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 摸拟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
故列禦寇之言理也,則憑李叟;揚子雲之草《玄》也,全師孔公。
符朗則比迹于莊周,範晔則參蹤于賈誼。
況史臣注記,其言浩博,若不仰範前哲,何以贻厥後來? 蓋摸拟之體,厥途有二:一曰貌同而心異,二曰貌異而心同。
何以言之?蓋古者列國命官,卿與大夫有别。
必于國史所記,則卿亦呼為大夫,此《春秋》之例也。
當秦有天下,地廣殷、周,變諸侯為帝王,目宰輔為丞相。
而谯周撰《古史考》,思欲擯抑馬《記》,師仿孔《經》。
其書李斯之棄市也,乃雲"秦殺其大夫李斯"。
夫以諸侯之大夫名天子之丞相,以此而拟《春秋》,所謂貌同而心異也。
當春秋之世,列國甚多,每書他邦,皆顯其号。
至于魯國,直雲我而已。
如金行握紀,海内大同,君靡客主之殊,臣無彼此之異。
而幹寶撰《晉紀》,至天子之葬,必雲"葬我某皇帝"。
且無二君,何我之有?以此而拟《春秋》,又所謂貌同而心異也。
狄滅二國,君死城屠;齊桓行霸,興亡繼絕。
《左傳》雲:"邢遷如歸,衛國忘亡。
"言上下安堵,不失舊物也。
如孫皓暴虐,人不聊生,晉師是讨,後予相怨。
而幹寶《晉紀》雲:"吳國既滅,江外忘亡。
"豈江外安典午之善政,同歸命之未滅乎?以此而拟《左氏》,又所謂貌同而心異也。
春秋諸國,皆用夏正。
魯以行天子樂禮,故獨用周家正朔。
至如書"元年春王正月"者,年則魯君之年,月則周王之月。
如曹、馬受命,躬為帝王,非是以諸侯守藩,行天子班曆。
而孫盛《魏》、《晉》二《陽秋》,每書年首,必雲"某年春帝正月"。
夫年既編帝紀,而月又列帝名。
以此而拟《春秋》,又所謂貌同而心異也。
五始所作,是曰《春秋》;三《傳》并興,各釋經義。
如"公羊傳"屢雲:"何以書?記某事也。
"此則先引《經》語,而繼以釋辭,勢使之然,非史體也。
如吳均《齊春秋》,每書災變,亦曰:"何以書?記異也。
"夫事無他議,言從己出,辄自問而自答者,豈是叙事之理者邪?以此而拟《公羊》,又所謂貌同而心異也。
且《史》、《漢》每于列傳首書人名字,至傳内有呼字處,則于傳首不詳。
如《漢書·李陵傳》稱隴西任立政,"陵字立政曰:'少公,歸易耳。
'"夫上不言立政之字,而辄言"字立政曰少公"者,此省文,從可知也。
至令狐德棻《周書》于《伊婁穆傳》首雲"伊婁穆字奴幹",既而續雲太祖"字之曰:'奴幹作儀同面向我也。
'"夫上書其字,而下複曰字,豈是事從簡易,文去重複者邪?以此而拟《漢書》,又所謂貌同而心異也。
昔《家語》有雲:"蒼梧人娶妻而美,以讓其兄。
雖則為讓,非讓道也。
"又揚子《法言》曰:"士有姓孔字仲尼",其文是也,其質非也。
如向之諸子,所拟古作,其殆蒼梧之讓,姓孔字仲尼者欤?蓋語曰: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異。
必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此韓子所以著《五蠢》之篇,稱宋人有守株之說也。
世之述者,銳志于奇,喜編次古文,撰叙今事,而巍然自謂《五經》再生,《三史》重出,多見其無識者矣。
惟夫明識之士則不然。
何則?所拟者非如圖畫之寫真,镕鑄之象物,以此而似彼也。
