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羊角哀舍命全交
關燈
小
中
大
,燭滅複明。
角哀視之,見一人于燈影中,或進或退,隐隐有哭聲。
角哀叱曰:“何人也?辄敢夤夜而人!”其人不言。
角哀起而視之,乃伯桃也。
角哀大驚問曰:“兄陰靈不遠,今來見弟,必有事故。
”相桃曰:“感賢弟記憶,初登仕路,奏請葬吾,更贈重爵,并棺椁衣衾之美,凡事十全。
但墳地與荊轲墓相連近,此人在世時,為刺秦王不中被戮,高漸離以其屍葬于此處。
神極威猛。
每夜仗劍來罵吾曰:‘汝是凍死餓殺之人,安敢建墳居吾上肩,奪吾風水?若不遷移他處,吾發墓取屍,擲之野外!’有此危難,特告賢弟。
望改葬于他處,以免此禍。
”角哀再欲問之,風起忽然不見。
角哀在享堂中,一夢一覺,盡記其事。
天明,再喚鄉老,問:“此處有墳相近否?”鄉老曰:“松陰中有荊轲墓,墓前有廟。
”角哀曰:“此人昔刺秦王,不中被殺,緣何有墳于此?”鄉老曰:“高漸離乃此間人,知荊轲被害,棄屍野外,乃盜其屍,葬于此地。
每每顯靈。
士人建廟于此,四時享祭,以求福利。
”角哀聞言,透信夢中之事。
引從者徑奔荊轲廟,指其神而罵曰:“汝乃燕邦一匹夫,受燕太子毒養,名姬重寶,盡汝受用。
不思良策以副重托,人秦行事,喪身誤國。
卻來此處驚惑鄉民,而求祭把!吾兄左伯桃,當代名懦,仁義廉潔之士,汝安敢逼之?再如此,吾當毀其廟,而發其冢,永絕汝之根本!”罵訖,卻來伯桃墓前祝曰:“如荊轲今夜再來,兄當報我。
”歸到享堂,是夜秉燭以持。
果見伯桃哽咽而來,告曰:“感賢弟如此,親荊轲從人極多,旨土人所獻。
賢弟可柬草為人,以彩為衣,手執器械,焚于墓前。
吾得其助,使荊轲不能侵害。
”言罷不見。
角哀連夜使人束草為人,以彩為衣,各執刀槍器械,建數十于墓側,以火焚之。
祝曰:“如其無事,亦望回報。
” 歸到享堂,是夜聞風雨之聲,如人戰敵。
角哀出戶觀之,見伯桃奔走而來,言曰:“弟所焚之人,不得其用。
荊轲又有高漸離相助,不久吾屍必出墓矣。
望賢弟早與遷移他處殡葬,兔受此禍。
”角哀曰:“此人安敢如此欺淩吾兄!弟當力助以戰之。
伯桃曰:“弟,陽人也,我皆陰鬼:陽人雖有勇烈,塵世相隔,焉能戰陰鬼也?雖莖草之人,但能助喊,不能退此強魂。
”角哀曰:“兄且去,弟來日自有區處。
次日,角哀再到荊轲廟中大罵,打毀神像。
方欲取火焚廟,隻見鄉老數人,再四哀求曰:“此乃一村香火,若觸犯之,恐賂禍于百姓。
”須輿之間,土人聚集,都來求告。
角哀拗他不過,隻得罷久 回到享堂,修一道表章,上謝楚王,言:“昔日伯并糧與臣,因此得活,以遇聖主。
重蒙厚爵,乎生足矣,容臣後世盡心圖報。
”詞意甚切。
表付從人,然後到伯桃墓側,大哭一場。
與從者曰:“吾兄被荊轲強魂所逼,去往無門,吾所不忍。
欲焚廟掘墳,又恐拂土人之意。
甯死為泉下之鬼,力助吾兄,戰此強魂。
汝等可将吾屍葬于此墓上右,生死共處,以報吾兄并糧之義。
回奏楚君,萬乞聽納臣言,永保山河社稷。
”言訖,掣取佩劍,自則而死。
從者急救不及,速具衣棺殡殓,理于伯桃墓側。
是夜二更,風雨大作,雷電交加,喊殺之聲,聞數十裡。
清曉視之,荊轲墓上,震烈如發,白骨散于墓前。
墓邊松相,和根拔起。
廟中忽然起火,燒做自地。
鄉老大驚,都往羊、左二墓前,焚香展拜。
從者回楚國,将此事上奏元王。
元王感其義重,差官往墓前建廟,加封上大夫,赦賜廟額曰“忠義之詞”,就立碑以記其事,至今香火不斷。
荊轲之靈,自此絕矣。
土人四時祭把,所禱甚靈。
有古詩雲: 古來仁義包天地,隻在人心方寸間。
