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辄,惟在任心。
州既聞知,既符從事,制不複聽。
而甯嚴威屬縣,惟令速立。
願出臣表下太常,議之禮典。
”诏曰:“漢宣雲:可與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範甯果如凝之所表者,豈可複宰郡乎!”以此抵罪。
子泰時為天門太守,棄官稱訴。
帝以甯所務惟學,事久不判。
會赦,免。
初,甯嘗患目痛就中書侍郎張湛求方,湛因嘲之曰:“古方,宋陽裡子少得其術,以授魯東門伯,魯東門伯以授左丘明,遂世也上傳。
及漢杜子夏鄭康成、魏高堂隆、晉左太沖,凡此諸賢,并有目疾,得此方雲:用損讀書一,減思慮二,專内視三,簡外觀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
凡六物熬以神火,下以氣簁,蘊于胸中七日,然後納諸方寸。
修之一時,近能數其目睫,遠視尺捶之餘。
長服不已,洞見牆壁之外。
非但明目,乃亦延年。
”既免官,家于丹陽,猶勤經學,終年不辍。
年六十三,卒于家。
初,甯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釋,遂沈思積年,為之集解。
其義精審,為世所重。
既而徐邈複為之注,世亦稱之。
子泰,元熙中,為護軍将軍。
堅字子常。
博學善屬文。
永嘉中,避亂江東,拜佐著作郎、撫軍參軍。
讨蘇峻,賜爵都亭侯。
累遷尚書右丞。
時廷尉奏殿中帳吏邵廣盜官幔三張,合布三十匹,有司正刑棄市。
廣二子,宗年十三,雲年十一,黃幡撾登聞鼓乞恩,辭求自沒為奚官奴,以贖父命。
尚書郎硃暎議以為天下之人父,無子者少,一事遂行,便成永制,懼死罪之刑,于此而弛。
堅亦同暎議。
時議者以廣為鉗徒,二兒沒入,既足以懲,又使百姓知父子道,聖朝有垂恩之仁。
可特聽減廣死罪為五歲刑,宗等付奚官為奴,而不為永制。
堅駁之曰:“自淳樸澆散,刑辟仍作,刑之所以止刑,殺之所以止殺。
雖時有赦過宥罪,議獄緩死,未有行小不忍而輕易典刑也。
且既許宗等,宥廣以死,若複有宗比而不求贖父者,豈得不擯絕人倫,同之禽獸邪!案主者今奏雲,惟特聽宗等而不為永制。
臣以為王者之作,動關盛衰,嚬笑之間,尚慎所加,況于國典,可以徒虧!今之所以宥廣,正以宗等耳。
人之愛父,誰不如宗?今既居然許宗之請,将來訴者,何獨匪民!特聽之意,未見其益;不以為例,交興怨讟。
此為施一恩于今,而開萬怨于後也。
”成帝從之,正廣死刑。
後遷護軍長史,卒官。
子啟,字榮期,雖經學不及堅,而以才義顯于當世。
于時清談之士庾龢、韓伯、袁宏等,并相知友。
為秘書郎,累居顯職,終于黃門侍郎。
父子并有文筆傳于世。
劉惔,字真長,沛國相人也。
祖宏,字終嘏,光祿勳。
宏兄粹,字純嘏,侍中。
宏弟潢,字沖嘏,吏部尚書。
并有名中朝。
時人語曰:“洛中雅雅有三嘏。
”父耽,晉陵太守,亦知名。
惔少清遠,有标奇,與母任氏寓居京口,家貧,織芒屩以為養,雖荜門陋巷,晏如也。
人未之識,惟王導深器之。
後稍知名,論者比之袁羊。
惔喜,還告其母。
其母,聰明婦人也,謂之曰:“此非汝比,勿受之。
”又有方之範汪者。
惔複喜,母又不聽。
及惔年德轉升,論者遂比之荀粲。
尚明帝女廬陵公主。
