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類 城寨附 道路附 橋梁附
關燈
小
中
大
司田、更名田、屯地、蕃地。
其在四川者,民賦田、屯地、土司田。
其在廣東者,民賦田、屯地、地溝、車地。
其在廣西者,民賦田、瑤田、僮田。
其在雲南者,民賦田、馬場、夷地。
其在貴州者,民賦田、苗田、土司田、屯田。
其在新疆者,民賦田、回田。
其在東三省者,民賦田、皇室莊、宗室莊、八旗莊、駐防莊。
旗籍田產 旗籍田產,有奉朝旨賞給之田,曰恩賞地;有親王子弟所授之田,曰貝子貝勒地;有皇室額駙所得之田,曰額駙地;有皇帝之女蒙賞之田,曰公主地;有親王以功受田得以累世承襲者,曰世襲地。
世襲之地,有原定世數,襲滿應行交還。
而因仍未交之地,有王府公主出聘後將原有田畝帶去之地;有將所得之地帶入內務府者;有因罪被革之王公應行交還而未交之地;有本為漢人投入漢軍旗遂將其地帶入旗籍者:種種轇轕,異常複雜。
小江南 天津城南五裡有水田二百餘頃,號曰藍田。
田為康熙間總兵藍理所開濬,河渠圩岸,周數十裡。
藍嘗召閩浙農人督課其間,土人稱為小江南。
無定河 唐人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無定河,在直隸固安縣西北十裡,國朝改為永定河,非陝西之無定河也。
河水東奔,潮汐無定,故有是稱。
木蘭 木蘭,在熱河東北四百裡,本蒙古地,康熙中近邊諸蒙古所獻,以供聖祖秋獮。
後每歲行圍,大約至巴顏溝即轉而南,不復北往木蘭矣。
伊緜谷 乾隆戊寅,高宗巡幸木蘭,舉秋獮禮,布魯特使臣來朝於布固圖昂阿。
先是乙亥,平準夷噶爾藏多爾濟等;丁醜,哈薩克使臣根劄爾噶喇等,皆來朝於此,爰賜名其谷曰伊緜。
伊緜者,滿語言會極歸極也。
張家口 張家口,東北通多倫經棚,以達中蒙各部;西北通庫倫、恰克圖以及阿爾太等口;西通歸綏、包頭、西蒙、伊烏兩盟以及甘、新等省,實為貿易繁盛之區。
盛京 盛京一地,即奉天,明季稱曰遼州衞。
既而太祖收轄東南之蒙古,遂進窺中原,以遼於輿地上最關重要,乃於天命辛酉取其城,越四年,由遼陽移都其間。
及順治丁酉,改瀋陽為奉天府,遂為行省。
盛京城垣建於有明洪武戊辰,為方式,四面有門。
其後則增而為八門,中有皇宮,乃天聰時所改建。
城之高計三十五尺,周十裡,有四城樓,六百五十一堞,以便置砲。
方城之外有一套城,係圜形,城周三十二裡,有八門,每間城牆約三裡許。
城中即為前皇宮室,已歷百餘年不用,鐘樓鼓樓,則分峙於小東門小西門間。
城東二十裡,林木暢茂,太祖陵寢在焉,是為東陵。
洮南地勢 洮南在科爾沁右翼前旗,東部介於奉、吉、黑三省之間,去長春、齊齊哈爾均不過五百裡,至奉天乃近千裡,地勢平衍。
北部有洮兒、交流兩河,至城東北五裡許合流,仍名洮兒河,岸高水清,泥底面窄,發源於索倫山,東流二百餘裡由月亮泡入松花江。
泡類湖泊,水勢漫衍,淤泥堆積,緻流不能暢,時泛溢為災。
城方五裡,衢市嚴正。
兀良哈三衞 兀良哈三衞,【福餘衞為嫡酋所居,泰寧、朵顏為其別部。
】自明洪武季年已建置於遼河流域,及永樂內篡,從征有功,乃割大寧地畀之,三衞益強。
兀良哈者,即西北極邊之烏梁海部。
塞外疆域地名,每隨人種遷移而定,如前史所謂僑置者,明時兀良哈固逾遼而西即是,至國朝,則為極北藩盟,遠在唐努山南麓矣。
蓋廣寧【地即奉天廣寧縣。
】前屯至喜峰口外屬朵顏,錦州、義州跨及遠東屬泰寧,鐵嶺、開元等衞屬福餘。
按三衞為元裔,【遼王阿禮失禮降明,處其眾於此。
】其遷至西北遠塞,為避也先、俺答之逼,當在明正統、天順間。
東道 奉天至吉林,大道三。
自奉天東北走,出鐵嶺,踰開原,與東方鐵路別,經葉赫赫爾蘇諸站而至伊通州,折而東,越大水河以至吉林,是為中道。
長七百六十餘裡,坦平寬廣,為三道最。
次為西道,蒙人往來最多,故又稱蒙古道。
自奉天而至長春而吉林,全途皆有吉長鐵路之汽車通行,而車騎日少,凡長八百三十餘裡。
蓋長春扼哈爾濱上遊,當蒙旗要衝,亦形勢上必爭之地也。
其東道,則自奉天東繞海龍、輝發,折而北,掠磐石西鄙以趨吉林,長八百裡有奇。
此道出深山大林中,崎嶇犖确,行旅不多,馬賊之所潛藏,狐貂之所出沒,蓋行軍之間道而用奇者之所必出也。
由吉林經新城而至龍江府,凡一千零八十餘裡,自東清鐵道興,人馬車輛之往來殆倍蓰於昔日。
自吉林北出,越烏拉至舒蘭縣,折西行,至於陶賴招驛,一小都會也,東清鐵道出其東。
自是更西北,經五家子站、三家子站而至新城,由陶賴招至此,凡二百十四裡。
沿途多村落,村之四圍繞以樹木,風景絕佳。
新城者,舊日之伯都訥也。
其城建於康熙癸酉,人口四萬有餘,有銀行商鋪,貿易殊盛。
光、宣間,日益發達,蓋地勢既當衝要,而土性復肥沃,利於耕牧。
自是西北二十八裡有伯都訥站,松花江、嫩江之所合也。
渡江至茂興站,新城至此百餘裡矣。
茂興站煙戶數百,一小都會也,四十五裡至新站。
新站之西南為柳官屯,戶數四百餘,蒙古大村落也。
有大牧場,牧馬三千餘頭,馬市盛焉。
自新站出百九十六裡至多耐站,其東方有貝子村,蒙民數十戶,杜爾伯特旗貝子所駐也。
自多耐站二百十裡有奇而至龍江府。
從濱江廳西北經呼蘭府至龍江府,長五百七十四裡,其大部分通東部蒙古之平原,自濱江廳及呼蘭府、雙廟子、龍江府外,皆小村落。
冬期,人馬車輛往來極盛。
