,鹹稱之曰「我鄧先生」。
北學南學關學 孫夏峯奇逢講學蘇門,號為北學。
餘姚黃梨洲宗羲教授其鄉,數往來明、越間,開塾講肄,為南學。
關中之士,則羣奉西安李二曲顒為人倫模楷,世稱關學。
學約戒約 南海勞潼,字潤之,號莪野,乾隆中,領鄉薦,官國子監學正。
家居奉母,絕意仕進,從學者歲常數百人。
立學約八則,戒約七則,曰:「苟犯此者,勿入吾門也。
」 施愚山講學 宣城施愚山,名閏章,任湖西道參議時,暇日,與諸生講學,有具牒請質者,施曰:「此講習地,聽訟有官署。
」令就坐。
講長幼有序,極陳兄弟之恩,且曰:「某少孤,終鮮兄弟,見友恭者固欣然慕,即見鬩牆者亦心動,以為彼尚有同氣,或猶可轉乖為和也。
」言下涕泣。
忽末座二客相持大慟,各出袖中牒燔之,蓋兄弟訟產十年不決者。
曰:「吾小人,今遇賢賢而不洗心者,非人也。
」遂讓所爭者為祀產。
彭勤止講學 長洲彭勤止,名定求,學宗王陽明,晚年解組,家居講授,益提倡「知行合一」之說。
時有作書極詆陽明者,彭見而恫之,以為人謂陽明倡「良知」之說,病其為禪,則「良知」兩言,出於《孟子》,豈並《孟子》將病之乎?又謂明之亡,不亡於朋黨,不亡於學術,意以此歸獄陽明,嗟夫!誠使明季臣工以緻良知之說,互相警覺,互相提撕,則必不敢招權納賄,則必不敢妨賢虐忠,必不教縱盜戕民。
識者方恨陽明之道不行,不圖誣之者,顛倒黑白,至於斯極也。
孫詒經授德宗讀 錢塘孫子授侍郎詒經嘗入毓慶宮授德宗讀。
語人曰:「上之天亶聰明,真非常人所及,讀書不三徧即成誦,能熟背;授之講解,未嘗或忘;其或有所疑而垂詢者,則皆講義之所未及,或與他篇有牴牾同異者也。
」時聖齡纔十四五耳。
賈楨課恭王 大學士賈文端公楨,宣宗時傅恭王,甚嚴密,嘗課讀《通鑑》三過。
及主試江南,宣宗手書與之曰:「自汝出京,六阿哥在書房,又胡鬧矣。
」後恭王翌輔穆宗,成中興之美,皆由此也。
道人教年羹堯 年遐齡有子曰羹堯,七歲時,遐齡輒攜之遊山。
一日,遇道人,遽撫其頂曰:「是兒奇貴。
惜欠後福。
」又曰:「能從我學,或可變化氣質。
」遐齡遂延道人館其家。
既至,擇高樓,與羹堯共居,索桌凳數十具置樓上,飲食便溺,以繩上下,約三年乃下樓。
遐齡從之,有時至樓下竊聽,但聞樓上步履聲,踴躍聲,揶移桌凳聲,指揮進退聲,隱若演陣。
逾年,則聞書聲琅琅,徹夜不息,書語隱奧不可解。
又逾年,寂然無聲,從他樓竀之,則兩人相對瞑坐而已。
會遐齡妻病劇,亟欲見子,遐齡不可。
妻搥胸哭泣,不得得已,覓梯呼羹堯。
道人張目曰:「敗矣,學備而飬未至,他日必以氣債命也。
」歎息辭去。
自後遐齡屢戒羹堯飬氣,羹堯不悟。
禍發,并欲逮遐齡,朱文端公軾爭之而罷。
淩曉樓為塾師 淩曉樓名曙,嘉慶間江淮大儒也,治《何氏春秋》、《鄭氏禮》尤精審。
其少時讀書之苦,有與牧豕、負薪相仿佛者。
十歲就塾,年餘,讀《四子書》未畢,即去香作,雜傭保。
然停作,輒默誦所已讀書。
苦不明瞭,鄰之富人為子弟延經義師,乘夜,狙其軒外,聽講論數月。
其師覺之,乃閉外戶不納。
憤甚,求得已離句之舊籍於市,私讀之達旦,而日中傭作如故。