以惔雅善言理,簡文帝初作相,與王濛并為談客,俱蒙上賓禮。
時孫盛作《易象妙于見形論》,帝使殷浩難之,不能屈。
帝曰:“使真長來,故應有以制之。
”乃命迎惔。
盛素敬服惔,及至,便與抗答,辭甚簡至,盛理遂屈。
一坐撫掌大笑,鹹稱美之。
累遷丹陽尹。
為政清整,門無雜賓。
時百姓頗有訟官長者,諸郡往往有相舉正,惔歎曰:“夫居下讪上,此弊道也。
古之善政,司契而已,豈不以其敦本正源,鎮靜流末乎!君雖不君,下安可以失禮。
若此風不革,百姓将往而不反。
”遂寝而不問。
性簡貴,與王羲之雅相友善。
郗愔有伧奴善知文章,羲之愛之,每稱奴于忄炎。
惔曰:“何如方回邪?”羲之曰:“小人耳,何比郗公!”惔曰:“若不如方回,故常奴耳。
”桓溫嘗問惔:“會稽王談更進邪?”惔曰:“極進,然故第二流耳。
”溫曰:“第一複誰?”惔曰:“故在我輩。
”其高自标置如此。
惔每奇溫才,而知其有不臣之迹。
及溫為荊州,惔言于帝曰:“溫不可使居形勝地,其位号常宜抑之。
”勸帝自鎮上流,而己為軍司,帝不納。
又請自行,複不聽。
及溫伐蜀,時鹹謂未易可制,惟惔以為必克。
或問其故,雲:“以蒱博驗之,其不必得,則不為也。
恐溫終專制朝廷。
”及後竟如其言。
嘗薦吳郡張憑,憑卒為美士,衆以此服其知人。
尤好《老莊》,任自然趣。
疾笃,百姓欲為之祈禱,家人又請祭神,惔曰:“丘之禱久矣。
”年三十六,卒官。
孫綽為之诔雲:“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
”時人以為名言。
後綽嘗詣褚裒,言及惔,流涕曰:“可謂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裒大怒曰:“真長生平何嘗相比數,而卿今日作此面向人邪!”其為名流所敬重如此。
張憑,字長宗。
祖鎮,蒼梧太守。
憑年數歲。
鎮謂其父曰:“我不如汝有佳兒。
”憑曰:“阿翁豈宜以子戲父邪!”及長,有志氣,為鄉闾所稱。
舉孝廉,負其才,自謂必參時彥。
初,欲詣惔,鄉裡及同舉者共笑之。
既至,惔處之下坐,神意不接,憑欲自發而無端。
會王就濛惔清言,有所不通,憑于末坐判之,言旨深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
惔延之上坐,清言彌日,留宿至旦遣之。
憑既還船,須臾,惔遣傳教覓張孝廉船,便召與同載,遂言之于簡文帝。
帝召與語,歎曰:“張憑勃窣為理窟。
”官至吏部郎、禦史中丞。
韓伯,字康伯,颍川長社人也。
母殷氏,高明有行。
家貧窭,伯年數歲,至大寒,母方為作襦,令伯捉熨鬥,而謂之曰:“且著襦,尋當作複衤軍。
”伯曰:“不複須。
”母問其故,對曰:“火在鬥中,而柄尚熱,今既著襦,下亦當暖。
”母甚異之。
及長,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藝。
舅殷浩稱之曰:“康伯能自标置,居然是出群之器。
”颍川庾龢名重一時,少所推服,常稱伯及王坦之曰:“思理倫和,我敬韓康伯;志力強正,吾愧王文度。
自此以還,吾皆百之矣。
” 舉秀才,征佐著作郎,并不就。
簡文帝居籓,引為談客,自司徒左西屬轉撫軍掾、中書郎、散騎常侍、豫章太守,入為侍中。
陳郡周勰為謝安主簿,居喪廢禮,崇尚莊老,脫落名教。
