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類
關燈
小
中
大
男女之種種迷信
不辨事理之是非而妄信,曰迷信。
國人鮮明科學,誕妄不經之言自易入耳。
且藉口於晚近西人之研究靈魂學,哲學家亦頗加以思索,乃不敢直斥其謬,更有引為談助而資以消遣者。
男子且然,何論婦女。
特婦女之篤信左道者為尤多,以至遺毒子孫耳。
迷信足補生計 徐新華曰:「比戶之門,上巳插薺菜花,清明插楊柳枝,端午插菖蒲。
此雖社會之迷信,無足稱道,然貧民之負販為生者,即此數日間,於其生計亦小有補助,不必故為屏棄以絕其生計也。
蓋教養之道未至,一旦懸為厲禁,則強者流為盜賊,弱者轉於溝壑矣。
」 某氏婦多迷信 某氏婦,小家女也。
少寡,獨與二子居。
素信神怪,既寡,捨鞠育子女外,惟以長齋奉佛為事。
平日所詔其子者,不外迷信一途。
如入夕,偶見燈之結蕊,則喜曰:「將得佳音也。
」飲茶,見有葉挺立於杯中者,則曰:「客將至矣。
」取而囓之,更入杯,觀其仆否,以蔔來者之為男子為婦女。
聞鵲噪,以為將得幸福,乃祝其多鳴。
聞鴉鳴,以為將有禍殃,則唾之。
兒不解,婦語以故,兒亦雀躍而前,以助其母之祝與唾也。
夜中或聞犬吠,兒驚,呼以慰之,曰:「勿聲,彼所吠者,非鬼則空中之神也。
」兒恐,遂亦不敢出聲。
新春吉語 每歲元旦,老幼鹹頌吉利語,謂一年可定終歲休咎,且有書而黏諸壁者。
為士者常書「元旦發筆,學有其益」等語,為商者常書「新年提筆,一本萬利」等語是也。
陝人背爺過年 陝人至除夕,必出門,至十字路高呼曰:「爺爺,我背你回去過年。
」於是以兩手向後,作負物勢而歸,至中堂所供木主前徐徐放下。
再往,背其奶奶,如前狀。
往返數四,新鬼故鬼依次背回。
爺爺,祖父也;奶奶,祖母也。
讚土地 萍鄉有讚土地之俗,蓋歲首之事也。
如某家接新客,【女壻初至嶽家,謂之接新客。
】某人逢壽誕,固無論矣。
即無此二事,小康之家,或以讚土地為無謂之慶賀,必先日具帖報告當事者,謂來晚土地,恭賀。
【於新客則稱恭賀新客,於壽誕則稱慶祝千秋。
】至次日之暮,鑼鼓爆竹,以一人翻穿皮馬褂,飾為有鬚,左手持杖,右手執扇,搖其頭,自讚曰:「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來天上人。
」並有種種慶祝之語。
讚畢,酒肉徵逐,興盡而散。
竊花得壻 臺灣元夕,女子偷折人家花枝,謂將來可得佳壻,曰竊花。
錢塘範九池有詩詠之雲:「女郎元夜踏蒼苔,攀折青枝笑落梅。
底事含羞佯不采,月明犬吠有人來。
」 摸秀軋秀之得壻宜男 科舉時代,江蘇之常州各屬院試,必於江陰。
凡賃廡者,一衿既青,門前屋角,必有婦女於暗中牽襟弄裾,名曰摸秀,謂可得佳壻,兆宜男。
又或於院試獎賞之日,小家新婦聯袂出遊,故與新秀才摩肩而過,則曰軋秀。
食瓜祈子 中秋夕,衡州有送瓜之俗。
凡娶婦而數年不育者,則親友必有送瓜之舉。
先數日,於菜園中竊冬瓜一個,須不使園主知,以彩色繪人之面目,衣服裹其上,舉年長者抱之,鳴金放爆,送至其家。
年長者置冬瓜於牀,以被覆之,口中念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受瓜者設盛筵款之,若喜事然。
婦得瓜,即剖食之。
三月初三日曰上巳,若是日適為清明,江寧婦女之亟望生子者,必以野菜合瓜而煮食之。
甚且謂嫠婦、處女食之,亦可得弄璋、弄瓦之喜。
上海則異是,所食為南瓜,且謂必須夫婦同食一瓜也。
撫鐵貓祈子 金陵城北鐵貓場有鐵貓,長四尺許,橫臥水中,古色斑斕,不知為何代物。
相傳婦人撫弄之,可得子。
中秋夕,士女如雲,鹹集於此。
投石蔔男 禹廟在會稽山下,塑像拙陋,惟以較倉頡之四目肉角,已大勝矣。
左偏有窆石,為海內有數之古刻。
一及春遊,無賴少年羣集亭上,以小石投之,穿其孔,謂可蔔生男。
孔,即當時下窆繫繩之孔也。
占花祈子 廣州祀金華夫人,祈子者以占得白花為喜。
有謠雲:「祈子金華,多得白花。
三年兩朵,離離成果。
」 采青宜男 廣州元夕,婦女偷摘人家蔬菜,謂可宜男,名曰采青。
花縣曾曉山照有詩雲:「籬頭雨歇溼遊塵,弱柳緋桃解媚人。
最愛蔬中冬芥好,年年生子及青春。
」 竊萵苣生子 廣東婦女之艱嗣續者,往往於夜中竊人家萵苣食之,雲能生子。
蓋粵人呼萵苣為生菜也。
賀人生子之奇 汴人喜早婚,尤盼早得子。
若生男,必以雞鴨蛋贈戚友,蛋殼畫龜或便壺,以示添丁。
戚友受而往賀之,必以五色油塗新兒父之面,且拉之遊街,以示四方,謂有子為榮也。
拂頭摩頂 藏人之謁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也,不論官吏平民,皆詣法座前脫帽合掌,伸舌於外,頂禮三度,垂手聚足,鞠躬屏氣。
達賴、班禪或以手拂其頭,或以手摩其頂,則以為至榮。
舐穢水 藏人家庭以夫為主體,妻敬禮之若君上。
夫或有遠行,妻必於前一夕為夫洗足,即置其穢水於牀下。
既行,妻每夜向穢水叩首至再,以指染水而舐之,夫歸始罷。
若違此習慣者,鄰裡皆目為不賢。
硃紅染牲毛 青海蒙女之歸寧也,若與壻偕,則必攜有硃紅之染料,徧染牲畜之毛。
晝不及,則繼以夜,必染至無一遺,是歲牲畜乃安。
婦翁以壻為能,即以雙羊染紅,送其夫婦歸。
鏡聽 鏡聽不必學而能,非方伎也。
古人之為之者,每於除夕或新歲,先事灑掃,置香燈於竈門,注水滿鐺,置杓於水,虔禮拜祝。
撥杓使旋,隨柄所指之方,抱鏡出門,密聽人言,第一句即是蔔者之兆。
今則惟於除夕出門,在道路中聽人之言以決休咎而已。
黃文僖鏡聽 大學士黃文僖公機,錢塘人。
為秀才時,效鏡聽之舉。
嘗於除夕遊行裡巷,方出門,即聞某家婦詢某姑曰:「家有二雞,一黃雞,一白雞,今日宰白雞乎?宰黃雞乎?」姑曰:「宰黃雞。
」杭人俗諺謂殺為宰,本古義也。
黃歸而大喜,頗自負。
蓋雞與機同音,宰為宰相之宰耳。
已而果應其言。
徐健庵昆季鏡聽 崑山徐健庵尚書乾學昆季三人,未第時,除夕相約鏡聽。
乃翁偵知之,先走匿門外,俟三子之出,揖而前曰:「恭喜弟兄三鼎甲。
」三子知翁之戲己也,不顧而走。
會有二醉人連臂而來,甲拍乙之肩而言曰:「癡兒子,你老子的話是不錯的。
」蓋以俳語相戲也。
已而果應其言。
兄弟鏡聽 益都鄭氏兄弟皆文學士,大鄭早知名,父母過愛之。
二鄭落拓,不甚為父母所喜,遂惡次婦。
後次婦望二鄭捷,竊於除夕以鏡聽蔔之。
有二人初起,相推為戲,雲:「汝也涼涼去。
」是科鄭兄弟皆捷。
又有兄弟二人,將於翌年春應童試,先於除夕鏡聽。
牆畔植一梯,升梯,可遙聽鄰家人語。
其兄先登,囑弟勿遽上。
弟不得已,於梯下徘徊。
鄰家適作佛事,道場散後,羣兒喧嚷於佛座旁。
一婦將獻佛之果,為羣兒分之。
兒有不及待而躍至桌上攘取者,婦大呼曰:「先上來者不得,在下者有之。
」兄聞之,懊喪而下,弟亦懵然罔覺也。
其後弟獲售,兄被黜。
竈卦 廣東永安縣除夕守歲,婦人祝竈,置鹽米於竈上,以碗覆之,視鹽米之聚散,蔔年歲之豐歉。
男子則置水一碗於鍋旁,黏「東西南北」字,中浮小木。
祝竈者視木端所向,聽其有何聲響以占休咎,名曰竈卦,亦古人鏡聽之類也。
擲珓 擲珓,一作擲筊,以兩蚌殼投空擲地,觀其俯仰以斷休咎。
亦有以竹或木,略斵削使如蛤形為之者。
盡人可能,非方伎家也。
求籤 神廟有削竹為籤者,編列號數,貯以筒。
祈禱時,持筒簸之,則籤落,驗其號數,以紙印成之詩語決休咎,謂之籤詩,並有解釋,又或印有藥方。
五代盧多遜幼時,就雲陽道觀讀書,見廢壇上有古籤一筒,競往抽取。
是知以抽籤為蔔,古已然矣。
王文簡求籤 京師前門甕城之關廟籤,夙稱奇驗。
順治己亥,王文簡公士禎方在都謁選,往祈籤。
初得籤雲:「君今庚甲未亨通,且向江頭作釣翁。
玉兔重生應發跡,萬人頭上逞英雄。
」又雲:「玉兔重生當得意,恰如枯木再逢春。
」爾時殊不解。
是年十月,得揚州推官,以明年庚子之任。
在揚五年,以康熙甲辰十月內遷禮部郎。
所謂庚甲者,蓋合始終而言之。
揚郡瀕江,故曰江頭也。
然終未悟後二句之所指。
至庚申閏八月,擢國子監祭酒,乃悟玉兔重生之義。
韓文懿求籤 長洲韓文懿公菼未第時,嘗祈籤於蘇州之靈巖山寺,有「功名須到五門知」句,不解所謂。
及鄉試,策題之「問」字,皆誤作「門」,自不覺也。
是科中式。
康熙癸醜,成進士,魁天下,歷官至禮部尚書,頗存綸閣之想。
會直省解鄉試卷至,閱所對策,率多蕪濫。
私念少時闈作,將毋類此,因命吏檢視,見五「門」字,不禁啞然,且悟籤語,無遠志矣。
徐逸少求籤 康熙己未,徐逸少編修方與計偕,瀕行,禱於大乘庵,得一籤,其後二語雲:「今日杏園沈醉後,聲聲報道狀元歸。
」徐大喜,意謂必當掄元也。
及榜發,則是科一甲一名,乃常熟歸允肅也。
然徐亦捷南宮,授庶吉士。
王雲錦求籤 金匱王殿撰雲錦,嘗於康熙庚午舉南闈。
至丙戌,以年已五十,不欲與計偕,乃求籤於關帝廟以決之。
籤有「五十功名志已灰,誰知富貴逼人來」二句,大喜,乃北上,遂捷南宮,大魁天下。
