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第一章 悲劇的誕生(1)
關燈
小
中
大
面對中國大地上湧起的盜墓狂潮,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和世界進步人士,都感到莫大的恥辱和痛心。無論是古墓葬還是古文化遺址,都是不可再生的人類文明成果和人類遺産。當曆史進入21世紀之時,中國華北地區的盜墓賊,已從挖掘墓穴轉向劫掠地面文明遺址、遺物,這是地下文物告罄的一個不祥之兆。對此,有觀察家預言,等到21世紀結束之時,便是考古學家失業和考古學科消亡之日。這個預言看上去有些危言聳聽,但卻道出了一種無可奈何的現實和内心的憂慮。但願今天的人們能從曆代盜墓和劫掠、毀滅人類自身文明成果的罪惡中得到教訓,并能從中思考些什麼,從而以群體覺醒的力量來共同扼制這一人類毒素的發展蔓延,使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殘存的碩果得以長久保存,文化的香火得以延續,這便是我們撰寫此書的本意。
第一章悲劇的誕生
1.墳包突起人世間
在以土葬為主流的古代中國,墳墓便是人生的最終歸宿,所以古人雲:入土為安。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無論其生前是享受着榮華富貴,還是過着屋無片瓦、地無三分的貧苦生活,喧鬧都是一生的主題。正是基于在世時的浮華,在地下世界得到安息和甯靜,便成為人類的一個夢想。那些生前享有特權的貴族階層,除了夢想在地下世界安息,還想繼續過那種驕奢淫逸、鐘鳴鼎食的人間生活,建造氣派的陵墓與豪華寬敞的地宮,就成為其追求的目标。但事實上,生前美好的心願和布置的如意算盤,死後并不總能如願,有時恰恰相反。“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者,是無不掘之墓”,為這一夢想和行為做了曆史性注腳。
當然,人不是在猴子時代就開始建造墳墓的,也不是從猴子變成人那一天突發奇想,要打造個豪華地宮,以便死後安葬,繼續享受人世間的舒暢與快樂的。有史可查的是,墳墓的建造,距今也不過是三千多年的時間。
在遠古時代,人們還沒有安葬死者的習慣。原始人類對于同伴死亡的處理,要麼是在快餓死之時,不得已将其吃掉,這可稱之為“腹葬”;要麼将屍體随便丢棄于野外,這可稱之為“野葬”。正如《孟子·滕文公上》說的那樣:“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矣,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實際上“腹葬”和“野葬”都算不上喪葬。随着生産力的發展和生活的安定,出現了埋葬死者的現象,但當時墓而不墳,且無任何标記,“古之葬者,厚之以薪,葬之于野,不封不樹。”
真正意義上的墓葬制度的出現是靈魂不死觀念産生之後的事情。這一觀念的産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于死亡的态度。這種觀念認為,人死了,隻是遷居,要過另一種新的生活,因而,要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來安葬,所謂“事死如事生”。正如古人所說,“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正是在這一觀念支配下,經曆漫長的歲月,才逐漸形成了一套隆重而複雜的喪葬制度。
所謂中國奴隸社會的代表——商,是至今唯一可以證明中國開始進入“文明時代”的朝代。就是在這樣一個大時代裡,興起了曆史上第一個厚葬高峰。這個時期統治者的墓葬十分奢侈,并有大量的奴隸殉葬。現代考古發掘證明,安陽的商王陵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面積共達1800平方米;高級貴族的墓,墓室面積加墓道面積共300多平方米,其形式有“亞字形墓”,即墓室南北各留一條墓道;有“甲字形墓”,即南面留一條墓道。中等貴族的墓,無墓道,面積約20平方米;一般小貴族的墓,面積不足10平方米;平民墓室面積僅2~4平方米。統治者的墓葬,随葬有大量青銅器、玉器,并殉葬大量的人、畜。當時流行在墓坑中部挖一“腰坑”,以殉葬人、畜和随葬器物;在墓上建房屋,以供祭祀,稱為“享堂”。《禮記·檀弓上》所記載:有虞氏瓦棺,夏後氏及圍,殷人棺、椁。殷代的大墓中,多有棺、椁。棺上一般塗紅、黃漆一至數層,少數棺上還有彩繪。
