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闈類
關燈
小
中
大
色。
既失歡,又遭穆宗賓天之變,獨處宮中,益鬱鬱。
孝貞時召與語,力撫慰之。
或曰,穆宗升遐時,孝哲力爭立嗣,孝欽意已定。
鴻藻方入內,孝哲向之泣告,且謂之曰:「此事他人可勿問,李大臣,先帝之師傅,當獨力維持。
我今為此大事,給師傅磕頭。
」鴻藻亟退避,卒緘默無言。
孝欽後自述 孝欽後嘗語人曰:「我自幼受苦,父母不愛我,而愛我妹。
入宮後,宮人以我美,鹹妬我,但皆為我所制。
文宗專寵我,迨後皇子生,我之地位更鞏固矣,惟以後又交否運。
鹹豐末年,文宗臥病,外兵入城,燒圓明園,我避難熱河。
時予年尚輕,文宗病危,皇子又小,東宮之姪,乃一壞人,謀奪大位,勢甚危急。
予抱皇子至文宗牀前,問大事如何辦理,文宗不答。
予復告以兒子在此,文宗始張目答曰:『自然是彼接位。
』語畢,即賓天矣。
予見大事已定,心始安。
然彼時雖極悲痛,以為猶有穆宗可倚。
孰意穆宗至十九歲,遽又夭折。
自此予之境遇大變,希望皆絕。
東宮又與予不和。
越數年,東宮去世。
今上初入宮時,方三歲,瘦弱多病,其父母不敢給以食物。
汝等知其父即醇王否?其母為我之妹,我妹之子,即與我親生者無異,故決意立之也。
「據李蓮英言,外國教士以藥給我國人服食,故我國人心變壞。
在初入教時,教士每假意令人細思,表面故作不強人入教之態度。
我國小兒,輒被騙去挖眼睛作藥。
「汝等知義和團因何起事?蓋從教者恃教為護符,橫行鄉裡,故義和團起而復仇。
但行為亦太過,在京縱火圖財,不問是否教民,概被亂刧。
汝等要知從教者乃極壞之人,每強奪他人田產,外國教士偏信袒護,不問事之是非情理,凡教徒犯罪,見官不跪,放肆無禮,不服國法。
外人信一面之辭,強迫官吏釋放罪人,真是不平已極。
我看我國上等好人,亦未必入教也。
「康有為擬設法使皇帝歸教,然我在,總不能允。
外國之海陸軍及機器,我亦稱之,但文化禮俗,總是我國第一。
外間多謂庚子年,政府與義和團通同一氣,其實不然。
我知以後必貽禍,故頒發上諭,飭兵勦拿,奈其時事已不可收拾矣。
我本決意不出宮,一老婦耳,生死何足介意,而端王、瀾公勸予即行,復以喬妝相勸。
予怒斥之。
及還京,頗聞有人謂予出宮時,著僕婦服,坐破騾車,而僕婦則偽飾予妝坐轎,其實安有此事。
拳匪亂時,無一人願隨我行,且有先避者,否則亦不肯事事。
予因宣言曰:『汝等願隨者隨!』當時應者極少,計不過太監十七人,僕婦二人,宮女小珠一人也。
宮中原有太監三千,早已逃矣,且有面予而將貴重花瓶擲碎於地者。
我憤極大哭。
既在途,某日大雨,轎夫數人逃去,騾亦死數匹,大雨不止,其苦為生平所未受。
某知縣辦差頗盡力,惜食物缺乏,有時聞太監向知縣咆哮,知縣長揖以謝之。
予怒責太監,謂我輩倉猝出行,凡辦差者,自應體諒,不能苛求。
行月餘始抵西安,病三月。
住撫署內,屋舊而溼,皇帝亦病。
此行無異充軍。
