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節:第六章 衆說紛纭話隋陵(6)
關燈
小
中
大
長途跋涉,千車萬馬,浩浩蕩蕩地回到東京,深居皇宮的炀帝,複又想起路上的那個夢境,終日揮之不去。
他開始考慮為父輩安魂。
于是下诏: 表彰古代賢人,保存對他們的祭祀,是要借此優待禮遇賢能的人,使他們遺留及于後世的愛得以傳揚。
朕永遠借鑒前賢,尊崇懷念德高望重的人,何嘗不面對九州大地感歎,歸心于千百年來的聖哲,那些自古以來的賢人君子,凡是能樹立名聲、建立賢德、佐治世務、匡救時弊、廣利他人、創建殊勳、有益于人民的人,都應為他們修建祠堂廟宇,按時祭祀。
他們的陵墓所在地,不許擾犯踐踏。
有關官員應據此商酌訂出具體條規,就符合朕的心意了。
這封诏書透露出對古來前賢的尊敬,其中自然滿含着炀帝對生身父親文帝的一片懷念之情。
這是他繼位以來面對宗祠的首次良心發現後的忏悔。
沒過多少時日,炀帝再次下诏: 前代的帝王,依憑時機創立帝業,統治人民,建立國家,南面執政,備受禮尊。
然而經曆曆史世運的變遷,年代長久,前代帝王的墳墓已殘破毀壞,成了樵夫、牧童前去打柴放牧的地方。
墓地荒蕪,墳頭标記也分辨不清了。
提起這種沉淪破滅的情景,朕内心無比凄怆。
對從古以來的帝王陵墓,可供給附近十戶人家,免除他們的雜役,讓他們看守陵墓。
這段诏書,是他繼位以來對宗祠陵墓的再次良心發現後的忏悔。
盡管不乏凄怆之情,也随口講說了“對從古以來的帝王陵墓(當然包括他父親),可供給附近十戶人家,免除他們的雜役,讓他們看守陵墓”,但是,這比起秦漢時規定皇陵周圍遷居人口,固定設置守護陵園的護衛來說,無論從規模和制度上來說,都顯得太小家子氣了。
盡管此後僅有的幾年當政期間,他偶爾也曾去扶風拜祭父親皇陵和父皇始建的法門寺,又去長安父親臨朝時的宮殿憑吊并親撥專款加以修繕,但是,一當他走進女人堆中,當他鑽進女人的暖床,他一切都不管了,所有的事都抛到了腦後。
天地終于出現不祥的預兆。
先是彗星連續出現于奎宿位置,掠過文昌星,經大陵、五車、北河諸星,進入太微星,又掠過帝坐星,前前後後百餘天;再是蜀郡捕獲三足烏鴉,張掖捕獲黑狐…… 疆土境域之内,盜賊蜂起,各路草莽英雄遍地揭竿舉事的時候,他卻仍視若不見地照樣東遊西玩,所到之處,不見百官,不聞奏事,隻是與後宮妃妾在一起,沉迷酒色,依戀不舍。
唯恐享樂時日不夠,竟常常招迎一些黃婆老婦,朝夕在一起放肆地講那些醜惡污穢的下流話。
甚至,引來一些年輕人,讓他們與宮中婦女大肆淫亂…… 618年,炀帝在江都行宮溫室裡抱着女人不肯松手,右屯衛将軍宇文化及、虎贲郎将司馬德戡、元禮等,終于
他開始考慮為父輩安魂。
于是下诏: 表彰古代賢人,保存對他們的祭祀,是要借此優待禮遇賢能的人,使他們遺留及于後世的愛得以傳揚。
朕永遠借鑒前賢,尊崇懷念德高望重的人,何嘗不面對九州大地感歎,歸心于千百年來的聖哲,那些自古以來的賢人君子,凡是能樹立名聲、建立賢德、佐治世務、匡救時弊、廣利他人、創建殊勳、有益于人民的人,都應為他們修建祠堂廟宇,按時祭祀。
他們的陵墓所在地,不許擾犯踐踏。
有關官員應據此商酌訂出具體條規,就符合朕的心意了。
這封诏書透露出對古來前賢的尊敬,其中自然滿含着炀帝對生身父親文帝的一片懷念之情。
這是他繼位以來面對宗祠的首次良心發現後的忏悔。
沒過多少時日,炀帝再次下诏: 前代的帝王,依憑時機創立帝業,統治人民,建立國家,南面執政,備受禮尊。
然而經曆曆史世運的變遷,年代長久,前代帝王的墳墓已殘破毀壞,成了樵夫、牧童前去打柴放牧的地方。
墓地荒蕪,墳頭标記也分辨不清了。
提起這種沉淪破滅的情景,朕内心無比凄怆。
對從古以來的帝王陵墓,可供給附近十戶人家,免除他們的雜役,讓他們看守陵墓。
這段诏書,是他繼位以來對宗祠陵墓的再次良心發現後的忏悔。
盡管不乏凄怆之情,也随口講說了“對從古以來的帝王陵墓(當然包括他父親),可供給附近十戶人家,免除他們的雜役,讓他們看守陵墓”,但是,這比起秦漢時規定皇陵周圍遷居人口,固定設置守護陵園的護衛來說,無論從規模和制度上來說,都顯得太小家子氣了。
盡管此後僅有的幾年當政期間,他偶爾也曾去扶風拜祭父親皇陵和父皇始建的法門寺,又去長安父親臨朝時的宮殿憑吊并親撥專款加以修繕,但是,一當他走進女人堆中,當他鑽進女人的暖床,他一切都不管了,所有的事都抛到了腦後。
天地終于出現不祥的預兆。
先是彗星連續出現于奎宿位置,掠過文昌星,經大陵、五車、北河諸星,進入太微星,又掠過帝坐星,前前後後百餘天;再是蜀郡捕獲三足烏鴉,張掖捕獲黑狐…… 疆土境域之内,盜賊蜂起,各路草莽英雄遍地揭竿舉事的時候,他卻仍視若不見地照樣東遊西玩,所到之處,不見百官,不聞奏事,隻是與後宮妃妾在一起,沉迷酒色,依戀不舍。
唯恐享樂時日不夠,竟常常招迎一些黃婆老婦,朝夕在一起放肆地講那些醜惡污穢的下流話。
甚至,引來一些年輕人,讓他們與宮中婦女大肆淫亂…… 618年,炀帝在江都行宮溫室裡抱着女人不肯松手,右屯衛将軍宇文化及、虎贲郎将司馬德戡、元禮等,終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