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回張良從赤松子遊
關燈
小
中
大
足以保身惜命,以樂天年,使爾等安居常業,永為良臣,不亦愈于春花之富貴乎?”辟疆拜伏曰:“今日始悟阿翁辟谷之意,乃明哲保身之說也。
” 後張良每閑出遊,往谷城之東,忽見黃石一片,乃悟曰:“昔圮上老人曾說:‘他日谷城遇黃石一片,即我也。
’今日果見黃石,則前日之言應矣。
”因俯伏向石而拜,遂建祠以祀之。
不說張良導引辟谷,修真養性。
卻說單于因帝以美人計哄誘出圍,遂糾合大勢人馬,侵擾邊庭,搶擄郡縣,屢有飛報奏帝,帝甚患之。
劉敬進言曰:“陛下初定天下,士卒疲于兵,未可以武服也。
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誠能以适長公主妻之,彼必慕以為阏氏,他日生子,必為太子,冒頓在,固為子婿,冒頓死,則外孫為單于,豈聞外孫與外祖抗禮者哉?”帝曰:“堂堂中國,奄有四海,況兵甲尚強,國勢不弱,再無他策以禦外敵,乃以我公主而為腥臊犬羊之配,是何道理?使諸侯聞之,不亦恥笑寡人乎?”敬曰:“白登之圍,陛下所親見,況數年以來,與楚七十餘戰,百姓殺傷者,不知幾百萬,陛下今為天下之主,當以民命為重,何苦終日興師動衆,以疲天下,則百姓何所望乎?今日請和,雖屈一時,實為天下百姓,且陛下不欲以親公主妻之,急令人秘密取庶人之女,藏于宮中,假為公主,臣即為使,赍诏奉公主前與講和,使彼罷兵休争,陛下無北顧之憂,豈不為長遠乎?”帝從其言,即令劉赍诏奉假公主前往太原與冒頓講和。
一日,劉敬到太原,先差人與冒頓答話,備說漢帝以公主為妻,結為婚姻,盟約為親,誓不相侵,冒頓聞說甚喜,即出城迎接诏書,請劉敬入城,先将公主安歇于公館,冒頓與敬相見,開讀诏曰: 五帝相禅而道隆,三王德盛而服遠;中外雖殊,鹹歸正統。
茲者冒頓兵入太原,侵擾土士,跋扈罔恭,似非革命。
昔者白登之圍,誤中詭計,今已明章紀過,振赫王師,張皇北伐,欲雪前憤,群臣屢叩阙上言,勸朕講和,複前日美人之盟,結胡越一家之好,仍封爾為單于王,以長公主配爾為後,永結絲籮,百世不逾。
诏書到日.勿違朕命。
故茲诏示。
冒頓讀诏書,望南叩首拜伏。
即差人領胡樂番姬,導引公主入内,置酒款待。
自此冒頓遂與漢和親,皆敬之力也。
卻說劉敬和親畢,回朝見帝,帝大喜,重賞劉敬。
敬因言:“秦中新殘破,地饒民少,況又北近胡虜,東有六國強族,一旦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
願遷徙齊、楚、燕,趙、韓、魏之後,及豪傑名家,開墾肥田,住居關中,無事以備羌胡,有事可以東證,此強本之術,長久之策。
”帝曰:“善!”于是徙六國之後,并諸豪傑十萬餘口。
是時關中無事,帝每辍朝,寵幸戚姬,又見所生趙王如意,年已漸長,資性聰敏;見太子盈柔弱,欲廢之,要立趙王如意為太子。
遂與諸大臣商議,群臣皆谏诤,數日不決,時有上大夫周昌執笏上殿,大叫曰:“不可不可!陛下此舉,乃取亂之道也!”衆人大驚。
不知周昌如何谏帝?且看下回分解。
” 後張良每閑出遊,往谷城之東,忽見黃石一片,乃悟曰:“昔圮上老人曾說:‘他日谷城遇黃石一片,即我也。
’今日果見黃石,則前日之言應矣。
”因俯伏向石而拜,遂建祠以祀之。
不說張良導引辟谷,修真養性。
卻說單于因帝以美人計哄誘出圍,遂糾合大勢人馬,侵擾邊庭,搶擄郡縣,屢有飛報奏帝,帝甚患之。
劉敬進言曰:“陛下初定天下,士卒疲于兵,未可以武服也。
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誠能以适長公主妻之,彼必慕以為阏氏,他日生子,必為太子,冒頓在,固為子婿,冒頓死,則外孫為單于,豈聞外孫與外祖抗禮者哉?”帝曰:“堂堂中國,奄有四海,況兵甲尚強,國勢不弱,再無他策以禦外敵,乃以我公主而為腥臊犬羊之配,是何道理?使諸侯聞之,不亦恥笑寡人乎?”敬曰:“白登之圍,陛下所親見,況數年以來,與楚七十餘戰,百姓殺傷者,不知幾百萬,陛下今為天下之主,當以民命為重,何苦終日興師動衆,以疲天下,則百姓何所望乎?今日請和,雖屈一時,實為天下百姓,且陛下不欲以親公主妻之,急令人秘密取庶人之女,藏于宮中,假為公主,臣即為使,赍诏奉公主前與講和,使彼罷兵休争,陛下無北顧之憂,豈不為長遠乎?”帝從其言,即令劉赍诏奉假公主前往太原與冒頓講和。
一日,劉敬到太原,先差人與冒頓答話,備說漢帝以公主為妻,結為婚姻,盟約為親,誓不相侵,冒頓聞說甚喜,即出城迎接诏書,請劉敬入城,先将公主安歇于公館,冒頓與敬相見,開讀诏曰: 五帝相禅而道隆,三王德盛而服遠;中外雖殊,鹹歸正統。
茲者冒頓兵入太原,侵擾土士,跋扈罔恭,似非革命。
昔者白登之圍,誤中詭計,今已明章紀過,振赫王師,張皇北伐,欲雪前憤,群臣屢叩阙上言,勸朕講和,複前日美人之盟,結胡越一家之好,仍封爾為單于王,以長公主配爾為後,永結絲籮,百世不逾。
诏書到日.勿違朕命。
故茲诏示。
冒頓讀诏書,望南叩首拜伏。
即差人領胡樂番姬,導引公主入内,置酒款待。
自此冒頓遂與漢和親,皆敬之力也。
卻說劉敬和親畢,回朝見帝,帝大喜,重賞劉敬。
敬因言:“秦中新殘破,地饒民少,況又北近胡虜,東有六國強族,一旦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
願遷徙齊、楚、燕,趙、韓、魏之後,及豪傑名家,開墾肥田,住居關中,無事以備羌胡,有事可以東證,此強本之術,長久之策。
”帝曰:“善!”于是徙六國之後,并諸豪傑十萬餘口。
是時關中無事,帝每辍朝,寵幸戚姬,又見所生趙王如意,年已漸長,資性聰敏;見太子盈柔弱,欲廢之,要立趙王如意為太子。
遂與諸大臣商議,群臣皆谏诤,數日不決,時有上大夫周昌執笏上殿,大叫曰:“不可不可!陛下此舉,乃取亂之道也!”衆人大驚。
不知周昌如何谏帝?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