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百七十八

關燈
妥為彈壓。

    毋任滋生事端。

    其事平以後。

    應如何設法解散之處。

    着斟酌妥辦。

    慎勿稍留後患。

    其餘沿江各村。

    自相團練。

    均着照所議妥為辦理。

    将此由四百裡傳谕知之。

     ○庚午。

    谕軍機大臣等、有人奏、鹽枭結夥販私。

    持兵拒捕。

    上下江各分頭目。

    下江頭目黃安民。

    即前經正法黃玉林之子。

    其黨羽最繁。

    分布巢湖、洪澤湖、焦山等處。

    而上江之廬鳳颍壽頭目。

    亦與合一等語。

    着李湘棻确加查訪。

    鹽枭頭目。

    是否實系黃安民。

    并是否系黃玉林之子。

    據實具奏。

    将此谕令知之。

     ○又谕、麟慶奏、委員前赴瓜洲撫居民。

    淮揚情形大定一摺。

    覽奏均悉。

    夷船退出瓜洲。

    居民陸續搬回。

    地方安靜。

    着即督同運司但明倫妥為撫輯。

    運庫銀兩。

    已經解還。

    仍當饬屬加意防範。

    勿謂夷船開去。

    斷不再來滋擾。

    緻有疏虞。

    傥夷船全數退出大江。

    着即随時體察。

    将所調防兵。

    一面奏聞。

    一面分别截留裁撤。

    以節糜費。

    官紳士庶。

    如有急公好義。

    踴躍捐輸者。

    該河督開單奏聞。

    朕必破格施恩。

    前次奏請甄叙各員。

    不日吏部奏上。

    即當降旨鼓勵。

    又另片奏、黃水盛漲。

    桃北崔鎮汛楊工。

    上下漫水二處。

    直穿運河。

    沖破遙堤。

    由六塘河下注等語。

    崔鎮汛究系何府何系管轄地面。

    雖據奏稱兩岸并無居民。

    但被刷口門。

    已寬一百餘丈。

    溜走東崖。

    尚未塌定。

    且為驿路所關。

    諸形緊要。

    着麟慶迅即督屬搶護。

    勿令口門刷寬。

    更難措手。

    各廳料物。

    自己齊備敷用。

    辦理迅速。

    方不緻潰決為患。

    着該河督查明漫口實在若幹丈尺。

    繪圖貼說。

    馳遞呈覽。

    以慰朕念。

    至驿路改道。

    應由何處行走。

    訪能迅速無誤。

    着籌畫妥辦。

    不可誤事。

    将此由六百裡谕令知之。

     ○以捐輸馬匹。

    賞蒙古軍台驿站劄蘭章京旺楚克等頂翎有差。

     ○準江西各幫應交餘米。

    分限搭解。

     ○辛未。

    仁宗睿皇帝忌辰。

    遣官祭昌陵。

     ○上詣安佑宮行禮。

     ○谕内閣、着各直省督撫提鎮于所屬水師陸路參将遊擊都司守備内。

    擇其曉暢營伍。

    認真操練。

    人亦體面。

    緩急可靠者。

    無論曾經出兵與否。

    不拘名數。

    秉公酌保數員具奏。

    候朕簡用。

    此項人員。

    豫儲幹城之選。

    必須才能出衆。

    為守兼優。

    方昭核實。

    若無員可保。

    亦不必勉強塞責。

    虛應故事。

    所保各員。

    将來除犯公罪僅處本員外。

    傥涉私罪。

    并将原保之督撫提鎮一并懲處。

     ○谕軍機大臣等、賀長齡奏、遵旨召募土兵。

    勤加訓練一摺。

    據稱現計通省共募得土兵一千七十六名。

    又覓雇素娴技藝之人。

    專司教演等語。

    覽奏均悉。

    所請土兵十名内以五名習火槍。

    即照議辦理。

    惟此項土兵。

    步射既非素習。

    一時恐難有準。

    其請習弓刀之五名。

    着改為練習刀矛。

    俟挑補入伍後。

    再行學習弓箭。

    所需火槍刀矛及衣履等件。

    即由該地方官捐備。

    其每名每月給米三鬥。

    鹽菜五百文。

    及所需火藥鉛丸器具等物。

    準由該撫與藩司捐廉發給。

