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墨氏兼愛
關燈
小
中
大
不禁怅感古時情,但尚周仁弗市名。
推食解衣真恺悌,覆雲翻雨甚浮營。
須知厚道何容過,更信平衷矢勿輕。
簡盡箧編閱盡世,在中曾有幾人行。
這首七言詩,單指今人有了身家,不能無所親愛。
獨有一件,無如偏僻自好,将奈之何?總之是那用情的不曾審得一個道理,遽謂我不将恩惠施及于人,猶然是薄劣之徒,不足戴天履地,不足人群結黨,與禽獸無知何異?雖然如此,想亦未曾駐鄰右駐之人,豈其又是一副面目,又是一番聲氣。
俱他所作所為全是至中至正,至大至公,不肯有一毫不及,亦不肯有一點太過。
假如人生長在這世界之中,有了人,那親愛自然生了,這也是情之一端,可以敦其天性,全其骨肉。
若是人遇人的時節,那為我所親愛的事體又生出來了,這也是用情所在,有好則合,有惡則掩,又未常不可。
不意人一往不回,溺而不反。
考其起初,在一念偶同,及到後來生出變故之際,心心為之固結,事事與之綢缪。
或是等夷之人,要将親無失其親,愛無失其愛。
任其所之,甚至深戀難割,便是這性命似可捐而棄之,不敢吝惜。
又有那居高位享厚俸的人,若親之必欲其一時驟貴,愛之必欲其一時暴富,便這名分亦可相忘。
所以,旁觀的人看了疑道:彼何故與人如此逾涯盻睐,倒授不辭。
那當局的猶恨疏闊,不曾狎昵哩。
還有一說,人身上無輶毛之能,思量要助舉見德,人手無造命之柄,又思量要為情保生。
如此弊病稍不剪刈,坐使天倫的慈孝,變做了比昵之私。
聖人的琴瑟不幸釀做了同是之禍,此皆親愛一偏所緻。
正是: 泛用親人流易枯,應為僥幸小人徒。
不如揆理還餘樂,莫作人間賤丈夫。
如今卻說一件忘身愛民的故事,你道此事出于何代?喚作何人?就是唐太宗皇帝,姓李諱世民,一自平了劉武周,得了尉遲敬德之後,即居大位,天下太平,人民從化,因置了一座弘文館于殿側,聚書二十餘萬卷,精選四方文學之士,俊彥之儒止有三人。
一個姓虞名世南,一個姓褚名亮,一個姓姚名思廉。
這三人生得儀容齊整,才思縱橫,甚為唐太宗皇帝所重。
更日宿值禁中,聽他朝隙之時,引入内殿,講論前言往行,人物故事,或日斜未撤,或夜分乃散。
其時,唐太宗偶幸便殿,那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恐怕太宗要來召對,即忙整衣束帶,執卷陳篇。
卻好太宗正要與他三人講話,因令侍臣宣入殿來,見禮已過,太宗賜虞世南、褚亮、姚思廉三人坐下,便問道:“朕觀炀帝文辭,看他亦知是堯舜非桀纣,但其行事何故又是恁般相反?無論他窮奢極欲,就是他造迷樓一事,豈不與殷纣相同。
卿三人可為朕說之。
”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應聲答道:“君雖聖哲,猶當虛己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劃,勇者獻其伎力。
那炀帝隻因将那俊才自恃,矜驕自用,故此他那口中誦的是堯舜之言,他那身上為的是桀纣之行,曾不知自覆亡了。
”太宗道:“言之甚善,況前轍不遠,是吾屬之師也。
”又問道:“朕每臨朝欲發一言,未嘗不費三思,恐為民害,是以不敢多言。
卿三人若有谠言直論,朕當粘之禦壁,俾朕得出入省覽,幸勿吝賜雅教。
”虞世南、褚亮、姚思廉一向在外将這緻君澤民的事情,詳求備議,不期太宗此時問及,所以他三人就合口相對,無非是憂國奉公之心。
有詩為證: 方欽出語凜如冰,況複才名天下稱。