光緒二十八年返京,見宮中景象大變,貴重器皿,或毀或失,西苑珍寶,無一存者。
予每日禮拜之白玉觀音,被人斫斷手指,且有洋人曾坐予寶座攝影者。
迄今言之,不禁傷心至極也。
「予最恨人言庚子事。
予乃最聰明之人,嘗聞人言英王維多利亞事,彼於世界關係,殆不及予之半。
予事業尚未告成,亦無有能逆料者,或尚有可使外人震驚之事,或尚有迥異於前之事,均未可知。
英為世界最強國,然亦非維多利亞一人之力。
英多賢才,各事皆由巴力門議定,彼惟畫諾而已。
我國大事,皆予獨裁,雖有軍機大臣,亦惟贊襄於平時,皇帝更何知。
庚子以前,予之名譽甚佳,海內晏然,不料有拳匪之亂,為夢想所不及。
綜稽生平,謬誤即此一舉。
予本可隨時諭禁拳匪,而端、瀾力言拳匪可信,為天所使驅逐洋人者,蓋即指教士而言。
予固最恨耶教,當時聞言默然,後亦知端瀾所行之太過。
一日,端王率領拳匪頭目至頤和園,召集太監,在殿前查驗頂際有無十字。
既而端王謂有二監信教,當如何辦理。
予怒斥之曰:『未發詔旨,何故擅領彼等入宮!』端王謂其權力甚大,可以殺盡洋人,有諸神保護,不畏鎗礮,曾經試驗,鎗打並無傷痕。
因擅將二監交與拳匪頭目辦理,予亦允之。
旋聞二監被殺於園。
次日,端瀾又帶拳匪頭目入宮,令太監燒香為非教徒之證。
自此遂逐日進宮,授太監法術,謂京城人民大半已習拳矣。
第三日,宮監皆作拳裝,坎肩包巾皆紅色,褲獨黃,予之左右皆然,心甚不悅。
瀾公復以拳衣進呈。
時軍機大臣榮祿方請一月病假,一日,忽報病愈,明日即須入宮,知其必有要言也。
及榮祿至,則謂拳民煽惑百姓,殺洋人,恐國家受害。
餘問應如何辦理,榮祿謂須與端王商量。
次日,端王入宮,謂昨與榮祿大爭,今京城已成義和拳之世界矣,若與反對,彼必盡殺居人,大內亦難幸免,董福祥已允助攻使館。
餘至是大懼,知大事已去,立召榮祿,並留端王在側。
榮祿至,顏色憔悴。
告以端言,大驚,請立發一諭,聲明拳為祕密會黨,百姓不可信從,飭步軍統領悉逐其在京者。
端大怒,謂此諭果下,拳必入宮,大肆誅戮。
餘不得已而從端言。
端去,榮祿謂拳必為禍,端喪心病狂,必助其圍攻使館。
拳民未嘗讀書,以為祇有在華之些少洋人,殺之即為無事,不知各國如何強大,若將在華者殺之無遺,必將報仇。
洋兵即殺一百拳民,毫不費事。
請餘飭聶士成防守使館,餘即允之。
又令榮祿就商於端瀾。
一日,端瀾進宮,請諭飭拳民先殺使館洋人,再殺其餘,餘卻其請。
端謂事急不能再延,拳已備明日攻使館。
餘怒,令監逐出。
端臨行,言:『我當代發諭旨,不問爾之願否。
』既出,即矯詔行事。
於是遂死無數生靈。
及後,端見拳不可恃,洋兵將至,始勸餘等離京。
餘之名譽,遂隳於一旦。
此事由於前無主意,鑄此大錯,誤信端王,皆為彼一人所害也。
」 孝欽後起家貴人 孝欽後初入宮時,封蘭貴人,後封懿嬪,再進懿妃,鹹豐辛酉,遂為天下母。
孝欽後省親 穆宗誕生九月,時孝欽後猶為妃也,承文宗特恩,賜回家省親一次。
先有太監至其家,告以某時駕到。
屆時,太監及侍衞羣擁黃轎而至,其母率家人親戚排立院中。