秦澗泉求籤 秦澗泉殿撰大士將散館時,求關帝籤,得「靜來好把此心捫」之句,意鬱鬱不樂,以為神嗤其有虧心事也。
已而試「松柏有心」賦,限「心」字為韻,終篇忘點「心」字,閱卷者仍以高等上。
高宗閱之,問「心」字韻何以不明押,秦俯首謝罪,而閱卷者亦俱拜謝。
上笑曰:「狀元有無心之賦,主司無有眼之人。
」 蔣景求籤 嘉慶甲子,江南鄉試,長洲蔣廣文景曾於關帝廟求得一籤,有句雲:「自南自北自西東。
」及入場,首題為「謹權量至四方之政行焉。
」其文之後比,即用此句,對股以「無黨無偏無反側」七字儷之。
主考以經語現成,密圈批中。
畢秋帆籤讖 畢秋帆制軍沅於乾隆庚辰會試前,詣正陽門關帝廟求籤,見首句「君今庚甲未亨通」,頗不悅,然竟以第一人及第。
蓋「君今庚甲」四字,已示先機也。
酆小山毛養梧求籤 關聖帝君籤有「前三三與後三三」之句,酆小山教授雲倬為諸生時,嘗祈得之。
乾隆癸卯鄉試,中三名。
閱十年,為癸醜,會試,中九名。
毛養梧主政繡虎亦於嘉慶己酉鄉試祈得之,是科中三十三名。
道光壬午會試中式,亦三十三名。
未幾,歿於京邸,年三十三歲。
又一士子祈得是籤,則中六十六名。
張惕齋求籤 錢塘張惕齋太守興仁款慧媚學,道光辛醜成進士,入詞垣。
改刑部,擢禦史,出典廣東鄉試。
京察一等,授建昌守。
履任半載,以繳照遲延,部議鐫級。
大吏奏留,以勞績復官,檄攝袁郡。
將之任,病歿,年五十有九。
惕齋於散館前,在正陽門關帝廟求籤,有雲:「常把他人比自己,管須日後勝今朝。
」以為可留館也。
及改刑部主事,始悟「常把他人」,蓋庶常屬他人;刑為比部,屬諸己也。
編檢七品,而主事則六品,「勝今朝」亦驗矣。
恩藝棠求籤 恩藝棠中丞銘出撫安徽,瀕行,求籤於正陽門之關帝廟,得一籤,有「舟中敵國笑中刀」句,方審視,忽憶葉名琛督粵時,亦得此,乃曰:「吾其死於疆場乎?」已而為道員徐錫麟轟以手槍,遂斃。
錫麟為恩之屬吏,是舟中敵國也。
錫麟夙為恩所契,事恩惟謹,是笑中刀也。
儒醮 湘中士子仿傚僧道之誦經,以孔、孟之書編而誦之,曰儒醮。
誦太陽經 三月十九日,固明思宗殉難日也,當時諱之,而謂之曰日誕,於是迷信者皆沿之。
是日,有齋沐者,輒淩晨而起,誦《太陽經》。
若是日天晴,則曰神喜而受人之祝也;或陰晦,則曰神胡不喜,乃卻人齋供也。
香客求福 凡詣廟燒香之男女,俗曰香客,各省皆有之。
今姑言江、浙,則江寧之清涼山,有所謂磕頭香客者,行三步,磕一頭,必入廟而後已。
句容之茅山,淮揚徐海之人且皆至;杭州之天竺,寧波之普陀,嘉興、湖州、蘇州、松江、常州之人且皆至,固無不以求福免禍為祈禱也。
假喫三官素 俗傳三官菩薩有大量,持齋者不忌葷腥,但須不食特殺之物,故有假喫三官素之諺。
拜願 宣化府人於五月十三日,為父母妻子或己身疾病,具香紙牲醴於城隍廟拜禱。
自其家門且行且拜,至廟乃止,謂之拜願。
蒙人轉經 蒙人奉佛惟謹,木輪中貫鐵樞,可轉動,集梵經輪間,大者支木架,以手推之,小者持而搖之,旋轉如風,謂一轉有一功德也。
藏人以經典為護符 藏人之護符,以絲束經典一頁,或置之金屬小匣,藏諸懷。
其旅行者,以馬及金剛繫犬兩種畫品替之。
遇猛犬,謂攜金剛繫犬圖可免;遇暴風雨,謂飛散畫馬之紙可免。
又有咒語。
且有藏護符於家者,以佛像之衣服,或所持孔雀羽,包以魔紙,纏以毛線,【以狗毛、山羊毛或羊毛撚成。
】更以鼷鼠皮包其全部,謂可祈家族之興隆也。
藏人周行騰吉裡湖 西藏有騰吉裡湖,在拉薩西北。
藏人以周行此湖為哥拉,謂易消滅罪障。
雖犯殺人罪者,以哥拉二回得贖之;雖殺父母者,以三回得為無罪。
一周此湖,當費八日,多或十二日。
每歲各方信徒結羣巡拜者,絡繹不絕。
轉格欄 拉薩宮殿之廊壁,悉繪佛像,瞻仰者輒以頭摩之,故黑而生光。
宮殿內外 道路皆石砌,信徒匍匐過之,以頭貼地為最敬,是以石膩如油。
宮殿周七裡,巡行一周,曰轉格欄,謂可祈福除災。
婦女輒於午後,羣向轉格欄一周。
每行三步,即伏地,口誦經語,叉手於頂,右手持牛骨,向頭上一畫。
起行三步,復如前,數日方一週。
積計之,有三十餘裡。
熬茶 蒙人重佛教,嘗遣人赴西藏禮達賴喇嘛,謂之熬茶。
轉世錢 青海有所謂轉世錢者,不論家產多少,以其半為佈施,輸送本族之僧寺,餽貽過境之高僧,且遠投西藏之大寺。
喇嘛不敢卻,代藏之,其人曰:「喇嘛有天賜之衣食,不屑用俗人財帛,來世仍還本人,絲毫不差。
寄少者來世錢少,寄多者來世錢多,不寄者來世為貧民,佛爺鄙其人,不顧若也。
」若病故,則又分家產為三,一供本族僧寺,一施各僧諷經追薦,而以其一留遺子孫。
不如是,則同類鄙夷之。
賽會 具儀仗雜戲迎神,以輿舁之出巡,曰賽會,各省皆有之。
其儀仗之大概,前導金鼓二,即大鑼也,而銜牌、繖、扇、旗、紅帽、黑帽、香亭及陳設各物之亭繼之,中雜以樂隊、騎隊。
神輿將至,則先之以提鑪,而僧道及善男信女則隨於後,有繫鐵鍊於手足者,有服赭衣而背插斬條者,有裸上體而懸香鑪於臂者,皆先期許願,至是還願之人也。
天津娘娘會 天津有娘娘會,娘娘即天後也,旗幟鹵簿,寶玩珍奇,無不備具。
復有所謂中旛者,前導小旛數十對,最後為大旛,高五六丈,用上等梁棟材為杆,飾以龍頭,懸旛於吻,錦繡瓔珞,垂垂及地。
杆首以長繩數條,四圍擷之,恐其欹側。
中一人持杆而行,重可數百斤,力向上擲之,或承以額,或接以口鼻耳目,或受以肘背肩腹。
一擊糜爛,屢擲屢擊,體無完膚,絕不為怪,觀者交口羨贊。
其同儕恐其勝亡也,競奪而擲,至有爭毆而釀命案者。
江寧爐會 江寧迎神者有爐會,始僅數人擎爐,爇檀降香而已,道光辛卯以後遂大盛。
廟中僧道及首事舁神出巡,名曰大會,先示出會日期。
別立香棚,備儀仗,或龍舟,或鳳輦,或煖轎,或顯輿,空舁之,以待神之易坐,且製新袍以待神之易著。
招緻紈袴少年數十人擎爐,名曰爐會。
別立天保、九如等名號,其裝束服飾,每對皆取其同,冠袍帶鞾,無不華靡,日凡三易。
而佩帶者為古玉翡翠,鏗鏘腰際。
於其中擇精者先導,後則以次而行。
每爐一對,間以荷旗者二,即擎爐人之僕,衣履亦必華贍。
所擎之爐,以精銅鑄造。
承爐之座若盤,皆檀梨鏤刻而成,繞盤圍以寸許寬之繡圍而綴鬚焉,備極人巧,而不甚重,取其便於捧持也。
凡入會擎爐者,衣飾之外,亦須費十金八金不等。
先是,每年神會僅三四起,自有爐會,增至十起。
及辛醜,江寧守李某惡其華侈,禁之,遂止。
吳人有解餉會 蘇州之迎神遊市者,不一而足。
清明、中元、十月朔,則府縣城隍及各坊土地,皆至厲壇,率鬼享祭。
若有瘟疫,則迎瘟神。
道光時,有所謂解餉會者,尤可笑。
蓋土地各分坊市,每歲,廟祝推一車,擊小鑼,周行轄境,沿戶斂錢,謂之完天餉。
斂畢,乃市紙鏹,舁神,親解至穹窿山。
山有玉皇殿,道士住持之。
神至,供偏殿,先送紙鏹,次則廟祝與道士議私費,歲有定額。
鏹費俱如數,則無事,盈餘則加級,不足則降級,甚至有鎖閉神像,勒令補足者。
餉解訖,乃朝帝。
是日,神易九梁冠、大項圈,朝服朱履,執圭坐軒,去長扛,舁至殿下,設大紅拜墊於地。
廟祝伏神旁,代唱聖壽無疆者三。
殿上鐘鼓齊鳴,一道士立丹墀,贊,五拜三叩首。
舁者隨所贊,升椅以應之。
禮畢回城,然不遽歸廟,必賃屋暫宿。
次日,復至元妙觀玉皇殿謝恩,禮亦如之,乃回廟。
如過他神廟,則停輿,而以帖入廟,候起居,廟神亦以帖答之。
恩壽命蘇人賽會 光緒辛醜,滿洲恩壽撫吳,閱明年,大疫,恩謂民禱神不誠,天降之譴,乃於城隍廟集道士四十九人,建醮四十九日。
醮畢,復舁城隍、土地各像為前驅,備楮帛無算,令羽士鼓鈸徒行,逐瘟鬼於胥江,自謂為民祈福也。
吳江有夫人會 吳江有夫人會,恒於八月二十六日之夜行之。
會所過之處,商店人家輒以紙花送夫人,喜娘即為之插帶。
明日,取花送還,謂可壓邪,則又得犒資矣。
香案迎神 道光時,豫章五月賽會,比戶設香案。
神至,行禮畢,即放花爆,必向神身及舁神者而爇。
神身先以水浸之,行數裡,復浸而前,懼其燬也。
舁神者皆赤體而迎,無所苦,視之亦無燒灼痕。
大暑船 同治時,臨海縣民以頻歲有癘,過大暑不瘳,乃為送船之會。
船與常舶無異,用具如桌椅床榻衾枕,食物如雞豚魚蝦,甚且刀矛鎗礮之足以備盜者亦有之。
別有盛米之袋,小僅可受一升,而數以萬計,皆村民所施也。
大暑前數日,建道場,至大暑送之,俗呼為大暑船。
夜有海盜遇之,以為賈人船也,向之放礮,大暑船亦放礮禦之,至天明始知,大驚而去。
盂蘭盆會 盂蘭盆,梵語也,本作烏蘭,謂以盆貯百味,供養諸佛,藉救眾生倒懸之苦也。
昔目連之母入地獄,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火,佛教作此以度其難。
世俗於七月之中元,延僧結盂蘭盆會,誦經施食,義起於此,俗謂之放燄口。
花會之降童 閩人之設花會廠者,必奉本村社主、土地、山神及其他著名之種種仙佛,香煙紙錁,終日燃燒不絕。
每當日入,則焚草鞋三十四雙,以給花會之鬼,且祝而告之曰:「汝等此去,當至各村運動,夢中示人以翌日之花會名,富者誑之,貧者實之。
