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 第五十三回 論前朝數語分南北 書舊史揮毫貫古今

關燈
亭亭道:“這事無頭無腦,妹子何能得知。

    ”紅紅就把途中結拜,今日來約赴試的話說了。

    亭亭這才明白,因忖一忖道:“雖承諸位姐姐美意;妹子上有寡母,年已六旬,何能抛撇遠去? 我向日雖有此志,原想鄰邦開有女科,或者再為馮婦之舉;今天朝遠隔天涯,若去赴試,豈不違了聖人‘遠遊’之戒麼?”閨臣道:“姐姐并無弟兄,何不請伯母同去,豈不更覺放心?”亭亭歎道:“妹子也曾想到同去,庶可放心;奈天朝舉目無親,兼且寒家素本淡泊,當日祖父出仕,雖置薄田數畝,此時要賣,不足千金,何能敷衍長途盤費及天朝衣食之用?而且一經賣了,日後回來,又将何以為生?隻好把這妄想歇了。

    ”閨臣道:“隻要伯母肯去,其餘都好商量。

    至長途路費,此時同去,乃妹子母舅之船,無須破費一文。

    若慮到彼衣食,寒家雖然不甚充足,尚有良田數頃,兼且閑房盡可居住。

    況姐姐隻得二人,所用無幾,到了敝處,一切用度,俱在妹子身上,姐姐隻管放心!此地田産也不消變賣,就托親戚照應,将來倘歸故鄉,省得又須置買,如此辦理,庶可兩無牽挂。

    ”亭亭道: “萍水相逢,就蒙姐姐如此慷慨,何以克當!容當禀請母命,定了行止,再會登舟奉謝。

    ”紅紅道:“姐姐:你說你與閨臣妹妹萍水相近,難道妹子又非萍水相逢麼?現在我雖系孑然一身,若論本族,尚有可投之人,此時近在咫尺,無如閨臣妹妹一片熱腸,純是真誠,令人情不可卻,竟難舍之而去。

    今姐姐承他美意,據妹子愚見:且去禀知師母,如果可行,好在姐姐别無牽挂,即可一同起身。

    ” 不由分說,攜了亭亭進内,把這情節告知缁氏。

     原來缁氏自幼飽讀詩書,當日也曾赴過女試,學問雖佳,無奈輪他不上。

    後來生了亭亭,夫妻兩個,加意課讀,一心指望女兒中個才女,好替父母争氣,誰知仍舊無用。

    丈夫因此而亡。

    缁氏每每提起,還是一腔悶氣。

    今聽此言,不覺技癢,如何不喜!當時來到外面,衆人與缁氏行禮。

    缁氏向閨臣拜謝道:“小女深蒙厚愛,日後倘得寸進,莫非小姐成全。

    但老身年雖望六,志切觀光,誠恐限于年歲,格于成例,不獲叨逢其盛,尚望小姐俯念苦衷,設法斡旋,倘與盛典,老身得遂一生未了之願,自當生生世世,永感不忘。

    ”閨臣道:“伯母有此高興,侄女敢不仰體。

    将來報名時,年歲雖可隐瞞,奈伯母鬓多白發,面有皺紋,何能遮掩?”缁氏道:“他們男子,往往嘴上有須,還能冒藉入考,何況我又無須,豈不省了拔須許多痕迹?若愁白發,我有上好烏須藥;至面上皺紋,多擦兩盒引見胰,再用幾匣玉容粉,也能遮掩,這都是趕考的舊套。

    并且那些老童生,每每拄了拐杖還去小考,我又不用拐杖,豈不更覺藏拙?若非貪圖赴試,這樣迢迢遠路,老身又何必前去?倘無門路可想,就是小女此行也隻好中止了。

    ”閨臣聽了,為難半晌道;“将來伯母如赴縣考,或赴郡考,還可弄些手腳敷衍進去,至于部試、殿試,法令森嚴,侄女何敢冒昧應承!”缁氏道:“老身聞得郡考中式,可得‘文學淑女’匾額。

    倘能如此,老身心願已足,那裡還去部試。

    ”閨臣隻得含糊答應:“俟到彼時,自當替伯母謀幹此事。

    ” 缁氏聽了,這才應允同到嶺南。

    亭亭命兩個女童各自收拾回去,将房屋田産及一切什物都托親戚照應。

    天已日暮,林之洋把行李雇人挑了,一齊上船。

    呂氏出來,彼此拜見。

    船上衆人自從吃了清腸稻,腹中并不覺餓;閨臣姊妹隻顧談文,更把此事忘了,亭亭卻足足餓了一日。

    幸虧多九公把米買來,當時收拾晚飯,給他母女吃了。

    閑話間,姊妹五個,複又結拜:序起年齒,仍是紅紅居長,亭亭居次,其餘照舊。

    從此紅紅、亭亭同缁氏一艙居住,閨臣仍同若花、婉如作伴。

    一路順風前進。

    轉眼已交季夏。

     這日,林之洋同閨臣衆姊妹閑談,偶然談到考期。

    若花道:“請問阿父:此去嶺南,再走幾日就可到了?”林之洋笑道:“‘再走幾日’?這句說的倒也容易!寄女真是好大口氣!”紅紅道:“若據叔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