伯領中正,不通勰,議曰:“拜下之敬,猶違衆從禮。
情理之極,不宜以多比為通。
”時人憚焉。
”識者謂伯可謂澄世所不能澄,而裁世所不能裁者矣,與夫容己順衆者,豈得同時而共稱哉! 王坦之又嘗著《公謙論》,袁宏作論以難之。
伯覽而美其辭旨,以為是非既辯,誰與正之,遂作《辯謙》以折中曰: 夫尋理辯疑,必先定其名分所存。
所存既明,則彼我之趣可得而詳也。
夫謙之為義,存乎降己者也。
以高從卑,以賢同鄙,故謙名生焉。
孤寡不谷,人之所惡,而侯王以自稱,降其貴者也。
執禦執射,衆之所賤,而君子以自目,降其賢才也。
與夫山在地中之象,其緻豈殊哉!舍此二者,而更求其義,雖南轅求冥,終莫近也。
夫有所貴,故有降焉;夫有所美,故有謙焉。
譬影響之與形聲,相與而立。
道足者,忘貴賤而一賢愚;體公者,乘理當而均彼我。
降挹之義,于何而生!則謙之為美,固不可以語至足之道,涉乎大方之家矣。
然君子之行己,必尚于至當,而必造乎匿善。
至理在乎無私,而動之于降己者何?誠由未能一觀于能鄙,則貴賤之情立;非忘懷于彼我,則私己之累存。
當其所貴在我則矜,值其所賢能之則伐。
處貴非矜,而矜己者常有其貴;言善非伐,而伐善者驟稱其能。
是以知矜貴之傷德者,故宅心于卑素;悟驟稱之虧理者,故情存于不言。
情存于不言,則善斯匿矣;宅心于卑素,則貴斯降矣。
夫所況君子之流,苟理有未盡,情有未夷,存我之理未冥于内,豈不同心于降挹洗之所滞哉!體有而拟無者,聖人之德;有累而存理者,君子之情。
雖所滞不同,其于遣情之累緣有弊而用,降己之道由私我而存,一也。
故懲忿窒欲,著于《損》象;卑以自牧,實系《謙》爻。
皆所以存其所不足,拂其所有餘者也。
王生之談,以至理無謙,近得之矣。
雲人有争心,善不可收,假後物之迹,以逃動者之患,以語聖賢則可,施之于下斯者,豈惟逃患于外。
亦所以洗心于内也。
轉丹陽尹、吏部尚書、領軍将軍。
既疾病,占候者雲:“不宜此官。
”朝廷改授太常,未拜,卒,時年四十九,即贈太常。
子璯,官至衡陽太守。
史臣曰:王湛門資台铉,地處膏腴,識表鄰機,才惟王佐。
葉宣尼之遠契,玩道韋編;遵伯陽之幽旨,含虛牝谷。
所謂天質不雕,合于大樸者也。
安期英姿挺秀,籍甚一時,朝野挹其風流,人倫推其表燭。
雖崇勳懋績有阙于旂常,素德清規足傳于汗簡矣。
懷祖鑒局夷遠,沖衿玉粹。
坦之牆宇疑曠,逸操金貞。
騰諷庾之良箋,情嗤語怪;演《廢莊》之宏論,道煥崇儒。
或寄重文昌,允釐于衮職;或任華綸閣,密勿于王言。
鹹能克著徽音,保其榮秩,美矣!國寶檢行無聞,坐升彼相,混暗識于心鏡,開險路于情田。
于時疆埸多虞,憲章罕備,天子居綴旒之連,人臣微覆餗之憂。
于是竊勢擁權,黩明王之彜典;窮奢縱侈,假兇豎之餘威。
繡桷雕楹,陵跨于宸極;麗珍冶質,充牣于帷房。
亦猶犬彘腴肥,不知禍之将及。
告盡私室,固其宜哉!荀景猷履孝居忠,無慚往烈。
範玄平陳謀獻策,有會時機。
崧則思業該通,緝遺經于已紊。
汪則風飚直亮,抗高節于将颠,揚榷而言,俱為雅士。
劉韓俊爽,标置轶群,勝氣籠霄,飛談卷霧,并蘭芬菊耀,無絕于終古矣。
贊曰:處沖純懿,是稱奇器。
養素虛庭,同塵下位。
雅道雖屈,高風不墜。
猗欤後胤,世傳清德。
帝室馳芬,士林揚則。
國寶庸暗,托意驕奢。
既豐其屋,終蔀其家。
荀範令望,金聲遠暢。
劉韓秀士,珠談間起。