」祝畢,旋又焚錁。
而村民亦往往夜中得夢,晨輒告人以求解者,於是一般趨利之徒,禱神問蔔者有之,求夢者有之,以花會名單入深山萬塚之中,罔兩出沒之所,而求鬼魅之指點者亦有之。
而最奇者,則又莫如降童。
降童雲者,「謂能令鬼神附降於童子之身,即謂之曰童身。
其法,畫符字於水碗,令一童子飲之。
不移時,童子神昏心迷,倏而距躍曲踴者無數,已而就案高坐,乃斷續而言曰:「汝等求吾何為者?」時則數人匍匐於地,囁嚅應之曰:「弟子願求小財,乞大神查掛筒之花會中為何名。
如中,謹備三牲幣帛以酬。
」曰:「若是乎?但看爾福。
姑從汝請,不中,無我怨。
」神呻S吟Y移時,執筆寫一字於求者之手,令求者自解之,然實似字而非字。
求者以己意附會之,各執一見,故亦或中或不中。
酬對既畢,童倒地,則退壇矣。
花會之供偶像 閩人之赴花會者,必供一偶像於家,旦夕祈禱,以圖默佑。
勝則享酒醴牲牢之奉,若敗,則潑以便溺,甚且痛詈而斵削之,或抉目,或劓鼻,或截腰,或斫手足,棄之於圊,蓋憤其無靈而虛享血食也。
其他迷信者,乃復從圊中出之,洗滌而送諸土地祠,排列於神案之旁。
點花會 浙江義烏之押花會者,必覓一死屍之頭以蒸之,稱之曰點花會,謂可百發百中也。
坐庚申 道家每擇庚申日默坐誦經,謂之守庚申。
道光時,有某者,非道士也,亦習為之。
其初兩月一舉,越數年,則每夜箕踞靜坐,雙目時閉,萬慮俱寂。
功行既深,有二寸人從頂中出,門外之事不問自知。
一夕,壽數將盡,先知之,走出一小人,躲入三世佛耳中。
見無常鬼來,彼即閉目,靜窺鬼去,而目仍開。
如是者數次,謂可倖免無常句攝之禍而成地仙。
閩人多喜守庚申,處女尤信之。
鹹豐時,福州城南李某有二妹二女,妹曰瓊,曰瑤,女曰韻卿,曰桂英,皆未字。
好讀佛老書,日必市楮帛香燭,深夜焚化。
兼修庚申之術,刻意為之。
不及一年,寢食銳減,形銷骨立。
某歸,見四人狀,大駭,疑有病。
詢之妻林氏,始知其詳,亟為議婚。
遂以瓊婚於邑之陳氏子,以瑤婚於皖之某商。
親迎有日矣,韻卿乃謂桂英曰:「兩姑皆將嫁矣,婚姻之議,恐將及我,宜早自為計,勿蹈其覆轍也。
」韻卿旋謂桂英曰:「事亟矣,妹好自圖之。
」桂英曰:「將如何?」韻卿曰:「舍死無他策足以保全清白之身也,妹甘之乎?」桂英曰:「固所願也。
」翌日,二人皆投繯死。
食物投鐵貓口 番禺之沙灣茭塘,有老鼠山,其地向為盜藪。
李制府瑚患之,鑄大鐵貓於山頂以鎮之。
貓張口撐爪,高而鉅。
劉月農巡尹蔭棠嘗往緝捕,親登以觀。
而遊人往往以食物巾扇等投入貓口,謂果其腹也。
浴貓狗 江浙六月六日浴貓狗,廣東之澄海則以五月五日浴之。
天開眼 天開眼,即黃道光也。
天空所現奇異之光輝,以近黃道,故名,俗謂之天開眼。
於日落之後,日出以前,可見之。
其形尖錐或成圓錐,色清淡,近地處微紅,能遮掩小恒星之光。
天文學家謂流星之質,散布地球軌道內外,因為日光所照,成為繞日之大光線。
在南北溫帶之處,多現於春暮秋朝,若在熱帶,則四時皆可見,不足為異也。
康熙辛未四月陰晦之夕,藍田有瞿修齡者,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
行三四裡許,仍復昏黑。
此即俗所稱之天開眼也。
祈晴 久不雨,出紙翦作人形者五六,佐以鼓一,鐘一,梯一,舉而黏之於廊,且祝之。
偶或大雨滂沱,則翦人物如前,而益以作女子狀者一,且持一帚曰:「我將以祈晴也。
」蓋謂天空之雲,皆為彼女之帚掃卻矣。
倪氏兒懼雷聲 倪氏兒以父母溺愛故,未入校。
一日,至戚串家,與羣兒戲於庭。
羣兒既已卒業於小學矣。
午餐後,忽黑雲如墨,挾風而行。
俄頃,幕遍天空,羣兒以氣爽大快,欲登城以當風,邀兒往。
兒逡巡曰:「雷將至矣,奈何復出?」眾曰:「雷何傷,所畏者雨耳。
」強之行,弗從,乃捨之。
既而雷雨急至,羣兒遄歸,覓兒不得,詫甚。
繼聞觳觫聲,乃見其蹲居廳事之一隅,以屏自障,方跪而祈禱,口呼「神勿擊我」也。
挽之起,不可。
雨止,乃興焉。
木郎祈雨咒 同治庚午夏,有人自滇南至京師,以手鈔《木郎咒》一帙,示漢軍宗嘯吾司馬山,蓋楚漢祈雨多持此咒也。
祈雨須分四時。
春旱祈雨,設壇東門外,東向。
其三時亦如之。
壇設神位三,左書風雲雷雨尊神之位,中書木郎太乙三仙行雨神仙之位,右書紫清白祖仙師之位。
祀品以元酒、清酒、粢盛、脯果。
為祈雨疏文一通,焚之城隍神前。
誠心誦咒,每日三次,或四五次,每次四十九遍。
三日無雨,五日;五日無雨,至七日,則謂必大獲甘霖矣。
謝雨時,祀品仍照前。
咒雲:「乾晶瑤輝玉池東,盟威聖者命青童。
擲火萬裡坎震宮,雨騎迅發來太濛。
木郎太乙三山雄,霹靂破石泉源通。
坤震巽上皓靈翁,猛馬四張剡火衝。
流精鬱光奔祝融,巨靈太華登雲中。
墨旛皂纛揚虛空,掩曦蒸雨比雲濃。
閼伯撼動崑崙峯,幽靈翻海玄冥同。
馮夷鼓舞長呼風,蓬萊弱水興都功。
龍鷹捷疾先禦兇,朱髮巨翅雙目彤。
雷電吐毒驅五龍,四溟靉靆羅陰容。
一聲四海改昏蒙,雨陣所至川流洪。
金光流精斬旱虹,洞陽幽靈召豐隆。
玉雷浩師變崆峒,虛皇泰華掃妖爞。
羣梁玄黃號前鋒,祠泉恣蜃威天公。
歘火律令翻穹窿,鞭擊妖魅驅蛇蟲。
勾婁吉利炎赫縱,登僧澤頤悉聽從。
織女四歌心公忠,轉我救旱助勛隆。
赤雞紫鵝飛無窮,攝虐縛崇送北豐。
救紫虛元君降攝,急急如火鈴大師律令。
」 曾忠襄祈雨 光緒丁醜春,曾忠襄公國荃撫山西,時大旱,八月至二月不雨。
前督某懼生變,稱疾引去。
忠襄之官,徒步祈雨,逾月不應。
麥枯,豆不可種,民餓死者百萬計,忠襄憂甚。
三月乙醜,下令城中,官自知縣以上,紳自廩生以上,皆集玉皇閣祈雨.旦日眾至,則闔門積薪草火藥於庭,忠襄為文告天曰:「天地生人,使其立極,無人則天地亦虛.今山西之民將盡,而天不赦,誠吏不良,所由緻譴.更三日不雨,事無可為,請皆自焚,以塞殃咎,庶回天怒,甦此殘黎.」祝已,與眾跪薪上,兩日夜不食飲不眠.戊辰旦初,日將出,油雲敷舒.眾方瞻候,見雲際神龍蜿蜒,鱗鬣隱現,灼若電光,龍尾黑雲如帯.方共驚愕,雲漸合,日漸晻雷雨 隱遠空.須臾,大雨滂沱,至己巳乃止.民大懽,焚香鼓吹,迎忠襄歸. 月忌 月忌為初五、十四、二十三,世俗相沿久矣,有「初五、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煉丹」之諺。
術家謂為廉貞獨火,故以為忌。
其說不經,實為洛書九宮數耳。
宮數起於一,初一一宮,初二二宮,初三三宮初四四宮,初五則入中宮。
中宮為星位之極,專制時代以為至尊之地,臣民所當避忌,故曰月忌。
初六六宮,初七七宮,初八八宮,初九九宮,而宮數盡。
至初十,復至一宮。
循環數之,十四日又入中宮,二十三日又入中宮,是以初五、十四、二十三為月忌,非有所謂不祥者在也。
移居上任之忌 官吏上任及人民移家,每忌正、五、九月。
蓋亦以專制時代,視此數月當至尊之位,人臣宜避耳,非有所謂不祥也。
都人忌罵 都人忌罵,輿夫走卒之酬對,亦絕少江南惡口吻。
而於辱及祖宗父母之謾辭,尤深惡而痛嫉之苟有犯者,立攘臂與鬬,甚且白刃相加,決諸生死。
京東諸郡縣如之。
都人忌言龜兔 京師忌諱,莫如「龜」「兔」二字。
然其土著,亦以此類為多。
嘗有人定梨園花榜,一鬚生以李龜年相喻。
翌日,鬚生覓定榜者而毆之。
又有在鄉會場中,以試帖詩用「兔魄」二字,緻遭擯棄者。
都門各衙署之禁忌 都門各衙署,舊有小禁忌。
內閣大堂有泥硯一方,相傳為嚴嵩物,胥役人等搬弄無妨,惟官僚切忌入手。
新到閣者,前輩輒申誡焉。
翰林院衙門,大門外有壘培,高不踰尋,環柵以衞之,置隸以守之。
相傳中有土彈,形如卵,能自為增減,適符闔署史公之數。
或損壞其一,則謂必有一史公赴天上修文之召者。
又有井名劉井,新到館之庶常,或俛而照影,則謂必無留館之望。
刑部衙門有「順天無縫,直隸不直」之說。
順天司中門終年扃閉,司務廳日必以紙黏之,如稍漏縫,則謂印稿必獲處分。
直隸司嚮不設公座,設則必興大獄。
又刑部大堂為白雲亭,亭前影壁有一方孔,每早晚司務必躬自掃除之,則謂其中或留纖芥,必不利於堂官。
又刑部當月司員,監筦堂司各印,印各緘幐,相戒不得啟視,否則謂必有監犯病斃。
忌門 寧古塔人有疾病,輒以草一束懸於門,曰忌門。
雖戚友省視,僅於門外問安,不入門也。
鄉試忌出大學題 浙江鄉試,例不出《大學》題,謂其不利也。
廣東亦然。
或有犯者,非貢院被火,則主司有禍,而尤忌聖經一章。
蘭人忌食鴿 蘭州多鴿,盈城皆是也,常飛入糧食肆啄米麥,肆主輒聽之。
蓋蘭人不食鴿,謂食之必有災。
鼈為老爺 南昌人畏黿與鼈,呼之為老爺。
南康府附近有老爺廟,所祀為黿老爺。
相傳明太祖與陳友諒戰時,曾救禦舟出險。
贛人祀之甚虔,且相戒不食黿鼈,恐犯老爺之怒也。
新婦忌入人家 江寧之新嫁娘,非於一月以後不能入人家,如或誤犯,必責令齋百怪以祓除不祥。
齋百怪者,須備香燭、紙馬、牲牢、酒醴以往,且必男著女衣,女著男衣,夫婦雙雙頂禮,齋畢偕歸。
鄂婦姙忌 湖北婦人姙子,避忌最甚。