若遣隋炀知此意,不教國喪與家傾。
後人深感其事,未盡其懷,因又有七言絕句一首贊美之雲: 立身正直意悠長,洵是邦家作棟梁。
試聽圖維瑕隙處,直令千載播嗣場。
那虞世南、褚亮、姚思廉一心要盡職業、懷獻替,也不怕撄主之怒,也不畏蒙主之謬,因奏道:“君所依的是國,國所依的是民。
若剝了民的脂膏奉了君的嗜好,就像割肉克腹,及至腹飽其身已斃。
君富國亡,古今一轍。
伏乞吾主援為殷鑒,是小臣之願也。
”太宗道:“大哉言也。
朕雖不敏,敢不敬聆高論。
”值天色也晚,太宗即命撤駕前金蓮寶炬送歸館閣。
從此之後,太宗惟以憂民為念。
次日,又該視朝,太宗穿了法服,禦了大寶忽見奏事官進了午門,揚塵舞蹈,山呼萬歲,奏道:“數日之内,畿甸之間飛蝗害稼,振羽蔽天,特此啟奏。
”太宗聽奏怅然不樂,即命罷朝修省,撤樂減膳,與了五七個侍臣徒步苑中查看蝗蟲多寡。
一步步走了半日,方才到得苑門。
這苑中預先原植着許多奇花異卉,秀柏青松,以供巡幸賞玩的。
頗奈這些蝗蟲也不顧是君王所好,一絲絲盡情白吃,竟吃得精空。
太宗立住腳舉目一望,但見如煙雲滿苑;側耳一聽,又渾如春蠶食葉相似。
太宗因歎道:“苑中花木尚且被蝗食無餘,不消說民間稼穑被他損盡。
”說罷,涕泣不住。
忽然,魏徵丞相也進苑來,向太宗奏議逐蝗。
見了太宗,甚是引罪,不能燮理,以至災沴。
太宗道:“與卿何罪,朕實不德。
然而下民以谷為命,被蝗蟲食盡。
朕今惟吞他在腹,食我肺腸,何忍緻生民餓死。
”魏徵急忙止道:“陛下聖躬貴重,豈宜為了賤下之民,或有不測奈何?”太宗道:“卿言過矣。
朕無民何以為天子?”因祝天道:“皇天鑒朕,願蝗食朕,勿傷田禾。
”祝罷,吞了數枚,始命侍臣引歸宮阙,魏微亦自出苑而去。
是歲飛蝗雖然衆多,終久不能為害,這也是唐天子忘身愛民所緻。
為何我初說偏于親愛的不好?
推食解衣真恺悌,覆雲翻雨甚浮營。
須知厚道何容過,更信平衷矢勿輕。
簡盡箧編閱盡世,在中曾有幾人行。
這首七言詩,單指今人有了身家,不能無所親愛。
獨有一件,無如偏僻自好,将奈之何?總之是那用情的不曾審得一個道理,遽謂我不将恩惠施及于人,猶然是薄劣之徒,不足戴天履地,不足人群結黨,與禽獸無知何異?雖然如此,想亦未曾駐鄰右駐之人,豈其又是一副面目,又是一番聲氣。
俱他所作所為全是至中至正,至大至公,不肯有一毫不及,亦不肯有一點太過。
假如人生長在這世界之中,有了人,那親愛自然生了,這也是情之一端,可以敦其天性,全其骨肉。
若是人遇人的時節,那為我所親愛的事體又生出來了,這也是用情所在,有好則合,有惡則掩,又未常不可。
不意人一往不回,溺而不反。
考其起初,在一念偶同,及到後來生出變故之際,心心為之固結,事事與之綢缪。
或是等夷之人,要将親無失其親,愛無失其愛。
任其所之,甚至深戀難割,便是這性命似可捐而棄之,不敢吝惜。
又有那居高位享厚俸的人,若親之必欲其一時驟貴,愛之必欲其一時暴富,便這名分亦可相忘。
所以,旁觀的人看了疑道:彼何故與人如此逾涯盻睐,倒授不辭。
那當局的猶恨疏闊,不曾狎昵哩。
還有一說,人身上無輶毛之能,思量要助舉見德,人手無造命之柄,又思量要為情保生。
如此弊病稍不剪刈,坐使天倫的慈孝,變做了比昵之私。
聖人的琴瑟不幸釀做了同是之禍,此皆親愛一偏所緻。
正是: 泛用親人流易枯,應為僥幸小人徒。
不如揆理還餘樂,莫作人間賤丈夫。
如今卻說一件忘身愛民的故事,你道此事出于何代?喚作何人?就是唐太宗皇帝,姓李諱世民,一自平了劉武周,得了尉遲敬德之後,即居大位,天下太平,人民從化,因置了一座弘文館于殿側,聚書二十餘萬卷,精選四方文學之士,俊彥之儒止有三人。