入內堂,太監請妃降輿,登堂升坐,除母及長輩外,皆跪地叩頭。
排筵宴,母陪坐於下,蓋以妃為皇子之母也。
孝欽後誅肅順之異聞 肅順之伏法,孝欽後欲以滅其口耳。
初,孝欽入宮,撥充宮苑女侍,地曰桐陰深處者,即其給役所也。
天性敏慧,喜歌,以少從其父惠敏宦南中久,善南曲。
一日,文宗微步至苑林,聞有曼聲度南歈者,尋聲而往,因得見,遂幸之。
有機智,遇事輒先意承旨,深嬖之。
未幾,生穆宗,進封為妃。
迨貴,漸怙寵而肆驕,久之,不能制。
適粵寇難發,文宗憂勤國是,叢脞萬端,乃得以弄權宮掖。
文宗寖知之,漸惡其為人。
肅順者,才略聲華為宗室冠,文宗素倚重之。
孝欽知文宗且疏己,隱冀得肅以自援,而肅則以諗知後之往事,良輕後,後因是銜肅。
一日,文宗於宮沼為春日泛舟之戲,後自陳寓南方久,習操舟技,乃親理篙楫以侍。
詎文宗立未定,而後篙遽下,舟為之側,文宗顛墮水,創其足,文宗乃深憾後。
會又有間後者,以那拉將覆滿洲咀咒之說進,文宗乃擬緻之死,嘗謂肅曰:「朕不日將效漢武帝之於鉤弋夫人故事,卿謂何如?」肅噤齘,不敢置一辭。
後聞之,愈啣肅。
熱河之狩,變起倉卒,文宗憂憤,乃遷怒於後。
病漸竺,自為遺詔曰:「朕死,必殺西後以殉,毋使覆我宗。
」急召肅,將使受顧命,行遺詔事。
有李蓮英者,後之梳頭監也,工按摩術,因進技於上,窺枕角,得遺詔,亟訴後。
後乃泣籲於醇王之福晉,福晉曰:「此亂命也,當為若已之。
」立戒車,馳赴行在。
及入宮,文宗已崩,搜衾枕,獲遺詔,就殘燭爇之,灰甫燼而肅已至。
肅入,知已崩,詢監以時,監懵然不能對,迴首禦榻側,見後擁穆宗立。
轉以詢後,後解襟端所繫時表,直前授肅,厲聲曰:「若自省之!」未幾,肅退,後乃密謀醇王,置肅於法。
孝欽後輕騎入圓明園 鹹豐時,尚書江寧何某值圓明園。
忽聞警鞭鳴,急率百官跽迎門外,見乘輿尚遠,有一騎如飛而前,坐一宮人,垂鞭欹躬,向眾而哂曰:「何今日侏儒之多也!」舉鞭揚長而去。
蓋百官皆跽,故皆如侏儒耳。
後訪知乘者,為生皇子之貴妃,即孝欽後也。
孝欽後戒煙 道光季年,五口通商,洋藥弛禁,朝野上下,無不嗜之。
文宗初立,亦常吸,呼為益壽如意膏,又曰紫霞膏。
及粵寇事急,宵旰焦勞,恆以此自遣。
鹹豐庚申,英法聯軍入京,文宗狩熱河,有汲汲顧景之勢,更沈溺於是,故孝欽後亦沾染焉。
所吸鴉片,稱福壽膏。
福壽膏者,粵人陸作圖所製者也。
其家有井,水湛然而碧,以煮煙,殊佳。
及陸作圖死,而其妻繼其業,凡以煙求煮者,需銀二兩,煙成,試吸,芬芳酷烈,迥異尋常。
其法不傳戚友,惟陸妻得其窔奧,故每月可獲二百餘金。
孝欽喜之,賜名福壽。
煙鎗亦廣州竹,質粗如兒臂,上安小管,藉通呼吸。
煙鎗有架,隨燈之高下遠近為之。
內監跪地燃膏以進,不敢稍稍欹斜也。
曾持至某骨董鋪中修理,色如紅玉,鬥下陷痕分許,彎環似帶,則信已月久年深矣。
光緒末年,再申煙禁,孝欽亦自克。
及大漸,慶王勸開禁,以小金盒進曰:「太後為天下臣民主,朝野攸賴。
日來慈躬不豫,艱鉅益增,今以戒煙緻疾,一旦不諱,恐非所以重蒼生之寄託也。
