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份
關燈
小
中
大
本義說過,省城裡的人不喝擂茶,也不懂得紡紗織布,可憐他們家家都沒有布做褲子,一條短褲隻有一巴掌大,像婆娘們的騎馬帶子,勒得胯裆憋死人。
馬橋人由此十分同情省城裡的人,每次看見我們知青要回城,總是要我們多買點鄉下的土布帶回去,給爹媽多做兩條褲子。
我們覺得十分好笑,說城裡并不缺布,短褲做得小一點,是為了貼身,好看,或者為了運動的方便。
馬橋人眨眨眼,不大相信。
日子長了,我們發現無論我們如何解釋,也沒法消除本義的訛傳——因我們沒有話份。
“話份”在普通語中幾乎找不到近義詞,卻是馬橋詞彙中特别緊要的詞之一,意指語言權利,或者說在語言總量中占有一定份額的權利。
有話份的人,沒有特殊的标志和身分,但作為語言的主導者,誰都可以感覺得到他們的存在,感覺得到來自他們隐隐威權的壓力。
他們一開口,或者咳一聲,或者甩一個眼色,旁人便住嘴,便洗耳恭聽,即使反對也不敢随便打斷話頭。
這種安靜,是話份最通常的顯示,也是人們對語言集權最為默契最為協同的甘心屈從。
相反,一個沒有話份的人,所謂人微言輕,說什麼都是白說,人們不會在乎他說什麼,甚至不會在乎他是否有機會把話說出來。
他的言語總是消散在冷漠的荒原,永遠得不到回應。
這種難堪的事多了,一個人要保持開口的信心,甚至要保持自己正常的發聲功能,是不無困難的。
鹽早最後幾乎成了一個真正的牛啞啞,就是話份喪失的極端一例。
握有話份的人,他們操縱的話題被衆人追随,他們的詞語、句式、語氣等等被衆人習用,權利正是在這種語言的繁殖中得以形成,在這種語言的擴張和輻射過程中得以确證和實現。
“話份”一詞,道破了權利的語言品格。
一個成熟的政權,一個強大的集團,總是擁有自己強大的語言體系,總是伴随着一系列文牍、會議、禮儀、演說、典籍、紀念碑、新概念、宣傳口号、藝術作品,甚至新的地名或新的年号等等,以此取得和确立自己在全社會的話份。
不能取得話份的強權,不過是一些徒有财力或武力的烏合之衆,像一支又一支殺退過官軍甚至占領過京城的草寇,即便一時得手,也必然短命。
正是體會到了這一點,執政者總是重視文件和會議的。
文件和會議是保證權利運行的一個個樞紐,也是強化話份的最佳方式。
文山會海幾乎是官僚們不可或缺并且激情真正所在的生存方式。
即便是空話連篇的會議,即便是沒有絲毫實際效用的會議,也往往會得到他們本能的歡喜。
道理很簡單,隻有在這種時候,才會設置主席台和聽衆席,明确區分等級,使人們清醒意識到自己話份的多寡有無。
權勢者的話語才可以通過衆多耳朵、記錄本、擴音器等等,得到強制性的傳播擴散。
也隻有在這種氛圍裡,權勢者可以沉浸在自己所熟悉的語言裡,感受到權利正在得到這種語言的滋潤、哺育、充實和安全保護。
這一切,往往比會議的具體目的更為重要。
也正是從這一點出發,權勢者對自己不習慣和不熟悉的語言,充滿着天然的警覺和敵意。
文化大革命中,馬克思和魯迅在中國受到了最高程度的尊崇,是空蕩蕩書店裡最終得以保留的幾位偉人中的兩位。
即便在這個時候,讀馬克思和魯迅仍然是十分危險的,我在鄉下的一本馬克思的書,就差一點成為了我“反動”的罪證——公社幹部說:那個下放崽,不讀毛主席的書讀馬克思的書!什麼思想?什麼感情? 我體會,公社幹部是無意反對馬克思的,也并不知道那一本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說了些什麼,是否有害于他們的禁山育林或計劃生育或者打平夥分狗肉。