年二十,乃棄舊業,集童子為塾師。
童子從之遊,則書必熟,作字正楷,以故信從眾,脩脯入稍多。
益市書,遂 博通嫥壹,學以大成。
秋水園改家塾 伊墨卿名秉綬,福建寧化人,以名進士出守廣東惠州,歷官多稱職。
後遭父喪,還閩,營秋水園,供母夫人遊憩。
未成,母卒,改家塾,榜其柱曰:「未能將母園何用,且望成才塾有靈。
」 太祖教訓諸公主 天命癸亥,太祖禦八角殿,訓諸公主以婦道,毋陵侮其夫,恣意驕縱,違者罪之。
高宗訓十一阿哥 乾隆丙戌,諭:「昨見十五阿哥所執之扇,題畫詩句,款為『兄鏡泉』三字,詢知為十一阿哥手筆,此非皇子所宜。
皇子讀書,惟當講求大義,有益立身行己,至尋常琢句,已為末務,何可效書生習氣,以虛名相尚乎。
十一阿哥方在童年,正宜涵養德性,尊聞行知,豈可以此浮偽淆其見識乎?朕在藩邸,未嘗私取別號,猶記朕二十二歲時,皇考因辦當今法會一書,垂詢有號否,朕敬以未有對,皇考即命朕為『長春居士』,和親王為『旭日居士』。
朕之有號,實皇考所賜,末嘗以之署款,此和親王所知也。
我國家世敦淳樸,所重在國書、騎射,凡我子孫,自當恪守,烏可效書愚陋習流入虛謾乎?設相習成風,其流失必至羽林、侍衞以脫劍學書為雅,相率入於無用,甚且改變衣冠,更易舊俗,所關非小,不可不防其漸。
著將此諭實貼上書房,俾諸皇子觸目儆心,勿忽!」 高宗教孫 高宗之教誨皇孫、皇曾孫、皇玄孫也,嚴厲異常。
然皇孫輩皆不喜讀書,泰半曠課,而上書房各師傅遂有間六日不到者。
高宗乃降旨申飭,略謂:「皇子等年齒俱長,學問已成,可毋須按日督課。
至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等,正在年幼勤學之時,豈可稍有間斷?總師傅嵇璜年已衰邁,王傑兼軍機處行走,情尚可原,著從寬交部議處。
劉墉、胡高望、謝墉、吉夢熊、茅元銘、錢棨、錢越、嚴福、程昌期、秦丞業、邵玉清、萬承風,俱著交部嚴加議處。
至阿肅、達椿,身係滿洲,且見為內閣學士,毫無所事,其咎更不能辭,均著革職,各責四十闆,留在上書房效力行走,以贖前愆而觀後效。
」 宮訓圖 乾隆間,繪歷代後妃之有德者,為《宮訓圖》,凡十二幀:曰《燕姞夢蘭》、《徐妃直諫》、《許後奉案》、《曹後重農》、《樊姬諫獵》、《馬後諫衣》、《西陵教蠶》、《姜後脫簪》、《太姒誨子》、《婕妤當熊》。
每歲終,張於東西六宮,平日收藏於景陽宮後之學詩堂。
孝欽後
旋奉廷寄,令湘撫以孔為孝廉書院山長。
蔣果敏設義塾 蔣果敏公益澧攻克杭州,自城及鄉鎮村落,無不為置學塾,一塾一師一僕,年費錢百千,村農子弟皆令就學,力不贍者,更予飲食。
王子江設義塾 王子江,順天人,自少業攻木之工。
沈毅敏捷,長於決斷,同儕鹹敬服之。
未幾,即長其曹,因集資自設木廠,時值鹹、同兵燹之後,陵寢、園囿大興土木,木廠發達,而王之才識又為同業冠,不數年,遂擁巨資。
因慨自幼失學,未能大展抱負,立誓捐產設學,普收貧寒子弟。
京城內外,先後設立義塾數十所,各為置產生息,以給脩脯,費逾巨萬。
而其終日孜孜籌畫擴充推廣之方法,十餘年如一日也。
