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六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法語 示歸宗堅音慈長老行乞莊嚴佛土 匡山金輪峰頂。

    有釋迦如來舍利。

    乃法身常住之地。

    從昔諸祖。

    建大法幢。

    先後三十七人。

    其閑發明心地。

    超脫生死。

    不知其幾。

    是知茲山之靈。

    誠震旦之隻桓。

    西江之鹫嶺也。

    法運遷訛。

    與時升降。

    以緻琳宮梵宇。

    委堕荒蓁。

    往紫柏大師。

    遊履其地。

    志興複之。

    精誠冥感。

    枯樹回榮。

    兆亦奇矣。

    于是有弟子法湛果公。

    志存紹述。

    誓圖鼎新。

    堅強不拔之願。

    如康會之求舍利于建初也。

    未幾。

    果感 今上賜禦藏以鎮山門。

    時則舍利出現。

    大放光明。

    山川震吼。

    草樹呈祥。

    誠末法希有勝事。

    老人于丙辰秋。

    自南嶽來禮如來舍利。

    瞻依奇絕。

    俯仰興懷。

    但見殿閣莊嚴。

    大有未備。

    若中道而餒。

    無異昔在荒蓁也。

    豈龍神呵護之意乎。

    以本發心檀越邢來慈者。

    願大而力弱。

    是在吾徒沙門釋子之責。

    故勸堅音慈公。

    發廣大心。

    作難遭想。

    當布五體舍四大以作莊嚴。

    況有十方昔在靈山受囑之宰官居士願王在。

    何不普請群集。

    以成就勝事。

    庶不負慈父之以家業托也。

    慈公聞說。

    大生勇猛。

    乞老人一語以為前茅。

    老人笑曰。

    無庸此也。

    法界海會。

    蓮華藏中。

    無邊佛刹微妙莊嚴。

    盡在大心菩薩一念中現。

    圓滿具足。

    無欠無餘。

    全在一念感發之力。

    正如彌勒樓中含攝無量佛刹。

    所以善财至前而不見者。

    要假大士彈指之力耳。

    是則老人之言。

    如向閣前一輕彈指。

    其莊嚴佛土。

    但肯開門。

    一時頓現。

    又何假餘力哉。

    公往矣。

    幸無怠。

     示王自安居士舍子出家 新都王自安居士。

    有子應辰。

    幼業儒。

    一日思生死事大。

    發心出家。

    遂自剪發走匡廬。

    禮雲中敬堂和尚。

    丙辰夏。

    予自南嶽來茲山。

    居士訪子。

    至以天屬至情有難割愛者。

    予因而示之曰。

    舉世父母所望于子者。

    欲其榮名顯親也。

    故以三牲五鼎之養為盡孝。

    殊不知養愈厚。

    苦益深。

    是累其親非真孝也。

    故吾佛世尊。

    薄金輪而不為。

    舍父母。

    棄王宮。

    苦行于雪山。

    六年成道。

    為三界尊。

    人天之所宗仰。

    苟不舍至貴。

    割大愛。

    何以博長劫不朽之業乎。

    故稱之曰。

    大孝釋迦尊。

    累劫報親恩。

    此非以了悟無生。

    普度衆生為報地乎。

    佛說大戒。

    首曰孝名為戒。

    謂孝順父母。

    孝順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

    孝順一切衆生。

    故真學佛行者。

    将視一切衆生。

    為己多生父母。

    豈一生之親而不報乎。

    第恐出家不知其本也。

    今若子以志悟無生為根地。

    若果決其志。

    不唯報有餘。

    即養亦有餘也。

    世之所謂孝者。

    将以功名博牲鼎養以娛親也。

    功名見制于造物。

    牲鼎有待于所遇。

    無論得之而資苦。

    且舉世求之而未必盡得。

    得之而未必能享。

    抑有功名而不祿者。

    亦有父母不能待者。

    亦有待之而不樂者。

    以其聽命而不由己也。

    今有志于大道者。

    求之在我。

    享之亦在我。

    操必得之策。