」孝欽擲其盒於地,且加申飭,翌日遂崩。
孝欽後之門禁 凡在宮諸人之入孝欽後宮者,必先奉命,否則無論何人,概不得逕入,皇後亦然。
孝欽後起居 孝欽後所居,廣廈十楹,作橫排式,屋宇深邃。
窗槅之屬,髹工極細,五色繚繞,令人眩耀。
玻璃窗低垂錦幔,其中陳設,非外人所能窺見矣。
及寢,兩首領太監侍坐床前,名曰押風;小太監百餘人,侍立迴廊,名曰坐更,天明始散。
並有宮女為之捶腿,至睡熟乃已。
孝欽夢回枕上,必鍊八段錦工夫,繼進人乳一盃,然後離床盥漱。
內監揭繡花窗擋,則晨光尚覺熹微也。
有報請者,如古時叫旦雞人,孝欽晨興,其人必在窗外大聲呼曰:「老佛爺醒了!」內監輩乃魚貫入寢宮,趨蹌伺候。
孝欽後牀榻之陳設 孝欽後每日晨起,輒命太監將被褥曝於院中,以刷刷牀。
於氈上加黃緞褥三條,各色絲被單數條,其上又鋪黃被單,為金龍藍雲頭花樣。
枕甚多,一實以茶葉,一即耳枕,約長十二寸,中有方約三寸之穴,乾花塞之,睡時可聽聲,蓋慮為人所暗算也。
黃被單,又有紫藍淺紅綠色被六條。
紬帳鑲花,牀懸滿儲香料之紗袋,其中麝香頗多,孝欽所嗜也。
孝欽後出行之鹵簿及後妃之轎色 孝欽後乘輿出,德宗亦必隨扈,炎風烈日,迅雷甚雨,不敢乞休也。
孝欽轎過宮門時,後妃以下皆跪送,轎過乃起,各上轎隨行。
孝欽轎前導以兵,左右有親王四人騎馬夾護,太監四五十人騎而從於後。
帝後轎與太後轎均正黃色,妃嬪轎暗黃色,餘為紅色。
孝欽後閒遊 孝欽後散步園中,行路甚速,從者追隨其後,不敢言憊,然太監輒攜黃緞椅在後,以便困時小憩。
又有一犬隨之。
有時坐轎,則與早朝之敞轎不同,黃桿黃繩,二太監擡之,每角有一太監,都凡四人扶之而行。
孝欽喜雨行,若非大雨,輒不張傘。
隨侍宮眷之太監皆備雨傘,惟不敢用,凡事皆然。
如孝欽欲步行,宮眷亦隨之步行,如欲乘輿,宮眷亦隨之乘輿。
孝欽晚膳後,必在寢宮前後巡行一周,然後闔門,宮監謂之遶彎子。
侍臣聞下筦鑰,即歸休矣。
孝欽後閱封奏 日由太監將奏事處所進黃紙封盒上呈,孝欽後輒自啟封。
德宗侍側,孝欽閱畢,交德宗,德宗閱後,仍置盒內,不置喙也。
孝欽後選處女為宮眷 侍奉孝欽後、皇後之宮眷,有時為德宗司侍奉之役,此輩大率自滿洲上三旗選之。
上三旗者,正黃、鑲黃、正白三旗也。
且多選處女,間亦選有夫者,有夫者每隔二三月許回家一次。
孝欽後戲繆素筠 滇中繆素筠女士以代孝欽後作畫,供奉宮中,軀肥而矮。
孝欽嘗覓得大號鳳冠一頂及玉帶蟒袍之類,命著之,侍立於旁,以為笑樂。
孝欽後寵李蓮英妹 李蓮英之妹頗慧黠,為孝欽後所寵,嘗入宮隨侍,或值宿,經月始出,其時尚未適人。
某日,侍孝欽遊頤和園,遇蘇拉某,頗英秀,孝欽曰:「此人有後福,可妻也。
」遂以李妹指婚,蘇拉叩謝。
不數月,此蘇拉者,已擢為內務府堂郎中矣。
【為內務府最佳之缺。
】婚之日,孝欽賜奩資甚厚,尋常格格不能及也。
孝欽後逐金華櫃夥 孝欽後好食熟鷄卵,晨必四枚,需二十四金,皆金華飯館所進。
其櫃夥史某,嘗隨李蓮英潛入宮。
一日,為孝欽瞥見,蓮英以實告,孝欽大怒,令