光緒初,某京兆上其事於朝,當事者邀虛譽,將其所辦各義塾收歸官辦,遂日見廢弛矣。
然庚子以前,各義塾尚有存者。
我鄧先生 贛州鄧慕濂為當代名儒,家居時,有田在城南,秋熟,視穫,挾小學書坐城隅,見貧人子拾遺穗者累累,招之曰:「來,吾教汝讀書。
能背誦書者,吾與汝穀。
」羣兒爭暱趨之,始導以識字。
既使諷章句,又以俚語譬曉之,羣兒鹹踴躍稱善。
既卒穫,羣兒嗥曰:「穫卒,先生且歸,奈何?」有泣者。
自是每秋穫,羣兒則就學焉。
故城南人無少長智愚,鹹稱之曰「我鄧先生」。
北學南學關學 孫夏峯奇逢講學蘇門,號為北學。
餘姚黃梨洲宗羲教授其鄉,數往來明、越間,開塾講肄,為南學。
關中之士,則羣奉西安李二曲顒為人倫模楷,世稱關學。
學約戒約 南海勞潼,字潤之,號莪野,乾隆中,領鄉薦,官國子監學正。
家居奉母,絕意仕進,從學者歲常數百人。
立學約八則,戒約七則,曰:「苟犯此者,勿入吾門也。
」 施愚山講學 宣城施愚山,名閏章,任湖西道參議時,暇日,與諸生講學,有具牒請質者,施曰:「此講習地,聽訟有官署。
」令就坐。
講長幼有序,極陳兄弟之恩,且曰:「某少孤,終鮮兄弟,見友恭者固欣然慕,即見鬩牆者亦心動,以為彼尚有同氣,或猶可轉乖為和也。
」言下涕泣。
忽末座二客相持大慟,各出袖中牒燔之,蓋兄弟訟產十年不決者。
曰:「吾小人,今遇賢賢而不洗心者,非人也。
」遂讓所爭者為祀產。
彭勤止講學 長洲彭勤止,名定求,學宗王陽明,晚年解組,家居講授,益提倡「知行合一」之說。
時有作書極詆陽明者,彭見而恫之,以為人謂陽明倡「良知」之說,病其為禪,則「良知」兩言,出於《孟子》,豈並《孟子》將病之乎?又謂明之亡,不亡於朋黨,不亡於學術,意以此歸獄陽明,嗟夫!誠使明季臣工以緻良知之說,互相警覺,互相提撕,則必不敢招權納賄,則必不敢妨賢虐忠,必不教縱盜戕民。
識者方恨陽明之道不行,不圖誣之者,顛倒黑白,至於斯極也。
孫詒經授德宗讀 錢塘孫子授侍郎詒經嘗入毓慶宮授德宗讀。
語人曰:「上之天亶聰明,真非常人所及,讀書不三徧即成誦,能熟背;授之講解,未嘗或忘;其或有所疑而垂詢者,則皆講義之所未及,或與他篇有牴牾同異者也。
」時聖齡纔十四五耳。
賈楨課恭王 大學士賈文端公楨,宣宗時傅恭王,甚嚴密,嘗課讀《通鑑》三過。
及主試江南,宣宗手書與之曰:「自汝出京,六阿哥在書房,又胡鬧矣。
」後恭王翌輔穆宗,成中興之美,皆由此也。
道人教年羹堯 年遐齡有子曰羹堯,七歲時,遐齡輒攜之遊山。
一日,遇道人,遽撫其頂曰:「是兒奇貴。
惜欠後福。
」又曰:「能從我學,或可變化氣質。
」遐齡遂延道人館其家。
既至,擇高樓,與羹堯共居,索桌凳數十具置樓上,飲食便溺,以繩上下,約三年乃下樓。
遐齡從之,有時至樓下竊聽,但聞樓上步履聲,踴躍聲,揶移桌凳聲,指揮進退聲,隱若演陣。
逾年,則聞書聲琅琅,徹夜不息,書語隱奧不可解。
又逾年,寂然無聲,從他樓竀之,則兩人相對瞑坐而已。
會遐齡妻病劇,亟欲見子,遐齡不可。
妻搥胸哭泣,不得得已,覓梯呼羹堯。
道人張目曰:「敗矣,學備而飬未至,他日必以氣債命也。
