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杳傳

關燈
此典出自楊元鳳所寫的《置郡事》。

    元鳳是魏朝人,此書還記載了這樣的賦說:三重五品,商溪揆裡。

    ”任窻當即找楊元鳳的書查對,與劉杳講的一字不差。

    王僧孺受命撰寫家譜,問劉杳的血緣關系。

    劉杳說:“桓譚在《新論》中說:‘太史《三代世表》旁系都有記載,都仿效周譜。

    ’以此類推,當發源于周代。

    ”王僧孺感歎地說:“真是前所未聞。

    ”周舍又問劉杳:“尚書官穿紫衣,戴橐帽,相傳稱‘挈囊’,究竟典出何處呢?”劉杳說:“《張安世傳》說:‘手持橐握筆,侍奉孝武帝幾十年。

    ’韋昭、張晏注釋說:‘橐,囊也。

    近臣持筆,以備顧問。

    ’”範岫撰寫《字書音訓》,也求教劉杳。

    他博聞強記,像這樣的例子很多。

     不久皇帝又讓他幫助周舍撰寫國史。

    出任臨津縣令,政績很好,任期滿後,臨津縣三百多人到朝請求他留任,皇帝下诏同意了百姓的請求。

    劉杳因病請求離職,回京後任雲麾晉安王府參軍。

    詹事徐勉推舉劉杳和顧協等五人進華林院撰寫《遍略》,該書完成後,以原任職官兼任廷尉正,又因腳疾解職。

    因此有閑暇著《林庭賦》。

    王僧孺看了後贊歎地說:“沈約的《郊居》以後,便沒有這樣好的作品。

    ”普通元年(520),又任建康縣令,提升為尚書駕部郎,幾個月後改任署儀曹郎,仆射徐勉将台閣文議交由劉杳負責。

    出任餘姚縣令,在任期間清正廉潔,有人給他送禮,全都沒有接受,湘東王對他大加稱贊和褒獎。

    回京後任宣惠湘東王記室參軍,母親去世後去職離任。

    服喪期滿,恢複王府記室官位,兼任東宮通事舍人。

    大通元年(527),提升為步兵校尉,仍兼任東宮通事舍人。

    昭明太子對劉杳說:“酒不是你所喜歡的,但任酒廚之官,完全是為了不愧古人。

    ”不久有诏令讓他代替裴子野負責著作郎的事務。

    昭明太子死後,新立太子,按舊例原東宮人員都要離職調任,皇帝下诏特留劉杳仍在太子一宮任職。

    繼續注釋昭明太子的《徂歸賦》,人稱他知識廣博。

    仆射何敬容奏請劉杳轉任王府咨議,高祖說:“劉杳必須先經過中書。

    ”于是任命他為中書侍郎,不久任平西湘東王咨議參軍,仍然兼任東宮通事舍人和著作郎。

    提升為尚書左丞。

    大同二年(536),死在官任上,年齡五十歲。

     劉杳為人清廉儉樸,沒有過多的嗜欲。

    生一性一不自暴自棄,不評論别人的長短是非,看了佛家的經典後,時常做善事,忍讓克己。

    天監十七年(518),自從為母親守孝,便長期不食葷腥,專吃素菜。

    臨死時,遺言用僧服裝殓,用敞車運載,還鄉安葬,随便選擇一片墓地,隻需安放下棺材就夠了,不要設靈台祭筵。

    其子按他的遺願辦理了喪事。

     劉杳從小到大,著作很多。

    撰寫《要雅》五卷,《楚辭草木疏》一卷,《高士傳》二卷,《東宮新舊記》三十卷,《古今四部書目》五卷,都流傳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