異術同華,葳蕤青史。
州既聞知,既符從事,制不複聽。
而甯嚴威屬縣,惟令速立。
願出臣表下太常,議之禮典。
”诏曰:“漢宣雲:可與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範甯果如凝之所表者,豈可複宰郡乎!”以此抵罪。
子泰時為天門太守,棄官稱訴。
帝以甯所務惟學,事久不判。
會赦,免。
初,甯嘗患目痛就中書侍郎張湛求方,湛因嘲之曰:“古方,宋陽裡子少得其術,以授魯東門伯,魯東門伯以授左丘明,遂世也上傳。
及漢杜子夏鄭康成、魏高堂隆、晉左太沖,凡此諸賢,并有目疾,得此方雲:用損讀書一,減思慮二,專内視三,簡外觀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
凡六物熬以神火,下以氣簁,蘊于胸中七日,然後納諸方寸。
修之一時,近能數其目睫,遠視尺捶之餘。
長服不已,洞見牆壁之外。
非但明目,乃亦延年。
”既免官,家于丹陽,猶勤經學,終年不辍。
年六十三,卒于家。
初,甯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釋,遂沈思積年,為之集解。
其義精審,為世所重。
既而徐邈複為之注,世亦稱之。
子泰,元熙中,為護軍将軍。
堅字子常。
博學善屬文。
永嘉中,避亂江東,拜佐著作郎、撫軍參軍。
讨蘇峻,賜爵都亭侯。
累遷尚書右丞。
時廷尉奏殿中帳吏邵廣盜官幔三張,合布三十匹,有司正刑棄市。
廣二子,宗年十三,雲年十一,黃幡撾登聞鼓乞恩,辭求自沒為奚官奴,以贖父命。
尚書郎硃暎議以為天下之人父,無子者少,一事遂行,便成永制,懼死罪之刑,于此而弛。
堅亦同暎議。
時議者以廣為鉗徒,二兒沒入,既足以懲,又使百姓知父子道,聖朝有垂恩之仁。
可特聽減廣死罪為五歲刑,宗等付奚官為奴,而不為永制。
堅駁之曰:“自淳樸澆散,刑辟仍作,刑之所以止刑,殺之所以止殺。
雖時有赦過宥罪,議獄緩死,未有行小不忍而輕易典刑也。
且既許宗等,宥廣以死,若複有宗比而不求贖父者,豈得不擯絕人倫,同之禽獸邪!案主者今奏雲,惟特聽宗等而不為永制。
臣以為王者之作,動關盛衰,嚬笑之間,尚慎所加,況于國典,可以徒虧!今之所以宥廣,正以宗等耳。
人之愛父,誰不如宗?今既居然許宗之請,将來訴者,何獨匪民!特聽之意,未見其益;不以為例,交興怨讟。
此為施一恩于今,而開萬怨于後也。
”成帝從之,正廣死刑。
後遷護軍長史,卒官。
子啟,字榮期,雖經學不及堅,而以才義顯于當世。
于時清談之士庾龢、韓伯、袁宏等,并相知友。
為秘書郎,累居顯職,終于黃門侍郎。
父子并有文筆傳于世。
劉惔,字真長,沛國相人也。
祖宏,字終嘏,光祿勳。
宏兄粹,字純嘏,侍中。
宏弟潢,字沖嘏,吏部尚書。
并有名中朝。
時人語曰:“洛中雅雅有三嘏。
”父耽,晉陵太守,亦知名。
惔少清遠,有标奇,與母任氏寓居京口,家貧,織芒屩以為養,雖荜門陋巷,晏如也。
人未之識,惟王導深器之。
後稍知名,論者比之袁羊。
惔喜,還告其母。
其母,聰明婦人也,謂之曰:“此非汝比,勿受之。
”又有方之範汪者。
惔複喜,母又不聽。
及惔年德轉升,論者遂比之荀粲。
尚明帝女廬陵公主。
以惔雅善言理,簡文帝初作相,與王濛并為談客,俱蒙上賓禮。
時孫盛作《易象妙于見形論》,帝使殷浩難之,不能屈。