既失歡,又遭穆宗賓天之變,獨處宮中,益鬱鬱。
孝貞時召與語,力撫慰之。
或曰,穆宗升遐時,孝哲力爭立嗣,孝欽意已定。
鴻藻方入內,孝哲向之泣告,且謂之曰:「此事他人可勿問,李大臣,先帝之師傅,當獨力維持。
我今為此大事,給師傅磕頭。
」鴻藻亟退避,卒緘默無言。
孝欽後自述 孝欽後嘗語人曰:「我自幼受苦,父母不愛我,而愛我妹。
入宮後,宮人以我美,鹹妬我,但皆為我所制。
文宗專寵我,迨後皇子生,我之地位更鞏固矣,惟以後又交否運。
鹹豐末年,文宗臥病,外兵入城,燒圓明園,我避難熱河。
時予年尚輕,文宗病危,皇子又小,東宮之姪,乃一壞人,謀奪大位,勢甚危急。
予抱皇子至文宗牀前,問大事如何辦理,文宗不答。
予復告以兒子在此,文宗始張目答曰:『自然是彼接位。
』語畢,即賓天矣。
予見大事已定,心始安。
然彼時雖極悲痛,以為猶有穆宗可倚。
孰意穆宗至十九歲,遽又夭折。
自此予之境遇大變,希望皆絕。
東宮又與予不和。
越數年,東宮去世。
今上初入宮時,方三歲,瘦弱多病,其父母不敢給以食物。
汝等知其父即醇王否?其母為我之妹,我妹之子,即與我親生者無異,故決意立之也。
「據李蓮英言,外國教士以藥給我國人服食,故我國人心變壞。
在初入教時,教士每假意令人細思,表面故作不強人入教之態度。
我國小兒,輒被騙去挖眼睛作藥。
「汝等知義和團因何起事?蓋從教者恃教為護符,橫行鄉裡,故義和團起而復仇。
但行為亦太過,在京縱火圖財,不問是否教民,概被亂刧。
汝等要知從教者乃極壞之人,每強奪他人田產,外國教士偏信袒護,不問事之是非情理,凡教徒犯罪,見官不跪,放肆無禮,不服國法。
外人信一面之辭,強迫官吏釋放罪人,真是不平已極。
我看我國上等好人,亦未必入教也。
「康有為擬設法使皇帝歸教,然我在,總不能允。
外國之海陸軍及機器,我亦稱之,但文化禮俗,總是我國第一。
外間多謂庚子年,政府與義和團通同一氣,其實不然。
我知以後必貽禍,故頒發上諭,飭兵勦拿,奈其時事已不可收拾矣。
我本決意不出宮,一老婦耳,生死何足介意,而端王、瀾公勸予即行,復以喬妝相勸。
予怒斥之。
及還京,頗聞有人謂予出宮時,著僕婦服,坐破騾車,而僕婦則偽飾予妝坐轎,其實安有此事。
拳匪亂時,無一人願隨我行,且有先避者,否則亦不肯事事。
予因宣言曰:『汝等願隨者隨!』當時應者極少,計不過太監十七人,僕婦二人,宮女小珠一人也。
宮中原有太監三千,早已逃矣,且有面予而將貴重花瓶擲碎於地者。
我憤極大哭。
既在途,某日大雨,轎夫數人逃去,騾亦死數匹,大雨不止,其苦為生平所未受。
某知縣辦差頗盡力,惜食物缺乏,有時聞太監向知縣咆哮,知縣長揖以謝之。
予怒責太監,謂我輩倉猝出行,凡辦差者,自應體諒,不能苛求。
行月餘始抵西安,病三月。
住撫署內,屋舊而溼,皇帝亦病。
此行無異充軍。
光緒二十八年返京,見宮中景象大變,貴重器皿,或毀或失,西苑珍寶,無一存者。
予每日禮拜之白玉觀音,被人斫斷手指,且有洋人曾坐予寶座攝影者。
