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法語 示觀智雲禅人 學道人第一要看破世閑一切境界。

    不随妄緣所轉。

    第二要辦一片為生死大事。

    決定鐵石心腸。

    不被妄想攀緣以奪其志。

    第三要将從前夙習惡覺知見。

    一切洗盡不存一毫。

    第四要真真放舍身命。

    不為死生病患惡緣所障。

    第五要發正信正見。

    不可聽邪師謬誤。

    第六要識得古人用心真切處。

    把作參究話頭。

    第七要日用一切處正念現前。

    不被幻化所惑。

    心心無閑。

    動靜如一。

    第八要直念向前。

    不可将心待悟。

    第九要久遠。

    志不到古人田地。

    決不罷休。

    不可得少為足。

    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舍要休。

    舍之又舍。

    休之又休。

    舍到無可舍。

    休到無可休處。

    自然得見好消息。

    學人如此用心。

    庶與本分事少分相應。

    有志向上。

    當以此自勉。

     示了心海禅人 吾人出家。

    單為生死大事。

    操方行腳。

    參師訪友。

    隻為決擇己躬下向上一路。

    不明不已。

    故善知識單以此事示人。

    近來法門寥落。

    諸方罕聞此風。

    行腳到處。

    但鼓粥飯氣息而已。

    老人寓靈湖蘭若。

    了心禅人來參。

    入門見其有衲僧巴鼻。

    似非尋常粥飯者。

    今将返伏牛。

    拈香請益。

    老人示之曰。

    方今海内禅林。

    第一賴有牛山苦行。

    非諸方可及。

    學道之士。

    苟能[拚-ㄙ+ㄊ]舍身命。

    一生定不空過。

    但日用工夫。

    單提一念話頭最為綿密。

    所以不得超脫得大自在者。

    以一向死守話頭。

    念念不舍。

    不知參禅最先要内脫身心。

    外遺世界。

    離念一着。

    所以系念反為念縛。

    不得超脫大自在地耳。

    禅人此番入山。

    幸仗規繩大衆夾持。

    正好随場下手着力。

    但于念念中。

    看觑念未起處。

    由在離念一着。

    久久忽然念頭迸斷。

    心境兩忘。

    如脫索獅子。

    自在遊行。

    他時再見老人。

    決不似今日眉目動定也。

     示湘潭諸優婆塞 佛住世說法有常随四衆。

    出家二衆。

    曰比丘。

    比丘尼。

    在家二衆。

    曰優婆塞。

    此雲近事男。

    優婆夷。

    雲近事女。

    以其在家能持五戒。

    可以近事三寶。

    堪受法利。

    故及佛法東來。

    随時受化。

    代不乏人。

    至有明心見性。

    入祖師之室者。

    近來法道久湮。

    師承無眼。

    妄禮三拜。

    例得一名。

    即自稱為弟子。

    其實腥腪未吐。

    素行未改。

    緻生譏謗。

    全無利益。

    大為壞法之端。

    故老人生平未敢輕許。

    今觀湘潭諸弟子。

    信心笃厚。

    非泛泛波流。

    故強允其請。

    但念汝等素未聞法。

    雖雲善人。

    不知如何是善。

    今按唯識論。

    說心所五十一。

    而善法唯有十一。

    餘皆惡心所也。

    十一法者。

    謂信。

    精進。

    慚。

    愧。

    不貪。

    不嗔。

    不癡。

    輕安。

    不放逸。

    行舍。

    不害。

    此十一法全具。

    為純善人。

    但少一法。

    即為缺德。

    汝等但能依教持此善法。

    各各究明。

    時時觀察提撕。

    于何法上有未純熟。

    更加切磋之功。

    務要全美而後已。

    如此用心是為真實善人。

    所言善心者。

    即清淨真心也。

    以一切衆生。

    各各本具如來清淨真心。

    但為惡念染污。

    故随情造業而不自知。

    今能觀察善心。

    則一切惡法。

    自不現前。

    心自清淨矣。

    苟能有志漸漸深觀。

    隻參六祖大師開示慧明不思善不思惡。

    正與麼時。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公案。

    時時參究。

    是謂向上一路。

    汝等腳跟下。

    誰無一尺土。

    努力前行。

    必不相賺。

    若肯歸心淨土。

    即依此法一心念佛。

    則現生可斷生死。

    永絕沉淪。

    但恐偷心自欺。

    不能作真實行耳。

