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野傳

關燈
宋史》未完成部分,沒有寫完便去世了,裴子野總是想繼續完成先人未完成的事業。

    到齊朝永明末年,沈約所撰寫的《宋書》已流傳開來,裴子野便将這段曆史删節寫成《宋略》二十卷,叙述史事,評論是非,見解獨到,合乎時事,沈約見了後感歎地說:“我的書不如裴子野寫的好。

    ”蘭陵人蕭琛、北地人傅昭、汝南人周舍都很器重欣賞他。

    至此,經吏部尚書徐勉向高祖推薦,任裴子野為著作郎,負責撰修國史和起居注。

    不久兼任中書通事舍人,後又授通直正員郎職,仍保留中書通事舍人、著作郎等職。

    又下诏讓他負責中書诏诰。

    當時西北塞外白題和滑國兩國派遣使者從岷山道向梁朝進貢。

    這兩個國家過去一直都與中原沒有貢納關系,人們不知道它們的來曆。

    裴子野說:“漢朝時颍一陰一侯斬胡國白題将領一人,服虔注釋說:‘白題,胡國的名稱。

    ’又漢朝定遠侯攻擊胡虜,八滑附從他,白題、滑國就是它們的後代。

    ”當時人們都佩服他見識廣博。

    皇帝下诏讓他撰修《方國使圖》,廣泛叙述當時懷柔政策使鄰國來朝的盛況,自王畿以外到海疆,共二十個國家。

     裴子野同沛國人劉顯、南一陽一人劉之遴、陳郡人殷芸、陳留人阮孝緒、吳郡顧協、京兆人韋棱等,都博覽群書,相互尊重推崇,很友好,劉顯特别推崇器重裴子野。

    當時吳平侯蕭劢、範一陽一人張缵,每次讨論争議有關典籍,都要請裴子野來判定誰是誰非。

    普通七年(526),梁朝軍隊北伐,皇帝诏令裴子野寫檄文告知魏國,裴子野接到诏令後很快就将檄文寫好了,高祖認為這件事情很重要,召集尚書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鴻胪卿劉之遴、中書侍郎朱異,在壽光殿看裴子野所寫的檄文,大家都很贊賞佩服。

    高祖看着裴子野說:“你的樣子雖然瘦弱,你的文章卻很豪壯。

    ”不久又诏令他給魏國丞相元叉寫封信,當天夜晚接旨,裴子野以為等到第二天才上奏,晚上便沒有寫,到五更時分,诏令催促他早飯前火速上奏,裴子野從容起一床一開始寫作,天剛亮時便寫好。

    奏上後,高祖特别欣賞。

    自此之後凡有符令檄文,都讓裴子野起草。

    裴子野寫文章一精一練且快,不喜歡華麗的詞藻,寫作方式多效法古人,與當時的文體很不相同,當時有些人曾因此诋毀斥責他,但到後來都對他很恭敬尊重。

    有人問他為什麼寫文章這麼快,裴子野回答說:“别人寫文章都是通過手寫成的,而我則用心來寫成,雖然有的看得見,有的看不見,但是修改文章與抄定則是相同的。

    ”不久改任中書侍郎,仍保留原任各職。

    大通元年(527),改任鴻胪卿,不久又任步兵校尉。

    裴子野在官府十餘年,恬淡沉默自重,沒有求請進谒,外婆及表親家貧困,所得俸祿薪水都分散接濟他們。

    沒有房屋,借公家的兩畝土地,蓋起幾間茅草屋。

    妻子兒女過着饑寒交迫的生活,以教育子女為根本,兒子、侄兒對他敬畏不已,像對待嚴厲的父親一樣。

    晚年深信佛教,遵守教規戒律,終身隻吃粗茶飯和蔬菜。

    中大通二年(530),在任期内去世,終年六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