迄今言之,不禁傷心至極也。
「予最恨人言庚子事。
予乃最聰明之人,嘗聞人言英王維多利亞事,彼於世界關係,殆不及予之半。
予事業尚未告成,亦無有能逆料者,或尚有可使外人震驚之事,或尚有迥異於前之事,均未可知。
英為世界最強國,然亦非維多利亞一人之力。
英多賢才,各事皆由巴力門議定,彼惟畫諾而已。
我國大事,皆予獨裁,雖有軍機大臣,亦惟贊襄於平時,皇帝更何知。
庚子以前,予之名譽甚佳,海內晏然,不料有拳匪之亂,為夢想所不及。
綜稽生平,謬誤即此一舉。
予本可隨時諭禁拳匪,而端、瀾力言拳匪可信,為天所使驅逐洋人者,蓋即指教士而言。
予固最恨耶教,當時聞言默然,後亦知端瀾所行之太過。
一日,端王率領拳匪頭目至頤和園,召集太監,在殿前查驗頂際有無十字。
既而端王謂有二監信教,當如何辦理。
予怒斥之曰:『未發詔旨,何故擅領彼等入宮!』端王謂其權力甚大,可以殺盡洋人,有諸神保護,不畏鎗礮,曾經試驗,鎗打並無傷痕。
因擅將二監交與拳匪頭目辦理,予亦允之。
旋聞二監被殺於園。
次日,端瀾又帶拳匪頭目入宮,令太監燒香為非教徒之證。
自此遂逐日進宮,授太監法術,謂京城人民大半已習拳矣。
第三日,宮監皆作拳裝,坎肩包巾皆紅色,褲獨黃,予之左右皆然,心甚不悅。
瀾公復以拳衣進呈。
時軍機大臣榮祿方請一月病假,一日,忽報病愈,明日即須入宮,知其必有要言也。
及榮祿至,則謂拳民煽惑百姓,殺洋人,恐國家受害。
餘問應如何辦理,榮祿謂須與端王商量。
次日,端王入宮,謂昨與榮祿大爭,今京城已成義和拳之世界矣,若與反對,彼必盡殺居人,大內亦難幸免,董福祥已允助攻使館。
餘至是大懼,知大事已去,立召榮祿,並留端王在側。
榮祿至,顏色憔悴。
告以端言,大驚,請立發一諭,聲明拳為祕密會黨,百姓不可信從,飭步軍統領悉逐其在京者。
端大怒,謂此諭果下,拳必入宮,大肆誅戮。
餘不得已而從端言。
端去,榮祿謂拳必為禍,端喪心病狂,必助其圍攻使館。
拳民未嘗讀書,以為祇有在華之些少洋人,殺之即為無事,不知各國如何強大,若將在華者殺之無遺,必將報仇。
洋兵即殺一百拳民,毫不費事。
請餘飭聶士成防守使館,餘即允之。
又令榮祿就商於端瀾。
一日,端瀾進宮,請諭飭拳民先殺使館洋人,再殺其餘,餘卻其請。
端謂事急不能再延,拳已備明日攻使館。
餘怒,令監逐出。
端臨行,言:『我當代發諭旨,不問爾之願否。
』既出,即矯詔行事。
於是遂死無數生靈。
及後,端見拳不可恃,洋兵將至,始勸餘等離京。
餘之名譽,遂隳於一旦。
此事由於前無主意,鑄此大錯,誤信端王,皆為彼一人所害也。
」 孝欽後起家貴人 孝欽後初入宮時,封蘭貴人,後封懿嬪,再進懿妃,鹹豐辛酉,遂為天下母。
孝欽後省親 穆宗誕生九月,時孝欽後猶為妃也,承文宗特恩,賜回家省親一次。
先有太監至其家,告以某時駕到。
屆時,太監及侍衞羣擁黃轎而至,其母率家人親戚排立院中。
入內堂,太監請妃降輿,登堂升坐,除母及長輩外,皆跪地叩頭。
排筵宴,母陪坐於下,蓋以妃為皇子之母也。
孝欽後誅肅順之異聞 肅順之伏法,孝欽後欲以滅其口耳。