從琿春廳西至臨江府,長五百四十裡,其大部分皆出山間谿谷中,居民少,馬賊橫行,去琿春廳不遠始略平坦。
琿春地沃,氣候和燠,尤為吉、黑之冠。
從琿春廳經局子街至鄂穆赫,約六百三十裡而近,蓋即從琿春廳至吉林大道之一部。
沿道居民以朝鮮人為最多,途通車輛,亦間有困難之所。
從延吉府經古洞河東行至夾皮溝,長七百一十裡而弱。
延吉府舊稱局子街,自鄂穆赫至琿春廳中間之要地也,距琿春河約四百二十裡。
街衢以東西大街為最盛,海浪河經市街之中央,橫斷南北,中有渡船,水涸時可徒涉。
各署皆在河南,商店在河北。
居民三分之一為韓人,三分之一為山東人。
自延吉府至夾皮溝,皆道出萬山中,穿羊腸,走峻坂,下谿谷,森林覆地際天,午不見日。
有時山澗奔流,遮絕道路,沿途人煙蕭條,行旅之中此為最苦。
從延吉府東北經黃溝至東寧廳,不及七百裡,大部分皆山間細徑,不通車。
自延吉府百四十裡經張家塘子至龍灣,道寬廣,便車騎,路旁田野相半,龍灣亦有旅店及商家。
既過龍灣,遂入穆克特亨嶺路,峻坂幹雲,深壑無底。
其中王家塘子以北,道路至凹凸,甚至巨巖遮路,中容一人,側身乃過,夏日降雨之際,行潦漲溢,行人裹足。
沿道無他部落,惟二三獵人之茅舍而已。
自龍灣百八十裡至黃溝。
黃溝一帶,山下村落星散,處處見之,皆樵獵為生者也。
北進越二澗,百三十裡至綏芬甸子。
綏芬甸子者,朝鮮僑民實居大部,華人三十餘戶耳,大率業農及業樵獵者,亦有二三旅店。
道路亦出山谷間之細徑,百三十裡而近至老黑山,自此至東寧廳。
道路雖在山間,然已修整完善,車馬往來,得以自由,沿道人家,稍稍增加。
汨汨之細流,經太平川、榆樹川、大肚子川、佛爺溝百二十裡達東寧廳。
【綏芬廳。
】東寧廳者,當綏芬河、大小烏蛇溝河三流之會合點,故又名三岔口。
城市為二十年前新建,商業尚盛。
從鄂穆赫至東寧廳,東行稍偏北,長三百五十餘裡,殆全不通車輛。
自鄂穆赫出山間崎嶇之小道,經鳳凰店、燒鍋屯至牛圈溝,鄂穆赫以來,蓋百裡矣。
牛圈溝有特別之小車,以供旅客之賃者。
東北道必爾騰湖,湖上漁船頗多,於窰店以東渡牡丹江,【寧古塔河、虎爾哈河。
】有渡舟一。
更前行至松嶺溝,牛圈溝以來百有五裡矣。
松嶺溝附近有田畝,農人種二麥,其他沿道之大部悉為密樹雜草所覆蔭。
松嶺長四十餘裡,皆有森林。
自是更百有五裡,乃至廳治。
自鄂穆赫西南經敦化縣、牡丹江至夾皮溝,凡長四百五十五裡,一部分不通車輛,蓋山間之細徑也。
自鄂穆赫至黑石頭,中間山道稍廣闊,冬夏皆通車,沿道村落無多。
自黑石頭行北三四裡,得一湖,直徑裡餘,為圓形,湖水不少。
自黑石頭經敦家店、亮白頂子、小石頭河至敦化縣,自此道路良好,中途有響水河,夏季水溢時,杜絕車馬之往來。
更行約五十米突,又得一河,架木為橋,僅通行人,渡河之地名曰香磨。
又會於牡丹江之渡口,名紅石磖子,橋梁渡船皆不備,惟有小石橋一條。
自敦化縣七十裡,過官屯子、大石頭河、黃泥河子、太平山、前馬號至帽兒山。
帽兒山者,一稱梆棰營子,牡丹江上流山間之一村落也,中、韓兩國民之所雜居。
道路走山間溪谷,不通車,途中過牡丹江,江上架橋以通南北,沿道人煙蕭條。
自帽兒山七十裡至牡丹嶺之麓,牡丹嶺中之道路上下於山脊溪坂間,赤松柞樹一望無際,行人往來,皆穿林中,左折右避,僅行一人。
途上柳樹河有舟可渡行人,沿道人煙蕭疏,惟柳樹河之北岸有十餘戶,山腹山下有一二戶而已。
自牡丹嶺七十七裡過富兒河,道路仍在山間。
次越富兒嶺、金銀鼈嶺,金銀鼈嶺麓有農民十餘戶。
越金銀鼈嶺,出山間之細徑而上大道,稍廣闊,然途中凸凹甚多,巨石散布於道,車殆不可過。
自金銀鼈嶺七十裡達夾皮溝。
從寧古塔東北經穆林河至蜜山府,凡六百五十四裡有餘,大部皆良好之道路,間有車難通行者二三處。
自寧古塔出發,於呼石哈村東北行,過三家子、團山子之二村,至於南溝。
道路自此向正西行,至磨刀石,其東北約三四裡,有磨刀停車場。
自磨刀石經過二三之寒村,至穆林河,自此百七十裡不足至青溝子嶺。
嶺上有古廟一,道路至此非常狹窄,山道至石頭河始稍平坦,過黃泥河子、狹亮子諸小村。
自青溝子嶺行二百六十六裡,抵蜜山府。
【蜂蜜鎮。
】 從依蘭府經蜜山府至俄國烏蘇裡州伊馬驛,則九百十裡不足,道上崎嶇險峻相次,以幅尚寬廣,無不通車之處,然至夏日溪流奔溢,行旅亦往往為之裹足焉。
自吉林鄂穆赫至臨江府,【寧古塔。
】【寧古塔。
】自臨江府至依蘭府,【三姓。
】行程為六百裡,實不過五百五十裡。
道出山間,險惡難行,有數處僅容一人,不通車,蓋光緒初用兵伊犂所特闢者也。
自臨江府至三姓,正北直行,傍虎爾哈河而倚白山,凡八站,此數字自一至八名之,頭站起依蘭府,八站則近臨江府矣,每站各駐兵數人。
自吉林經土橋子至五常堡,凡三百二十裡而近,人馬車輛往來最多。
自吉林北越烏拉,至黃山嘴子,東北進,道側皆田園,桑麻翳目,遙望東方,連山重疊,相次而來。
過東孤家子,始北行,平野寬廣,時見墟墓數點,蔭以叢樹,零落如殘星。
自東孤家子至黑林子,則有四大逆旅,以便旅人寄宿,此一帶町畦相連,黃綠無際。
自此更北,溪流涓涓,時見道側或橫小橋,或利徒涉。
近土橋子,遙望山嶽皆在東北方,土橋子之東,有山河屯,乃鄉鎮也。
過老山屯,渡拉林河,近五常府則民居漸稠。
五常府者,山間之一都會,人口凡六千以上。
自是更北行三十餘裡而至五常堡,堡為協領所駐,亦一小市集也。
自吉林經烏拉、榆樹縣、阿城縣至濱江廳,凡五百八十五裡,此道往來最衝繁。
