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缜傳
關燈
小
中
大
範缜字子真,是南鄉舞一陽一人。
晉朝安北将軍範汪的第六代孫。
祖父名璩之,做過中令郎的官。
父親名氵蒙,很早就死了。
範缜小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家裡窮困,對母親很孝順。
不到二十歲時,聽說沛國劉王獻招集徒衆講授學問,于是前去跟他學習,勤奮好學,優秀突出,不一愛一和别人一起。
劉王獻特别賞識他,親自為他舉行冠禮。
在劉王獻的門下多年,無論是上學還是回家,總是穿布衣服、草鞋,步行走路。
劉王獻的學生中很多是乘坐車馬的富貴人家子弟,範缜在他們當中根本不感到恥辱羞愧。
成年後,通曉經文學術,尤其一精一通《周禮》、《儀禮》和《禮記》。
生一性一誠實正直,喜歡說一些令人害怕的話,發表别人聽不懂的議論,使一些讀書朋友感到不自在,惟獨和外弟蕭琛相處得很好。
琛很有口才,擅長辯論,時常信服範缜說話簡短但意思明了。
範缜做官從擔任齊朝甯蠻主簿開始,後提升為尚書殿中郎。
永明年間,齊朝與北魏通婚,每年給北魏錢、布、美一女,專門挑選有才學的人作為送行的使者,範缜和從弟範雲、蕭琛、琅笽的顔幼明、河東的裴昭明先後奉命出使,在鄰國中很有名氣。
當時竟陵王蕭子良廣泛招集文人學士,範缜也參與其中。
建武年間,任領軍長史。
後來出任宜都郡守,母親去世時辭去郡守職位,回老家南州守喪。
起義軍到南州時,範缜帶着母孝迎接,梁武帝與範缜在西邸時有交情,看見他後很高興。
攻占建康城後,任命範缜為晉安郡太守,在任期間清廉節儉,僅享用國家給的俸祿。
任太守四年後,被征召為尚書左丞。
範缜離任回京時,哪怕是親戚也沒有給什麼财物,惟獨接濟前尚書令王亮。
範缜在齊朝做官時,和王亮一起在尚書台擔任郎官,過去相互間很友好,現在王亮被擱置在家。
範缜自己去迎接梁武帝的軍隊,目的是想做有權有勢的官,後來由于自己的願望沒有實現,也經常悶悶不樂,所以私下裡結交親信,想矯正當時的風氣。
後來竟然受王亮的株連而遷徙廣州,這件事記載在《王亮傳》中。
當初,範缜在齊朝時,曾依附過竟陵王蕭子良。
蕭子良虔誠信奉佛教,而範缜堅持說沒有佛。
蕭子良問他說:“你不信因果報應,世上為什麼會有富貴、貧賤呢?”範缜回答說:“人的一生好像一樹花一樣,本來是同一條樹枝長出來的,都開放一種花,随着風吹而掉落下來,自然會有的沿着竹簾旗幟落到茵席上,也有沿着籬笆土牆掉進糞池裡。
落在茵席上的,就像殿下您,掉進糞池裡的,就像我。
高貴和低賤産生的途徑雖然不一樣,原因和後果又在哪裡呢?”蕭子良不能說服他,極為怪罪他。
範缜辭去官職寫文章闡述自己的理論,完成了《神滅論》,這樣寫道: 有人問我說:“你說一精一神是會消滅的,怎樣知道它會消滅呢?”我回答說:“一精一神和形體結合,形體和一精一神結合,不可分割,所以形體存在,一精一神就存在,形體衰亡了,一精一神也就消滅了。
” 問:“形體是沒有知覺的稱呼,一精一神是有知覺的意思,有知覺和沒有知覺,實際上是兩回事,一精一神和形體,按這個道理不容許合二為一,形體和一精一神相結合的說法,我沒有聽說過。
”回答說:“形體是一精一神的實質,一精一神是形體的作用,所以形體是從實體方面講的,一精一神是從作用方面講的,形體和一精一神是不能相互分割的。
” 有人問:“一精一神本來就不是實體,形體本來不是作用,兩者又不能分開,這道理在哪裡呢?”回答說:“名稱不同,本體還是一個。
” 問:“名稱既然不相同,本體又怎能是一個呢?”回答說:“一精一神對其形體來說,好像刀口的鋒利和刀口本身的關系一樣,形體對其一精一神作用來說,好像刀口本身和它的鋒利的關系一樣,鋒利這一名稱,不能說就是刀口,刀口這一名稱,不能說就是鋒利。
但是離開了鋒利,就無所謂刀口,離開了刀口也無所謂鋒利,從來沒有聽說刀口沒有了而鋒利還在的,又怎樣能說形體死亡而一精一神還存在呢?” 問:“刀口和鋒利的關系,或許像你說的那樣,但形體和一精一神的關系,它的道理卻不是這樣的。
為什麼這樣講呢?木頭的實體是沒有知覺的,人的實體是有知覺的,人既有像木頭那樣的實體,又有木頭所沒有的知覺,難道不是說明木頭隻有一種特一性一,人卻有兩種特一性一嗎?”回答說:“這話就奇怪了!人類如果具有像木頭那樣的實體作為形體,又具有木頭所沒有的知覺作為一精一神,那是可以像你說的那樣。