初,孝欽入宮,撥充宮苑女侍,地曰桐陰深處者,即其給役所也。
天性敏慧,喜歌,以少從其父惠敏宦南中久,善南曲。
一日,文宗微步至苑林,聞有曼聲度南歈者,尋聲而往,因得見,遂幸之。
有機智,遇事輒先意承旨,深嬖之。
未幾,生穆宗,進封為妃。
迨貴,漸怙寵而肆驕,久之,不能制。
適粵寇難發,文宗憂勤國是,叢脞萬端,乃得以弄權宮掖。
文宗寖知之,漸惡其為人。
肅順者,才略聲華為宗室冠,文宗素倚重之。
孝欽知文宗且疏己,隱冀得肅以自援,而肅則以諗知後之往事,良輕後,後因是銜肅。
一日,文宗於宮沼為春日泛舟之戲,後自陳寓南方久,習操舟技,乃親理篙楫以侍。
詎文宗立未定,而後篙遽下,舟為之側,文宗顛墮水,創其足,文宗乃深憾後。
會又有間後者,以那拉將覆滿洲咀咒之說進,文宗乃擬緻之死,嘗謂肅曰:「朕不日將效漢武帝之於鉤弋夫人故事,卿謂何如?」肅噤齘,不敢置一辭。
後聞之,愈啣肅。
熱河之狩,變起倉卒,文宗憂憤,乃遷怒於後。
病漸竺,自為遺詔曰:「朕死,必殺西後以殉,毋使覆我宗。
」急召肅,將使受顧命,行遺詔事。
有李蓮英者,後之梳頭監也,工按摩術,因進技於上,窺枕角,得遺詔,亟訴後。
後乃泣籲於醇王之福晉,福晉曰:「此亂命也,當為若已之。
」立戒車,馳赴行在。
及入宮,文宗已崩,搜衾枕,獲遺詔,就殘燭爇之,灰甫燼而肅已至。
肅入,知已崩,詢監以時,監懵然不能對,迴首禦榻側,見後擁穆宗立。
轉以詢後,後解襟端所繫時表,直前授肅,厲聲曰:「若自省之!」未幾,肅退,後乃密謀醇王,置肅於法。
孝欽後輕騎入圓明園 鹹豐時,尚書江寧何某值圓明園。
忽聞警鞭鳴,急率百官跽迎門外,見乘輿尚遠,有一騎如飛而前,坐一宮人,垂鞭欹躬,向眾而哂曰:「何今日侏儒之多也!」舉鞭揚長而去。
蓋百官皆跽,故皆如侏儒耳。
後訪知乘者,為生皇子之貴妃,即孝欽後也。
孝欽後戒煙 道光季年,五口通商,洋藥弛禁,朝野上下,無不嗜之。
文宗初立,亦常吸,呼為益壽如意膏,又曰紫霞膏。
及粵寇事急,宵旰焦勞,恆以此自遣。
鹹豐庚申,英法聯軍入京,文宗狩熱河,有汲汲顧景之勢,更沈溺於是,故孝欽後亦沾染焉。
所吸鴉片,稱福壽膏。
福壽膏者,粵人陸作圖所製者也。
其家有井,水湛然而碧,以煮煙,殊佳。
及陸作圖死,而其妻繼其業,凡以煙求煮者,需銀二兩,煙成,試吸,芬芳酷烈,迥異尋常。
其法不傳戚友,惟陸妻得其窔奧,故每月可獲二百餘金。
孝欽喜之,賜名福壽。
煙鎗亦廣州竹,質粗如兒臂,上安小管,藉通呼吸。
煙鎗有架,隨燈之高下遠近為之。
內監跪地燃膏以進,不敢稍稍欹斜也。
曾持至某骨董鋪中修理,色如紅玉,鬥下陷痕分許,彎環似帶,則信已月久年深矣。
光緒末年,再申煙禁,孝欽亦自克。
及大漸,慶王勸開禁,以小金盒進曰:「太後為天下臣民主,朝野攸賴。
日來慈躬不豫,艱鉅益增,今以戒煙緻疾,一旦不諱,恐非所以重蒼生之寄託也。
」孝欽擲其盒於地,且加申飭,翌日遂崩。
孝欽後之門禁 凡在宮諸人之入孝欽後宮者,必先奉命,否則無論何人,概不得逕入,皇後亦然。