中國的喪葬史在西周時拐了一個彎。這一時期,由于農業民族比遊牧、經商民族更講禮制,更重倫理,故有薄葬之趨勢。而尤為重要的是,西周時期,喪葬禮儀開始走向制度化、法律化。據《周禮》載,當時專門設有“冢人”,專司王室貴族的“公墓”。他根據貴族的班輩、級别來确定墓室大小、享堂(墓上房屋)的标準和植樹數目;又設“墓大夫”,掌管平民的墓葬。随着時間的發展,人們對于墓葬越來越重視,靈魂不滅的觀念也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越來越強烈。由于當時生産力水平非常低下,人類的活動經常随着自然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遷徙。在這諸多情況的限制下,人們還沒有把墓葬作為永遠祭祀的打算,所以當死者被埋葬之後,地面上并沒有留下什麼特殊的标志。正如《禮記·檀弓》所言:“古也,墓而不墳。”并解釋說:“凡墓而不墳,不封不樹者,謂之墓。”說明早期的墓葬是既無封土的墳頭,也無樹木或标志的。這一點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
第一章悲劇的誕生
1.墳包突起人世間
在以土葬為主流的古代中國,墳墓便是人生的最終歸宿,所以古人雲:入土為安。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無論其生前是享受着榮華富貴,還是過着屋無片瓦、地無三分的貧苦生活,喧鬧都是一生的主題。正是基于在世時的浮華,在地下世界得到安息和甯靜,便成為人類的一個夢想。那些生前享有特權的貴族階層,除了夢想在地下世界安息,還想繼續過那種驕奢淫逸、鐘鳴鼎食的人間生活,建造氣派的陵墓與豪華寬敞的地宮,就成為其追求的目标。但事實上,生前美好的心願和布置的如意算盤,死後并不總能如願,有時恰恰相反。“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者,是無不掘之墓”,為這一夢想和行為做了曆史性注腳。
當然,人不是在猴子時代就開始建造墳墓的,也不是從猴子變成人那一天突發奇想,要打造個豪華地宮,以便死後安葬,繼續享受人世間的舒暢與快樂的。有史可查的是,墳墓的建造,距今也不過是三千多年的時間。
在遠古時代,人們還沒有安葬死者的習慣。原始人類對于同伴死亡的處理,要麼是在快餓死之時,不得已将其吃掉,這可稱之為“腹葬”;要麼将屍體随便丢棄于野外,這可稱之為“野葬”。正如《
真正意義上的墓葬制度的出現是靈魂不死觀念産生之後的事情。這一觀念的産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于死亡的态度。這種觀念認為,人死了,隻是遷居,要過另一種新的生活,因而,要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來安葬,所謂“事死如事生”。正如古人所說,“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正是在這一觀念支配下,經曆漫長的歲月,才逐漸形成了一套隆重而複雜的喪葬制度。
所謂中國奴隸社會的代表——商,是至今唯一可以證明中國開始進入“文明時代”的朝代。就是在這樣一個大時代裡,興起了曆史上第一個厚葬高峰。這個時期統治者的墓葬十分奢侈,并有大量的奴隸殉葬。現代考古發掘證明,安陽的商王陵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面積共達1800平方米;高級貴族的墓,墓室面積加墓道面積共300多平方米,其形式有“亞字形墓”,即墓室南北各留一條墓道;有“甲字形墓”,即南面留一條墓道。中等貴族的墓,無墓道,面積約20平方米;一般小貴族的墓,面積不足10平方米;平民墓室面積僅2~4平方米。統治者的墓葬,随葬有大量青銅器、玉器,并殉葬大量的人、畜。當時流行在墓坑中部挖一“腰坑”,以殉葬人、畜和随葬器物;在墓上建房屋,以供祭祀,稱為“享堂”。《禮記·檀弓上》所記載:有虞氏瓦棺,夏後氏及圍,殷人棺、椁。殷代的大墓中,多有棺、椁。棺上一般塗紅、黃漆一至數層,少數棺上還有彩繪。
中國的喪葬史在西周時拐了一個彎。這一時期,由于農業民族比遊牧、經商民族更講禮制,更重倫理,故有薄葬之趨勢。而尤為重要的是,西周時期,喪葬禮儀開始走向制度化、法律化。據《周禮》載,當時專門設有“冢人”,專司王室貴族的“公墓”。他根據貴族的班輩、級别來确定墓室大小、享堂(墓上房屋)的标準和植樹數目;又設“墓大夫”,掌管平民的墓葬。随着時間的發展,人們對于墓葬越來越重視,靈魂不滅的觀念也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越來越強烈。由于當時生産力水平非常低下,人類的活動經常随着自然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遷徙。在這諸多情況的限制下,人們還沒有把墓葬作為永遠祭祀的打算,所以當死者被埋葬之後,地面上并沒有留下什麼特殊的标志。正如《禮記·檀弓》所言:“古也,墓而不墳。”并解釋說:“凡墓而不墳,不封不樹者,謂之墓。”說明早期的墓葬是既無封土的墳頭,也無樹木或标志的。這一點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