沿松花江東岸行,經烏拉街,於大坡東北行至榆樹縣,沿道村落甚多。
至大嶺,北行六十裡渡拉林河,至拉林城。
自榆樹縣以來,近百七十裡矣。
拉林城四方形,四面各闢一門,商業殷盛。
更九十裡達阿城縣。
阿城縣又名阿什河,故阿勒楚喀城也。
城踞阿什河左岸,商業極盛,農產亦豐。
西北七十裡,乃抵濱江廳。
自吉林經兩江口及萬裡河、帽兒山至朝鮮之厚昌縣,計九百八十餘裡。
自長嶺子經兩江口及頭道流河至萬裡河,中間山中小道,僅通單人匹馬,道中所見,惟山嶽嵯峨,雜草暢茂,人家既稀,芻糧殆絕,山坳間僅一二窩棚,供旅人憩宿而已。
至二道江,乃有舟以渡行人,渡江以後,沿道居民驟多,栽種玉蜀黍、粟米等,頭道流河沿岸,時見淘金者往還其間。
自萬裡河經湯河口至帽兒山,復有樹木,蒼鬱成林,鼯鼪嘯啼,數百裡內殆無居人。
大鋪子湯河口之間,有二細流,涸時一躍可越。
由萬裡河凡經三百三十裡而至帽兒山,俯山而窺,臨江縣治在焉,縣臨鴨綠江,地雖小,山間之要道也。
自此更百二十裡而至日本屬朝鮮之厚昌縣焉。
發祥之地為建州女真 帝室自稱滿洲為其部族之名,非也,其部族實為女真。
女真起於遼世,或謂即古肅慎之轉音,歷遼、金、元皆稱女直,至明而復稱為女真。
康熙己未,詔修《明史》,乃盡去之。
《滿洲源流攷》徧詳東夷各部族,而獨無女真專條,蓋諱之也。
其世系實為建州女真,地在吉林之興京附近。
肇祖始受明之衞職,為建州左衛指揮,即愛新覺羅氏猛哥帖木兒也。
吉林為船廠 吉林一名船廠,以其地有修造水師戰船之廠得名。
廠濱松花江,光緒庚子前猶存戰船無數,皆康熙間征羅剎時所用,羅剎即俄羅斯也。
定例每年必修理一次,如是者幾二百年。
庚子俄兵入吉林,取以為柴燒之,不數日盡矣。
聖水渠 長白山有聖水渠,澄澈異常,較之七星湖水每斤輕二兩有奇。
黑龍江 黑龍江水波澄澈,視遼河之渾濁者迥別,而獨以黑名,未知其義安屬,顧名稱已古,歷千數百年矣。
《唐書》東夷之靺鞨,分黑水、粟末兩部,粟末為松花江松字之轉音,黑水則音訓相沿,尚仍其舊。
滿語本稱為哈薩連烏拉,哈薩連雲黑,烏拉雲大水也。
古今名稱直不稍差,特不知中間忽加附一龍字緣何起義,且明以前地理誌亦未見有此。
自康熙以還,朝旨及奏章始悉書是名,漸且數典忘祖矣。
察哈延山 黑龍江之西有山曰察哈延,其穴竅中白晝吐燄,晚則出火,經年不熄。
近嗅之,氣味如煤,其灰燼黃白色,如牛馬矢,撚之即碎。
寧古塔 寧古塔,歷代不知何所屬,數千裡內外無寸碣可稽,無故老可問。
相傳當年曾有六人坐於阜,滿語六為寧姑,坐為特,故曰寧姑特。
一譌而曰寧姑臺,再傳而為寧古塔矣。
固無臺無塔也,惟一阜如陂陀,殊不足登。
本朝控制諸番,受貂狐皮貢,爰留卒以戍之。
有邏車國者嬲諸番,使不得貢,敵之不勝,乃動大眾,勤舟師,遂擇八旗,旗八十人,長戍焉。
復立牛祿章京,梅勒昂邦,以重其任。
邏車亦不知其國在何所,雲舟行萬二千裡,不得其疆。
其人皆長於鳥鎗,世遂譌鳥為老,譌鎗為羌。
康熙間,其地無城郭,實枕河而居,樹短柴柵,環三重,闢四門,而命之曰城。
中以碎石甃埤丈餘,闢東西門,置茅屋數椽,而命之曰衙門,章京行政地也。
埤雨即圮,圮隨甃,柵內即八旗所居。
當事者厚待士夫,請旨居士夫於城內,餘人則散居諸屯,有數屯焉,隨所居多寡而大小之,無舊址,無定居。
如曰牡丹者,滿言一日還也,曰沙兒虎,曰沙嶺,曰泥漿,曰要羅,皆類是。
山川不甚惡,水則隨地皆甘冽,或曰葠所融也。
有大川,匯眾川而達於海,可以舟。
有東京者,在沙嶺北十五裡,相傳為前代建都地,遠睇之蓊郁蔥菁,若城郭雞犬,可歷歷數,馬頭漸近,則荒城蒙茸矣。
有橋,垛存而闆滅;有城闉,軌存而國滅;有宮殿,基礎存而棟宇滅;有街衢,址存而市滅,有寺,石佛存而剎滅,譌曰賀龍城,其慕容耶? 哈湯 寧古塔有哈湯之險,又曰蝦湯,淖也。
數百裡俱為泥淖,其深不測,土人呼水在草中如淖者曰紅鏽水。
人依草墩而行,略一轉側,則人馬俱陷於紅鏽水中。
冬則冰。
揚子江 揚子江之名由來久矣。
蓋江蘇揚州府城南十五裡有揚子津,【後稱揚子橋。
】隋以前津尚臨江,不與瓜洲接,故江面闊至四十裡,北人南渡者悉集此津,而江亦以是名焉。
及唐時,江濱積沙至二十有五裡,瓜洲遂與揚子津相連,江面乃隘至十八裡,於是渡江者,南岸則濟自京口之蒜山渡,北岸則濟自瓜洲,揚子津之名由是不著,而江竟千古矣。
瓜洲故城 瓜洲舊在江中,形如瓜字,故名。
唐時始與陸路相連,宋乾德間,因以築城其上,遂恃為濱江一重鎮焉。
年代湮遠,地勢變遷,至道光時,則故城復陷落江心,瓜洲乃名存而實亡矣。
惟每當風日晴和,渡江之客,猶時於波光澄清中見堞垣痕影也。
溧陽改隸鎮江 溧陽相國史文靖公,雍正己酉以山西巡撫署福建總督。
明年,調署兩江,以本籍疏辭,詔勿許。
其時溧陽正屬江寧府,適在總督駐所,是年六月,遂奏請以溧陽改隸鎮江府,從之。
丹徒沙田 江蘇丹徒縣境東北濱江,各地多為沙田,名曰洲圩,如順江、禦隆、大港、高資、永固、平昌、圌濱各市鄉沿江一帶,沙田有二十餘萬畝。
十年一清丈,計坍塌若幹,漲沙若幹,招鄉人繳價承領,此常例也。
儀徵改揚子 儀徵縣,因避宣統帝禦名,改名為揚子縣。
有人出一聯雲「揚子雲渡揚子江到揚子縣」,或對以「端午橋逢端午日出端午門」。
上海之昔日 上海一埠,始僅一黃浦江濱之漁村耳。
鹹、同粵寇之役,東南紳宦及各埠洋商避難居此者日多,稅源日富。