其所以為似者,取其道術相會,義理玄
故列禦寇之言理也,則憑李叟;揚子雲之草《玄》也,全師孔公。
符朗則比迹于莊周,範晔則參蹤于賈誼。
況史臣注記,其言浩博,若不仰範前哲,何以贻厥後來? 蓋摸拟之體,厥途有二:一曰貌同而心異,二曰貌異而心同。
何以言之?蓋古者列國命官,卿與大夫有别。
必于國史所記,則卿亦呼為大夫,此《春秋》之例也。
當秦有天下,地廣殷、周,變諸侯為帝王,目宰輔為丞相。
而谯周撰《古史考》,思欲擯抑馬《記》,師仿孔《經》。
其書李斯之棄市也,乃雲"秦殺其大夫李斯"。
夫以諸侯之大夫名天子之丞相,以此而拟《春秋》,所謂貌同而心異也。
當春秋之世,列國甚多,每書他邦,皆顯其号。
至于魯國,直雲我而已。
如金行握紀,海内大同,君靡客主之殊,臣無彼此之異。
而幹寶撰《晉紀》,至天子之葬,必雲"葬我某皇帝"。
且無二君,何我之有?以此而拟《春秋》,又所謂貌同而心異也。
狄滅二國,君死城屠;齊桓行霸,興亡繼絕。
《左傳》雲:"邢遷如歸,衛國忘亡。
"言上下安堵,不失舊物也。
如孫皓暴虐,人不聊生,晉師是讨,後予相怨。
而幹寶《晉紀》雲:"吳國既滅,江外忘亡。
"豈江外安典午之善政,同歸命之未滅乎?以此而拟《左氏》,又所謂貌同而心異也。
春秋諸國,皆用夏正。
魯以行天子樂禮,故獨用周家正朔。
至如書"元年春王正月"者,年則魯君之年,月則周王之月。
如曹、馬受命,躬為帝王,非是以諸侯守藩,行天子班曆。
而孫盛《魏》、《晉》二《陽秋》,每書年首,必雲"某年春帝正月"。
夫年既編帝紀,而月又列帝名。
以此而拟《春秋》,又所謂貌同而心異也。
五始所作,是曰《春秋》;三《傳》并興,各釋經義。
如"公羊傳"屢雲:"何以書?記某事也。
"此則先引《經》語,而繼以釋辭,勢使之然,非史體也。
如吳均《齊春秋》,每書災變,亦曰:"何以書?記異也。
"夫事無他議,言從己出,辄自問而自答者,豈是叙事之理者邪?以此而拟《公羊》,又所謂貌同而心異也。
且《史》、《漢》每于列傳首書人名字,至傳内有呼字處,則于傳首不詳。
如《漢書·李陵傳》稱隴西任立政,"陵字立政曰:'少公,歸易耳。
'"夫上不言立政之字,而辄言"字立政曰少公"者,此省文,從可知也。
至令狐德棻《周書》于《伊婁穆傳》首雲"伊婁穆字奴幹",既而續雲太祖"字之曰:'奴幹作儀同面向我也。
'"夫上書其字,而下複曰字,豈是事從簡易,文去重複者邪?以此而拟《漢書》,又所謂貌同而心異也。
昔《家語》有雲:"蒼梧人娶妻而美,以讓其兄。
雖則為讓,非讓道也。
"又揚子《法言》曰:"士有姓孔字仲尼",其文是也,其質非也。
如向之諸子,所拟古作,其殆蒼梧之讓,姓孔字仲尼者欤?蓋語曰: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異。
必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此韓子所以著《五蠢》之篇,稱宋人有守株之說也。
世之述者,銳志于奇,喜編次古文,撰叙今事,而巍然自謂《五經》再生,《三史》重出,多見其無識者矣。
惟夫明識之士則不然。
何則?所拟者非如圖畫之寫真,镕鑄之象物,以此而似彼也。
其所以為似者,取其道術相會,義理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