    老人強為汝等作如是說。

    為憐三歲子。

    不惜兩莖眉。

    切不可作世谛流布話會也。

     示方覺之(乙卯) 覺之方子。

    支離其形。

    而天機妙發。

    參老人于南嶽。

    老人見其心光炯炯。

    是于般若有夙種者。

    每以向上示之。

    方子心領如飲冰焉。

    今将别。

    拈香請益。

    乃示之曰。

    方子無以天全其性而殘其形以為阙也。

    予知天不以形累子。

    以真厚其德耳。

    世之形全者衆。

    而以形傷生者多矣。

    孰能離形釋智以全其性耶。

    聖人謂形為生累。

    故曰大患為吾有身。

    故滅身以歸無。

    以其形銷而苦息矣。

    吾佛教化衆生。

    但以破我為第一義。

    入禅之要。

    不依形骸。

    不依氣息。

    一切皆離。

    其心自寂。

    心寂而樂莫喻焉。

    圓覺經雲。

    當觀此身四大假合。

    堅硬歸地。

    潤濕歸水。

    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

    當在何處。

    方子從此二六時中。

    但當作如是觀。

    觀至一念不生處。

    則外不見身。

    内不見心。

    身心寂然。

    了無一法。

    是時始知天奪子之假。

    實全子之真。

    則子之至樂不待忘形而造乎極矣。

    子但精進作如是觀。

    一旦洞然。

    始信老人此語不妄。

     示智海岸書記(乙卯) 老人至五羊說法。

    一時法性弟子。

    與缁素。

    皈依者衆。

    翕然可觀。

    亦時節因緣也。

    未幾時故多事。

    法會難集。

    老人入曹溪。

    向在會者亦多退席。

    唯智海岸。

    修六逸。

    若惺炯。

    三人不離執侍。

    及投老南嶽。

    則岸逸二子。

    相随不舍。

    是感法乳情深。

    義至高也。

    老人隐居湖東。

    不覺三載。

    居常極其淡薄。

    二子恬然。

    想陳蔡之從。

    不是過耳。

    頃岸以師老歸省。

    拈香請益。

    願乞一語終身奉持。

    老人自念老矣。

    出世法緣。

    會合良難。

    經雲。

    如大海中一眼之龜。

    值浮木孔。

    豈易易哉。

    嗟子行矣。

    應谛聽之。

    佛言一切衆生皆證圓覺。

    是知佛性在人各各具足。

    不欠一毫。

    然諸衆生。

    所以流浪生死。

    長劫輪回而不返者。

    直以背覺合塵順生死流。

    随逐魔網而不自知也。

    以不自知自覺。

    故枉受沉淪。

    正似持珠乞丐。

    不知懷中本有如意之寶。

    棄之而甘受伶俜。

    以是之故。

    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老人居常觀子天性率直。

    忘機近道。

    但習氣深厚。

    不能自持。

    往往苦被宿習所牽。

    一入魔罥。

    則渾身堕落苦不自知。

    及猛然想起。

    即恨不能跳出生死。

    忙忙打疊修行。

    道緣未集。

    熟境現前。

    習氣又發。

    不覺随波逐浪。

    及至回頭照管。

    已經多時。

    如此起起倒倒。

    依傍老人二十年來。

    畢竟己躬下生死大事。

    茫無歸宿。

    此何以故。

    蓋有入道之資。

    而無堅忍不拔決定之志。

    故腳跟下站立不住。

    胸中多生惡覺惡習。

    不肯痛下毒手洗刷一番耳。

    學道如此任情。

    不但今生不辦。

    即千生萬劫。

    終無成辦之時也。

    佛言。

    佛法難聞。

    知識難遇。

    今幸選知識聞正法。

    若當面錯過。

    再出頭來。

    知是幾時。

    求如今日未可得也。

    子今生幸遇老人。

    一向動定無恒。

    唯今相伴二年。

    喜子能忍苦。

    可謂堅志。

    今又告别。

    恐離老人。

    未必如今日也。

    嗟予老矣。

    求再侍老人如今日。

    亦未可得也。

    苟終身無成。

    豈不辜負此生一大事因緣耶。

    子今行矣。

    所叮咛者。

    切勿再堕魔網。

    當堅持特操。

    不可久住王城。

    若以二載忍苦之心。

    侍六祖如侍老人。

    信自心是佛一語。

    如信老人。

    将從前習氣忍而不發。

    心心揩磨。

    念念省察。

    單提一句話頭。

    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