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節:第四章 漢代陵墓之劫(4)
關燈
小
中
大
後來,餘怒未息的董卓又派人将漢武帝的屍體扔在墓外曝曬。朝中大臣對此無不黯然,于是公推蔡邕前去勸解。董卓這才消了怒氣,派人将屍體放回,并草草處之。
就在這件事發生後不久,董卓被呂布所殺。正應驗了那句熟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個故事系民間流傳,真僞難辨,但董卓曾派呂布盜掘茂陵卻是不争的事實。
唐朝末年,又一支農民起義軍開進了漢武帝的茂陵,其首領是一位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黃巢。
黃巢與赤眉起義軍的首領樊崇有所不同。他可以說是個文武全才。既長于騎射,又頗愛讀書;既販過私鹽,又考過進士;既是失意士人,又是一方豪俠。按說,這樣一個能文能武的人,應該具有一定的“文物保護意識”,但是曆史卻不無遺憾地記載下了其盜掘陵墓的行為。
880年,黃巢的事業達到了頂點。這一年,他率數十萬起義軍攻入唐都長安,唐朝皇帝唐僖宗帶着少數家眷倉皇出逃。黃巢入城時,數百萬民衆夾道歡迎,所到之處,群衆無不山呼萬歲。同年,黃巢登上了皇帝寶座,定國号為大齊,年号金統。
當了皇帝的黃巢完全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别說派兵繼續追擊唐王朝的殘兵敗将,甚至未來得及對民衆頒布治國诏令,他就開始了極度的享樂。“防禦”二字早已抛之于九霄雲外。
但是,就在黃巢盡情享樂的同時,一支支唐朝地方豪強的武裝已悄然集結。881年,唐僖宗委任宰相王铎為諸道行營都統,率軍打到了長安城下,戰鬥一觸即發。但這是怎樣的戰鬥啊,黃巢率領的起義軍已今非昔比。戰鬥尚未開始,勝負卻已确定。結果是這支起義軍還未等唐兵攻城,隻是聽說唐兵要來,便聞風而逃。
逃到鹹陽的起義軍,軍心渙散,已成強弩之末。在一個寒風瑟瑟的秋日,他們盜掘了茂陵。
關于黃巢起義軍盜掘茂陵的細節,史無記載,不便妄加想象。但關于其盜掘茂陵的原因,卻有兩點可以探讨。第一個可能是因為當時起義軍已走向窮途末路,軍中糧饷不足,盜掘茂陵,以茂陵之寶補充軍需,也屬萬不得已。另一個原因大概是出于一種仇恨的心理。雖然黃巢起義軍一向紀律還算嚴明,很少有燒殺搶掠的惡行,但這也隻是針對一般的貧民百姓而言。對于惡霸地主及貪官污吏,他們從骨子裡十分仇恨,常有處死并沒其财物的行徑。漢武帝在他們眼裡,當然絕非什麼善類,所以在一時氣憤之下,挖其墳墓也在情理之中。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茂陵所遭受的種種劫難,是一代英主漢武帝生前絕難想象的。當初他費盡心機營造的宏偉陵墓,成了後世争相搶奪的寶地;伴随他的财寶器物,被盜賊肆意搶掠;就連他口含寶珠,身着“珠襦玉匣”的屍體,也曾被揚之于外,曝之于野。若有在天之靈,不知此時的漢武帝将作何感想?
略令人安慰的是,時隔兩千多年的今天,曆經滄桑的茂陵被命名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地屬于茂陵的鎏金獸頭銀盤、金餅等118件文物“完璧歸趙”。1979年12月,又成立了茂陵博物館,茂陵文物事業得以飛速發展。如今的茂陵,已成為中外人士遊覽的勝地。
3.董仲舒母冢被盜記
西漢時期,被盜的陵墓難以盡數,但是令後人奇怪的是,經學大師董仲舒的母親之墓竟然也被人盜掘!