二士廟前秋日淨,英魂常伴月光寒。
角哀視之,見一人于燈影中,或進或退,隐隐有哭聲。
角哀叱曰:“何人也?辄敢夤夜而人!”其人不言。
角哀起而視之,乃伯桃也。
角哀大驚問曰:“兄陰靈不遠,今來見弟,必有事故。
”相桃曰:“感賢弟記憶,初登仕路,奏請葬吾,更贈重爵,并棺椁衣衾之美,凡事十全。
但墳地與荊轲墓相連近,此人在世時,為刺秦王不中被戮,高漸離以其屍葬于此處。
神極威猛。
每夜仗劍來罵吾曰:‘汝是凍死餓殺之人,安敢建墳居吾上肩,奪吾風水?若不遷移他處,吾發墓取屍,擲之野外!’有此危難,特告賢弟。
望改葬于他處,以免此禍。
”角哀再欲問之,風起忽然不見。
角哀在享堂中,一夢一覺,盡記其事。
天明,再喚鄉老,問:“此處有墳相近否?”鄉老曰:“松陰中有荊轲墓,墓前有廟。
”角哀曰:“此人昔刺秦王,不中被殺,緣何有墳于此?”鄉老曰:“高漸離乃此間人,知荊轲被害,棄屍野外,乃盜其屍,葬于此地。
每每顯靈。
士人建廟于此,四時享祭,以求福利。
”角哀聞言,透信夢中之事。
引從者徑奔荊轲廟,指其神而罵曰:“汝乃燕邦一匹夫,受燕太子毒養,名姬重寶,盡汝受用。
不思良策以副重托,人秦行事,喪身誤國。
卻來此處驚惑鄉民,而求祭把!吾兄左伯桃,當代名懦,仁義廉潔之士,汝安敢逼之?再如此,吾當毀其廟,而發其冢,永絕汝之根本!”罵訖,卻來伯桃墓前祝曰:“如荊轲今夜再來,兄當報我。
”歸到享堂,是夜秉燭以持。
果見伯桃哽咽而來,告曰:“感賢弟如此,親荊轲從人極多,旨土人所獻。
賢弟可柬草為人,以彩為衣,手執器械,焚于墓前。
吾得其助,使荊轲不能侵害。
”言罷不見。
角哀連夜使人束草為人,以彩為衣,各執刀槍器械,建數十于墓側,以火焚之。
祝曰:“如其無事,亦望回報。
” 歸到享堂,是夜聞風雨之聲,如人戰敵。
角哀出戶觀之,見伯桃奔走而來,言曰:“弟所焚之人,不得其用。
荊轲又有高漸離相助,不久吾屍必出墓矣。
望賢弟早與遷移他處殡葬,兔受此禍。
”角哀曰:“此人安敢如此欺淩吾兄!弟當力助以戰之。
伯桃曰:“弟,陽人也,我皆陰鬼:陽人雖有勇烈,塵世相隔,焉能戰陰鬼也?雖莖草之人,但能助喊,不能退此強魂。
”角哀曰:“兄且去,弟來日自有區處。
次日,角哀再到荊轲廟中大罵,打毀神像。
方欲取火焚廟,隻見鄉老數人,再四哀求曰:“此乃一村香火,若觸犯之,恐賂禍于百姓。
”須輿之間,土人聚集,都來求告。
角哀拗他不過,隻得罷久 回到享堂,修一道表章,上謝楚王,言:“昔日伯并糧與臣,因此得活,以遇聖主。
重蒙厚爵,乎生足矣,容臣後世盡心圖報。
”詞意甚切。
表付從人,然後到伯桃墓側,大哭一場。
與從者曰:“吾兄被荊轲強魂所逼,去往無門,吾所不忍。
欲焚廟掘墳,又恐拂土人之意。
甯死為泉下之鬼,力助吾兄,戰此強魂。
汝等可将吾屍葬于此墓上右,生死共處,以報吾兄并糧之義。
回奏楚君,萬乞聽納臣言,永保山河社稷。
”言訖,掣取佩劍,自則而死。
從者急救不及,速具衣棺殡殓,理于伯桃墓側。
是夜二更,風雨大作,雷電交加,喊殺之聲,聞數十裡。
清曉視之,荊轲墓上,震烈如發,白骨散于墓前。
墓邊松相,和根拔起。
廟中忽然起火,燒做自地。
鄉老大驚,都往羊、左二墓前,焚香展拜。
從者回楚國,将此事上奏元王。
元王感其義重,差官往墓前建廟,加封上大夫,赦賜廟額曰“忠義之詞”,就立碑以記其事,至今香火不斷。
荊轲之靈,自此絕矣。
土人四時祭把,所禱甚靈。
有古詩雲: 古來仁義包天地,隻在人心方寸間。
二士廟前秋日淨,英魂常伴月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