華爾、戈登常勝軍之編制,亦起於是時,李文忠公鴻章因以奏平吳之大業。
而當時如龔橙、王韜、容閎之徒,亦多起於上海,時獻奇計於粵寇也。
上海租界之解釋 海通以後,外人至滬經營租界,在當時定議之初,並不名為租界,不過我政府劃定一地,準於此租地建屋耳,故租界之租字,乃係租地之租字移換而來。
自我國統治權日漸放棄,於是外人始設工部局以理市政,設巡捕房以總警政,而商埠之上海,乃成為租界之上海矣。
觀法大馬路名公館馬路,則以法領事署在此而名,而當時領署不自居衙署之列可知。
巡捕房普通稱之曰行,福州路之巡捕房稱老行,南京路之巡捕房稱新行,行為買賣交易之稱謂,則當時巡捕房亦不列於衙署矣。
其後,洋文之公共租界為公共殖民地,法租界則更進而為市鄉。
宣統辛亥九月,工部局發貼告示,竟大書曰「各國駐滬公地」,是已悍然將租字剔去矣。
今則即我華人自稱,間亦省字作法界、英界也。
又上海外人勢力,以英、法、美、德為最鉅,故居留人除日本外,亦以四國為最多。
惟滬人之稱四國人亦復各別,稱英人曰大英人,頗符國際上互相尊敬之義,稱法人則曰法蘭西人,【間有音訛作拔蘭西者,與洋文原音相去更遠矣。
】稱美人則曰花旗人,稱德人則曰迦門人。
【迦門係日耳曼之省音。
】此種稱謂,稍一移易,【如直稱德人、美人是。
】中下社會即不知所對,蓋此事各有其歷史上之緣因也。
惟花旗之稱,則當時以與英人語言、文字、種族一一相同,無他標異,故以國旗名其人也。
租界各馬路,在公共租界者,大率以我國行省及內地著名城市命名,在法租界者,大率以該國著名人物命名。
而吾人對於兩租界之馬路,亦各有習稱之名,如南京路曰大馬路,公館馬路曰法大馬路,此等不勝屈指。
惟彼之命名由於人為,我則並未命名,偶沿有慣稱而已,故新築之路,若愛而近路,若卡德路等,則已無我國之名矣。
上海租界之沿革 上海公共租界面積,凡三萬三千餘畝,習俗所稱英租界、美租界者是也,惟英租界、美租界為光緒己亥以前相傳之名稱。
至光緒己亥,西闢泥城橋以西至靜安寺路,東北闢虹口迤東之地以迄引翔港,由各國公使議決,將舊時英美租界并東西新闢之地,統名曰公共租界,此租界名稱之沿革也。
吾人不察,仍稱蘇州河以南洋涇浜以北為英租界,蘇州河以北迤東為美租界,泥城橋以西公共租界或新租界者,誤也。
濟南山水天下無 山東濟南形勢,南起泰山之麓,蜿蜒北來,而龍洞,而玉函,而歷山,陡然跌落平地,而為省城,東西山嶺迴環,以黃河為門戶,以鵲華為關鎖,海岱間一大都會也。
其地本漢濟陰郡,文帝丁醜年為濟南國,景帝初復為郡,歷代屢有改易,明仍為濟南府,國朝因之,改為歷城縣。
周二十餘裡,其門四,東曰齊川,南曰歷山,西曰濼源,北曰匯波。
後復開便門四,東門之南曰巽利,南門之西曰坤順,西門之北曰乾健,北門之東曰艮吉。
其外城為鹹、同間所築,三面屹然,而獨缺其北,以匯波門為城內出水總口,且外無居民故也。
其池,則自南關黑虎泉湧出一脈,劈分兩派,東會珍珠泉,西會趵突泉,濼水相抱而為護城河,雖久旱,色不濁,量不竭。
城西北隅有大明湖,會合十數名泉,汪汪而為巨浸,遠山倒影,清流見底,舟穿荷柳,遊魚可數。
古人雲:「濟南山水天下無。
」又雲:「濟南瀟灑似江南。
」信不誣也。
雞鳴島 雞鳴島,屬山東登州府榮成縣,孤懸大海中,明代曾置衛所,大兵入關,農夫野老不願薙髮者類往居之,島田腴甚,且稅吏絕跡,儼然一海外桃源。
光緒甲午中日之戰,海軍中人有巡至其地者,島始發見。
驟睹居民之褒衣廣袖,爭呼之為道士島,惜居民無讀書者,不能道其詳也。
小邾子故城 嶧山之間為春秋邾國故地,邾入於魯,其後乃遷於鄒。
宣統辛亥春,建築津浦鐵路,掘地見故城址。
據《兗州志》攷之,知為小邾子故城。
開通太行北道 山西潞安、澤州二府在萬山中,唐以前,有孔道可通車馬,宋後久堙塞,行旅苦之。
光緒丙子丁醜間,秦、晉、豫大旱,山西災尤重,至有一村數百戶餒死不留一人者,而澤、潞二郡乃大有年,穀賤,農為之傷,而運道梗阻,竟不克輸出山外。
於是朝邑閻文介公以工部左侍郎家居奉命為山西賑務大臣,巡撫曾忠襄公方派員購米湘、鄂,隔越數千裡,不得時至。
文介謂:「唐會昌中用兵昭義,曾敕石雄率朔方軍由平陽東南,取道曲亭進兵,徑指上黨。
既可行軍,其軌道必非甚隘,上下未及千年,不應遽無蹤跡可尋」。
乃與忠襄謀,派員往勘,往來月餘,得曲亭故址,遵此入山,直抵潞安城外,則舊跡宛然,且廣闊,能並行兩軌,不必鑿山堙谷,僅平夷險阻,即可通車馬。
文介大喜,因奏請以放賑餘款興工。
未竣,而文介解賑務,忠襄亦調任去,張文襄繼為晉撫,乃始成之。
望都縣 望都縣,舊名慶都,慶都者,堯母名也。
乾隆丙寅,諭曰:「朕自正定迴鑾,固城、祁水之間有縣名與堯母同名,義雖述古,於意弗安,其易為望都。
」 歸化城 歸化城設官鎮守,南關顏額上為蒙古書,下橫書「翁阿洪」三大字,亦左行,用蒙古式也。
城中惟官倉用陶瓦,甎壁堅緻,餘皆土室,空地半之。
城南民居稠密,視城內數倍,駝馬如林,間以驢騾。
其屋皆以土覆頂,楹聯皆漢字,窗戶精好。
黃河水信 黃河水信,清明後二十日曰桃汛,春杪曰菜花水。
伏汛以入伏始。
四月曰麥黃水,五月曰瓜蔓水,六月遠山消凍,水帶礬腥,曰礬山水。
秋汛始立秋,訖霜降。
七月曰豆花水,八月曰荻花水,九月曰登高水。
冬曰淩汛。
十月曰伏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曰蹙淩水。
