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勉傳

關燈
,共十二秩,一百一十六卷,五百三十六條;《賓禮儀注》在天監六年(507)五月二十日交給尚書,共十七秩,一百三十三卷,五百四十五條;《軍禮儀注》在天監九年(510)十月二十九日上交尚書,共十八秩,一百八十九卷,二百四十條;《吉禮儀注》在天監十一年(512)十一月十日上交尚書,共二十六秩,二百二十四卷,一千零五條;《兇禮儀注》在天監十一年十一月七日上交尚書,共四十七秩,五百一十四卷,五千六百九十三條:總計一百二十秩,一千一百七十六卷,八千零一十九條。

    又列副秘閣和《五經》和一本,謄寫校定,到普通五年(524)二月才最後完成。

     “我認為編撰禮制,好幾朝代都未能完成,皇上鴻運才最後完成。

    周代禮儀三千條,還包括虛數在内;現今禮儀八千條,具體事例附載其後。

    由簡單的文字加以修飾一性一語言,所以其數量超過一倍,就好像八卦的爻一樣,相互交叉構成六十四種卦象。

    周朝文王、武王就是通過禮儀來統領天下,規範朝政,周公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修訂,使天下呈現龍鳳太平的祥瑞之兆。

    自此之後,過了很長時間。

    孔子說:‘誰能繼承周朝,雖百世也能傳名。

    ’這不就是說可以齊功比美嗎?我個人才識短淺,擔任這個工作拖延多年,應負主要責任。

    加上禮儀修成之初,沒有上報,實在是才疏事多,考慮不周,時常感到慚愧不安,日夜不忘。

    自今年春天皇上親自視察軍隊,找來軍禮一看,發現有關條款全都記載得很詳細。

    所謂文采飛揚,相信能與日月齊光,可以頒行天下。

    我心裡很高興,很想把有關情況作一說明,加上前後幾任官員都去世了,我雖然活着,但也快老了,心想皇世大典,有可能無人上奏,不知道下面的情況怎樣,于是寫明撰修的始末,以及負責人所寫成的卷秩條目等,上奏皇上。

    ” 皇帝下诏說:“主要禮儀已具備,有關典章也記載得很清楚,下诏各有關官吏按此執行。

    ”又下诏說:“徐勉上書很好。

    起源沿革清楚,憲章詳細完整,功成業定,表現在這裡。

    可以讓天下感到光明,在百代實施,使萬世以後,知道我朝的文明。

    負責的官吏按此執行,不得疏失。

    ”不久加任徐勉為中書令,給親信二十人。

    徐勉因病自己請求辭去内朝官職,皇帝不同意,所以下令他可以不去地方體察民情,三天上朝一次,有事可派主書決定。

    腳痛得很厲害,好久不能上朝,堅決請求辭去官職,皇帝才同意他休假,病情好轉就要回來。

     徐勉雖然居顯要的官位,但不置辦家産家業,家裡沒有積蓄,俸祿接濟親族中的貧窮人家。

    他的學生舊交有的曾勸說他。

    徐勉便回答說:“别人把财富留給子孫,我把清白留給子孫。

    子孫有才能,自己就能夠弄到大車小車;如果沒有才能,财富最後還是會落到别人手中。

    ” 中大通三年(531),又因病請求辭去官職,改任特進、右光祿大夫、侍中、中尉将軍,并為他設置佐史,其他待遇和從前一樣,增加親信四十人。

    宮庭來探望的人,車輪相連,冠蓋相望;飯食醫藥與皇室相同。

    皇帝曾下诏要親臨看望,徐勉認為跪拜不方便,多次請求皇帝不要來,皇帝同意了他的請求。

    大同元年(535)死,終年七十歲。

    高祖聽說後眼淚直淌,當天便去憑吊,下诏贈特進、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其他官職仍保留。

    送棺材一副,朝服一套,衣服一套。

    贈錢二十萬,布一百匹。

    皇太子也到場哀悼。

    谥号簡肅公。

     徐勉很會寫文章,寫作十分勤奮,雖然政務很忙,仍不停地著述。

    曾因起居注太繁雜,徐勉對之加以删節撰成《流别起居注》六百卷;《左丞彈事》五卷;在選舉官任期内,撰寫《選品》五卷;齊朝時,撰寫《太廟祝文》二卷;認為儒教、佛教教義不同,但目的相同,撰《會林》五十卷。

    其著述前後二集共四十五卷,又撰寫《婦人集》十卷,都在當時流傳。

    大同三年(537),前任佐史尚書左丞劉覽等到皇宮陳述徐勉生平事迹,請求立碑刻石紀念他的功德,皇帝下诏在他的墓上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