帝曰:“使真長來,故應有以制之。
”乃命迎惔。
盛素敬服惔,及至,便與抗答,辭甚簡至,盛理遂屈。
一坐撫掌大笑,鹹稱美之。
累遷丹陽尹。
為政清整,門無雜賓。
時百姓頗有訟官長者,諸郡往往有相舉正,惔歎曰:“夫居下讪上,此弊道也。
古之善政,司契而已,豈不以其敦本正源,鎮靜流末乎!君雖不君,下安可以失禮。
若此風不革,百姓将往而不反。
”遂寝而不問。
性簡貴,與王羲之雅相友善。
郗愔有伧奴善知文章,羲之愛之,每稱奴于忄炎。
惔曰:“何如方回邪?”羲之曰:“小人耳,何比郗公!”惔曰:“若不如方回,故常奴耳。
”桓溫嘗問惔:“會稽王談更進邪?”惔曰:“極進,然故第二流耳。
”溫曰:“第一複誰?”惔曰:“故在我輩。
”其高自标置如此。
惔每奇溫才,而知其有不臣之迹。
及溫為荊州,惔言于帝曰:“溫不可使居形勝地,其位号常宜抑之。
”勸帝自鎮上流,而己為軍司,帝不納。
又請自行,複不聽。
及溫伐蜀,時鹹謂未易可制,惟惔以為必克。
或問其故,雲:“以蒱博驗之,其不必得,則不為也。
恐溫終專制朝廷。
”及後竟如其言。
嘗薦吳郡張憑,憑卒為美士,衆以此服其知人。
尤好《老莊》,任自然趣。
疾笃,百姓欲為之祈禱,家人又請祭神,惔曰:“丘之禱久矣。
”年三十六,卒官。
孫綽為之诔雲:“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
”時人以為名言。
後綽嘗詣褚裒,言及惔,流涕曰:“可謂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裒大怒曰:“真長生平何嘗相比數,而卿今日作此面向人邪!”其為名流所敬重如此。
張憑,字長宗。
祖鎮,蒼梧太守。
憑年數歲。
鎮謂其父曰:“我不如汝有佳兒。
”憑曰:“阿翁豈宜以子戲父邪!”及長,有志氣,為鄉闾所稱。
舉孝廉,負其才,自謂必參時彥。
初,欲詣惔,鄉裡及同舉者共笑之。
既至,惔處之下坐,神意不接,憑欲自發而無端。
會王就濛惔清言,有所不通,憑于末坐判之,言旨深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
惔延之上坐,清言彌日,留宿至旦遣之。
憑既還船,須臾,惔遣傳教覓張孝廉船,便召與同載,遂言之于簡文帝。
帝召與語,歎曰:“張憑勃窣為理窟。
”官至吏部郎、禦史中丞。
韓伯,字康伯,颍川長社人也。
母殷氏,高明有行。
家貧窭,伯年數歲,至大寒,母方為作襦,令伯捉熨鬥,而謂之曰:“且著襦,尋當作複衤軍。
”伯曰:“不複須。
”母問其故,對曰:“火在鬥中,而柄尚熱,今既著襦,下亦當暖。
”母甚異之。
及長,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藝。
舅殷浩稱之曰:“康伯能自标置,居然是出群之器。
”颍川庾龢名重一時,少所推服,常稱伯及王坦之曰:“思理倫和,我敬韓康伯;志力強正,吾愧王文度。
自此以還,吾皆百之矣。
” 舉秀才,征佐著作郎,并不就。
簡文帝居籓,引為談客,自司徒左西屬轉撫軍掾、中書郎、散騎常侍、豫章太守,入為侍中。
陳郡周勰為謝安主簿,居喪廢禮,崇尚莊老,脫落名教。
伯領中正,不通勰,議曰:“拜下之敬,猶違衆從禮。
情理之極,不宜以多比為通。
”時人憚焉。