一個姓虞名世南,一個姓褚名亮,一個姓姚名思廉。
這三人生得儀容齊整,才思縱橫,甚為唐太宗皇帝所重。
更日宿值禁中,聽他朝隙之時,引入内殿,講論前言往行,人物故事,或日斜未撤,或夜分乃散。
其時,唐太宗偶幸便殿,那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恐怕太宗要來召對,即忙整衣束帶,執卷陳篇。
卻好太宗正要與他三人講話,因令侍臣宣入殿來,見禮已過,太宗賜虞世南、褚亮、姚思廉三人坐下,便問道:“朕觀炀帝文辭,看他亦知是堯舜非桀纣,但其行事何故又是恁般相反?無論他窮奢極欲,就是他造迷樓一事,豈不與殷纣相同。
卿三人可為朕說之。
”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應聲答道:“君雖聖哲,猶當虛己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劃,勇者獻其伎力。
那炀帝隻因将那俊才自恃,矜驕自用,故此他那口中誦的是堯舜之言,他那身上為的是桀纣之行,曾不知自覆亡了。
”太宗道:“言之甚善,況前轍不遠,是吾屬之師也。
”又問道:“朕每臨朝欲發一言,未嘗不費三思,恐為民害,是以不敢多言。
卿三人若有谠言直論,朕當粘之禦壁,俾朕得出入省覽,幸勿吝賜雅教。
”虞世南、褚亮、姚思廉一向在外将這緻君澤民的事情,詳求備議,不期太宗此時問及,所以他三人就合口相對,無非是憂國奉公之心。
有詩為證: 方欽出語凜如冰,況複才名天下稱。
若遣隋炀知此意,不教國喪與家傾。
後人深感其事,未盡其懷,因又有七言絕句一首贊美之雲: 立身正直意悠長,洵是邦家作棟梁。
試聽圖維瑕隙處,直令千載播嗣場。
那虞世南、褚亮、姚思廉一心要盡職業、懷獻替,也不怕撄主之怒,也不畏蒙主之謬,因奏道:“君所依的是國,國所依的是民。
若剝了民的脂膏奉了君的嗜好,就像割肉克腹,及至腹飽其身已斃。
君富國亡,古今一轍。
伏乞吾主援為殷鑒,是小臣之願也。
”太宗道:“大哉言也。
朕雖不敏,敢不敬聆高論。
”值天色也晚,太宗即命撤駕前金蓮寶炬送歸館閣。
從此之後,太宗惟以憂民為念。
次日,又該視朝,太宗穿了法服,禦了大寶忽見奏事官進了午門,揚塵舞蹈,山呼萬歲,奏道:“數日之内,畿甸之間飛蝗害稼,振羽蔽天,特此啟奏。
”太宗聽奏怅然不樂,即命罷朝修省,撤樂減膳,與了五七個侍臣徒步苑中查看蝗蟲多寡。
一步步走了半日,方才到得苑門。
這苑中預先原植着許多奇花異卉,秀柏青松,以供巡幸賞玩的。
頗奈這些蝗蟲也不顧是君王所好,一絲絲盡情白吃,竟吃得精空。
太宗立住腳舉目一望,但見如煙雲滿苑;側耳一聽,又渾如春蠶食葉相似。
太宗因歎道:“苑中花木尚且被蝗食無餘,不消說民間稼穑被他損盡。
”說罷,涕泣不住。
忽然,魏徵丞相也進苑來,向太宗奏議逐蝗。
見了太宗,甚是引罪,不能燮理,以至災沴。
太宗道:“與卿何罪,朕實不德。
然而下民以谷為命,被蝗蟲食盡。
朕今惟吞他在腹,食我肺腸,何忍緻生民餓死。
”魏徵急忙止道:“陛下聖躬貴重,豈宜為了賤下之民,或有不測奈何?”太宗道:“卿言過矣。
朕無民何以為天子?”因祝天道:“皇天鑒朕,願蝗食朕,勿傷田禾。
”祝罷,吞了數枚,始命侍臣引歸宮阙,魏微亦自出苑而去。
是歲飛蝗雖然衆多,終久不能為害,這也是唐天子忘身愛民所緻。
為何我初說偏于親愛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