河上老兵能言之。
伊河洛河瀍河澗河 伊、洛
其在四川者,民賦田、屯地、土司田。
其在廣東者,民賦田、屯地、地溝、車地。
其在廣西者,民賦田、瑤田、僮田。
其在雲南者,民賦田、馬場、夷地。
其在貴州者,民賦田、苗田、土司田、屯田。
其在新疆者,民賦田、回田。
其在東三省者,民賦田、皇室莊、宗室莊、八旗莊、駐防莊。
旗籍田產 旗籍田產,有奉朝旨賞給之田,曰恩賞地;有親王子弟所授之田,曰貝子貝勒地;有皇室額駙所得之田,曰額駙地;有皇帝之女蒙賞之田,曰公主地;有親王以功受田得以累世承襲者,曰世襲地。
世襲之地,有原定世數,襲滿應行交還。
而因仍未交之地,有王府公主出聘後將原有田畝帶去之地;有將所得之地帶入內務府者;有因罪被革之王公應行交還而未交之地;有本為漢人投入漢軍旗遂將其地帶入旗籍者:種種轇轕,異常複雜。
小江南 天津城南五裡有水田二百餘頃,號曰藍田。
田為康熙間總兵藍理所開濬,河渠圩岸,周數十裡。
藍嘗召閩浙農人督課其間,土人稱為小江南。
無定河 唐人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無定河,在直隸固安縣西北十裡,國朝改為永定河,非陝西之無定河也。
河水東奔,潮汐無定,故有是稱。
木蘭 木蘭,在熱河東北四百裡,本蒙古地,康熙中近邊諸蒙古所獻,以供聖祖秋獮。
後每歲行圍,大約至巴顏溝即轉而南,不復北往木蘭矣。
伊緜谷 乾隆戊寅,高宗巡幸木蘭,舉秋獮禮,布魯特使臣來朝於布固圖昂阿。
先是乙亥,平準夷噶爾藏多爾濟等;丁醜,哈薩克使臣根劄爾噶喇等,皆來朝於此,爰賜名其谷曰伊緜。
伊緜者,滿語言會極歸極也。
張家口 張家口,東北通多倫經棚,以達中蒙各部;西北通庫倫、恰克圖以及阿爾太等口;西通歸綏、包頭、西蒙、伊烏兩盟以及甘、新等省,實為貿易繁盛之區。
盛京 盛京一地,即奉天,明季稱曰遼州衞。
既而太祖收轄東南之蒙古,遂進窺中原,以遼於輿地上最關重要,乃於天命辛酉取其城,越四年,由遼陽移都其間。
及順治丁酉,改瀋陽為奉天府,遂為行省。
盛京城垣建於有明洪武戊辰,為方式,四面有門。
其後則增而為八門,中有皇宮,乃天聰時所改建。
城之高計三十五尺,周十裡,有四城樓,六百五十一堞,以便置砲。
方城之外有一套城,係圜形,城周三十二裡,有八門,每間城牆約三裡許。
城中即為前皇宮室,已歷百餘年不用,鐘樓鼓樓,則分峙於小東門小西門間。
城東二十裡,林木暢茂,太祖陵寢在焉,是為東陵。
洮南地勢 洮南在科爾沁右翼前旗,東部介於奉、吉、黑三省之間,去長春、齊齊哈爾均不過五百裡,至奉天乃近千裡,地勢平衍。
北部有洮兒、交流兩河,至城東北五裡許合流,仍名洮兒河,岸高水清,泥底面窄,發源於索倫山,東流二百餘裡由月亮泡入松花江。
泡類湖泊,水勢漫衍,淤泥堆積,緻流不能暢,時泛溢為災。
城方五裡,衢市嚴正。
兀良哈三衞 兀良哈三衞,【福餘衞為嫡酋所居,泰寧、朵顏為其別部。
】自明洪武季年已建置於遼河流域,及永樂內篡,從征有功,乃割大寧地畀之,三衞益強。
兀良哈者,即西北極邊之烏梁海部。
塞外疆域地名,每隨人種遷移而定,如前史所謂僑置者,明時兀良哈固逾遼而西即是,至國朝,則為極北藩盟,遠在唐努山南麓矣。
蓋廣寧【地即奉天廣寧縣。
】前屯至喜峰口外屬朵顏,錦州、義州跨及遠東屬泰寧,鐵嶺、開元等衞屬福餘。
按三衞為元裔,【遼王阿禮失禮降明,處其眾於此。
】其遷至西北遠塞,為避也先、俺答之逼,當在明正統、天順間。
東道 奉天至吉林,大道三。
自奉天東北走,出鐵嶺,踰開原,與東方鐵路別,經葉赫赫爾蘇諸站而至伊通州,折而東,越大水河以至吉林,是為中道。
長七百六十餘裡,坦平寬廣,為三道最。
次為西道,蒙人往來最多,故又稱蒙古道。
自奉天而至長春而吉林,全途皆有吉長鐵路之汽車通行,而車騎日少,凡長八百三十餘裡。
蓋長春扼哈爾濱上遊,當蒙旗要衝,亦形勢上必爭之地也。
其東道,則自奉天東繞海龍、輝發,折而北,掠磐石西鄙以趨吉林,長八百裡有奇。
此道出深山大林中,崎嶇犖确,行旅不多,馬賊之所潛藏,狐貂之所出沒,蓋行軍之間道而用奇者之所必出也。
由吉林經新城而至龍江府,凡一千零八十餘裡,自東清鐵道興,人馬車輛之往來殆倍蓰於昔日。
自吉林北出,越烏拉至舒蘭縣,折西行,至於陶賴招驛,一小都會也,東清鐵道出其東。
自是更西北,經五家子站、三家子站而至新城,由陶賴招至此,凡二百十四裡。
沿途多村落,村之四圍繞以樹木,風景絕佳。
新城者,舊日之伯都訥也。
其城建於康熙癸酉,人口四萬有餘,有銀行商鋪,貿易殊盛。
光、宣間,日益發達,蓋地勢既當衝要,而土性復肥沃,利於耕牧。
自是西北二十八裡有伯都訥站,松花江、嫩江之所合也。
渡江至茂興站,新城至此百餘裡矣。
茂興站煙戶數百,一小都會也,四十五裡至新站。
新站之西南為柳官屯,戶數四百餘,蒙古大村落也。
有大牧場,牧馬三千餘頭,馬市盛焉。
自新站出百九十六裡至多耐站,其東方有貝子村,蒙民數十戶,杜爾伯特旗貝子所駐也。
自多耐站二百十裡有奇而至龍江府。
從濱江廳西北經呼蘭府至龍江府,長五百七十四裡,其大部分通東部蒙古之平原,自濱江廳及呼蘭府、雙廟子、龍江府外,皆小村落。
冬期,人馬車輛往來極盛。
從琿春廳西至臨江府,長五百四十裡,其大部分皆出山間谿谷中,居民少,馬賊橫行,去琿春廳不遠始略平坦。
琿春地沃,氣候和燠,尤為吉、黑之冠。