”識者謂伯可謂澄世所不能澄,而裁世所不能裁者矣,與夫容己順衆者,豈得同時而共稱哉! 王坦之又嘗著《公謙論》,袁宏作論以難之。
伯覽而美其辭旨,以為是非既辯,誰與正之,遂作《辯謙》以折中曰: 夫尋理辯疑,必先定其名分所存。
所存既明,則彼我之趣可得而詳也。
夫謙之為義,存乎降己者也。
以高從卑,以賢同鄙,故謙名生焉。
孤寡不谷,人之所惡,而侯王以自稱,降其貴者也。
執禦執射,衆之所賤,而君子以自目,降其賢才也。
與夫山在地中之象,其緻豈殊哉!舍此二者,而更求其義,雖南轅求冥,終莫近也。
夫有所貴,故有降焉;夫有所美,故有謙焉。
譬影響之與形聲,相與而立。
道足者,忘貴賤而一賢愚;體公者,乘理當而均彼我。
降挹之義,于何而生!則謙之為美,固不可以語至足之道,涉乎大方之家矣。
然君子之行己,必尚于至當,而必造乎匿善。
至理在乎無私,而動之于降己者何?誠由未能一觀于能鄙,則貴賤之情立;非忘懷于彼我,則私己之累存。
當其所貴在我則矜,值其所賢能之則伐。
處貴非矜,而矜己者常有其貴;言善非伐,而伐善者驟稱其能。
是以知矜貴之傷德者,故宅心于卑素;悟驟稱之虧理者,故情存于不言。
情存于不言,則善斯匿矣;宅心于卑素,則貴斯降矣。
夫所況君子之流,苟理有未盡,情有未夷,存我之理未冥于内,豈不同心于降挹洗之所滞哉!體有而拟無者,聖人之德;有累而存理者,君子之情。
雖所滞不同,其于遣情之累緣有弊而用,降己之道由私我而存,一也。
故懲忿窒欲,著于《損》象;卑以自牧,實系《謙》爻。
皆所以存其所不足,拂其所有餘者也。
王生之談,以至理無謙,近得之矣。
雲人有争心,善不可收,假後物之迹,以逃動者之患,以語聖賢則可,施之于下斯者,豈惟逃患于外。
亦所以洗心于内也。
轉丹陽尹、吏部尚書、領軍将軍。
既疾病,占候者雲:“不宜此官。
”朝廷改授太常,未拜,卒,時年四十九,即贈太常。
子璯,官至衡陽太守。
史臣曰:王湛門資台铉,地處膏腴,識表鄰機,才惟王佐。
葉宣尼之遠契,玩道韋編;遵伯陽之幽旨,含虛牝谷。
所謂天質不雕,合于大樸者也。
安期英姿挺秀,籍甚一時,朝野挹其風流,人倫推其表燭。
雖崇勳懋績有阙于旂常,素德清規足傳于汗簡矣。
懷祖鑒局夷遠,沖衿玉粹。
坦之牆宇疑曠,逸操金貞。
騰諷庾之良箋,情嗤語怪;演《廢莊》之宏論,道煥崇儒。
或寄重文昌,允釐于衮職;或任華綸閣,密勿于王言。
鹹能克著徽音,保其榮秩,美矣!國寶檢行無聞,坐升彼相,混暗識于心鏡,開險路于情田。
于時疆埸多虞,憲章罕備,天子居綴旒之連,人臣微覆餗之憂。
于是竊勢擁權,黩明王之彜典;窮奢縱侈,假兇豎之餘威。
繡桷雕楹,陵跨于宸極;麗珍冶質,充牣于帷房。
亦猶犬彘腴肥,不知禍之将及。
告盡私室,固其宜哉!荀景猷履孝居忠,無慚往烈。
範玄平陳謀獻策,有會時機。
崧則思業該通,緝遺經于已紊。
汪則風飚直亮,抗高節于将颠,揚榷而言,俱為雅士。
劉韓俊爽,标置轶群,勝氣籠霄,飛談卷霧,并蘭芬菊耀,無絕于終古矣。
贊曰:處沖純懿,是稱奇器。
養素虛庭,同塵下位。
雅道雖屈,高風不墜。
猗欤後胤,世傳清德。
帝室馳芬,士林揚則。
國寶庸暗,托意驕奢。
既豐其屋,終蔀其家。
荀範令望,金聲遠暢。
劉韓秀士,珠談間起。
異術同華,葳蕤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