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章 賞花開筵

關燈
話說安祿山,因平時私與楊妃戲谑慣了,今當玄宗之前,不覺失口戲言,幸得玄宗不疑,瞞了過去。祿山心不自安,又因虢國夫人與自己交好,楊國忠暗中吃醋,時與作對。便與貴妃商議,意欲自請還鎮。

    貴妃雖舍不得他去,便因楊國忠百般作對,也恐弄出事來,隻得任他自請還鎮。

    玄宗見祿山願歸範陽,隻道他盡心國事,心中甚喜。當即允其所請,命祿山以範陽節度,謙領平盧、河東三鎮。

    祿山謝恩,遄回範陽,訓練士卒,屯聚糧草,暗施逆謀,暫按不提。

    單說楊貴妃自祿山去後,悶悶不樂,茶飯無心,大有厭厭欲病之勢。玄宗不知就裡,惟有日事取樂,以寬其心。

    是時宮中最盛的是芍藥花,是楊州所貢,即今之牡丹也。

    有大紅、深紫、淡黃、淺紅、通白各色名種,都植于興慶池東,沉香亭下。時值清和之候,此花盛開。玄宗命内侍,設宴于亭中,同楊貴妃賞玩。

    楊貴妃看了花說道:“此花乃花中之王,正宜為皇帝所賞。

    “玄宗笑說道:“花雖好,而不能言,不如妃子之為解語花也。

    “正談笑間,隻見樂工李龜年,引着了梨園中一班新選的一十六名子弟,各執樂器,前來承應,叩拜畢,便待皇上同貴妃娘娘飲酒,命下奏樂唱曲。

    玄宗道:“且住,今日對妃子賞名花,豈可複用舊樂耶。

    “即着:“李龜年将朕所乘玉花骢馬,速往宣召李白學士前來,作一番新詞慶賞。”

    龜年奉旨飛走,連忙出宮,牽了玉花骢馬,自己也騎了馬,又同着幾個夥伴,一進走到翰林院衙裡來,宣召李白學士。

    隻見翰林院人役回說道:“李學士已于今日早晨,微服出院,獨往長安市上,酒肆裡吃酒去了。”

    李龜年于是便叫院中當差人役,立刻拿了李白學士的冠、袍、玉、帶、象笏,一同多人,走至市中,四處找尋。許多時候,忽聽得前街酒樓上,有人高聲狂歌道: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莫為醒者傳。

    當時李龜年聽了說道:“這個歌詩的聲音,不是李學士麼?”遂下了馬,同衆人入酒肆,大踏步走上樓來。果見李白學士,占着一副臨街座頭,桌上瓶中,供着一枝兒繡球花,獨自對花而酌,已吃得酩酊大醉,手中尚持杯不放。

    龜年上前,高聲說道:“奉聖旨,立宣李學士至沉香亭見駕。”衆酒客方知是李學士,又聽說有聖旨,都起身站過一旁。

    李白全然不理,且放下手中杯,向龜年念一句陶淵明的詩來道:我醉欲眠君且去。

    念罷,便瞑然大睡。龜年此時無可奈何,隻得忙叫跟随衆人,一齊上前,将李白學士簇擁下樓來,即扶掖上玉花骢馬,衆人左護右持,龜年策馬後随,到得五鳳樓前。

    有内侍傳旨,賜李學士走馬入朝。龜年叫把冠帶朝服,就馬上替他穿着了,衣襟上紐兒也扣不及,一霎時走過了興慶池,直至沉香亭,才扶下了馬,醉極不能朝拜。

    玄宗命鋪氍毹毯子于亭畔,且教少卧一刻,親往看視,解禦袍覆其體,見他口流涎沫,親以衣袖拭之。

    楊貴妃道:“妾聞冷水沃面,可以解醒。”乃命内侍取興慶池中之水,使念奴含而吐之。

    李白方在睡夢中驚醒,略開雙目,見是禦駕,方掙紮起來,俯伏于地奏道:“臣該萬死。”

    玄宗見他兩眼朦胧,尚未蘇醒,命左右内侍扶起李白學士,賜亭前,一面叫禦廚光祿庖人,将越國所貢鮮魚(魚乍),造三分醒酒湯來。

    須臾,内侍以金碗盛上羹湯進來。玄宗見湯氣太熱,手把牙口,調之良久,賜李白飲之。

    彼時李白吃下,頓覺心神為之清爽,即叩頭謝恩說道:“臣過貪杯斝,遂緻潦倒不醒,陛下此時,不罪臣疏狂之态,反加恩眷,臣無任慚感,雖後日肝腦塗地,不足報陛下今日于萬一也。”

    未知後事如何,且待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