有所謂換胎者,言所見之物入其腹中,換去其本來之胎也。
故婦人姙子,凡房中所有人物畫像,藏之棄之,或以鍼刺其目,雲其目破即不為患矣。
有一婦臥室懸一美女像,及生子,厥狀肖焉。
美女屈右臂,伸三指作指物狀,此子亦屈右臂伸三指,終身如此。
又一婦偶觀優,及生子,頭上有肉隆起,如戴高冠,兩耳旁各有肉一片下垂,如以巾羃之者然。
因憶觀優時,有優人之冠如是,為其換胎矣。
其地每有遊僧擔荷衣裝,乞食村落,擔上有彌勒像,此尤為所忌,孕婦見之,謂生子必肖彌勒像矣。
故此僧所至,村人輒噪而逐之。
孕婦或不及避,猝與相遇,必坐於地,自解其履,以左履換至右足,右履換至左足。
此僧亦必將所荷之擔,從右肩換至左肩,從左肩換至右肩,如此相持。
及人眾鹹集,逐此僧去,乃得無事。
驅賊神 鄞縣居民遇竊盜之後,必有驅賊神之舉。
驅賊神者,乃紮一草人,置於被竊之室中,焚香化楮而祭之。
祭畢,一人持竹闆,一人持草人。
持竹闆者厲聲問曰:「汝在此何為?」持草人者曰:「無所事事,以迷途誤至此耳,姑恕我初犯乎?」持竹闆者曰:「姑饒汝,去否?」持草人者曰:「去,惟不知道路,奈何?」持竹闆者曰:「既不知道路,待我送汝去。
」遂迫持草人者前行,己則持竹闆隨之,且行且問曰:「出去否?」持草人者答如前。
凡穿門過戶,必一一問答。
既出大門,持草人者即放步狂奔,持竹闆者尾之急追。
追至廁所,持草人者急以草人拋廁中,始返室大呼曰:「賊神去矣。
」 目顫黏麥草 王氏婦偶於右目黏一麥草,或駭而問之,則曰:「右目肉顫,則將得殃。
我頃右目顫,故為此以厭勝也。
」 泰山石敢當 石敢當,立石於裡巷之口以禁壓不祥者也。
此三字,始見於漢史遊《急就篇》。
顏師古曰:「敢當,言所當無敵也。
」顏謂《急就》之例,首陳諸姓,其名字或是新搆義理,非實相配屬,真有其人。
是石敢當雲者,亦虛搆二字,與石姓相配成文耳。
後人乃鐫諸石,為禁壓之用。
宋慶曆中,張緯宰莆田,再新縣治,得一石銘,其文曰:「石敢當,鎮百鬼,厭災殃。
官吏福,百姓康。
風教盛,禮樂張。
唐大曆五年,縣令鄭押字記。
」後有加「泰山」二字於上者,曰泰山石敢當。
姜太公在此 乾隆時,江浙間之烹豚魚也,皆和以醬。
當三伏時,有自製之者,取其便也。
製時,必書「姜太公在此」五字於門,為壓勝之具。
或問袁子才曰:「何義?」袁笑曰:「此太公不善將兵而善將醬,蓋戲語耳。
」然顏師古《急就章》雲:「醬者,百味之將帥,醬領百味而行。
」久之而門窗皆有此五字,且有加「百無禁忌」四字者,不專在製醬時矣。
一善 某家有門,適對鄰樹,術者謂為不祥,議伐之,而鄰不允。
有人教以用紅柬書「一善」二字,冬至日於門上對樹貼之者,謂樹可自此而萎也。
懸鏡 人家之門有與鄰樹或其他之高建築物相對者,輒懸鏡以壓之。
排衙大吉 地方衙門通例,凡遇不吉之事,如驗屍、監斬等類,官回衙時,必先行排衙之舉。
臬司之排衙也,在大堂降輿,即升坐暖閣,執事者站立兩旁。
維時正門掩閉,僅啟左右角門,堂上起鼓三通,差役手持水火棍,分作兩班,向左右角門魚貫而出,旋即疾趨而入。
鼓聲愈急,差役益竭力奔馳,至堂上轉旋,復馳下堂去。
再出角門,疾趨而入。
如是者三,乃一律向案前半跪。
差役首領口中朗誦「欽命某某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為某事排衙大吉」。
誦時,每二字作一小斷續,纍纍然如貫珠。
復白雲:「稟大人,公事已畢。
」於是起鼓傳點退堂,官即返身入內,而爆竹聲大起。
州縣各官亦復類是。
且此舉自升堂以至退堂,官端坐不動,不發一言也。
排衙,一曰排堂。
礮之賞罰 八旗各軍之出征也,必攜帶大小各礮以隨,如龍子母、威遠、靖遠、紅衣等者,一一皆備。
至駐軍之地,剋日攻城,或擊陣,必於前一夕出各礮於帳前,陳牲酹酒,軍主親詣三揖以釁之。
明日獲勝,則披紅鼓吹迎之歸,隨拜摺奏請賞給神威將軍、神威無敵大將軍、天佑助威將軍、天佑助威大將軍、武成永固大將軍諸封號。
敗則牽之以回營,每礮棍責一百或八十,多至八百一千。
即諸礮受封後,再出戰敗,杖責亦如前。
杖鐘 乾隆某年,車駕南巡至松江,辦差官吏欲運方塔下大鐘以至杭州行宮。
行至石橋,不能過,乃命杖此鐘二百,棄之寺後。
易字宜雨 光緒時,高州大旱,民咎地方官吏姓名之不能緻雨。
蓋守高州者楊子晴太守霽,以為晴霽皆不雨之義也。
鎮道縣諸官姓名,又多晴霽不雨之意。
諸官以名不易更,相率易其字為宜雨之意,以冀甘霖立沛。
楊性最倔強,顧以眾怒難犯,乃易子晴為子和。
娼家魘術 娼家魘術,在在有之。
北方妓家必供白眉神,又名祅神,朝夕禱之。
至朔望,則用手帕蒙神首,刺神面,視子弟奸猾者,佯怒之,撒帕著子弟面,將墜於地,令拾之,則悅而無他意矣。
木匠厭勝 凡僱匠築室者,必厚遇之,禮貌必優厚,飲食必豐腆。
否則將為所暗算,恐其有厭勝之術也。
吳錫孺衣冠拜火 宜興吳錫孺司李晉剡所居之巷失火,時已夜闌,將延燒其宅。
吳起視從容,還內,取朝衣冠帶,整束而出,於光燄燭天中鞠躬四頓首焉。
塞某散晦氣 侍郎塞某性拘忌,每遇人談有死喪二字,必作噴嚏以啐散之。
出行遇柩,即往戚友家解衣帽,撲散數次,以為將晦氣散於他人之家,與己無與矣。
大人高陞 某將軍過盛京,副都統某為設燕,酒半,將上燒烤。
依故事,管廚人帶大帽,手擎托盤,盛燒豬至將軍前,行半跪禮,已而置盤高呼曰:「大人高陞。
」即持刀砍豬頭使落。
將軍惡之,大怒,推翻筵席而起,酒饌碗碟一時迸碎,賓主盡失色,將軍遂拂衣登轎去。
撤城發科 曾文正駐軍祁門,議撤城之半為碉,以資守禦,輿情不協,文正批其牘曰:「撤盡東南城,永遠發科名。
西北留一截,科名永不絕。
」眾乃翕然。
劉霞仙與人書,嘗譏曾伯涵【文正原字。
】銳志功名,意氣自豪。
文正為人作墓銘,亦喜道人家科第事。
如科名賡續等語,常見之於文字中。
為其子姪命名,亦以「甲科鼎盛」四字排列。
而其弟忠襄公統領安慶全軍,猶稟請銷差回籍應試也。
繼祿求免天墜 光緒乙巳夏,有言六月十九日天將下墜者。
語聞於內務府大臣繼祿,繼憂之。
六月初,即分送傳單雲,屆時速念《高王經》,庶免斯厄,否則人類必絕。
十六日,繼告誡家人,令悉茹素,更延僧道至邸,晝夜誦經,謂為眾生解免災難,已而叩首無算。
及過期無恙,猶自謂善禱所緻也。
諏吉登臺 譚鑫培每歲新正演劇,必諏吉日登臺,且必先演《定軍山》一劇。
以他劇皆由左出場,【謂之上場門。
】獨此劇由右出場,右為東方,主生氣者也。
所飾戲中之黃忠,又著絳甲,色近紅,北方以紅為祥,故歲首必演此劇。
打天齋 萍鄉居民設偶有皮膚之病,如跌打,如損傷,如腫痛,如糜爛,以及種種之關於外科者,若至旬日不愈,即請親朋提一筐,背一袋,沿戶乞米粒,多者一升,少者一碟一甌不等,此外線香若幹,視貧富以分多寡。
如是者多日,積至米粒三四擔,以至十餘擔,即以其半或三分之二磨粉,製成湯圓,置之鍋中,稍煮至半生半熟時,藏於竹具,擇壯有力者數人,立於屋上,向四面拋擲,附近之男女羣來搶拾,謂之搶天齋。
擲完,一鬨而散,謂病者從此可慶再生矣。
當搶拾時,如精神疲倦者,不敢插身人叢中,則所得甚少,其數不滿二五以上,必又存而拋棄之,謂得之反足以招病,稱之曰打天齋。
打菩薩 萍鄉居民如有感冒以至嘔吐、頭痛、頭暈、四肢畏寒、遍體發熱,以及口中譫語、面目紅腫經數日不愈者,即於寺觀迎楊四將軍像至家,置廳事。
又請一道士,花衣紗帽,口念齊東集,跪而叩首。
如是者半日。
日暮,以壯有力者二人,肩負將軍左右簸動,任意播弄,口中作牛鳴,呼呼不已。
此外雜以銅鑼聲,並攜一小水缸,徒步出門,至水畔有枯樹之處,道士對缸作法。
當火光燭天時,凡見有飛蛾蟲蟻等來,即捕拿一二,置缸中,謂為病者之魂魄。
既畢,仍喧嚷返家,但相戒同往之人不得回顧,謂回顧則魂魄來而復去也。
稱之曰打菩薩。
鷄蛋蔔疾病 安徽太湖之人有疾病,則以鷄蛋三枚問蔔,以定吉兇,吉則醫之,兇則聽之。
採藥招魂 採藥之風,盛行於懷寧之石碑。
無論貧富之人,一經染病,不先延醫,但舁木偶至藥肆採藥。
藥肆略詰病源,遂將藥名一一報告。
木偶一動,即隱示需用此藥。
歸而悉煎之,不問藥性。
間有因此而戕身者,轉諉之於命數。
如不效,則至夕又舁木偶於途,明火狂奔,鳴鑼高喊以招魂。
與將死之人換衣 京師習慣對於將死之人,每不待其氣絕,即為之換衣,左支右撐,使病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問其故,則曰:「不如是,則不能衣,將裸體以見閻羅老子矣.」 草人 黑龍江之達呼爾人,家中父子兄弟有若幹,其西壁草人亦若幹,微具眉目,囊其半身,死則去之,生則增之,謂祖宗也。
巴爾呼人亦然。
最忌動搖,觸之則主人病。
病則祭以肉,舉家分肥。
故饞者恆陰撼壁上草人,冀以得食。
喊夜 湘中有喊夜之俗,喊夜者每言某夜見何鬼,以何法制之;某夜見何怪,以何法制之。
於是迷信者,鹹願出資求其驅除鬼怪。
某鄉此風尤盛,需索甚苛,而某甲思有以試之。
