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人。
八年秋,自江淮及荊、襄、陳、宋至于河朔州四十餘,大水,害稼,溺死二萬餘人,漂沒城郭廬舍,幽州平地水深二丈,徐、鄭、涿、薊、檀、平等州,皆深丈餘。
八年六月,淮水溢,平地七尺,沒泗州城。
十一年十月,朗、蜀二州江溢。
十二年四月,福、建二州大水,嵐州暴雨,水深二丈。
十三年七月,淮水溢于亳州。
十八年春,申、光、蔡等州大水。
永貞元年夏,朗州之熊、武五溪溢。
秋,武陵、龍陽二縣江水溢,漂萬餘家。
京畿長安等九縣山水害稼。
元和元年夏,荊南及壽、幽、徐等州大水。
二年六月,蔡州大雨,水平地深數尺。
四年十月丁未,渭南暴水,漂民居二百餘家。
六年七月,鄜坊、黔中水。
七年正月,振武河溢,毀東受降城;五月,饒、撫、虔、吉、信五州暴水,虔州尤甚,平地有深至四丈者。
八年五月,陳州、許州大雨,大隗山摧,水流出,溺死者千餘人。
六月庚寅,大風,毀屋揚瓦,人多壓死;京師大水,城南深丈餘,入明德門,猶漸車輻。
辛卯,渭水漲,絕濟。
時所在百川發溢,多不由故道。
滄州水潦,浸鹽山等四縣。
九年秋,淮南及嶽、安、宣、江、撫、袁等州大水,害稼。
十一年五月,京畿大雨水,昭應尤甚;衢州山水害稼,深三丈,毀州郭,溺死百餘人。
六月,密州大風雨,海溢,毀城郭;饒州浮梁、樂平二縣暴雨,水,漂沒四千餘戶;潤、常、潮、陳、許五州及京畿水,害稼。
八月甲午,渭水溢,毀中橋。
十二年六月乙酉,京師大雨,水,含元殿一柱傾,市中水深三尺,毀民居二千餘家;河南、河北大水,洺、邢尤甚,平地二丈;河中、江陵、幽澤潞晉隰蘇台越州水,害稼。
十三年六月辛未,淮水溢。
十五年秋,洪、吉、信、滄等州水。
長慶二年七月,河南陳、許、蔡等州大水;好畤山水漂民居三百餘家;處州大雨,水,平地深八尺,壞城邑、桑田太半。
四年夏,蘇、湖二州大雨,水,太湖決溢;睦州及壽州之霍山山水暴出;鄆、曹、濮三州雨,水壞州城、民居、田稼略盡;襄、均、復、郢四州漢水溢決。
秋,河南及陳、許二州水,害稼。
寶曆元年秋,鄜、坊二州暴水;兗、海、華三州及京畿奉天等六縣水,害稼。
大和二年夏,京畿及陳、滑二州水,害稼;河陽水,平地五尺;河決,壞棣州城;越州大風,海溢;河南鄆、曹、濮、淄、青、齊、德、兗、海等州並大水。
三年四月,同官縣暴水,漂沒三百餘家;宋、亳、徐等州大水,害稼。
四年夏,江水溢,沒舒州太湖、宿松、望江三縣民田數百戶;鄜、坊水,漂三百餘家;浙西、浙東、宣歙、江西、鄜坊、山南東道、淮南、京畿、河南、江南、荊襄、鄂嶽、湖南大水,皆害稼。
五年六月,玄武江漲,高二丈,溢入梓州羅城;淮西、浙東、浙西、荊襄、嶽鄂、東川大水,害稼。
六年二月,蘇、湖二州大水。
六月,徐州大雨,壞民居九百餘家。
七年秋,浙西及揚、楚、舒、廬、壽、滁、和、宣等州大水,害稼。
八年秋,江西及襄州水,害稼;蘄州湖水溢;滁州大水,溺萬餘戶。
開成元年夏,鳳翔麟遊縣暴雨,水,毀九成宮,壞民舍數百家,死者百餘人。