從琿春廳經局子街至鄂穆赫,約六百三十裡而近,蓋即從琿春廳至吉林大道之一部。
沿道居民以朝鮮人為最多,途通車輛,亦間有困難之所。
從延吉府經古洞河東行至夾皮溝,長七百一十裡而弱。
延吉府舊稱局子街,自鄂穆赫至琿春廳中間之要地也,距琿春河約四百二十裡。
街衢以東西大街為最盛,海浪河經市街之中央,橫斷南北,中有渡船,水涸時可徒涉。
各署皆在河南,商店在河北。
居民三分之一為韓人,三分之一為山東人。
自延吉府至夾皮溝,皆道出萬山中,穿羊腸,走峻坂,下谿谷,森林覆地際天,午不見日。
有時山澗奔流,遮絕道路,沿途人煙蕭條,行旅之中此為最苦。
從延吉府東北經黃溝至東寧廳,不及七百裡,大部分皆山間細徑,不通車。
自延吉府百四十裡經張家塘子至龍灣,道寬廣,便車騎,路旁田野相半,龍灣亦有旅店及商家。
既過龍灣,遂入穆克特亨嶺路,峻坂幹雲,深壑無底。
其中王家塘子以北,道路至凹凸,甚至巨巖遮路,中容一人,側身乃過,夏日降雨之際,行潦漲溢,行人裹足。
沿道無他部落,惟二三獵人之茅舍而已。
自龍灣百八十裡至黃溝。
黃溝一帶,山下村落星散,處處見之,皆樵獵為生者也。
北進越二澗,百三十裡至綏芬甸子。
綏芬甸子者,朝鮮僑民實居大部,華人三十餘戶耳,大率業農及業樵獵者,亦有二三旅店。
道路亦出山谷間之細徑,百三十裡而近至老黑山,自此至東寧廳。
道路雖在山間,然已修整完善,車馬往來,得以自由,沿道人家,稍稍增加。
汨汨之細流,經太平川、榆樹川、大肚子川、佛爺溝百二十裡達東寧廳。
【綏芬廳。
】東寧廳者,當綏芬河、大小烏蛇溝河三流之會合點,故又名三岔口。
城市為二十年前新建,商業尚盛。
從鄂穆赫至東寧廳,東行稍偏北,長三百五十餘裡,殆全不通車輛。
自鄂穆赫出山間崎嶇之小道,經鳳凰店、燒鍋屯至牛圈溝,鄂穆赫以來,蓋百裡矣。
牛圈溝有特別之小車,以供旅客之賃者。
東北道必爾騰湖,湖上漁船頗多,於窰店以東渡牡丹江,【寧古塔河、虎爾哈河。
】有渡舟一。
更前行至松嶺溝,牛圈溝以來百有五裡矣。
松嶺溝附近有田畝,農人種二麥,其他沿道之大部悉為密樹雜草所覆蔭。
松嶺長四十餘裡,皆有森林。
自是更百有五裡,乃至廳治。
自鄂穆赫西南經敦化縣、牡丹江至夾皮溝,凡長四百五十五裡,一部分不通車輛,蓋山間之細徑也。
自鄂穆赫至黑石頭,中間山道稍廣闊,冬夏皆通車,沿道村落無多。
自黑石頭行北三四裡,得一湖,直徑裡餘,為圓形,湖水不少。
自黑石頭經敦家店、亮白頂子、小石頭河至敦化縣,自此道路良好,中途有響水河,夏季水溢時,杜絕車馬之往來。
更行約五十米突,又得一河,架木為橋,僅通行人,渡河之地名曰香磨。
又會於牡丹江之渡口,名紅石磖子,橋梁渡船皆不備,惟有小石橋一條。
自敦化縣七十裡,過官屯子、大石頭河、黃泥河子、太平山、前馬號至帽兒山。
帽兒山者,一稱梆棰營子,牡丹江上流山間之一村落也,中、韓兩國民之所雜居。
道路走山間溪谷,不通車,途中過牡丹江,江上架橋以通南北,沿道人煙蕭條。
自帽兒山七十裡至牡丹嶺之麓,牡丹嶺中之道路上下於山脊溪坂間,赤松柞樹一望無際,行人往來,皆穿林中,左折右避,僅行一人。
途上柳樹河有舟可渡行人,沿道人煙蕭疏,惟柳樹河之北岸有十餘戶,山腹山下有一二戶而已。
自牡丹嶺七十七裡過富兒河,道路仍在山間。
次越富兒嶺、金銀鼈嶺,金銀鼈嶺麓有農民十餘戶。
越金銀鼈嶺,出山間之細徑而上大道,稍廣闊,然途中凸凹甚多,巨石散布於道,車殆不可過。
自金銀鼈嶺七十裡達夾皮溝。
從寧古塔東北經穆林河至蜜山府,凡六百五十四裡有餘,大部皆良好之道路,間有車難通行者二三處。
自寧古塔出發,於呼石哈村東北行,過三家子、團山子之二村,至於南溝。
道路自此向正西行,至磨刀石,其東北約三四裡,有磨刀停車場。
自磨刀石經過二三之寒村,至穆林河,自此百七十裡不足至青溝子嶺。
嶺上有古廟一,道路至此非常狹窄,山道至石頭河始稍平坦,過黃泥河子、狹亮子諸小村。
自青溝子嶺行二百六十六裡,抵蜜山府。
【蜂蜜鎮。
】 從依蘭府經蜜山府至俄國烏蘇裡州伊馬驛,則九百十裡不足,道上崎嶇險峻相次,以幅尚寬廣,無不通車之處,然至夏日溪流奔溢,行旅亦往往為之裹足焉。
自吉林鄂穆赫至臨江府,【寧古塔。
】【寧古塔。
】自臨江府至依蘭府,【三姓。
】行程為六百裡,實不過五百五十裡。
道出山間,險惡難行,有數處僅容一人,不通車,蓋光緒初用兵伊犂所特闢者也。
自臨江府至三姓,正北直行,傍虎爾哈河而倚白山,凡八站,此數字自一至八名之,頭站起依蘭府,八站則近臨江府矣,每站各駐兵數人。
自吉林經土橋子至五常堡,凡三百二十裡而近,人馬車輛往來最多。
自吉林北越烏拉,至黃山嘴子,東北進,道側皆田園,桑麻翳目,遙望東方,連山重疊,相次而來。
過東孤家子,始北行,平野寬廣,時見墟墓數點,蔭以叢樹,零落如殘星。
自東孤家子至黑林子,則有四大逆旅,以便旅人寄宿,此一帶町畦相連,黃綠無際。
自此更北,溪流涓涓,時見道側或橫小橋,或利徒涉。
近土橋子,遙望山嶽皆在東北方,土橋子之東,有山河屯,乃鄉鎮也。
過老山屯,渡拉林河,近五常府則民居漸稠。
五常府者,山間之一都會,人口凡六千以上。
自是更北行三十餘裡而至五常堡,堡為協領所駐,亦一小市集也。
自吉林經烏拉、榆樹縣、阿城縣至濱江廳,凡五百八十五裡,此道往來最衝繁。
沿松花江東岸行,經烏拉街,於大坡東北行至榆樹縣,沿道村落甚多。
至大嶺,北行六十裡渡拉林河,至拉林城。
自榆樹縣以來,近百七十裡矣。