孝欽後起居 孝欽後所居,廣廈十楹,作橫排式,屋宇深邃。
窗槅之屬,髹工極細,五色繚繞,令人眩耀。
玻璃窗低垂錦幔,其中陳設,非外人所能窺見矣。
及寢,兩首領太監侍坐床前,名曰押風;小太監百餘人,侍立迴廊,名曰坐更,天明始散。
並有宮女為之捶腿,至睡熟乃已。
孝欽夢回枕上,必鍊八段錦工夫,繼進人乳一盃,然後離床盥漱。
內監揭繡花窗擋,則晨光尚覺熹微也。
有報請者,如古時叫旦雞人,孝欽晨興,其人必在窗外大聲呼曰:「老佛爺醒了!」內監輩乃魚貫入寢宮,趨蹌伺候。
孝欽後牀榻之陳設 孝欽後每日晨起,輒命太監將被褥曝於院中,以刷刷牀。
於氈上加黃緞褥三條,各色絲被單數條,其上又鋪黃被單,為金龍藍雲頭花樣。
枕甚多,一實以茶葉,一即耳枕,約長十二寸,中有方約三寸之穴,乾花塞之,睡時可聽聲,蓋慮為人所暗算也。
黃被單,又有紫藍淺紅綠色被六條。
紬帳鑲花,牀懸滿儲香料之紗袋,其中麝香頗多,孝欽所嗜也。
孝欽後出行之鹵簿及後妃之轎色 孝欽後乘輿出,德宗亦必隨扈,炎風烈日,迅雷甚雨,不敢乞休也。
孝欽轎過宮門時,後妃以下皆跪送,轎過乃起,各上轎隨行。
孝欽轎前導以兵,左右有親王四人騎馬夾護,太監四五十人騎而從於後。
帝後轎與太後轎均正黃色,妃嬪轎暗黃色,餘為紅色。
孝欽後閒遊 孝欽後散步園中,行路甚速,從者追隨其後,不敢言憊,然太監輒攜黃緞椅在後,以便困時小憩。
又有一犬隨之。
有時坐轎,則與早朝之敞轎不同,黃桿黃繩,二太監擡之,每角有一太監,都凡四人扶之而行。
孝欽喜雨行,若非大雨,輒不張傘。
隨侍宮眷之太監皆備雨傘,惟不敢用,凡事皆然。
如孝欽欲步行,宮眷亦隨之步行,如欲乘輿,宮眷亦隨之乘輿。
孝欽晚膳後,必在寢宮前後巡行一周,然後闔門,宮監謂之遶彎子。
侍臣聞下筦鑰,即歸休矣。
孝欽後閱封奏 日由太監將奏事處所進黃紙封盒上呈,孝欽後輒自啟封。
德宗侍側,孝欽閱畢,交德宗,德宗閱後,仍置盒內,不置喙也。
孝欽後選處女為宮眷 侍奉孝欽後、皇後之宮眷,有時為德宗司侍奉之役,此輩大率自滿洲上三旗選之。
上三旗者,正黃、鑲黃、正白三旗也。
且多選處女,間亦選有夫者,有夫者每隔二三月許回家一次。
孝欽後戲繆素筠 滇中繆素筠女士以代孝欽後作畫,供奉宮中,軀肥而矮。
孝欽嘗覓得大號鳳冠一頂及玉帶蟒袍之類,命著之,侍立於旁,以為笑樂。
孝欽後寵李蓮英妹 李蓮英之妹頗慧黠,為孝欽後所寵,嘗入宮隨侍,或值宿,經月始出,其時尚未適人。
某日,侍孝欽遊頤和園,遇蘇拉某,頗英秀,孝欽曰:「此人有後福,可妻也。
」遂以李妹指婚,蘇拉叩謝。
不數月,此蘇拉者,已擢為內務府堂郎中矣。
【為內務府最佳之缺。
】婚之日,孝欽賜奩資甚厚,尋常格格不能及也。
孝欽後逐金華櫃夥 孝欽後好食熟鷄卵,晨必四枚,需二十四金,皆金華飯館所進。
其櫃夥史某,嘗隨李蓮英潛入宮。
一日,為孝欽瞥見,蓮英以實告,孝欽大怒,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