某夜,於路旁竹叢中紮一草人,以長數丈之繩,一端繫草人上,一端立而自持
國人鮮明科學,誕妄不經之言自易入耳。
且藉口於晚近西人之研究靈魂學,哲學家亦頗加以思索,乃不敢直斥其謬,更有引為談助而資以消遣者。
男子且然,何論婦女。
特婦女之篤信左道者為尤多,以至遺毒子孫耳。
迷信足補生計 徐新華曰:「比戶之門,上巳插薺菜花,清明插楊柳枝,端午插菖蒲。
此雖社會之迷信,無足稱道,然貧民之負販為生者,即此數日間,於其生計亦小有補助,不必故為屏棄以絕其生計也。
蓋教養之道未至,一旦懸為厲禁,則強者流為盜賊,弱者轉於溝壑矣。
」 某氏婦多迷信 某氏婦,小家女也。
少寡,獨與二子居。
素信神怪,既寡,捨鞠育子女外,惟以長齋奉佛為事。
平日所詔其子者,不外迷信一途。
如入夕,偶見燈之結蕊,則喜曰:「將得佳音也。
」飲茶,見有葉挺立於杯中者,則曰:「客將至矣。
」取而囓之,更入杯,觀其仆否,以蔔來者之為男子為婦女。
聞鵲噪,以為將得幸福,乃祝其多鳴。
聞鴉鳴,以為將有禍殃,則唾之。
兒不解,婦語以故,兒亦雀躍而前,以助其母之祝與唾也。
夜中或聞犬吠,兒驚,呼以慰之,曰:「勿聲,彼所吠者,非鬼則空中之神也。
」兒恐,遂亦不敢出聲。
新春吉語 每歲元旦,老幼鹹頌吉利語,謂一年可定終歲休咎,且有書而黏諸壁者。
為士者常書「元旦發筆,學有其益」等語,為商者常書「新年提筆,一本萬利」等語是也。
陝人背爺過年 陝人至除夕,必出門,至十字路高呼曰:「爺爺,我背你回去過年。
」於是以兩手向後,作負物勢而歸,至中堂所供木主前徐徐放下。
再往,背其奶奶,如前狀。
往返數四,新鬼故鬼依次背回。
爺爺,祖父也;奶奶,祖母也。
讚土地 萍鄉有讚土地之俗,蓋歲首之事也。
如某家接新客,【女壻初至嶽家,謂之接新客。
】某人逢壽誕,固無論矣。
即無此二事,小康之家,或以讚土地為無謂之慶賀,必先日具帖報告當事者,謂來晚土地,恭賀。
【於新客則稱恭賀新客,於壽誕則稱慶祝千秋。
】至次日之暮,鑼鼓爆竹,以一人翻穿皮馬褂,飾為有鬚,左手持杖,右手執扇,搖其頭,自讚曰:「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來天上人。
」並有種種慶祝之語。
讚畢,酒肉徵逐,興盡而散。
竊花得壻 臺灣元夕,女子偷折人家花枝,謂將來可得佳壻,曰竊花。
錢塘範九池有詩詠之雲:「女郎元夜踏蒼苔,攀折青枝笑落梅。
底事含羞佯不采,月明犬吠有人來。
」 摸秀軋秀之得壻宜男 科舉時代,江蘇之常州各屬院試,必於江陰。
凡賃廡者,一衿既青,門前屋角,必有婦女於暗中牽襟弄裾,名曰摸秀,謂可得佳壻,兆宜男。
又或於院試獎賞之日,小家新婦聯袂出遊,故與新秀才摩肩而過,則曰軋秀。
食瓜祈子 中秋夕,衡州有送瓜之俗。
凡娶婦而數年不育者,則親友必有送瓜之舉。
先數日,於菜園中竊冬瓜一個,須不使園主知,以彩色繪人之面目,衣服裹其上,舉年長者抱之,鳴金放爆,送至其家。
年長者置冬瓜於牀,以被覆之,口中念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受瓜者設盛筵款之,若喜事然。
婦得瓜,即剖食之。
三月初三日曰上巳,若是日適為清明,江寧婦女之亟望生子者,必以野菜合瓜而煮食之。
甚且謂嫠婦、處女食之,亦可得弄璋、弄瓦之喜。
上海則異是,所食為南瓜,且謂必須夫婦同食一瓜也。
撫鐵貓祈子 金陵城北鐵貓場有鐵貓,長四尺許,橫臥水中,古色斑斕,不知為何代物。
相傳婦人撫弄之,可得子。
中秋夕,士女如雲,鹹集於此。
投石蔔男 禹廟在會稽山下,塑像拙陋,惟以較倉頡之四目肉角,已大勝矣。
左偏有窆石,為海內有數之古刻。
一及春遊,無賴少年羣集亭上,以小石投之,穿其孔,謂可蔔生男。
孔,即當時下窆繫繩之孔也。
占花祈子 廣州祀金華夫人,祈子者以占得白花為喜。
有謠雲:「祈子金華,多得白花。
三年兩朵,離離成果。
」 采青宜男 廣州元夕,婦女偷摘人家蔬菜,謂可宜男,名曰采青。
花縣曾曉山照有詩雲:「籬頭雨歇溼遊塵,弱柳緋桃解媚人。
最愛蔬中冬芥好,年年生子及青春。
」 竊萵苣生子 廣東婦女之艱嗣續者,往往於夜中竊人家萵苣食之,雲能生子。
蓋粵人呼萵苣為生菜也。
賀人生子之奇 汴人喜早婚,尤盼早得子。
若生男,必以雞鴨蛋贈戚友,蛋殼畫龜或便壺,以示添丁。
戚友受而往賀之,必以五色油塗新兒父之面,且拉之遊街,以示四方,謂有子為榮也。
拂頭摩頂 藏人之謁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也,不論官吏平民,皆詣法座前脫帽合掌,伸舌於外,頂禮三度,垂手聚足,鞠躬屏氣。
達賴、班禪或以手拂其頭,或以手摩其頂,則以為至榮。
舐穢水 藏人家庭以夫為主體,妻敬禮之若君上。
夫或有遠行,妻必於前一夕為夫洗足,即置其穢水於牀下。
既行,妻每夜向穢水叩首至再,以指染水而舐之,夫歸始罷。
若違此習慣者,鄰裡皆目為不賢。
硃紅染牲毛 青海蒙女之歸寧也,若與壻偕,則必攜有硃紅之染料,徧染牲畜之毛。
晝不及,則繼以夜,必染至無一遺,是歲牲畜乃安。
婦翁以壻為能,即以雙羊染紅,送其夫婦歸。
鏡聽 鏡聽不必學而能,非方伎也。
古人之為之者,每於除夕或新歲,先事灑掃,置香燈於竈門,注水滿鐺,置杓於水,虔禮拜祝。
撥杓使旋,隨柄所指之方,抱鏡出門,密聽人言,第一句即是蔔者之兆。
今則惟於除夕出門,在道路中聽人之言以決休咎而已。
黃文僖鏡聽 大學士黃文僖公機,錢塘人。
為秀才時,效鏡聽之舉。
嘗於除夕遊行裡巷,方出門,即聞某家婦詢某姑曰:「家有二雞,一黃雞,一白雞,今日宰白雞乎?宰黃雞乎?」姑曰:「宰黃雞。
」杭人俗諺謂殺為宰,本古義也。
黃歸而大喜,頗自負。
蓋雞與機同音,宰為宰相之宰耳。
已而果應其言。
徐健庵昆季鏡聽 崑山徐健庵尚書乾學昆季三人,未第時,除夕相約鏡聽。
乃翁偵知之,先走匿門外,俟三子之出,揖而前曰:「恭喜弟兄三鼎甲。
」三子知翁之戲己也,不顧而走。
會有二醉人連臂而來,甲拍乙之肩而言曰:「癡兒子,你老子的話是不錯的。
」蓋以俳語相戲也。
已而果應其言。
兄弟鏡聽 益都鄭氏兄弟皆文學士,大鄭早知名,父母過愛之。
二鄭落拓,不甚為父母所喜,遂惡次婦。
後次婦望二鄭捷,竊於除夕以鏡聽蔔之。
有二人初起,相推為戲,雲:「汝也涼涼去。
」是科鄭兄弟皆捷。
又有兄弟二人,將於翌年春應童試,先於除夕鏡聽。
牆畔植一梯,升梯,可遙聽鄰家人語。
其兄先登,囑弟勿遽上。
弟不得已,於梯下徘徊。
鄰家適作佛事,道場散後,羣兒喧嚷於佛座旁。
一婦將獻佛之果,為羣兒分之。
兒有不及待而躍至桌上攘取者,婦大呼曰:「先上來者不得,在下者有之。
」兄聞之,懊喪而下,弟亦懵然罔覺也。
其後弟獲售,兄被黜。
竈卦 廣東永安縣除夕守歲,婦人祝竈,置鹽米於竈上,以碗覆之,視鹽米之聚散,蔔年歲之豐歉。
男子則置水一碗於鍋旁,黏「東西南北」字,中浮小木。
祝竈者視木端所向,聽其有何聲響以占休咎,名曰竈卦,亦古人鏡聽之類也。
擲珓 擲珓,一作擲筊,以兩蚌殼投空擲地,觀其俯仰以斷休咎。
亦有以竹或木,略斵削使如蛤形為之者。
盡人可能,非方伎家也。
求籤 神廟有削竹為籤者,編列號數,貯以筒。
祈禱時,持筒簸之,則籤落,驗其號數,以紙印成之詩語決休咎,謂之籤詩,並有解釋,又或印有藥方。
五代盧多遜幼時,就雲陽道觀讀書,見廢壇上有古籤一筒,競往抽取。
是知以抽籤為蔔,古已然矣。
王文簡求籤 京師前門甕城之關廟籤,夙稱奇驗。
順治己亥,王文簡公士禎方在都謁選,往祈籤。
初得籤雲:「君今庚甲未亨通,且向江頭作釣翁。
玉兔重生應發跡,萬人頭上逞英雄。
」又雲:「玉兔重生當得意,恰如枯木再逢春。
」爾時殊不解。
是年十月,得揚州推官,以明年庚子之任。
在揚五年,以康熙甲辰十月內遷禮部郎。
所謂庚甲者,蓋合始終而言之。
揚郡瀕江,故曰江頭也。
然終未悟後二句之所指。
至庚申閏八月,擢國子監祭酒,乃悟玉兔重生之義。
韓文懿求籤 長洲韓文懿公菼未第時,嘗祈籤於蘇州之靈巖山寺,有「功名須到五門知」句,不解所謂。
及鄉試,策題之「問」字,皆誤作「門」,自不覺也。
是科中式。
康熙癸醜,成進士,魁天下,歷官至禮部尚書,頗存綸閣之想。
會直省解鄉試卷至,閱所對策,率多蕪濫。
私念少時闈作,將毋類此,因命吏檢視,見五「門」字,不禁啞然,且悟籤語,無遠志矣。
徐逸少求籤 康熙己未,徐逸少編修方與計偕,瀕行,禱於大乘庵,得一籤,其後二語雲:「今日杏園沈醉後,聲聲報道狀元歸。
」徐大喜,意謂必當掄元也。
及榜發,則是科一甲一名,乃常熟歸允肅也。
然徐亦捷南宮,授庶吉士。
王雲錦求籤 金匱王殿撰雲錦,嘗於康熙庚午舉南闈。
至丙戌,以年已五十,不欲與計偕,乃求籤於關帝廟以決之。
籤有「五十功名志已灰,誰知富貴逼人來」二句,大喜,乃北上,遂捷南宮,大魁天下。
秦澗泉求籤 秦澗泉殿撰大士將散館時,求關帝籤,得「靜來好把此心捫」之句,意鬱鬱不樂,以為神嗤其有虧心事也。