拉林城四方形,四面各闢一門,商業殷盛。
更九十裡達阿城縣。
阿城縣又名阿什河,故阿勒楚喀城也。
城踞阿什河左岸,商業極盛,農產亦豐。
西北七十裡,乃抵濱江廳。
自吉林經兩江口及萬裡河、帽兒山至朝鮮之厚昌縣,計九百八十餘裡。
自長嶺子經兩江口及頭道流河至萬裡河,中間山中小道,僅通單人匹馬,道中所見,惟山嶽嵯峨,雜草暢茂,人家既稀,芻糧殆絕,山坳間僅一二窩棚,供旅人憩宿而已。
至二道江,乃有舟以渡行人,渡江以後,沿道居民驟多,栽種玉蜀黍、粟米等,頭道流河沿岸,時見淘金者往還其間。
自萬裡河經湯河口至帽兒山,復有樹木,蒼鬱成林,鼯鼪嘯啼,數百裡內殆無居人。
大鋪子湯河口之間,有二細流,涸時一躍可越。
由萬裡河凡經三百三十裡而至帽兒山,俯山而窺,臨江縣治在焉,縣臨鴨綠江,地雖小,山間之要道也。
自此更百二十裡而至日本屬朝鮮之厚昌縣焉。
發祥之地為建州女真 帝室自稱滿洲為其部族之名,非也,其部族實為女真。
女真起於遼世,或謂即古肅慎之轉音,歷遼、金、元皆稱女直,至明而復稱為女真。
康熙己未,詔修《明史》,乃盡去之。
《滿洲源流攷》徧詳東夷各部族,而獨無女真專條,蓋諱之也。
其世系實為建州女真,地在吉林之興京附近。
肇祖始受明之衞職,為建州左衛指揮,即愛新覺羅氏猛哥帖木兒也。
吉林為船廠 吉林一名船廠,以其地有修造水師戰船之廠得名。
廠濱松花江,光緒庚子前猶存戰船無數,皆康熙間征羅剎時所用,羅剎即俄羅斯也。
定例每年必修理一次,如是者幾二百年。
庚子俄兵入吉林,取以為柴燒之,不數日盡矣。
聖水渠 長白山有聖水渠,澄澈異常,較之七星湖水每斤輕二兩有奇。
黑龍江 黑龍江水波澄澈,視遼河之渾濁者迥別,而獨以黑名,未知其義安屬,顧名稱已古,歷千數百年矣。
《唐書》東夷之靺鞨,分黑水、粟末兩部,粟末為松花江松字之轉音,黑水則音訓相沿,尚仍其舊。
滿語本稱為哈薩連烏拉,哈薩連雲黑,烏拉雲大水也。
古今名稱直不稍差,特不知中間忽加附一龍字緣何起義,且明以前地理誌亦未見有此。
自康熙以還,朝旨及奏章始悉書是名,漸且數典忘祖矣。
察哈延山 黑龍江之西有山曰察哈延,其穴竅中白晝吐燄,晚則出火,經年不熄。
近嗅之,氣味如煤,其灰燼黃白色,如牛馬矢,撚之即碎。
寧古塔 寧古塔,歷代不知何所屬,數千裡內外無寸碣可稽,無故老可問。
相傳當年曾有六人坐於阜,滿語六為寧姑,坐為特,故曰寧姑特。
一譌而曰寧姑臺,再傳而為寧古塔矣。
固無臺無塔也,惟一阜如陂陀,殊不足登。
本朝控制諸番,受貂狐皮貢,爰留卒以戍之。
有邏車國者嬲諸番,使不得貢,敵之不勝,乃動大眾,勤舟師,遂擇八旗,旗八十人,長戍焉。
復立牛祿章京,梅勒昂邦,以重其任。
邏車亦不知其國在何所,雲舟行萬二千裡,不得其疆。
其人皆長於鳥鎗,世遂譌鳥為老,譌鎗為羌。
康熙間,其地無城郭,實枕河而居,樹短柴柵,環三重,闢四門,而命之曰城。
中以碎石甃埤丈餘,闢東西門,置茅屋數椽,而命之曰衙門,章京行政地也。
埤雨即圮,圮隨甃,柵內即八旗所居。
當事者厚待士夫,請旨居士夫於城內,餘人則散居諸屯,有數屯焉,隨所居多寡而大小之,無舊址,無定居。
如曰牡丹者,滿言一日還也,曰沙兒虎,曰沙嶺,曰泥漿,曰要羅,皆類是。
山川不甚惡,水則隨地皆甘冽,或曰葠所融也。
有大川,匯眾川而達於海,可以舟。
有東京者,在沙嶺北十五裡,相傳為前代建都地,遠睇之蓊郁蔥菁,若城郭雞犬,可歷歷數,馬頭漸近,則荒城蒙茸矣。
有橋,垛存而闆滅;有城闉,軌存而國滅;有宮殿,基礎存而棟宇滅;有街衢,址存而市滅,有寺,石佛存而剎滅,譌曰賀龍城,其慕容耶? 哈湯 寧古塔有哈湯之險,又曰蝦湯,淖也。
數百裡俱為泥淖,其深不測,土人呼水在草中如淖者曰紅鏽水。
人依草墩而行,略一轉側,則人馬俱陷於紅鏽水中。
冬則冰。
揚子江 揚子江之名由來久矣。
蓋江蘇揚州府城南十五裡有揚子津,【後稱揚子橋。
】隋以前津尚臨江,不與瓜洲接,故江面闊至四十裡,北人南渡者悉集此津,而江亦以是名焉。
及唐時,江濱積沙至二十有五裡,瓜洲遂與揚子津相連,江面乃隘至十八裡,於是渡江者,南岸則濟自京口之蒜山渡,北岸則濟自瓜洲,揚子津之名由是不著,而江竟千古矣。
瓜洲故城 瓜洲舊在江中,形如瓜字,故名。
唐時始與陸路相連,宋乾德間,因以築城其上,遂恃為濱江一重鎮焉。
年代湮遠,地勢變遷,至道光時,則故城復陷落江心,瓜洲乃名存而實亡矣。
惟每當風日晴和,渡江之客,猶時於波光澄清中見堞垣痕影也。
溧陽改隸鎮江 溧陽相國史文靖公,雍正己酉以山西巡撫署福建總督。
明年,調署兩江,以本籍疏辭,詔勿許。
其時溧陽正屬江寧府,適在總督駐所,是年六月,遂奏請以溧陽改隸鎮江府,從之。
丹徒沙田 江蘇丹徒縣境東北濱江,各地多為沙田,名曰洲圩,如順江、禦隆、大港、高資、永固、平昌、圌濱各市鄉沿江一帶,沙田有二十餘萬畝。
十年一清丈,計坍塌若幹,漲沙若幹,招鄉人繳價承領,此常例也。
儀徵改揚子 儀徵縣,因避宣統帝禦名,改名為揚子縣。
有人出一聯雲「揚子雲渡揚子江到揚子縣」,或對以「端午橋逢端午日出端午門」。
上海之昔日 上海一埠,始僅一黃浦江濱之漁村耳。
鹹、同粵寇之役,東南紳宦及各埠洋商避難居此者日多,稅源日富。
華爾、戈登常勝軍之編制,亦起於是時,李文忠公鴻章因以奏平吳之大業。
而當時如龔橙、王韜、容閎之徒,亦多起於上海,時獻奇計於粵寇也。