七月,鎮州滹沱河溢,害稼。
三年夏,河決,浸鄭、滑外城;陳、許、鄜、坊、鄂、曹、濮、襄、魏、博等州大水;江、漢漲溢,壞房、均、荊、襄等州民居及田產殆盡;蘇、湖、處等州水溢入城,處州平地八尺。
四年秋,西川、滄景、淄青大雨,水,害稼及民廬舍,德州尤甚,平地水深八尺。
五年七月,鎮州及江南水。
會昌元年七月,江南大水,漢水壞襄、均等州民居甚衆。
大中十二年八月,魏、博、幽、鎮、兗、鄆、滑、汴、宋、舒、壽、和、潤等州水,害稼;徐、泗等州水深五丈,漂沒數萬家。
十三年夏,大水。
鹹通元年,潁州大水。
四年閏六月,東都暴水,自龍門毀定鼎、長夏等門,漂溺居人。
七月,東都、許汝徐泗等州大水,傷稼。
九月,孝義山水深三丈,破武牢關金城門汜水橋。
六年六月,東都大水,漂壞十二坊,溺死者甚衆。
七年夏,江淮大水。
秋,河南大水,害稼。
十四年八月,關東、河南大水。
乾符三年,關東大水。
光化三年九月,浙江溢,壞民居甚衆。
乾寧三年四月,河圮于滑州,朱全忠決其堤,因為二河,散漫千餘裡。
常寒。
顯慶四年二月壬子,大雨雪。
方春,少陽用事,而寒氣脅之,古占以為人君刑法暴濫之象。
近常寒也。
鹹亨元年十月癸酉,大雪,平地三尺,人多凍死。
儀鳳三年五月丙寅,高宗在九成宮,霖雨,大寒,兵衛有凍死者。
開耀元年冬,大寒。
久視元年三月,大雪。
神龍元年三月乙酉,睦州暴寒且冰。
開元二十九年九月丁卯,大雨雪,大木偃折。
大曆四年六月伏日,寒。
貞元元年正月戊戌,大風雪,寒;丙午,又大風雪,寒,民飢,多凍死者。
十二年十二月,大雪甚寒,竹柏柿樹多死。
占曰:「有德遭險,厥災暴寒。
」十九年三月,大雪。
二十年二月庚戌,始雷,大雨雹,震電,大雨雪。
旣雷則不當雪,陰脅陽也,如魯隱公之九年。
元和六年十二月,大寒。
八年十月,東都大寒,霜厚數寸,雀鼠多死。
十二年九月己醜,雨雪,人有凍死者。
十五年八月己卯,同州雨雪,害稼。
長慶元年二月,海州海水冰,南北二百裡,東望無際。
大和六年正月,雨雪踰月,寒甚。
九年十二月,京師苦寒。
會昌三年,春寒,大雪,江左尤甚,民有凍死者。
鹹通五年冬,隰、石、汾等州大雨雪,平地深五尺。
景福二年二月辛巳,曹州大雪,平地二尺。
天復三年三月,浙西大雪,平地三尺餘,甚氣如煙,其味苦。
十二月,又大雪,江海冰。
天祐元年九月壬戌朔,大風,寒如仲冬。
是冬,浙東、浙西大雪。
吳、越地氣常燠而積雪,近常寒也。
鼓妖。
武德三年二月丁醜,京師西南有聲如崩山。
近鼓妖也。
說者以為人君不聦,為衆所惑,則有聲無形,不知所從生。
天授元年九月,檢校內史宗秦客拜日,無雲而雷震。
近鼓妖也。
貞元十三年六月丙寅,天晦,街鼓不鳴。
中和二年十月,西北方無雲而雷。
天復三年十月甲午,有大聲出于宣武節度使廳事。
近鼓妖也。
魚孽。
如意中,濟源路敬淳家水碾柱將壞,易之為薪,中有鮎魚長尺餘,猶生。
近魚孽也。
開元四年,安南都護府江中有大蛇,首尾橫出兩岸,經日而腐,寸寸自斷。
數日,江魚盡死,蔽江而下,十十五五相附著,江水臭。
神龍中,渭水有蝦蟆大如鼎,裡人聚觀,數日而
