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

關燈
我還要說一頭牛。

     這頭牛叫“三毛”,性子最烈,全馬橋隻有煌寶治得住它。

    人們說它不是牛婆生下來的,是從岩石裡蹦出來的,就像《西遊記》裡的孫猴子。

    不是什麼牛,其實是一塊岩頭。

    煌寶是岩匠,管住這塊岩頭是順理成章的事。

    這種說法被人們普遍地接受。

     與這種說法有關,志煌喝牛的聲音确實與衆不同。

    一般人趕牛都是發出“嗤——嗤——嗤”的聲音,獨有志想趕三毛是“溜——溜溜”。

    “溜”是岩匠常用語。

    滔天子就是打鐵錘。

    岩頭豈有不怕“溜”之理?倘若三毛與别的牛鬥架,不論人們如何潑涼水,這種通常的辦法,不可能使三毛罷甘休。

    唯有煌寶大喝一聲“溜”,它才會驚慌地掉頭而去,老實得棉花條一樣。

     在我的印象裡,志煌的牛功夫确實好,鞭子從不着牛身,一天犁田下來,身上也可以幹幹淨淨,泥巴點子都沒有一個,不像是從田裡上來的,倒像是衣冠楚楚走親戚回來。

    他犁過的田裡,翻卷的黑泥就如一頁頁的書,光滑發亮。

    細膩柔潤,均勻整齊,溫氣蒸騰,給人一氣呵成行雲流水收放自如神形兼備的感覺,不忍觸動不忍破壞的感覺。

    如果細看,可發現他的犁路幾乎沒有任何敗筆,無論水田的形狀如何不規則,讓犁者有布局犁路的為難,他仍然走得既不跳埂,也極少犁路的交叉或重複,簡直是一位丹青高手惜墨如金,決不留下贅墨。

    有一次我着見他犁到最後一圈了,前面仍有一個小小的死角,眼看隻能遺憾地舍棄。

    我沒料到他突然柳鞭爆甩,大喝一聲,手抄犁把偏斜着一抖,死角眨眼之間居然乖乖地也翻了過來。

    讓人難以置信。

     我可以作證,那個死角不是犁翻的。

    我隻能相信,他已經具備了一種神力,一種無形的氣勢通過他的手掌貫注整個鐵犁,從雪亮的犁尖向前迸發,在深深的泥土裡躍躍勃動和擴散。

    在某些特殊的時刻,他可以犁不到力到,力不到氣到,氣不到意到,任何遙遠的死角要它翻它就翻。

     在我的印象裡,他不大信賴貪玩的看牛崽,總是要親自放牛,到遠遠的地方,尋找幹淨水和合口味的革,安頓了牛以後再來打發自己。

    因此他常常收工最晚,成為山坡上一個孤獨的黑點,在熊熊燃燒着绛紫色的天幕上有時移動,有時靜止,在滿天飛騰着的火雲裡播下似有似無的牛鈴鈴聲。

    這時候,一顆顆流星開始醒過來了。

     沒有牛鈴铛的聲音,馬橋是不可想象的,黃昏是不可想象的。

    缺少了這種暗啞鈴聲的黃昏,就像沒有水流的河,沒有花草的春天,隻是一種輝煌的荒漠。

     他身邊的那頭牛,就是三毛。

     問題是,志煌有時候要去石場,尤其是秋後,石場裡的活比較忙。

    他走了,就沒有人敢用三毛了。

    有一次我不大信邪,想學着志煌“溜”它一把。

    那天下着零星雨點,閃電在低暗的雲層裡抽打,兩條充當廣播線的赤裸鐵絲在風一搖擺,受到雷電的感應,一陣陣地洩下大把大把的火星。

    裸線剛好橫跨我正在犁着的一塊田,淩架我必須來回經過的地方,使我提心吊膽。

    一旦接近它,走到它的下面,忍不住腿軟,一次次得住呼吸扭着頸根朝上方警戒,看空中搖來蕩去的命運之線潑下一把把火花,擔心它引來劈頭蓋腦的震天一擊。

     看到其他人還在别的田裡頂着雨插秧,我又不好意思擅自進屋去,顯得自己太怕死。

     三毛抓住機會捉弄我,越是遠離電線的時候,它越跑得歡,讓我拉也拉不住。

    越是走到電線下面,它倒越走得慢,又是屙尿,又是吃田邊的草,一個幸災樂禍的樣子。

    最後,它幹脆不走了,無論你如何“溜”。

    如何鞭抽,甚至上前推它的屁股,它身體後煩地頂着,四蹄在地上生了根,它剛好停在電線下面。

    火花還在傾潑,噼噼叭叭的炸裂,一連串沿着電線向遠處響過去。

    我的柳鞭抽毛了,斷得越來越短。

    我沒有料到它突然大吼一聲,拉得犁頭一道銀光飛出泥士,朝岸上狂奔。

    在遠處人們一片驚呼聲裡,它拉得我一個趔趄,差點撲倒在泥水裡。

    犁把從我手裡飛出,鋒利的犁頭向前蕩過去,直插三毛的一條後腿,無異在那裡狠狠劈了一刀。

    它可能還沒有感覺到痛,躍上一個一米多高的土埂,晃了一下,跌得大塊的泥土嘩啦啦塌落,總算沒有跌下來,但身後的犁頭插人了岩石縫裡,發出劇烈的嘎嘎聲。

     不知是誰在遠處大叫,但我根本不知道叫的是什麼。

    直到事後很久,才回憶起那人是叫我趕快拔出犁頭。

     已經晚了。

    插在石縫裡的犁頭葉的一聲别斷,整個犁架扭得散了架。

    鼻繩也拉斷了。

    三毛有一種獲得解放的激動,以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