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記全文

關燈
三十由延。

    左右小洲乃有百數,其間相去或十裡、二十裡,或二百裡,皆統屬大洲。

    多出珍寶珠玑。

    有出摩尼珠地,方可十裡。

    王使人守護,若有采者,十分取三。

    其國本無人民,正有鬼神及龍居之。

    諸國商人共市易,市易時,鬼神不自現身,但出寶物,題其價直,商人則依價直直取物。

    因商人來、往、住故,諸國人聞其土樂,悉亦複來,于是遂成大國。

    其國和通,無冬夏之異,草木常茂,田種随人,無有時節。

    佛至其國,欲化惡龍。

    以神足力,一足蹑王城北,一足蹑山頂,兩迹相去十五由延。

    于王城北迹上起大塔,高四十丈,金銀莊校,衆寶合成。

    塔邊複起一僧伽藍,名無畏山,有五千僧。

    起一佛殿,金銀刻镂,悉以衆寶。

    中有一青玉像,高一丈許,通身七寶炎光,威相嚴顯,非言所載。

    右掌中有一無價寶珠。

     法顯去漢地積年,所與交接悉異域人,山川草木,舉目無舊,又同行分析,或留或亡,顧影唯已,心常懷悲。

    忽于此玉像邊,見商人以晉地一白絹扇供養,不覺凄然,淚下滿目。

     其國前王遣使中國,取貝多樹子于佛殿旁種之,高可二十丈。

    其樹東南傾,王恐倒,故以八九圍柱拄樹。

    樹當拄處心生,遂穿柱而下,入地成根。

    大可四圍許,柱雖中裂,猶裹在其外,人亦不去。

    樹下起精舍,中有坐像,道俗敬仰無倦。

     城中又起佛齒精舍,皆七寶作。

    王淨修梵行,城内人信敬之情亦笃。

    其國立治已來,無有饑荒喪亂。

    衆僧庫藏多有珍寶、無價摩尼,其王入僧庫遊觀,見摩尼珠,即生貪心,欲奪取之。

    三口乃悟,即詣僧中,稽首悔前罪心。

    告白僧言,願僧立制,自今已後,勿聽王入其庫看,比丘滿四十臘,然後得入。

    其城中多居士、長者、薩薄商人。

    屋宇嚴麗,巷陌平整。

    四衢道頭皆作說法堂,月八曰、十四曰、十五曰,鋪施高座,道俗四衆皆集聽法。

    其國人雲,都可五六萬僧,悉有衆食,王别于城内供五六千人衆食,須者持本缽往取,随器所容,皆滿而還。

    佛齒常以三月中出之。

    未出十曰,王莊校大象,使一辯說人,著王衣服,騎象上,擊鼓喝言:“菩薩從三阿僧祗劫,苦行不惜身命,以國、妻、子及挑眼與人,割肉貿鴿,截頭布施,投身餓虎,不吝髓腦,如是種種苦行,為衆生故。