    懷至樂之養。

    此難與世俗比也。

    居士能舍其子聽其志。

    自今已往。

    若子既潛形于山谷。

    居士亦謝塵緣。

    從子于山中。

    既能割愛。

    又能超塵。

    有所樂地。

    即草衣木食。

    而錦繡甘旨不易也。

    其父子日夜惟道是念。

    朝參暮叩。

    即斑衣戲彩無加也。

    水流風動。

    經聲佛号。

    非繁弦急管可厭也。

    明燈清香。

    昏曉不斷。

    非腥膻臭穢可比也。

    千丈寒岩。

    三閑芽屋。

    視高堂廣廈卑卑也。

    父子相度。

    共成無上之道。

    享不世之榮名。

    此必得之事也。

    其視一官之封。

    一言之褒。

    而不能必者。

    又如雲泥天壤矣。

    居士所舍者小。

    而所博者大。

    若子所逆者薄。

    而所順者厚矣。

    豈不為世之大孝乎。

    居士欣然奉教。

    請銘名。

    願執為弟子。

    老人命之曰福至。

    言其福自今而至也。

    字曰大來。

    謂所舍者小。

    所來者大矣。

    故書此以為若子法門劵。

     示靈源覺禅人 禅人住廬山歸宗有年。

    謂自知根器下劣。

    不能一超直入。

    但發願願此生盡命誦妙法蓮華經萬部。

    請乞證盟。

    未審此行與參究工夫同異何如。

    願聞示誨。

    老人因示之曰。

    諸佛說法。

    譬如食蜜。

    中邊皆甜。

    本無取舍差别。

    但由學人欣厭不同。

    故有異耳。

    所以吾佛出世。

    特為開示衆生一大事因緣。

    祖師西來。

    直指單傳。

    亦隻令人了悟此一大事因緣。

    所言一大事者。

    即指衆生本有之自心。

    名為佛性種子耳。

    是知經乃佛所開示之路。

    禅乃欲人循路而行。

    持經而不悟心。

    與參禅而不見性者。

    總非真行。

    六祖雲。

    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

    持經與參禅豈有二耶。

    是在學人堅持久長不拔之志。

    持經即參究。

    參究即持經。

    所以經中佛意。

    若求末世持經之人。

    斯豈求循行數墨者耶。

    古人參究。

    必拌三十年苦心。

    今經萬部。

    非三十年不足。

    禅人苟能持此一念三十年住山不異。

    佛祖定為摩頂安慰矣。

    但辨肯心。

    必不相賺。

    切不可作二法會也。

     示蕲陽宗遠庵歸宗常公 常公有志向上事。

    專持法華經。

    聞老人至匡山。

    匍匐而來。

    相見于東林。

    自陳誦法華經。

    于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道于衆生。

    于此懷疑。

    不知如何是一乘。

    如何是方便假名。

    願垂開示。

    老人謂之曰。

    所雲一乘者。

    乃一切衆生之本心。

    吾人日用現前知覺之自性也。

    以此心性。

    是一切聖凡之大本。

    故說為乘。

    乘者是運載義。

    故曰。

    三界上下法。

    唯是一心作。

    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

    即吾人日用六根門頭。

    見聞不昧。

    了了常知。

    不被塵勞妄想之所遮障。

    光明普照。

    靈覺昭然。

    即此一心是佛境界。

    則運至于佛。

    若以此心廣行六度。

    攝化衆生。

    不見有生可度。

    亦不見有佛可成。

    如是一心。

    即菩薩境界。

    則運至菩薩。

    即以此心觀諸四谛。

    能斷愛染煩惱苦因。

    高超三界證寂滅樂。

    如此便是二乘境界。

    則運至二乘。

    若以此心精修梵行。

    四禅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