晉朝安北将軍範汪的第六代孫。
祖父名璩之,做過中令郎的官。
父親名氵蒙,很早就死了。
範缜小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家裡窮困,對母親很孝順。
不到二十歲時,聽說沛國劉王獻招集徒衆講授學問,于是前去跟他學習,勤奮好學,優秀突出,不一愛一和别人一起。
劉王獻特别賞識他,親自為他舉行冠禮。
在劉王獻的門下多年,無論是上學還是回家,總是穿布衣服、草鞋,步行走路。
劉王獻的學生中很多是乘坐車馬的富貴人家子弟,範缜在他們當中根本不感到恥辱羞愧。
成年後,通曉經文學術,尤其一精一通《周禮》、《儀禮》和《禮記》。
生一性一誠實正直,喜歡說一些令人害怕的話,發表别人聽不懂的議論,使一些讀書朋友感到不自在,惟獨和外弟蕭琛相處得很好。
琛很有口才,擅長辯論,時常信服範缜說話簡短但意思明了。
範缜做官從擔任齊朝甯蠻主簿開始,後提升為
永明年間,齊朝與北魏通婚,每年給北魏錢、布、美一女,專門挑選有才學的人作為送行的使者,範缜和從弟範雲、蕭琛、琅笽的顔幼明、河東的裴昭明先後奉命出使,在鄰國中很有名氣。
當時竟陵王蕭子良廣泛招集文人學士,範缜也參與其中。
建武年間,任領軍長史。
後來出任宜都郡守,母親去世時辭去郡守職位,回老家南州守喪。
起義軍到南州時,範缜帶着母孝迎接,梁武帝與範缜在西邸時有交情,看見他後很高興。
攻占建康城後,任命範缜為晉安郡太守,在任期間清廉節儉,僅享用國家給的俸祿。
任太守四年後,被征召為尚書左丞。
範缜離任回京時,哪怕是親戚也沒有給什麼财物,惟獨接濟前尚書令王亮。
範缜在齊朝做官時,和王亮一起在尚書台擔任郎官,過去相互間很友好,現在王亮被擱置在家。
範缜自己去迎接梁武帝的軍隊,目的是想做有權有勢的官,後來由于自己的願望沒有實現,也經常悶悶不樂,所以私下裡結交親信,想矯正當時的風氣。
後來竟然受王亮的株連而遷徙廣州,這件事記載在《王亮傳》中。
當初,範缜在齊朝時,曾依附過竟陵王蕭子良。
蕭子良虔誠信奉佛教,而範缜堅持說沒有佛。
蕭子良問他說:“你不信因果報應,世上為什麼會有富貴、貧賤呢?”範缜回答說:“人的一生好像一樹花一樣,本來是同一條樹枝長出來的,都開放一種花,随着風吹而掉落下來,自然會有的沿着竹簾旗幟落到茵席上,也有沿着籬笆土牆掉進糞池裡。
落在茵席上的,就像殿下您,掉進糞池裡的,就像我。
高貴和低賤産生的途徑雖然不一樣,原因和後果又在哪裡呢?”蕭子良不能說服他,極為怪罪他。
範缜辭去官職寫文章闡述自己的理論,完成了《神滅論》,這樣寫道: 有人問我說:“你說一精一神是會消滅的,怎樣知道它會消滅呢?”我回答說:“一精一神和形體結合,形體和一精一神結合,不可分割,所以形體存在,一精一神就存在,形體衰亡了,一精一神也就消滅了。
” 問:“形體是沒有知覺的稱呼,一精一神是有知覺的意思,有知覺和沒有知覺,實際上是兩回事,一精一神和形體,按這個道理不容許合二為一,形體和一精一神相結合的說法,我沒有聽說過。
”回答說:“形體是一精一神的實質,一精一神是形體的作用,所以形體是從實體方面講的,一精一神是從作用方面講的,形體和一精一神是不能相互分割的。
” 有人問:“一精一神本來就不是實體,形體本來不是作用,兩者又不能分開,這道理在哪裡呢?”回答說:“名稱不同,本體還是一個。
” 問:“名稱既然不相同,本體又怎能是一個呢?”回答說:“一精一神對其形體來說,好像刀口的鋒利和刀口本身的關系一樣,形體對其一精一神作用來說,好像刀口本身和它的鋒利的關系一樣,鋒利這一名稱,不能說就是刀口,刀口這一名稱,不能說就是鋒利。
但是離開了鋒利,就無所謂刀口,離開了刀口也無所謂鋒利,從來沒有聽說刀口沒有了而鋒利還在的,又怎樣能說形體死亡而一精一神還存在呢?” 問:“刀口和鋒利的關系,或許像你說的那樣,但形體和一精一神的關系,它的道理卻不是這樣的。
為什麼這樣講呢?木頭的實體是沒有知覺的,人的實體是有知覺的,人既有像木頭那樣的實體,又有木頭所沒有的知覺,難道不是說明木頭隻有一種特一性一,人卻有兩種特一性一嗎?”回答說:“這話就奇怪了!人類如果具有像木頭那樣的實體作為形體,又具有木頭所沒有的知覺作為一精一神,那是可以像你說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