已而試「松柏有心」賦,限「心」字為韻,終篇忘點「心」字,閱卷者仍以高等上。
高宗閱之,問「心」字韻何以不明押,秦俯首謝罪,而閱卷者亦俱拜謝。
上笑曰:「狀元有無心之賦,主司無有眼之人。
」 蔣景求籤 嘉慶甲子,江南鄉試,長洲蔣廣文景曾於關帝廟求得一籤,有句雲:「自南自北自西東。
」及入場,首題為「謹權量至四方之政行焉。
」其文之後比,即用此句,對股以「無黨無偏無反側」七字儷之。
主考以經語現成,密圈批中。
畢秋帆籤讖 畢秋帆制軍沅於乾隆庚辰會試前,詣正陽門關帝廟求籤,見首句「君今庚甲未亨通」,頗不悅,然竟以第一人及第。
蓋「君今庚甲」四字,已示先機也。
酆小山毛養梧求籤 關聖帝君籤有「前三三與後三三」之句,酆小山教授雲倬為諸生時,嘗祈得之。
乾隆癸卯鄉試,中三名。
閱十年,為癸醜,會試,中九名。
毛養梧主政繡虎亦於嘉慶己酉鄉試祈得之,是科中三十三名。
道光壬午會試中式,亦三十三名。
未幾,歿於京邸,年三十三歲。
又一士子祈得是籤,則中六十六名。
張惕齋求籤 錢塘張惕齋太守興仁款慧媚學,道光辛醜成進士,入詞垣。
改刑部,擢禦史,出典廣東鄉試。
京察一等,授建昌守。
履任半載,以繳照遲延,部議鐫級。
大吏奏留,以勞績復官,檄攝袁郡。
將之任,病歿,年五十有九。
惕齋於散館前,在正陽門關帝廟求籤,有雲:「常把他人比自己,管須日後勝今朝。
」以為可留館也。
及改刑部主事,始悟「常把他人」,蓋庶常屬他人;刑為比部,屬諸己也。
編檢七品,而主事則六品,「勝今朝」亦驗矣。
恩藝棠求籤 恩藝棠中丞銘出撫安徽,瀕行,求籤於正陽門之關帝廟,得一籤,有「舟中敵國笑中刀」句,方審視,忽憶葉名琛督粵時,亦得此,乃曰:「吾其死於疆場乎?」已而為道員徐錫麟轟以手槍,遂斃。
錫麟為恩之屬吏,是舟中敵國也。
錫麟夙為恩所契,事恩惟謹,是笑中刀也。
儒醮 湘中士子仿傚僧道之誦經,以孔、孟之書編而誦之,曰儒醮。
誦太陽經 三月十九日,固明思宗殉難日也,當時諱之,而謂之曰日誕,於是迷信者皆沿之。
是日,有齋沐者,輒淩晨而起,誦《太陽經》。
若是日天晴,則曰神喜而受人之祝也;或陰晦,則曰神胡不喜,乃卻人齋供也。
香客求福 凡詣廟燒香之男女,俗曰香客,各省皆有之。
今姑言江、浙,則江寧之清涼山,有所謂磕頭香客者,行三步,磕一頭,必入廟而後已。
句容之茅山,淮揚徐海之人且皆至;杭州之天竺,寧波之普陀,嘉興、湖州、蘇州、松江、常州之人且皆至,固無不以求福免禍為祈禱也。
假喫三官素 俗傳三官菩薩有大量,持齋者不忌葷腥,但須不食特殺之物,故有假喫三官素之諺。
拜願 宣化府人於五月十三日,為父母妻子或己身疾病,具香紙牲醴於城隍廟拜禱。
自其家門且行且拜,至廟乃止,謂之拜願。
蒙人轉經 蒙人奉佛惟謹,木輪中貫鐵樞,可轉動,集梵經輪間,大者支木架,以手推之,小者持而搖之,旋轉如風,謂一轉有一功德也。
藏人以經典為護符 藏人之護符,以絲束經典一頁,或置之金屬小匣,藏諸懷。
其旅行者,以馬及金剛繫犬兩種畫品替之。
遇猛犬,謂攜金剛繫犬圖可免;遇暴風雨,謂飛散畫馬之紙可免。
又有咒語。
且有藏護符於家者,以佛像之衣服,或所持孔雀羽,包以魔紙,纏以毛線,【以狗毛、山羊毛或羊毛撚成。
】更以鼷鼠皮包其全部,謂可祈家族之興隆也。
藏人周行騰吉裡湖 西藏有騰吉裡湖,在拉薩西北。
藏人以周行此湖為哥拉,謂易消滅罪障。
雖犯殺人罪者,以哥拉二回得贖之;雖殺父母者,以三回得為無罪。
一周此湖,當費八日,多或十二日。
每歲各方信徒結羣巡拜者,絡繹不絕。
轉格欄 拉薩宮殿之廊壁,悉繪佛像,瞻仰者輒以頭摩之,故黑而生光。
宮殿內外 道路皆石砌,信徒匍匐過之,以頭貼地為最敬,是以石膩如油。
宮殿周七裡,巡行一周,曰轉格欄,謂可祈福除災。
婦女輒於午後,羣向轉格欄一周。
每行三步,即伏地,口誦經語,叉手於頂,右手持牛骨,向頭上一畫。
起行三步,復如前,數日方一週。
積計之,有三十餘裡。
熬茶 蒙人重佛教,嘗遣人赴西藏禮達賴喇嘛,謂之熬茶。
轉世錢 青海有所謂轉世錢者,不論家產多少,以其半為佈施,輸送本族之僧寺,餽貽過境之高僧,且遠投西藏之大寺。
喇嘛不敢卻,代藏之,其人曰:「喇嘛有天賜之衣食,不屑用俗人財帛,來世仍還本人,絲毫不差。
寄少者來世錢少,寄多者來世錢多,不寄者來世為貧民,佛爺鄙其人,不顧若也。
」若病故,則又分家產為三,一供本族僧寺,一施各僧諷經追薦,而以其一留遺子孫。
不如是,則同類鄙夷之。
賽會 具儀仗雜戲迎神,以輿舁之出巡,曰賽會,各省皆有之。
其儀仗之大概,前導金鼓二,即大鑼也,而銜牌、繖、扇、旗、紅帽、黑帽、香亭及陳設各物之亭繼之,中雜以樂隊、騎隊。
神輿將至,則先之以提鑪,而僧道及善男信女則隨於後,有繫鐵鍊於手足者,有服赭衣而背插斬條者,有裸上體而懸香鑪於臂者,皆先期許願,至是還願之人也。
天津娘娘會 天津有娘娘會,娘娘即天後也,旗幟鹵簿,寶玩珍奇,無不備具。
復有所謂中旛者,前導小旛數十對,最後為大旛,高五六丈,用上等梁棟材為杆,飾以龍頭,懸旛於吻,錦繡瓔珞,垂垂及地。
杆首以長繩數條,四圍擷之,恐其欹側。
中一人持杆而行,重可數百斤,力向上擲之,或承以額,或接以口鼻耳目,或受以肘背肩腹。
一擊糜爛,屢擲屢擊,體無完膚,絕不為怪,觀者交口羨贊。
其同儕恐其勝亡也,競奪而擲,至有爭毆而釀命案者。
江寧爐會 江寧迎神者有爐會,始僅數人擎爐,爇檀降香而已,道光辛卯以後遂大盛。
廟中僧道及首事舁神出巡,名曰大會,先示出會日期。
別立香棚,備儀仗,或龍舟,或鳳輦,或煖轎,或顯輿,空舁之,以待神之易坐,且製新袍以待神之易著。
招緻紈袴少年數十人擎爐,名曰爐會。
別立天保、九如等名號,其裝束服飾,每對皆取其同,冠袍帶鞾,無不華靡,日凡三易。
而佩帶者為古玉翡翠,鏗鏘腰際。
於其中擇精者先導,後則以次而行。
每爐一對,間以荷旗者二,即擎爐人之僕,衣履亦必華贍。
所擎之爐,以精銅鑄造。
承爐之座若盤,皆檀梨鏤刻而成,繞盤圍以寸許寬之繡圍而綴鬚焉,備極人巧,而不甚重,取其便於捧持也。
凡入會擎爐者,衣飾之外,亦須費十金八金不等。
先是,每年神會僅三四起,自有爐會,增至十起。
及辛醜,江寧守李某惡其華侈,禁之,遂止。
吳人有解餉會 蘇州之迎神遊市者,不一而足。
清明、中元、十月朔,則府縣城隍及各坊土地,皆至厲壇,率鬼享祭。
若有瘟疫,則迎瘟神。
道光時,有所謂解餉會者,尤可笑。
蓋土地各分坊市,每歲,廟祝推一車,擊小鑼,周行轄境,沿戶斂錢,謂之完天餉。
斂畢,乃市紙鏹,舁神,親解至穹窿山。
山有玉皇殿,道士住持之。
神至,供偏殿,先送紙鏹,次則廟祝與道士議私費,歲有定額。
鏹費俱如數,則無事,盈餘則加級,不足則降級,甚至有鎖閉神像,勒令補足者。
餉解訖,乃朝帝。
是日,神易九梁冠、大項圈,朝服朱履,執圭坐軒,去長扛,舁至殿下,設大紅拜墊於地。
廟祝伏神旁,代唱聖壽無疆者三。
殿上鐘鼓齊鳴,一道士立丹墀,贊,五拜三叩首。
舁者隨所贊,升椅以應之。
禮畢回城,然不遽歸廟,必賃屋暫宿。
次日,復至元妙觀玉皇殿謝恩,禮亦如之,乃回廟。
如過他神廟,則停輿,而以帖入廟,候起居,廟神亦以帖答之。
恩壽命蘇人賽會 光緒辛醜,滿洲恩壽撫吳,閱明年,大疫,恩謂民禱神不誠,天降之譴,乃於城隍廟集道士四十九人,建醮四十九日。
醮畢,復舁城隍、土地各像為前驅,備楮帛無算,令羽士鼓鈸徒行,逐瘟鬼於胥江,自謂為民祈福也。
吳江有夫人會 吳江有夫人會,恒於八月二十六日之夜行之。
會所過之處,商店人家輒以紙花送夫人,喜娘即為之插帶。
明日,取花送還,謂可壓邪,則又得犒資矣。
香案迎神 道光時,豫章五月賽會,比戶設香案。
神至,行禮畢,即放花爆,必向神身及舁神者而爇。
神身先以水浸之,行數裡,復浸而前,懼其燬也。
舁神者皆赤體而迎,無所苦,視之亦無燒灼痕。
大暑船 同治時,臨海縣民以頻歲有癘,過大暑不瘳,乃為送船之會。
船與常舶無異,用具如桌椅床榻衾枕,食物如雞豚魚蝦,甚且刀矛鎗礮之足以備盜者亦有之。
別有盛米之袋,小僅可受一升,而數以萬計,皆村民所施也。
大暑前數日,建道場,至大暑送之,俗呼為大暑船。
夜有海盜遇之,以為賈人船也,向之放礮,大暑船亦放礮禦之,至天明始知,大驚而去。
盂蘭盆會 盂蘭盆,梵語也,本作烏蘭,謂以盆貯百味,供養諸佛,藉救眾生倒懸之苦也。
昔目連之母入地獄,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火,佛教作此以度其難。
世俗於七月之中元,延僧結盂蘭盆會,誦經施食,義起於此,俗謂之放燄口。
花會之降童 閩人之設花會廠者,必奉本村社主、土地、山神及其他著名之種種仙佛,香煙紙錁,終日燃燒不絕。
每當日入,則焚草鞋三十四雙,以給花會之鬼,且祝而告之曰:「汝等此去,當至各村運動,夢中示人以翌日之花會名,富者誑之,貧者實之。
」祝畢,旋又焚錁。
而村民亦往往夜中得夢,晨輒告人以求解者,於是一般趨利之徒,禱神問蔔者有之,求夢者有之,以花會名單入深山萬塚之中,罔兩出沒之所,而求鬼魅之指點者亦有之。