不,他們對此一無所知,也不大在乎。
他們瞪大眼睛,隻是對馬克思著作裡一切聽
馬橋人由此十分同情省城裡的人,每次看見我們知青要回城,總是要我們多買點鄉下的土布帶回去,給爹媽多做兩條褲子。
我們覺得十分好笑,說城裡并不缺布,短褲做得小一點,是為了貼身,好看,或者為了運動的方便。
馬橋人眨眨眼,不大相信。
日子長了,我們發現無論我們如何解釋,也沒法消除本義的訛傳——因我們沒有話份。
“話份”在普通語中幾乎找不到近義詞,卻是馬橋詞彙中特别緊要的詞之一,意指語言權利,或者說在語言總量中占有一定份額的權利。
有話份的人,沒有特殊的标志和身分,但作為語言的主導者,誰都可以感覺得到他們的存在,感覺得到來自他們隐隐威權的壓力。
他們一開口,或者咳一聲,或者甩一個眼色,旁人便住嘴,便洗耳恭聽,即使反對也不敢随便打斷話頭。
這種安靜,是話份最通常的顯示,也是人們對語言集權最為默契最為協同的甘心屈從。
相反,一個沒有話份的人,所謂人微言輕,說什麼都是白說,人們不會在乎他說什麼,甚至不會在乎他是否有機會把話說出來。
他的言語總是消散在冷漠的荒原,永遠得不到回應。
這種難堪的事多了,一個人要保持開口的信心,甚至要保持自己正常的發聲功能,是不無困難的。
鹽早最後幾乎成了一個真正的牛啞啞,就是話份喪失的極端一例。
握有話份的人,他們操縱的話題被衆人追随,他們的詞語、句式、語氣等等被衆人習用,權利正是在這種語言的繁殖中得以形成,在這種語言的擴張和輻射過程中得以确證和實現。
“話份”一詞,道破了權利的語言品格。
一個成熟的政權,一個強大的集團,總是擁有自己強大的語言體系,總是伴随着一系列文牍、會議、禮儀、演說、典籍、紀念碑、新概念、宣傳口号、藝術作品,甚至新的地名或新的年号等等,以此取得和确立自己在全社會的話份。
不能取得話份的強權,不過是一些徒有财力或武力的烏合之衆,像一支又一支殺退過官軍甚至占領過京城的草寇,即便一時得手,也必然短命。
正是體會到了這一點,執政者總是重視文件和會議的。
文件和會議是保證權利運行的一個個樞紐,也是強化話份的最佳方式。
文山會海幾乎是官僚們不可或缺并且激情真正所在的生存方式。
即便是空話連篇的會議,即便是沒有絲毫實際效用的會議,也往往會得到他們本能的歡喜。
道理很簡單,隻有在這種時候,才會設置主席台和聽衆席,明确區分等級,使人們清醒意識到自己話份的多寡有無。
權勢者的話語才可以通過衆多耳朵、記錄本、擴音器等等,得到強制性的傳播擴散。
也隻有在這種氛圍裡,權勢者可以沉浸在自己所熟悉的語言裡,感受到權利正在得到這種語言的滋潤、哺育、充實和安全保護。
這一切,往往比會議的具體目的更為重要。
也正是從這一點出發,權勢者對自己不習慣和不熟悉的語言,充滿着天然的警覺和敵意。
文化大革命中,馬克思和魯迅在中國受到了最高程度的尊崇,是空蕩蕩書店裡最終得以保留的幾位偉人中的兩位。
即便在這個時候,讀馬克思和魯迅仍然是十分危險的,我在鄉下的一本馬克思的書,就差一點成為了我“反動”的罪證——公社幹部說:那個下放崽,不讀毛主席的書讀馬克思的書!什麼思想?什麼感情? 我體會,公社幹部是無意反對馬克思的,也并不知道那一本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說了些什麼,是否有害于他們的禁山育林或計劃生育或者打平夥分狗肉。
不,他們對此一無所知,也不大在乎。
他們瞪大眼睛,隻是對馬克思著作裡一切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