上海租界之解釋 海通以後,外人至滬經營租界,在當時定議之初,並不名為租界,不過我政府劃定一地,準於此租地建屋耳,故租界之租字,乃係租地之租字移換而來。
自我國統治權日漸放棄,於是外人始設工部局以理市政,設巡捕房以總警政,而商埠之上海,乃成為租界之上海矣。
觀法大馬路名公館馬路,則以法領事署在此而名,而當時領署不自居衙署之列可知。
巡捕房普通稱之曰行,福州路之巡捕房稱老行,南京路之巡捕房稱新行,行為買賣交易之稱謂,則當時巡捕房亦不列於衙署矣。
其後,洋文之公共租界為公共殖民地,法租界則更進而為市鄉。
宣統辛亥九月,工部局發貼告示,竟大書曰「各國駐滬公地」,是已悍然將租字剔去矣。
今則即我華人自稱,間亦省字作法界、英界也。
又上海外人勢力,以英、法、美、德為最鉅,故居留人除日本外,亦以四國為最多。
惟滬人之稱四國人亦復各別,稱英人曰大英人,頗符國際上互相尊敬之義,稱法人則曰法蘭西人,【間有音訛作拔蘭西者,與洋文原音相去更遠矣。
】稱美人則曰花旗人,稱德人則曰迦門人。
【迦門係日耳曼之省音。
】此種稱謂,稍一移易,【如直稱德人、美人是。
】中下社會即不知所對,蓋此事各有其歷史上之緣因也。
惟花旗之稱,則當時以與英人語言、文字、種族一一相同,無他標異,故以國旗名其人也。
租界各馬路,在公共租界者,大率以我國行省及內地著名城市命名,在法租界者,大率以該國著名人物命名。
而吾人對於兩租界之馬路,亦各有習稱之名,如南京路曰大馬路,公館馬路曰法大馬路,此等不勝屈指。
惟彼之命名由於人為,我則並未命名,偶沿有慣稱而已,故新築之路,若愛而近路,若卡德路等,則已無我國之名矣。
上海租界之沿革 上海公共租界面積,凡三萬三千餘畝,習俗所稱英租界、美租界者是也,惟英租界、美租界為光緒己亥以前相傳之名稱。
至光緒己亥,西闢泥城橋以西至靜安寺路,東北闢虹口迤東之地以迄引翔港,由各國公使議決,將舊時英美租界并東西新闢之地,統名曰公共租界,此租界名稱之沿革也。
吾人不察,仍稱蘇州河以南洋涇浜以北為英租界,蘇州河以北迤東為美租界,泥城橋以西公共租界或新租界者,誤也。
濟南山水天下無 山東濟南形勢,南起泰山之麓,蜿蜒北來,而龍洞,而玉函,而歷山,陡然跌落平地,而為省城,東西山嶺迴環,以黃河為門戶,以鵲華為關鎖,海岱間一大都會也。
其地本漢濟陰郡,文帝丁醜年為濟南國,景帝初復為郡,歷代屢有改易,明仍為濟南府,國朝因之,改為歷城縣。
周二十餘裡,其門四,東曰齊川,南曰歷山,西曰濼源,北曰匯波。
後復開便門四,東門之南曰巽利,南門之西曰坤順,西門之北曰乾健,北門之東曰艮吉。
其外城為鹹、同間所築,三面屹然,而獨缺其北,以匯波門為城內出水總口,且外無居民故也。
其池,則自南關黑虎泉湧出一脈,劈分兩派,東會珍珠泉,西會趵突泉,濼水相抱而為護城河,雖久旱,色不濁,量不竭。
城西北隅有大明湖,會合十數名泉,汪汪而為巨浸,遠山倒影,清流見底,舟穿荷柳,遊魚可數。
古人雲:「濟南山水天下無。
」又雲:「濟南瀟灑似江南。
」信不誣也。
雞鳴島 雞鳴島,屬山東登州府榮成縣,孤懸大海中,明代曾置衛所,大兵入關,農夫野老不願薙髮者類往居之,島田腴甚,且稅吏絕跡,儼然一海外桃源。
光緒甲午中日之戰,海軍中人有巡至其地者,島始發見。
驟睹居民之褒衣廣袖,爭呼之為道士島,惜居民無讀書者,不能道其詳也。
小邾子故城 嶧山之間為春秋邾國故地,邾入於魯,其後乃遷於鄒。
宣統辛亥春,建築津浦鐵路,掘地見故城址。
據《兗州志》攷之,知為小邾子故城。
開通太行北道 山西潞安、澤州二府在萬山中,唐以前,有孔道可通車馬,宋後久堙塞,行旅苦之。
光緒丙子丁醜間,秦、晉、豫大旱,山西災尤重,至有一村數百戶餒死不留一人者,而澤、潞二郡乃大有年,穀賤,農為之傷,而運道梗阻,竟不克輸出山外。
於是朝邑閻文介公以工部左侍郎家居奉命為山西賑務大臣,巡撫曾忠襄公方派員購米湘、鄂,隔越數千裡,不得時至。
文介謂:「唐會昌中用兵昭義,曾敕石雄率朔方軍由平陽東南,取道曲亭進兵,徑指上黨。
既可行軍,其軌道必非甚隘,上下未及千年,不應遽無蹤跡可尋」。
乃與忠襄謀,派員往勘,往來月餘,得曲亭故址,遵此入山,直抵潞安城外,則舊跡宛然,且廣闊,能並行兩軌,不必鑿山堙谷,僅平夷險阻,即可通車馬。
文介大喜,因奏請以放賑餘款興工。
未竣,而文介解賑務,忠襄亦調任去,張文襄繼為晉撫,乃始成之。
望都縣 望都縣,舊名慶都,慶都者,堯母名也。
乾隆丙寅,諭曰:「朕自正定迴鑾,固城、祁水之間有縣名與堯母同名,義雖述古,於意弗安,其易為望都。
」 歸化城 歸化城設官鎮守,南關顏額上為蒙古書,下橫書「翁阿洪」三大字,亦左行,用蒙古式也。
城中惟官倉用陶瓦,甎壁堅緻,餘皆土室,空地半之。
城南民居稠密,視城內數倍,駝馬如林,間以驢騾。
其屋皆以土覆頂,楹聯皆漢字,窗戶精好。
黃河水信 黃河水信,清明後二十日曰桃汛,春杪曰菜花水。
伏汛以入伏始。
四月曰麥黃水,五月曰瓜蔓水,六月遠山消凍,水帶礬腥,曰礬山水。
秋汛始立秋,訖霜降。
七月曰豆花水,八月曰荻花水,九月曰登高水。
冬曰淩汛。
十月曰伏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曰蹙淩水。
河上老兵能言之。
伊河洛河瀍河澗河 伊、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