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 第五十三回 論前朝數語分南北 書舊史揮毫貫古今

關燈
旨,難道還須兩三月才能到麼?” 林之洋道:“兩三月也還不夠。

    ”婉如聽了,不黨鼻中哼了一聲道:“若是兩三月不夠,自然還須一年半載了?”林之洋道:“一年也過多,半載倒是不能少的。

     俺們從小蓬萊回來,才走兩月,你們倒想到了?俺細細核算,若遇順風,朝前走去,原不過兩三月程途,奈前面有座門戶山橫在海中,随你會走,也須百日方能繞過,連走帶繞,總得半年。

    這是順風方能這樣,若遇頂風那就多了。

    俺們來來往往,總是這樣。

    難道去年出來繞那門戶山,你們就忘了?”閨臣道:“彼時甥女思親之心甚切,并未留神,今日提起,卻隐隐記得。

    既如此,必須明春方到,我們考試豈不誤了?”林之洋道:“俺聞恩诏準你們補考,明年四月殿試,你們春天趕到,怕他怎麼!”亭亭道:“侄女剛才細看條例,今年八月縣考,十月郡考,明年三月就要部試。

    若補縣考、郡考,必須趕在部試之前;若過部試,何能有濟?據叔叔所說,豈非全無指望麼?”林之洋道:“原來考試有這些花樣,俺怎得知。

    如今隻好無日無夜朝前趕去,倘改考明,那就好了!”閨臣聽了,悶悶不樂,每日在船惟有唉聲歎氣。

     呂氏恐甥女焦愁成病,埋怨丈夫不該說出實情。

    這日,夫妻兩個前來再三安慰。

    呂氏道:“此去雖然遙遠,安知不遇極大順風,一日可行數日路程。

    甥女莫要焦心,你如此孝心,上天自然保護,豈有尋親之人,菩薩反不教你考試!”閨臣道:“甥女去歲起身時,原将考試置之度外,若圖考試,豈肯遠出?但前日費盡唇舌,才把紅紅、亭亭兩位姐姐勸來,他們千山萬水,不辭勞頓,原為的考試,那知忽然遇此掃興之事。

    甥女一經想起,就覺發悶。

    ”林之洋道:“海面路程,那有定準,若遇大順風,一日三千也走,五千也走。

    俺聽你父親說過:數年前有個才子,名叫王勃,因去省親,由水路揚帆,道出鐘陵,忽然得了一陣神風,一日一夜也不知走出若幹路程;趕到彼處,适值重陽,都督大宴滕王閣,王勃做了一篇《滕王閣序》,登時海外轟傳,誰人不知,安知俺們就不遇著神風?如果才女榜上有你姐妹之分,莫講這點路程,就再加兩倍也是不怕。

    ”林之洋夫妻明知不能趕上考期,惟恐閨臣發愁,隻好假意安慰。

     這時順風甚大,隻聽衆水手道:“今日這風,隻朝上刮,不朝下刮,卻也少見。

    ”林之洋走出問道:“為甚這樣?”衆水手道:“你看這船被風吹的就如駕雲一般,比烏雅快馬還急。

    雖然恁快,你再看水面卻無波浪,豈非隻朝上刮、不朝下刮麼?這樣神風,可惜前面這座門戶山攔住去路,任他隻朝上刮,至快也須明春方到嶺南哩。

    ” 又走幾時,來到山腳下。

    林之洋悶坐無聊,走到柁樓。

    正在發悶,忽聽多九公大笑道:“林兄來的恰好,老夫正要奉請,有話談談。

    請教:迎面是何山名?” 林之洋道:“俺當日初次飄洋,曾聞九公說,這大嶺叫門戶山,怎麼今日倒來問俺?”多九公道:“老夫并非故意要問,隻因目下有件奇事。

    當年老夫初到海外,路過此處,曾問老年人:‘此山既名“門戶”,為何橫在海中,并無門戶可通,令人轉彎磨角,繞至數月之久,方才得過?’那老年人道:‘當日大禹開山,曾将此山開出一條水路,舟楫可通,後來就将此山叫作門戶山。

    誰知年深日久,山中這條道路,忽生淤沙,從中塞住,以緻船隻不通,雖有“門戶”之名,竟無可通之路。

    此事相沿已久,不知何時淤斷。

    ’剛才我因船中幾位小姐都要趕到嶺南赴試,不覺尋思道:‘如今道路尚遠,何能趕得上,除非此山把淤沖開,也象當年舟楫可通;從此抄近穿過嶺去,不但他們都可考試,就是我鳳-、小春兩個甥女也可附骥同去。

    ’正在胡思亂想,忽聞濤聲如雷,因向對面一看,那淤斷處竟自有路可通!”林之洋也不等說完,喜的連忙立起,看那山當中,果然波濤滾滾,竟不象當日淤斷光景。

    正在觀看,船已進了山口,就加快馬一般,撺了進去。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古香齋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