而最奇者,則又莫如降童。
降童雲者,「謂能令鬼神附降於童子之身,即謂之曰童身。
其法,畫符字於水碗,令一童子飲之。
不移時,童子神昏心迷,倏而距躍曲踴者無數,已而就案高坐,乃斷續而言曰:「汝等求吾何為者?」時則數人匍匐於地,囁嚅應之曰:「弟子願求小財,乞大神查掛筒之花會中為何名。
如中,謹備三牲幣帛以酬。
」曰:「若是乎?但看爾福。
姑從汝請,不中,無我怨。
」神呻S吟Y移時,執筆寫一字於求者之手,令求者自解之,然實似字而非字。
求者以己意附會之,各執一見,故亦或中或不中。
酬對既畢,童倒地,則退壇矣。
花會之供偶像 閩人之赴花會者,必供一偶像於家,旦夕祈禱,以圖默佑。
勝則享酒醴牲牢之奉,若敗,則潑以便溺,甚且痛詈而斵削之,或抉目,或劓鼻,或截腰,或斫手足,棄之於圊,蓋憤其無靈而虛享血食也。
其他迷信者,乃復從圊中出之,洗滌而送諸土地祠,排列於神案之旁。
點花會 浙江義烏之押花會者,必覓一死屍之頭以蒸之,稱之曰點花會,謂可百發百中也。
坐庚申 道家每擇庚申日默坐誦經,謂之守庚申。
道光時,有某者,非道士也,亦習為之。
其初兩月一舉,越數年,則每夜箕踞靜坐,雙目時閉,萬慮俱寂。
功行既深,有二寸人從頂中出,門外之事不問自知。
一夕,壽數將盡,先知之,走出一小人,躲入三世佛耳中。
見無常鬼來,彼即閉目,靜窺鬼去,而目仍開。
如是者數次,謂可倖免無常句攝之禍而成地仙。
閩人多喜守庚申,處女尤信之。
鹹豐時,福州城南李某有二妹二女,妹曰瓊,曰瑤,女曰韻卿,曰桂英,皆未字。
好讀佛老書,日必市楮帛香燭,深夜焚化。
兼修庚申之術,刻意為之。
不及一年,寢食銳減,形銷骨立。
某歸,見四人狀,大駭,疑有病。
詢之妻林氏,始知其詳,亟為議婚。
遂以瓊婚於邑之陳氏子,以瑤婚於皖之某商。
親迎有日矣,韻卿乃謂桂英曰:「兩姑皆將嫁矣,婚姻之議,恐將及我,宜早自為計,勿蹈其覆轍也。
」韻卿旋謂桂英曰:「事亟矣,妹好自圖之。
」桂英曰:「將如何?」韻卿曰:「舍死無他策足以保全清白之身也,妹甘之乎?」桂英曰:「固所願也。
」翌日,二人皆投繯死。
食物投鐵貓口 番禺之沙灣茭塘,有老鼠山,其地向為盜藪。
李制府瑚患之,鑄大鐵貓於山頂以鎮之。
貓張口撐爪,高而鉅。
劉月農巡尹蔭棠嘗往緝捕,親登以觀。
而遊人往往以食物巾扇等投入貓口,謂果其腹也。
浴貓狗 江浙六月六日浴貓狗,廣東之澄海則以五月五日浴之。
天開眼 天開眼,即黃道光也。
天空所現奇異之光輝,以近黃道,故名,俗謂之天開眼。
於日落之後,日出以前,可見之。
其形尖錐或成圓錐,色清淡,近地處微紅,能遮掩小恒星之光。
天文學家謂流星之質,散布地球軌道內外,因為日光所照,成為繞日之大光線。
在南北溫帶之處,多現於春暮秋朝,若在熱帶,則四時皆可見,不足為異也。
康熙辛未四月陰晦之夕,藍田有瞿修齡者,從其主人勘地至一山,時方二更,豁然天曙,紅光浮嶺,朗照林谷。
行三四裡許,仍復昏黑。
此即俗所稱之天開眼也。
祈晴 久不雨,出紙翦作人形者五六,佐以鼓一,鐘一,梯一,舉而黏之於廊,且祝之。
偶或大雨滂沱,則翦人物如前,而益以作女子狀者一,且持一帚曰:「我將以祈晴也。
」蓋謂天空之雲,皆為彼女之帚掃卻矣。
倪氏兒懼雷聲 倪氏兒以父母溺愛故,未入校。
一日,至戚串家,與羣兒戲於庭。
羣兒既已卒業於小學矣。
午餐後,忽黑雲如墨,挾風而行。
俄頃,幕遍天空,羣兒以氣爽大快,欲登城以當風,邀兒往。
兒逡巡曰:「雷將至矣,奈何復出?」眾曰:「雷何傷,所畏者雨耳。
」強之行,弗從,乃捨之。
既而雷雨急至,羣兒遄歸,覓兒不得,詫甚。
繼聞觳觫聲,乃見其蹲居廳事之一隅,以屏自障,方跪而祈禱,口呼「神勿擊我」也。
挽之起,不可。
雨止,乃興焉。
木郎祈雨咒 同治庚午夏,有人自滇南至京師,以手鈔《木郎咒》一帙,示漢軍宗嘯吾司馬山,蓋楚漢祈雨多持此咒也。
祈雨須分四時。
春旱祈雨,設壇東門外,東向。
其三時亦如之。
壇設神位三,左書風雲雷雨尊神之位,中書木郎太乙三仙行雨神仙之位,右書紫清白祖仙師之位。
祀品以元酒、清酒、粢盛、脯果。
為祈雨疏文一通,焚之城隍神前。
誠心誦咒,每日三次,或四五次,每次四十九遍。
三日無雨,五日;五日無雨,至七日,則謂必大獲甘霖矣。
謝雨時,祀品仍照前。
咒雲:「乾晶瑤輝玉池東,盟威聖者命青童。
擲火萬裡坎震宮,雨騎迅發來太濛。
木郎太乙三山雄,霹靂破石泉源通。
坤震巽上皓靈翁,猛馬四張剡火衝。
流精鬱光奔祝融,巨靈太華登雲中。
墨旛皂纛揚虛空,掩曦蒸雨比雲濃。
閼伯撼動崑崙峯,幽靈翻海玄冥同。
馮夷鼓舞長呼風,蓬萊弱水興都功。
龍鷹捷疾先禦兇,朱髮巨翅雙目彤。
雷電吐毒驅五龍,四溟靉靆羅陰容。
一聲四海改昏蒙,雨陣所至川流洪。
金光流精斬旱虹,洞陽幽靈召豐隆。
玉雷浩師變崆峒,虛皇泰華掃妖爞。
羣梁玄黃號前鋒,祠泉恣蜃威天公。
歘火律令翻穹窿,鞭擊妖魅驅蛇蟲。
勾婁吉利炎赫縱,登僧澤頤悉聽從。
織女四歌心公忠,轉我救旱助勛隆。
赤雞紫鵝飛無窮,攝虐縛崇送北豐。
救紫虛元君降攝,急急如火鈴大師律令。
」 曾忠襄祈雨 光緒丁醜春,曾忠襄公國荃撫山西,時大旱,八月至二月不雨。
前督某懼生變,稱疾引去。
忠襄之官,徒步祈雨,逾月不應。
麥枯,豆不可種,民餓死者百萬計,忠襄憂甚。
三月乙醜,下令城中,官自知縣以上,紳自廩生以上,皆集玉皇閣祈雨.旦日眾至,則闔門積薪草火藥於庭,忠襄為文告天曰:「天地生人,使其立極,無人則天地亦虛.今山西之民將盡,而天不赦,誠吏不良,所由緻譴.更三日不雨,事無可為,請皆自焚,以塞殃咎,庶回天怒,甦此殘黎.」祝已,與眾跪薪上,兩日夜不食飲不眠.戊辰旦初,日將出,油雲敷舒.眾方瞻候,見雲際神龍蜿蜒,鱗鬣隱現,灼若電光,龍尾黑雲如帯.方共驚愕,雲漸合,日漸晻雷雨 隱遠空.須臾,大雨滂沱,至己巳乃止.民大懽,焚香鼓吹,迎忠襄歸. 月忌 月忌為初五、十四、二十三,世俗相沿久矣,有「初五、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煉丹」之諺。
術家謂為廉貞獨火,故以為忌。
其說不經,實為洛書九宮數耳。
宮數起於一,初一一宮,初二二宮,初三三宮初四四宮,初五則入中宮。
中宮為星位之極,專制時代以為至尊之地,臣民所當避忌,故曰月忌。
初六六宮,初七七宮,初八八宮,初九九宮,而宮數盡。
至初十,復至一宮。
循環數之,十四日又入中宮,二十三日又入中宮,是以初五、十四、二十三為月忌,非有所謂不祥者在也。
移居上任之忌 官吏上任及人民移家,每忌正、五、九月。
蓋亦以專制時代,視此數月當至尊之位,人臣宜避耳,非有所謂不祥也。
都人忌罵 都人忌罵,輿夫走卒之酬對,亦絕少江南惡口吻。
而於辱及祖宗父母之謾辭,尤深惡而痛嫉之苟有犯者,立攘臂與鬬,甚且白刃相加,決諸生死。
京東諸郡縣如之。
都人忌言龜兔 京師忌諱,莫如「龜」「兔」二字。
然其土著,亦以此類為多。
嘗有人定梨園花榜,一鬚生以李龜年相喻。
翌日,鬚生覓定榜者而毆之。
又有在鄉會場中,以試帖詩用「兔魄」二字,緻遭擯棄者。
都門各衙署之禁忌 都門各衙署,舊有小禁忌。
內閣大堂有泥硯一方,相傳為嚴嵩物,胥役人等搬弄無妨,惟官僚切忌入手。
新到閣者,前輩輒申誡焉。
翰林院衙門,大門外有壘培,高不踰尋,環柵以衞之,置隸以守之。
相傳中有土彈,形如卵,能自為增減,適符闔署史公之數。
或損壞其一,則謂必有一史公赴天上修文之召者。
又有井名劉井,新到館之庶常,或俛而照影,則謂必無留館之望。
刑部衙門有「順天無縫,直隸不直」之說。
順天司中門終年扃閉,司務廳日必以紙黏之,如稍漏縫,則謂印稿必獲處分。
直隸司嚮不設公座,設則必興大獄。
又刑部大堂為白雲亭,亭前影壁有一方孔,每早晚司務必躬自掃除之,則謂其中或留纖芥,必不利於堂官。
又刑部當月司員,監筦堂司各印,印各緘幐,相戒不得啟視,否則謂必有監犯病斃。
忌門 寧古塔人有疾病,輒以草一束懸於門,曰忌門。
雖戚友省視,僅於門外問安,不入門也。
鄉試忌出大學題 浙江鄉試,例不出《大學》題,謂其不利也。
廣東亦然。
或有犯者,非貢院被火,則主司有禍,而尤忌聖經一章。
蘭人忌食鴿 蘭州多鴿,盈城皆是也,常飛入糧食肆啄米麥,肆主輒聽之。
蓋蘭人不食鴿,謂食之必有災。
鼈為老爺 南昌人畏黿與鼈,呼之為老爺。
南康府附近有老爺廟,所祀為黿老爺。
相傳明太祖與陳友諒戰時,曾救禦舟出險。
贛人祀之甚虔,且相戒不食黿鼈,恐犯老爺之怒也。
新婦忌入人家 江寧之新嫁娘,非於一月以後不能入人家,如或誤犯,必責令齋百怪以祓除不祥。
齋百怪者,須備香燭、紙馬、牲牢、酒醴以往,且必男著女衣,女著男衣,夫婦雙雙頂禮,齋畢偕歸。
鄂婦姙忌 湖北婦人姙子,避忌最甚。
有所謂換胎者,言所見之物入其腹中,換去其本來之胎也。
故婦人姙子,凡房中所有人物畫像,藏之棄之,或以鍼刺其目,雲其目破即不為患矣。
有一婦臥室懸一美女像,及生子,厥狀肖焉。
