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回漢王改韓信封楚
關燈
小
中
大
漢王問張良:“魯國乃小國也,如何隐伏後患?”良曰:“魯國乃禮義之邦,昔懷王封項王為魯公,魯乃項王原封根本之地,大王苦置而不論,魯乃倡率義兵,為項王報仇,鼓兵過江,糾合東吳豪傑,借以為勢,下荊楚,占湖襄,大王豈能一時得乎?況項王起兵會稽之時,甚得東吳之心,魯若一舉兵,必為響應,安得不為後患?”漢王即悟曰:“若非先生之言,幾忽略此事!”遂起兵徑趨山東,果見魯城緊閉、遍豎旌旗。
漢兵到城下,四面圍困,攻打數日,不見動靜。
尚聞城内有弦歌之聲。
漢王急躁,欲多設火炮火箭,極力攻打,張良谏曰:“不可!魯乃周公之後,禮義之邦,孔子生于尼山,為萬世帝王之師,天下瞻仰。
今大王兵臨城下,尚聞弦歌之聲,為主守節,豈可以勢力強之耶?大王但以項王之頭,号令城下,示以大義,彼自順附。
”漢王從其言,急取項王頭,号令城下。
隻見城上父老,盡皆哀泣。
漢王令人谕之曰:“項王放弑義帝,大肆暴虐,漢王倡天下諸侯兵,為義帝發喪,衣皆缟素,為天下除此殘逆。
今楚已滅矣,魯何為不降?是逆天不知大義,有愧聖人之教。
”父老聞曉谕之言,遂同諸儒開城迎漢王大兵進城。
漢王安撫百姓畢,即将項王屍首以魯公号葬于谷城東十五裡,亦命有司立廟享祭。
楚地悉平。
韓信引大小諸侯文武将士,與王賀喜。
次日,即傳旨,令衆諸侯,各調本部人馬還國去訖,其餘大小文武将士,盡赴洛陽,論功行賞。
漢王因思韓信所居齊地六十餘城,國大權重,恐為後患,惟楚于偏一隅,為荊蠻之地,一時起數萬甲兵,亦難湊辦,較之齊地弱強,相去甚遠,遂乃召韓信撫之曰:“吾自得将軍以來,累建大功,此心終不能忘,但恐将軍功高權重,為小人所忌嫉,則不能安其位矣,似非我所以待将軍始終之意。
将軍可封還将印,就鎮楚地,以安人心,保全君臣之義,為萬世子孫之業,不亦美乎!”韓信聞漢王之言,莫知所措,遂将元帥印,交還漢王,其大小将士各退回本營,總聽漢王分處。
信複奏王曰:“齊國蒙大王封錫日久,今一旦改封,恐非所宜。
”漢王歎曰:“将軍誤矣!昔楚漢交兵,人心未定,齊地乃反複之國。
姑令将軍鎮守。
今天下大定,四海一新,無地不可,況将軍淮陰人,封将軍為楚王,即以父母之邦,為将軍食采之地,最為相宜,将軍勿得視為輕重也。
” 韓信複将齊王印交還與漢王,仍領楚王印,赴楚之國。
差人尋訪漂母,并辱己惡少年。
旬日,漂母、惡少年至,拜伏于殿下,莫敢仰視。
信令左右賜漂母以千金。
母拜謝而去。
召惡少年,授以中尉。
少年曰:“向者愚陋粗鄙,不知大貴,誤犯麾下。
今蒙不即加誅,已領洪度,何敢遽受封賞?”信曰:“吾豈小丈夫之所為哉!懷私忿以為報複,徇德怨以為喜怒耶?汝其領受,勿緻多辭!”少年遂謝恩而出。
信因謂左右曰:“此壯士也!方辱吾時,吾若殺之,何乃有今日?吾遂忍而至此,是少年助我以建功也。
吾之所以封少年,豈徒然哉!”左右曰:“大王賜漂母金,封惡少年官,非人所能及也。
” 大漢六年正月,趙王張耳、楚王韓信等,率文武将相請尊漢王為皇帝。
漢王曰:“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
吾不敢當帝位。
”群臣皆曰:“大王起自微細,誅暴逆,平定
漢兵到城下,四面圍困,攻打數日,不見動靜。
尚聞城内有弦歌之聲。
漢王急躁,欲多設火炮火箭,極力攻打,張良谏曰:“不可!魯乃周公之後,禮義之邦,孔子生于尼山,為萬世帝王之師,天下瞻仰。
今大王兵臨城下,尚聞弦歌之聲,為主守節,豈可以勢力強之耶?大王但以項王之頭,号令城下,示以大義,彼自順附。
”漢王從其言,急取項王頭,号令城下。
隻見城上父老,盡皆哀泣。
漢王令人谕之曰:“項王放弑義帝,大肆暴虐,漢王倡天下諸侯兵,為義帝發喪,衣皆缟素,為天下除此殘逆。
今楚已滅矣,魯何為不降?是逆天不知大義,有愧聖人之教。
”父老聞曉谕之言,遂同諸儒開城迎漢王大兵進城。
漢王安撫百姓畢,即将項王屍首以魯公号葬于谷城東十五裡,亦命有司立廟享祭。
楚地悉平。
韓信引大小諸侯文武将士,與王賀喜。
次日,即傳旨,令衆諸侯,各調本部人馬還國去訖,其餘大小文武将士,盡赴洛陽,論功行賞。
漢王因思韓信所居齊地六十餘城,國大權重,恐為後患,惟楚于偏一隅,為荊蠻之地,一時起數萬甲兵,亦難湊辦,較之齊地弱強,相去甚遠,遂乃召韓信撫之曰:“吾自得将軍以來,累建大功,此心終不能忘,但恐将軍功高權重,為小人所忌嫉,則不能安其位矣,似非我所以待将軍始終之意。
将軍可封還将印,就鎮楚地,以安人心,保全君臣之義,為萬世子孫之業,不亦美乎!”韓信聞漢王之言,莫知所措,遂将元帥印,交還漢王,其大小将士各退回本營,總聽漢王分處。
信複奏王曰:“齊國蒙大王封錫日久,今一旦改封,恐非所宜。
”漢王歎曰:“将軍誤矣!昔楚漢交兵,人心未定,齊地乃反複之國。
姑令将軍鎮守。
今天下大定,四海一新,無地不可,況将軍淮陰人,封将軍為楚王,即以父母之邦,為将軍食采之地,最為相宜,将軍勿得視為輕重也。
” 韓信複将齊王印交還與漢王,仍領楚王印,赴楚之國。
差人尋訪漂母,并辱己惡少年。
旬日,漂母、惡少年至,拜伏于殿下,莫敢仰視。
信令左右賜漂母以千金。
母拜謝而去。
召惡少年,授以中尉。
少年曰:“向者愚陋粗鄙,不知大貴,誤犯麾下。
今蒙不即加誅,已領洪度,何敢遽受封賞?”信曰:“吾豈小丈夫之所為哉!懷私忿以為報複,徇德怨以為喜怒耶?汝其領受,勿緻多辭!”少年遂謝恩而出。
信因謂左右曰:“此壯士也!方辱吾時,吾若殺之,何乃有今日?吾遂忍而至此,是少年助我以建功也。
吾之所以封少年,豈徒然哉!”左右曰:“大王賜漂母金,封惡少年官,非人所能及也。
” 大漢六年正月,趙王張耳、楚王韓信等,率文武将相請尊漢王為皇帝。
漢王曰:“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
吾不敢當帝位。
”群臣皆曰:“大王起自微細,誅暴逆,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