提起董母,恐怕無人知曉,但提起董仲舒,恐怕無人不曉。
董仲舒出生于河北景縣的一個大地主家庭。他從小就潛心鑽研儒學。據說其學習十分刻苦。他念書的書房外有一個非常精緻的園子,然而他在書房學習三年,竟從未踏進過;對于經常騎的駿馬,他也分不清雌雄。到20多歲時,他已成為對《公羊春秋》等經書深有研究的大學者。但是他雖博學,卻未因此而步入仕途,而是做了一名教書匠,當時的人們把他稱為“漢代的孔子”。他講學時,在講堂前挂一幅帷幔,他在裡面講,外面坐滿了學生,但諸生“隻聞其聲,未見其人”。盡管如此,他仍教出了不少有名的學生。他的思想也随着門生的不斷傳播而成為當時流行的學說。在同時代興起的衆多學者中,他成為最奪目的一個,成為當之無愧的“衆儒之首”。
就在這件事發生後不久,董卓被呂布所殺。正應驗了那句熟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個故事系民間流傳,真僞難辨,但董卓曾派呂布盜掘茂陵卻是不争的事實。
唐朝末年,又一支農民起義軍開進了漢武帝的茂陵,其首領是一位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黃巢。
黃巢與赤眉起義軍的首領樊崇有所不同。他可以說是個文武全才。既長于騎射,又頗愛讀書;既販過私鹽,又考過進士;既是失意士人,又是一方豪俠。按說,這樣一個能文能武的人,應該具有一定的“文物保護意識”,但是曆史卻不無遺憾地記載下了其盜掘陵墓的行為。
880年,黃巢的事業達到了頂點。這一年,他率數十萬起義軍攻入唐都長安,唐朝皇帝唐僖宗帶着少數家眷倉皇出逃。黃巢入城時,數百萬民衆夾道歡迎,所到之處,群衆無不山呼萬歲。同年,黃巢登上了皇帝寶座,定國号為大齊,年号金統。
當了皇帝的黃巢完全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别說派兵繼續追擊唐王朝的殘兵敗将,甚至未來得及對民衆頒布治國诏令,他就開始了極度的享樂。“防禦”二字早已抛之于九霄雲外。
但是,就在黃巢盡情享樂的同時,一支支唐朝地方豪強的武裝已悄然集結。881年,唐僖宗委任宰相王铎為諸道行營都統,率軍打到了長安城下,戰鬥一觸即發。但這是怎樣的戰鬥啊,黃巢率領的起義軍已今非昔比。戰鬥尚未開始,勝負卻已确定。結果是這支起義軍還未等唐兵攻城,隻是聽說唐兵要來,便聞風而逃。
逃到鹹陽的起義軍,軍心渙散,已成強弩之末。在一個寒風瑟瑟的秋日,他們盜掘了茂陵。
關于黃巢起義軍盜掘茂陵的細節,史無記載,不便妄加想象。但關于其盜掘茂陵的原因,卻有兩點可以探讨。第一個可能是因為當時起義軍已走向窮途末路,軍中糧饷不足,盜掘茂陵,以茂陵之寶補充軍需,也屬萬不得已。另一個原因大概是出于一種仇恨的心理。雖然黃巢起義軍一向紀律還算嚴明,很少有燒殺搶掠的惡行,但這也隻是針對一般的貧民百姓而言。對于惡霸地主及貪官污吏,他們從骨子裡十分仇恨,常有處死并沒其财物的行徑。漢武帝在他們眼裡,當然絕非什麼善類,所以在一時氣憤之下,挖其墳墓也在情理之中。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茂陵所遭受的種種劫難,是一代英主漢武帝生前絕難想象的。當初他費盡心機營造的宏偉陵墓,成了後世争相搶奪的寶地;伴随他的财寶器物,被盜賊肆意搶掠;就連他口含寶珠,身着“珠襦玉匣”的屍體,也曾被揚之于外,曝之于野。若有在天之靈,不知此時的漢武帝将作何感想?
略令人安慰的是,時隔兩千多年的今天,曆經滄桑的茂陵被命名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地屬于茂陵的鎏金獸頭銀盤、金餅等118件文物“完璧歸趙”。1979年12月,又成立了茂陵博物館,茂陵文物事業得以飛速發展。如今的茂陵,已成為中外人士遊覽的勝地。
3.董仲舒母冢被盜記
西漢時期,被盜的陵墓難以盡數,但是令後人奇怪的是,經學大師董仲舒的母親之墓竟然也被人盜掘!
提起董母,恐怕無人知曉,但提起董仲舒,恐怕無人不曉。
董仲舒出生于河北景縣的一個大地主家庭。他從小就潛心鑽研儒學。據說其學習十分刻苦。他念書的書房外有一個非常精緻的園子,然而他在書房學習三年,竟從未踏進過;對于經常騎的駿馬,他也分不清雌雄。到20多歲時,他已成為對《公羊春秋》等經書深有研究的大學者。但是他雖博學,卻未因此而步入仕途,而是做了一名教書匠,當時的人們把他稱為“漢代的孔子”。他講學時,在講堂前挂一幅帷幔,他在裡面講,外面坐滿了學生,但諸生“隻聞其聲,未見其人”。盡管如此,他仍教出了不少有名的學生。他的思想也随着門生的不斷傳播而成為當時流行的學說。在同時代興起的衆多學者中,他成為最奪目的一個,成為當之無愧的“衆儒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