美女屈右臂,伸三指作指物狀,此子亦屈右臂伸三指,終身如此。
又一婦偶觀優,及生子,頭上有肉隆起,如戴高冠,兩耳旁各有肉一片下垂,如以巾羃之者然。
因憶觀優時,有優人之冠如是,為其換胎矣。
其地每有遊僧擔荷衣裝,乞食村落,擔上有彌勒像,此尤為所忌,孕婦見之,謂生子必肖彌勒像矣。
故此僧所至,村人輒噪而逐之。
孕婦或不及避,猝與相遇,必坐於地,自解其履,以左履換至右足,右履換至左足。
此僧亦必將所荷之擔,從右肩換至左肩,從左肩換至右肩,如此相持。
及人眾鹹集,逐此僧去,乃得無事。
驅賊神 鄞縣居民遇竊盜之後,必有驅賊神之舉。
驅賊神者,乃紮一草人,置於被竊之室中,焚香化楮而祭之。
祭畢,一人持竹闆,一人持草人。
持竹闆者厲聲問曰:「汝在此何為?」持草人者曰:「無所事事,以迷途誤至此耳,姑恕我初犯乎?」持竹闆者曰:「姑饒汝,去否?」持草人者曰:「去,惟不知道路,奈何?」持竹闆者曰:「既不知道路,待我送汝去。
」遂迫持草人者前行,己則持竹闆隨之,且行且問曰:「出去否?」持草人者答如前。
凡穿門過戶,必一一問答。
既出大門,持草人者即放步狂奔,持竹闆者尾之急追。
追至廁所,持草人者急以草人拋廁中,始返室大呼曰:「賊神去矣。
」 目顫黏麥草 王氏婦偶於右目黏一麥草,或駭而問之,則曰:「右目肉顫,則將得殃。
我頃右目顫,故為此以厭勝也。
」 泰山石敢當 石敢當,立石於裡巷之口以禁壓不祥者也。
此三字,始見於漢史遊《急就篇》。
顏師古曰:「敢當,言所當無敵也。
」顏謂《急就》之例,首陳諸姓,其名字或是新搆義理,非實相配屬,真有其人。
是石敢當雲者,亦虛搆二字,與石姓相配成文耳。
後人乃鐫諸石,為禁壓之用。
宋慶曆中,張緯宰莆田,再新縣治,得一石銘,其文曰:「石敢當,鎮百鬼,厭災殃。
官吏福,百姓康。
風教盛,禮樂張。
唐大曆五年,縣令鄭押字記。
」後有加「泰山」二字於上者,曰泰山石敢當。
姜太公在此 乾隆時,江浙間之烹豚魚也,皆和以醬。
當三伏時,有自製之者,取其便也。
製時,必書「姜太公在此」五字於門,為壓勝之具。
或問袁子才曰:「何義?」袁笑曰:「此太公不善將兵而善將醬,蓋戲語耳。
」然顏師古《急就章》雲:「醬者,百味之將帥,醬領百味而行。
」久之而門窗皆有此五字,且有加「百無禁忌」四字者,不專在製醬時矣。
一善 某家有門,適對鄰樹,術者謂為不祥,議伐之,而鄰不允。
有人教以用紅柬書「一善」二字,冬至日於門上對樹貼之者,謂樹可自此而萎也。
懸鏡 人家之門有與鄰樹或其他之高建築物相對者,輒懸鏡以壓之。
排衙大吉 地方衙門通例,凡遇不吉之事,如驗屍、監斬等類,官回衙時,必先行排衙之舉。
臬司之排衙也,在大堂降輿,即升坐暖閣,執事者站立兩旁。
維時正門掩閉,僅啟左右角門,堂上起鼓三通,差役手持水火棍,分作兩班,向左右角門魚貫而出,旋即疾趨而入。
鼓聲愈急,差役益竭力奔馳,至堂上轉旋,復馳下堂去。
再出角門,疾趨而入。
如是者三,乃一律向案前半跪。
差役首領口中朗誦「欽命某某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為某事排衙大吉」。
誦時,每二字作一小斷續,纍纍然如貫珠。
復白雲:「稟大人,公事已畢。
」於是起鼓傳點退堂,官即返身入內,而爆竹聲大起。
州縣各官亦復類是。
且此舉自升堂以至退堂,官端坐不動,不發一言也。
排衙,一曰排堂。
礮之賞罰 八旗各軍之出征也,必攜帶大小各礮以隨,如龍子母、威遠、靖遠、紅衣等者,一一皆備。
至駐軍之地,剋日攻城,或擊陣,必於前一夕出各礮於帳前,陳牲酹酒,軍主親詣三揖以釁之。
明日獲勝,則披紅鼓吹迎之歸,隨拜摺奏請賞給神威將軍、神威無敵大將軍、天佑助威將軍、天佑助威大將軍、武成永固大將軍諸封號。
敗則牽之以回營,每礮棍責一百或八十,多至八百一千。
即諸礮受封後,再出戰敗,杖責亦如前。
杖鐘 乾隆某年,車駕南巡至松江,辦差官吏欲運方塔下大鐘以至杭州行宮。
行至石橋,不能過,乃命杖此鐘二百,棄之寺後。
易字宜雨 光緒時,高州大旱,民咎地方官吏姓名之不能緻雨。
蓋守高州者楊子晴太守霽,以為晴霽皆不雨之義也。
鎮道縣諸官姓名,又多晴霽不雨之意。
諸官以名不易更,相率易其字為宜雨之意,以冀甘霖立沛。
楊性最倔強,顧以眾怒難犯,乃易子晴為子和。
娼家魘術 娼家魘術,在在有之。
北方妓家必供白眉神,又名祅神,朝夕禱之。
至朔望,則用手帕蒙神首,刺神面,視子弟奸猾者,佯怒之,撒帕著子弟面,將墜於地,令拾之,則悅而無他意矣。
木匠厭勝 凡僱匠築室者,必厚遇之,禮貌必優厚,飲食必豐腆。
否則將為所暗算,恐其有厭勝之術也。
吳錫孺衣冠拜火 宜興吳錫孺司李晉剡所居之巷失火,時已夜闌,將延燒其宅。
吳起視從容,還內,取朝衣冠帶,整束而出,於光燄燭天中鞠躬四頓首焉。
塞某散晦氣 侍郎塞某性拘忌,每遇人談有死喪二字,必作噴嚏以啐散之。
出行遇柩,即往戚友家解衣帽,撲散數次,以為將晦氣散於他人之家,與己無與矣。
大人高陞 某將軍過盛京,副都統某為設燕,酒半,將上燒烤。
依故事,管廚人帶大帽,手擎托盤,盛燒豬至將軍前,行半跪禮,已而置盤高呼曰:「大人高陞。
」即持刀砍豬頭使落。
將軍惡之,大怒,推翻筵席而起,酒饌碗碟一時迸碎,賓主盡失色,將軍遂拂衣登轎去。
撤城發科 曾文正駐軍祁門,議撤城之半為碉,以資守禦,輿情不協,文正批其牘曰:「撤盡東南城,永遠發科名。
西北留一截,科名永不絕。
」眾乃翕然。
劉霞仙與人書,嘗譏曾伯涵【文正原字。
】銳志功名,意氣自豪。
文正為人作墓銘,亦喜道人家科第事。
如科名賡續等語,常見之於文字中。
為其子姪命名,亦以「甲科鼎盛」四字排列。
而其弟忠襄公統領安慶全軍,猶稟請銷差回籍應試也。
繼祿求免天墜 光緒乙巳夏,有言六月十九日天將下墜者。
語聞於內務府大臣繼祿,繼憂之。
六月初,即分送傳單雲,屆時速念《高王經》,庶免斯厄,否則人類必絕。
十六日,繼告誡家人,令悉茹素,更延僧道至邸,晝夜誦經,謂為眾生解免災難,已而叩首無算。
及過期無恙,猶自謂善禱所緻也。
諏吉登臺 譚鑫培每歲新正演劇,必諏吉日登臺,且必先演《定軍山》一劇。
以他劇皆由左出場,【謂之上場門。
】獨此劇由右出場,右為東方,主生氣者也。
所飾戲中之黃忠,又著絳甲,色近紅,北方以紅為祥,故歲首必演此劇。
打天齋 萍鄉居民設偶有皮膚之病,如跌打,如損傷,如腫痛,如糜爛,以及種種之關於外科者,若至旬日不愈,即請親朋提一筐,背一袋,沿戶乞米粒,多者一升,少者一碟一甌不等,此外線香若幹,視貧富以分多寡。
如是者多日,積至米粒三四擔,以至十餘擔,即以其半或三分之二磨粉,製成湯圓,置之鍋中,稍煮至半生半熟時,藏於竹具,擇壯有力者數人,立於屋上,向四面拋擲,附近之男女羣來搶拾,謂之搶天齋。
擲完,一鬨而散,謂病者從此可慶再生矣。
當搶拾時,如精神疲倦者,不敢插身人叢中,則所得甚少,其數不滿二五以上,必又存而拋棄之,謂得之反足以招病,稱之曰打天齋。
打菩薩 萍鄉居民如有感冒以至嘔吐、頭痛、頭暈、四肢畏寒、遍體發熱,以及口中譫語、面目紅腫經數日不愈者,即於寺觀迎楊四將軍像至家,置廳事。
又請一道士,花衣紗帽,口念齊東集,跪而叩首。
如是者半日。
日暮,以壯有力者二人,肩負將軍左右簸動,任意播弄,口中作牛鳴,呼呼不已。
此外雜以銅鑼聲,並攜一小水缸,徒步出門,至水畔有枯樹之處,道士對缸作法。
當火光燭天時,凡見有飛蛾蟲蟻等來,即捕拿一二,置缸中,謂為病者之魂魄。
既畢,仍喧嚷返家,但相戒同往之人不得回顧,謂回顧則魂魄來而復去也。
稱之曰打菩薩。
鷄蛋蔔疾病 安徽太湖之人有疾病,則以鷄蛋三枚問蔔,以定吉兇,吉則醫之,兇則聽之。
採藥招魂 採藥之風,盛行於懷寧之石碑。
無論貧富之人,一經染病,不先延醫,但舁木偶至藥肆採藥。
藥肆略詰病源,遂將藥名一一報告。
木偶一動,即隱示需用此藥。
歸而悉煎之,不問藥性。
間有因此而戕身者,轉諉之於命數。
如不效,則至夕又舁木偶於途,明火狂奔,鳴鑼高喊以招魂。
與將死之人換衣 京師習慣對於將死之人,每不待其氣絕,即為之換衣,左支右撐,使病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問其故,則曰:「不如是,則不能衣,將裸體以見閻羅老子矣.」 草人 黑龍江之達呼爾人,家中父子兄弟有若幹,其西壁草人亦若幹,微具眉目,囊其半身,死則去之,生則增之,謂祖宗也。
巴爾呼人亦然。
最忌動搖,觸之則主人病。
病則祭以肉,舉家分肥。
故饞者恆陰撼壁上草人,冀以得食。
喊夜 湘中有喊夜之俗,喊夜者每言某夜見何鬼,以何法制之;某夜見何怪,以何法制之。
於是迷信者,鹹願出資求其驅除鬼怪。
某鄉此風尤盛,需索甚苛,而某甲思有以試之。
某夜,於路旁竹叢中紮一草人,以長數丈之繩,一端繫草人上,一端立而自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