八年秋,自江淮及荊、襄、陳、宋至于河朔州四十餘,大水,害稼,溺死二萬餘人,漂沒城郭廬舍,幽州平地水深二丈,徐、鄭、涿、薊、檀、平等州,皆深丈餘。
八年六月,淮水溢,平地七尺,沒泗州城。
十一年十月,朗、蜀二州江溢。
十二年四月,福、建二州大水,嵐州暴雨,水深二丈。
十三年七月,淮水溢于亳州。
十八年春,申、光、蔡等州大水。
永貞元年夏,朗州之熊、武五溪溢。
秋,武陵、龍陽二縣江水溢,漂萬餘家。
京畿長安等九縣山水害稼。
元和元年夏,荊南及壽、幽、徐等州大水。
二年六月,蔡州大雨,水平地深數尺。
四年十月丁未,渭南暴水,漂民居二百餘家。
六年七月,鄜坊、黔中水。
七年正月,振武河溢,毀東受降城;五月,饒、撫、虔、吉、信五州暴水,虔州尤甚,平地有深至四丈者。
八年五月,陳州、許州大雨,大隗山摧,水流出,溺死者千餘人。
六月庚寅,大風,毀屋揚瓦,人多壓死;京師大水,城南深丈餘,入明德門,猶漸車輻。
辛卯,渭水漲,絕濟。
時所在百川發溢,多不由故道。
滄州水潦,浸鹽山等四縣。
九年秋,淮南及嶽、安、宣、江、撫、袁等州大水,害稼。
十一年五月,京畿大雨水,昭應尤甚;衢州山水害稼,深三丈,毀州郭,溺死百餘人。
六月,密州大風雨,海溢,毀城郭;饒州浮梁、樂平二縣暴雨,水,漂沒四千餘戶;潤、常、潮、陳、許五州及京畿水,害稼。
八月甲午,渭水溢,毀中橋。
十二年六月乙酉,京師大雨,水,含元殿一柱傾,市中水深三尺,毀民居二千餘家;河南、河北大水,洺、邢尤甚,平地二丈;河中、江陵、幽澤潞晉隰蘇台越州水,害稼。
十三年六月辛未,淮水溢。
十五年秋,洪、吉、信、滄等州水。
長慶二年七月,河南陳、許、蔡等州大水;好畤山水漂民居三百餘家;處州大雨,水,平地深八尺,壞城邑、桑田太半。
四年夏,蘇、湖二州大雨,水,太湖決溢;睦州及壽州之霍山山水暴出;鄆、曹、濮三州雨,水壞州城、民居、田稼略盡;襄、均、復、郢四州漢水溢決。
秋,河南及陳、許二州水,害稼。
寶曆元年秋,鄜、坊二州暴水;兗、海、華三州及京畿奉天等六縣水,害稼。
大和二年夏,京畿及陳、滑二州水,害稼;河陽水,平地五尺;河決,壞棣州城;越州大風,海溢;河南鄆、曹、濮、淄、青、齊、德、兗、海等州並大水。
三年四月,同官縣暴水,漂沒三百餘家;宋、亳、徐等州大水,害稼。
四年夏,江水溢,沒舒州太湖、宿松、望江三縣民田數百戶;鄜、坊水,漂三百餘家;浙西、浙東、宣歙、江西、鄜坊、山南東道、淮南、京畿、河南、江南、荊襄、鄂嶽、湖南大水,皆害稼。
五年六月,玄武江漲,高二丈,溢入梓州羅城;淮西、浙東、浙西、荊襄、嶽鄂、東川大水,害稼。
六年二月,蘇、湖二州大水。
六月,徐州大雨,壞民居九百餘家。
七年秋,浙西及揚、楚、舒、廬、壽、滁、和、宣等州大水,害稼。
八年秋,江西及襄州水,害稼;蘄州湖水溢;滁州大水,溺萬餘戶。
開成元年夏,鳳翔麟遊縣暴雨,水,毀九成宮,壞民舍數百家,死者百餘人。
七月,鎮州滹沱河溢,害稼。
三年夏,河決,浸鄭、滑外城;陳、許、鄜、坊、鄂、曹、濮、襄、魏、博等州大水;江、漢漲溢,壞房、均、荊、襄等州民居及田產殆盡;蘇、湖、處等州水溢入城,處州平地八尺。