」歎息辭去。
自後遐齡屢戒羹堯飬氣,羹堯不悟。
禍發,并欲逮遐齡,朱文端公軾爭之而罷。
淩曉樓為塾師 淩曉樓名曙,嘉慶間江淮大儒也,治《何氏春秋》、《鄭氏禮》尤精審。
其少時讀書之苦,有與牧豕、負薪相仿佛者。
十歲就塾,年餘,讀《四子書》未畢,即去香作,雜傭保。
然停作,輒默誦所已讀書。
苦不明瞭,鄰之富人為子弟延經義師,乘夜,狙其軒外,聽講論數月。
其師覺之,乃閉外戶不納。
憤甚,求得已離句之舊籍於市,私讀之達旦,而日中傭作如故。
年二十,乃棄舊業,集童子為塾師。
童子從之遊,則書必熟,作字正楷,以故信從眾,脩脯入稍多。
益市書,遂 博通嫥壹,學以大成。
秋水園改家塾 伊墨卿名秉綬,福建寧化人,以名進士出守廣東惠州,歷官多稱職。
後遭父喪,還閩,營秋水園,供母夫人遊憩。
未成,母卒,改家塾,榜其柱曰:「未能將母園何用,且望成才塾有靈。
」 太祖教訓諸公主 天命癸亥,太祖禦八角殿,訓諸公主以婦道,毋陵侮其夫,恣意驕縱,違者罪之。
高宗訓十一阿哥 乾隆丙戌,諭:「昨見十五阿哥所執之扇,題畫詩句,款為『兄鏡泉』三字,詢知為十一阿哥手筆,此非皇子所宜。
皇子讀書,惟當講求大義,有益立身行己,至尋常琢句,已為末務,何可效書生習氣,以虛名相尚乎。
十一阿哥方在童年,正宜涵養德性,尊聞行知,豈可以此浮偽淆其見識乎?朕在藩邸,未嘗私取別號,猶記朕二十二歲時,皇考因辦當今法會一書,垂詢有號否,朕敬以未有對,皇考即命朕為『長春居士』,和親王為『旭日居士』。
朕之有號,實皇考所賜,末嘗以之署款,此和親王所知也。
我國家世敦淳樸,所重在國書、騎射,凡我子孫,自當恪守,烏可效書愚陋習流入虛謾乎?設相習成風,其流失必至羽林、侍衞以脫劍學書為雅,相率入於無用,甚且改變衣冠,更易舊俗,所關非小,不可不防其漸。
著將此諭實貼上書房,俾諸皇子觸目儆心,勿忽!」 高宗教孫 高宗之教誨皇孫、皇曾孫、皇玄孫也,嚴厲異常。
然皇孫輩皆不喜讀書,泰半曠課,而上書房各師傅遂有間六日不到者。
高宗乃降旨申飭,略謂:「皇子等年齒俱長,學問已成,可毋須按日督課。
至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等,正在年幼勤學之時,豈可稍有間斷?總師傅嵇璜年已衰邁,王傑兼軍機處行走,情尚可原,著從寬交部議處。
劉墉、胡高望、謝墉、吉夢熊、茅元銘、錢棨、錢越、嚴福、程昌期、秦丞業、邵玉清、萬承風,俱著交部嚴加議處。
至阿肅、達椿,身係滿洲,且見為內閣學士,毫無所事,其咎更不能辭,均著革職,各責四十闆,留在上書房效力行走,以贖前愆而觀後效。
」 宮訓圖 乾隆間,繪歷代後妃之有德者,為《宮訓圖》,凡十二幀:曰《燕姞夢蘭》、《徐妃直諫》、《許後奉案》、《曹後重農》、《樊姬諫獵》、《馬後諫衣》、《西陵教蠶》、《姜後脫簪》、《太姒誨子》、《婕妤當熊》。
每歲終,張於東西六宮,平日收藏於景陽宮後之學詩堂。
孝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