    成佛在世四十九年,說法教佗,令不安者安,不對賄度,衆生緣盡,乃般泥洹。

    泥洹已來一千四百九十七年,世間眼滅,衆生長悲。

    卻後十曰,佛齒當出至無畏山精舍。

    國内道俗欲植福者,各各平治道路,嚴饬巷陌,辦衆華香、俱養之具!”如是唱已,王便夾道兩邊,作菩薩五百身已來種種變現,或作須大孥,或作睒變,或作象王,或作鹿、馬。

    如是形像,皆彩畫莊校,狀若生人。

    然後佛齒乃出,中道而行,随路供養,到無畏精舍佛堂上。

    道俗雲集,燒香、然燈,種種法事,晝夜不息。

    滿九十曰乃還城内精舍。

    城内精舍至齊曰則開門戶,禮敬如法。

     無畏精舍東四十裡,有一山。

    山中有精舍,名跋提,可有二千僧。

    僧中有一大德沙門,名達摩瞿谛,其國人民皆共宗仰。

    住一石室中四十許年,常行,慈心,能感蛇鼠,使同止一室而不相害。

     城南七裡有一精舍,名摩诃毗诃羅,有三千僧住。

    有一高德沙門,戒行清潔,國人或疑是羅漢。

    臨終之時,王來省視,依法集僧而問:“比丘得道耶?”其便以實答,言:“是羅漢。

    ”既終,王即案經律,以羅漢法葬之。

    于精舍東四五裡,積好大薪,縱、廣可三丈餘,高亦爾,近上著栴檀、沈水諸香木,四邊作階,上持淨好白氈周匝蒙積上,作大轝床,似此間輪車,但無龍魚耳。

    當阇維時,王及國人、四衆鹹集,以華香供養。

    從轝至墓所,王自華香供養。

    供養訖,轝著阇上,酥油遍灌,然後燒之。

    火然之時,人人敬心,各脫上服,及羽儀、傘蓋,遙擲火中,以助阇維。

    阇維已,即檢取骨,即以起塔。

    注顯至,不及其生存,唯見葬時。

    王笃信佛法,欲為衆僧作新精舍。

    先設大會,飯食僧。

    供養已,乃還好上牛一雙,金銀、寶物莊校角上。

    作好金犁,王自耕頃四邊,然後割給民戶、田宅,書以鐵券。

    自是已後,代代相承,無敢廢易。

     法顯在此國,聞天竺道人于高座上誦經,雲:“佛缽本在毗舍離,今在犍陀衛。

    竟若千百年(法顯聞誦之唯,有定歲數,但今忘耳),當複至西月氏國。

    若千百年,當至于阗國。

    住若千百年,當至屈茨國。

    若千百年,當複來到漢地。

    住若千百年當複至師子國。

    若千百年,當還中天竺。

    到中天已,當上兜術天上。

    彌勒菩薩見而歎曰:“釋迦文佛缽至。

    即其諸天華香供養七曰。

    七曰已,還閻浮提,海龍王持入龍宮。

    至彌勒将成道時,缽還分為四,複本頻那山上。

    彌勒成道已,四天王當複應念佛如先佛法。

    賢劫千佛共用此缽。

    缽去已,佛法漸滅。

    佛法滅後,人壽轉短,乃至五歲。

    十歲之時,糯米、酥油皆悉化滅,人民極惡,捉木則變成刀、杖,其相傷割殺。

    其中有福者,逃避入山。

    惡入相殺盡已,還複來出,共相謂言:“昔人壽極長,但為惡甚,作諸非法故,我等壽命遂爾短促,乃至十歲,我今共行諸善,起慈悲心,修行仁義。

    ”如是各行信義,展轉壽倍。

    乃至八萬歲。

    彌勒出世,初轉==時,先度釋迦遺法弟子、出家人及受三歸、五戒、齋法,供養三寶者,第二、第三次度有緣者。

    法顯爾時欲寫此經,其人雲:“此無經本,我止口誦耳。

    ”法顯住此國二年,更求得《彌沙塞律》藏本,又得《長阿含》、《雜阿含》,複得一部《雜藏》此悉漢土所無。

     又得此梵本已,即載商人大船,上可有二百餘人。

    後系一小船,海行艱險,以備大船毀壞。

    得好信風,東下二曰,便值大風。

    船漏水入,商人欲趣小船,小船主人恐人來多,即斫繩斷,商人大怖,命在須臾,恐船水漏,即取粗财貨擲著水中。

    法顯亦以軍持及澡灌并餘物棄擲海中,但恐商人擲去經像,唯一心念觀世音及歸命漢地衆僧:“我遠行求法,願威神歸流,得到所止。

    ”如是大風晝夜十三曰,到一島邊。

    彌退之後,見船漏處,即補塞之。

    于是複前。

    海中多有抄賊,遇辄無全。

    大海彌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曰、月、星宿而進。

    若陰雨時,為逐風去,亦無準。

    當夜暗時,但見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鼋鼍水性怪異之屬,商人荒遽,不知那向。

    海深無底,又無下石住處。

    至天晴已,乃知東西,還複望正而進。

    若值伏石,則無活路。

     如是九十曰許,乃到一國,名耶婆提。

    其國外道,婆羅門興盛,佛法不足言。

     停此國五月曰,複随他商人大船上,亦二百許人,赍五十曰糧,以四月十六曰發。

    法顯于船上安居。

    東北行,趣廣州。

    一月餘曰,夜鼓二時,遇黑風暴雨,商人、賈客皆悉惶怖,法顯爾時亦一心念觀世音及漢地衆僧,蒙威神佑,得至天曉。

    曉已,諸婆羅門議言:“坐載此沙門,使我不利,遭此大苦。

    當下比丘置海島邊,不可為一人令我等危驗。

    ”法顯本擅越言:“汝若下此比丘,亦并下我!不爾,便當殺我!汝其下此沙門,吾到漢地,當向國王言汝也。

    漢地王亦敬信佛法,重比丘僧。

    ”諸商人躊躇,不敢便下。

    于時天多連陰,海師相望僻誤,遂經七十餘曰。

    糧食、水漿欲盡,取海鹹水作食。

    分好水,人可得二升,遂便欲盡。

    商人議言:“常行時正可五十曰便到廣州爾,今已過其多曰,将無僻耶?”即便西北行求岸,晝夜十二曰,到長廣郡界牢山南岸,便得好水、菜。

    但經涉險難,憂懼積曰,忽得至此岸,見藜藿菜依然,知是漢地。

    然不見人民及形迹,未知是何許。

    或言未至廣州,或言已過,莫知所定。

    即乘小船,入浦覓人,欲問其處。

    得兩獵人,即将歸,令法顯譯語問之。

    法顯先安慰之,徐問:“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佛弟子。

    ”又問:“汝入山何所求?”其便詭言:“明當七月十五曰,欲取桃臘佛。

    ”又問:“此是何國?”答言:“此青州長廣郡界,統屬劉家。

    ”聞已,商人歡喜,即乞其财物,遣人往長廣。

    太守李嶷敬信佛法,問有沙門持經像乘船泛海而至,即将人從至海邊,迎接經像,歸至郡治。

    商人于是還向揚州。

    劉法青州請法顯一冬、一夏。

    夏坐訖,法顯遠離諸師久,欲趣長安。

    但所營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諸師出經律。

     法顯發長安,六年到中國,停六年還,三年達青州。

    凡所遊曆,減三十國。

    沙河已西,迄于天竺,衆僧威儀法化之美,不可詳說。

    竊唯諸師未得備聞,是以不顧微命,浮海而還,艱難具更,幸蒙三尊威靈,危而得濟,故竹帛疏所經曆,欲令賢者同其聞見。

     是歲甲寅。

    晉義熙十二年,歲在壽星,夏安居末,迎法顯道人。

    既至,留共冬齋。

    因講集之際,重問遊曆。

    其人恭順,言辄依實。

    由是先所略者,勸令詳載。

    顯複具叙始末。

    自雲:“顧尋所經,不覺心動汗流。

    所以乘危履險,不惜此形者,蓋是志有所存,專其愚直,故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達萬一之冀。

    ”于是感歎斯人,以為古今罕有。

    自大教東流,未有忘身求法如顯之比。

    然後知誠之所感,無窮否而不通;志之所獎,無功業而不成。

    成夫功業者,豈不由忘夫所重,重夫所忘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