    所募名數。

    就近移知各營。

    遇有營兵出缺。

    即将土兵與營兵一律考試。

    挑選歸伍。

    仍續行募補。

    以符原額。

    按季申報各上司衙門查核。

    該撫随時督同司道等實力奉行。

    務期一兵得一兵之用。

    毋得有名無實。

    并饬各道于每年巡查營伍之期。

    按名調閱。

    分别賞罰。

    不得虛應故事。

    日久滋弊。

    将此谕令知之。

     ○又谕、奕經奏、帶兵前進。

    移駐常州一摺。

    該将軍将兵勇分隊。

    不動聲色。

    陸續行走。

    移營暗進。

    所見是。

    現在耆英等駐劄江甯。

    辦理羁縻事宜。

    該将軍行抵常州。

    着仍遵前旨。

    聽候耆英等信息。

    相機辦理。

    如該逆反覆無常。

    必須攻剿。

    即帶兵就近應援。

    毋誤事機。

    将此由四百裡谕令知之。

     ○壬申。

    欽差大臣廣州将軍耆英等奏、夷酋口□樸口□鼎喳、先有請臣等出城面訂之約。

    亦知事屬冒險。

    惟該夷惟悍多疑。

    拒絕不往。

    易啟猜疑。

    當訂于十五日直至其三桅兵船。

    該夷酋貌甚恭謹。

    旋于十九日在城外靜海寺行答拜禮。

    複因請入城面訂和約。

    詞甚諄切。

    不得不俯順其請。

    定于二十一日。

    選擇公所委員妥為照料。

    俟入城定議。

    再行錄呈。

    此次酌辦夷務。

    勢出萬難。

    策居最下。

    但計事之利害。

    不顧理之是非。

    福州貿易一節。

    前與會議時。

    曾以既有廈門。

    無庸兼及福州。

    向其争辯。

    茲複委道員鹿澤長再向熟商。

    該夷堅執不從。

    傥不允其所請。

    勢必複來攻奪。

    殘敝之餘。

    防守尤屬不易。

    定海之既得旋失。

    是其前車。

    勢不能遏其所請。

    谕軍機大臣等、耆英等奏、詳陳夷務情形。

    親往夷船妥為招撫一摺。

    覽奏忿懑之至。

    朕惟自恨自愧。

    何緻事機一至于此。

    于萬無可奈之中。

    不能不勉允所請者。

    誠以數百萬民命所關。

    其利害且不止江浙等省。

    故強為遏抑。

    照議辦理。

    惟該夷所請。

    均已允準。

    即當迅速定議。

    全數退出大江。

    不得任其耽延。

    驚擾行旅。

    至此外一切緊要事件。

    必應籌及者。

    均着責成該大臣等一一分晰妥議。

    不厭反覆詳明。

    務須永絕後患。

    該大臣既知善後之難于措手。

    他國之不免生心。

    即應思前顧後。

    豫為籌畫。

    于逸從下策之中。

    力求弭患未然之計。

    傥稍留罅隙。

    日後有所藉口。

    以緻别生枝節。

    辦理掣肘。

    是耆英、伊裡布、自诒伊戚。

    不惟無以對朕。

    更何顔以對天下。

    再咈啷哂亞國夷目則濟勒到後情形若何。

    甚為謹念。

    着一并奏慰。

    将此由六百裡加緊谕令知之。

     ○又谕、程楙采奏、防堵情形一摺。

    逆夷雖已效順。

    難保非甘辭飾詐。

    懈我軍心。

    該撫諄饬将士加倍嚴防。

    并先将江西恇怯之兵。

    撤回歸伍。

    所見甚是。

    現在西梁山江岸被水兵丁。

    已移駐山頭。

    未能暗中設伏。

    東梁山尤為吃重。

    前派遊擊萬興。

    未曆戎行。

    所帶兵丁。

    又多柔弱。

    着即撤回本汛。

    其遊擊嵩山、曾在定海接仗。

    所帶壽春鎮兵五百名。

    現派赴東梁山防守。

    可期得力。

    至該撫現募鄉勇。

    已有一千四百餘名。

    沿江州縣。

    亦各雇有鄉勇。

    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