四年秋,西川、滄景、淄青大雨,水,害稼及民廬舍,德州尤甚,平地水深八尺。
五年七月,鎮州及江南水。
會昌元年七月,江南大水,漢水壞襄、均等州民居甚衆。
大中十二年八月,魏、博、幽、鎮、兗、鄆、滑、汴、宋、舒、壽、和、潤等州水,害稼;徐、泗等州水深五丈,漂沒數萬家。
十三年夏,大水。
鹹通元年,潁州大水。
四年閏六月,東都暴水,自龍門毀定鼎、長夏等門,漂溺居人。
七月,東都、許汝徐泗等州大水,傷稼。
九月,孝義山水深三丈,破武牢關金城門汜水橋。
六年六月,東都大水,漂壞十二坊,溺死者甚衆。
七年夏,江淮大水。
秋,河南大水,害稼。
十四年八月,關東、河南大水。
乾符三年,關東大水。
光化三年九月,浙江溢,壞民居甚衆。
乾寧三年四月,河圮于滑州,朱全忠決其堤,因為二河,散漫千餘裡。
常寒。
顯慶四年二月壬子,大雨雪。
方春,少陽用事,而寒氣脅之,古占以為人君刑法暴濫之象。
近常寒也。
鹹亨元年十月癸酉,大雪,平地三尺,人多凍死。
儀鳳三年五月丙寅,高宗在九成宮,霖雨,大寒,兵衛有凍死者。
開耀元年冬,大寒。
久視元年三月,大雪。
神龍元年三月乙酉,睦州暴寒且冰。
開元二十九年九月丁卯,大雨雪,大木偃折。
大曆四年六月伏日,寒。
貞元元年正月戊戌,大風雪,寒;丙午,又大風雪,寒,民飢,多凍死者。
十二年十二月,大雪甚寒,竹柏柿樹多死。
占曰:「有德遭險,厥災暴寒。
」十九年三月,大雪。
二十年二月庚戌,始雷,大雨雹,震電,大雨雪。
旣雷則不當雪,陰脅陽也,如魯隱公之九年。
元和六年十二月,大寒。
八年十月,東都大寒,霜厚數寸,雀鼠多死。
十二年九月己醜,雨雪,人有凍死者。
十五年八月己卯,同州雨雪,害稼。
長慶元年二月,海州海水冰,南北二百裡,東望無際。
大和六年正月,雨雪踰月,寒甚。
九年十二月,京師苦寒。
會昌三年,春寒,大雪,江左尤甚,民有凍死者。
鹹通五年冬,隰、石、汾等州大雨雪,平地深五尺。
景福二年二月辛巳,曹州大雪,平地二尺。
天復三年三月,浙西大雪,平地三尺餘,甚氣如煙,其味苦。
十二月,又大雪,江海冰。
天祐元年九月壬戌朔,大風,寒如仲冬。
是冬,浙東、浙西大雪。
吳、越地氣常燠而積雪,近常寒也。
鼓妖。
武德三年二月丁醜,京師西南有聲如崩山。
近鼓妖也。
說者以為人君不聦,為衆所惑,則有聲無形,不知所從生。
天授元年九月,檢校內史宗秦客拜日,無雲而雷震。
近鼓妖也。
貞元十三年六月丙寅,天晦,街鼓不鳴。
中和二年十月,西北方無雲而雷。
天復三年十月甲午,有大聲出于宣武節度使廳事。
近鼓妖也。
魚孽。
如意中,濟源路敬淳家水碾柱將壞,易之為薪,中有鮎魚長尺餘,猶生。
近魚孽也。
開元四年,安南都護府江中有大蛇,首尾橫出兩岸,經日而腐,寸寸自斷。
數日,江魚盡死,蔽江而下,十十五五相附著,江水臭。
神龍中,渭水有蝦蟆大如鼎,裡人聚觀,數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