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諸戎傳

關燈
西北諸戎傳序 西北諸戎,漢代張骞開通西域,甘英竟至于到了西海,有的派遣侍子入朝陪侍天子,有的進貢,當時雖窮兵黩武,僅能戰勝,比起前代,差得遠了。

    魏時三方鼎立,每日戰争不止,晉國平吳以後,稍得安甯,隻是設立戊己校尉掌管西域之屯田,各國也沒有歸順。

    接下去中原戰亂,胡人接連而起,西域與江東隔斷,互相不派傳譯之使者。

    呂光之涉足龜茲,也正如以彎夷伐蠻夷,并非中國之胸懷。

    從此各國互相兼并,勝負強弱,難以詳載。

    明珠翠羽各種寶貝盡避充斥後宮,蒲梢龍文種種名馬很少納于外國。

    有梁立國之後,遵奉其曆法年号。

    前來朝拜者,則有仇池、宕昌、高昌、鄧至、河南、龜茲、于阗、滑諸國。

    今摘錄其風土人情,以作《西北戎傳》。

     河南國 河南王,其先祖出自鮮卑慕容氏。

    當初,慕容奕洛幹有二子,庶出長子曰吐谷渾,嫡子曰蝅。

    洛幹卒,蝅繼位,吐谷渾避之而西遷。

    蝅追趕挽留之,然而牛馬均已西奔,不肯回遷,于是便西上隴地,穿越桴罕,出涼州西南,到了赤水便定居下來。

    其地在張掖之南,隴西之西,在黃河之南,于是以之為号。

    其國界東至疊川,西鄰于阗,北接高昌,東北通秦嶺,方圓千餘裡,大抵是古之流沙地。

    缺少草木和水窪地,四季常有冰雪,隻有六、七月多降冰雹。

    如果晴天則風卷沙礫,常遮蔽天日。

    其地有麥無谷。

    有青海,方圓數百裡,放牧一牝一馬于湖邊,則生馬駒,當地人稱之龍種,所以其國多良馬。

    有屋宇,雜有百子帳,即穹廬。

    穿小袖袍,小口褲,大頭長裙帽。

    女子披發為辮。

     此後吐谷渾之孫吐延,頗知文字書籍,自思曾祖奕洛幹初封為昌黎公,我大概是公孫之子,按禮應以祖父之字為國姓,于是便姓了吐谷渾,并以之為國号。

    到了其後代孫阿豺,開始接受中國官爵。

    其弟之子慕延,在宋元嘉末又自号河南王。

    慕延死,從弟拾寅繼立,于是使用文字,修造城池,建築宮殿,其年輕為王者均建宅。

    國中有佛法。

    拾寅死,子度易侯立。

    易侯死,子休留代繼立。

    齊永明年間,以休留代為使持節、都督西秦河沙三州、鎮西将軍、護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

     梁興,晉升休留代為征西将軍。

    代死,子伏連籌承襲爵位。

    天監十三年(514),派使者獻金裝與腦鐘二口,又上表于益州建九層佛寺,诏許之。

    十五年(516),又派使者獻赤舞龍駒及土産。

    其使者有時一年來二三次,有時兩年來一次。

    其地與益州相鄰,常互通商賈,民羨慕其地利,多有前往附之者,教其人學文字,為他們作翻譯,漸漸地當地人變得兇悍狡黠了。

    普通元年(520),又進獻土産。

    籌死,子呵羅真立。

    大通三年(529),诏任為甯西将軍、護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

    真死,子佛輔承襲爵位,其世子又派使者獻白龍駒于皇太子。

     高昌國 高昌國,阚氏為國主,後來為河西王沮渠茂虔之弟無諱攻破,其王阚爽逃奔芮芮。

    無諱據其國土稱王,一世而亡。

    國人又立麴氏為王,名嘉,元魏授之車騎将軍、司空公、都督秦州諸軍事、秦州刺史、金城郡開國公。

    在位二十四年而卒,谥曰昭武王。

    子子堅,以使持節、骠騎大将軍、散騎常侍、都諸瓜州諸軍事、瓜州刺史、河西郡開國公、儀同三司高昌王繼位。

     其國大抵是車師之舊地。

    南接河南,東連敦煌,西為龜茲,北鄰敕勒。

    置四十六鎮,交河、田地、高甯、臨川、橫截、柳婆、氵誇林、新興、由甯、始昌、笃進、白力等,均為其鎮名。

    官有四鎮将軍及雜号将軍、長史、司馬、門下校郎、中兵校郎、通事舍人、通事令史、咨議、校尉、主簿。

    國人言語與中國基本相同。

    有五經、曆代史、諸子集。

    面貌類似于高骊人。

    辮發垂于背後,穿長身小袖袍、缦裆褲。

    女子頭發辮而不垂,穿戴錦缬纓珞環钏。

    結姻有六禮。

    其地勢高而幹燥,築土為城,架木為屋,以土覆蓋其上。

    寒暑狀況與益州相似。

    廣泛種植谷物,人們多吃麥及羊肉、牛肉。

    出産良馬、葡萄酒、石鹽。

    多草木,草之果實如玺,玺中絲如細纟盧,名為白疊子。

    國人多取之織以為布。

    布十分軟白,在市上交易時用之。

    有朝烏鳥,每天晚上叢集王殿前,自成行列,不怕人,日出然後散去。

     大同年間,子堅派使者獻鳴鹽枕、葡萄、良馬、氍毹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