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流民圖為國請命分水嶺割地畀遼
關燈
小
中
大
夾攻,即将惠卿出知陳州。
三司使章惇也為鄧绾所劾,說與惠卿同惡相濟,出知潮州,反複無常,險哉小人!韓绛本密薦安石,嗣因議事未合,也托疾求去,出知許州,安石複大權獨攬了。
是時契丹主宗真早殁,廟号興宗,子洪基嗣立,系仁宗至和二年事,此處乃是補叙。
複改國号,仍稱為遼,此後亦依史稱遼。
與宋朝通好如前。
神宗熙甯七年,遣使蕭禧至宋,請重訂邊界。
神宗乃遣太常少卿劉忱等偕行,與遼樞密副使蕭素,會議代州境上,彼此勘地,争論未決。
看官!試想遼、宋已交好有年,畫疆自守,并無龃龉,此番偏來議疆事,顯見是借端生釁,乘間侵占的狡謀。
一語斷盡。
遼使蕭禧來京,謂宋、遼分界,應在蔚、朔、應三州間,分水嶺土壟為界,且诘宋增寨河東,侵入遼界。
及劉忱往勘,并無土壟,蕭素又堅稱分水嶺為界。
凡山統有分水,蕭素此言,明明是含糊影射,得錯便錯。
劉忱當然與辯,至再至三,蕭素仍執己意,不肯通融。
遼人已經如此,無怪近今泰西各國。
忱奏報宋廷,神宗令樞密院詳議,且手诏判相州韓琦,司空富弼,判河南府文彥博,判永興軍曾公亮,核議以聞。
韓琦首先上表,略雲: 臣觀近年朝廷舉事,似不以大敵為恤,彼見形生疑,必謂我有圖複燕南之意,故引先發制人之說,造為釁端。
臣嘗竊計,始為陛下謀者,必曰治國之本,當先聚财積谷,募兵于農,庶可鞭笞四夷,複唐故疆,故散青苗錢,設免役法,置市易務,新制日下,更改無常,而監司督責,以刻為明,今農怨于畎畝,商歎于道路,長吏不安其職,陛下不盡知也。
夫欲攘斥四夷,以興太平,而先使邦本困搖,衆心離怨,此則為陛下始謀者大誤也。
臣今為陛下計,具言向來興作,乃修備之常,豈有他意?疆土素定,悉如舊境,不可持此造端,以隳累世之好。
且将可疑之形,因而罷去。
益養民愛力,選賢任能,疏遠奸谀,進用忠鲠,使天下悅服,邊備日充,若其果自敗盟,則可一振威武,恢複故疆,摅累朝之宿忿矣。
謹具議上聞! 富弼、文彥博、曾公亮亦先後上書,大緻與韓琦略同,神宗不能遽決。
那遼主複遣蕭禧來緻國書,隻說是忱等遷延,另乞派員會議。
神宗再命天章閣待制韓缜,與蕭禧叙談,兩下仍各執一詞,毫無結果。
禧且留館不去,自言必得所請,方可回國。
宋廷不便驅逐,乃先遣知制诰沈括報聘。
括至樞密院,查閱故牍,得前時所議疆地書,遠不相符,即奏稱:“宋、遼分境,本以古長城為界,今所争在黃嵬山,相差三十餘裡,如何可讓?”神宗也不覺歎息道:“大臣不考本末,幾誤國事。
”遂賜括白金千兩,令即啟行。
括至遼都,遼相楊遵勖,與議至六次,括終不屈。
遵勖道:“區區數裡,不忍畀我,莫非自願絕好麼?”又欲恫吓。
括奮然道:“師直為壯,曲為老,北朝棄信失好,曲有所歸,我朝有甚麼害處?”因辭遼南歸,在途考察山川關塞,風俗民情,繪成一圖,返獻神宗。
神宗恐疆議未成,意圖北伐,王安石謂戰備未修,且俟緩舉。
此外一班輔臣,主戰主和,意見不一。
神宗入禀太皇太後,太皇太後道:“儲蓄賜與,已備足否?士卒甲仗,已精利否?”神宗茫然答道:“這是容易籌辦的。
”太皇太後道:“先聖有言,吉兇悔吝生乎動,若北伐得勝,不過南面受賀,萬一挫失,所傷實多。
我想遼果易圖,太祖、太宗,應早收複,何待今日?”神宗才悟着道:“敢不受教!”既退尚有所疑,拟再使問魏國公韓琦。
不料琦竟病逝,遺疏到京,乃辍朝發哀,追贈尚書令,予谥忠獻,配享英宗廟庭。
琦字稚圭,相州人,策立二帝,曆相三朝,宋廷倚為社稷臣。
殁前一夕,大星隕州治,枥馬皆驚。
及殁,遠近震悼。
韓魏公身殁,不可不志,故借此叙過。
神宗無可與商,隻得再問王安石。
安石道:“将欲取之,必姑與之,這是老氏遺訓,何妨照行。
”神宗乃诏令韓缜,允蕭禧議,就分水嶺為界,計東西喪地七百裡,蕭禧欣然辭去,小子有詩歎道: 外交原不仗空談,我弱人強固未堪。
獨怪宋、遼同一轍,胡為棄地竟心甘? 遼事既了,交趾忽大舉入寇,究竟如何啟釁,請看官續閱下回。
神宗權罷新法,天即大雨,是或會逢其适,非必天心感應,果有若是之神且速者。
但如鄭俠之上流民圖,足為《宋史》中第一忠谏,神宗幾被感悟,罷新法至十有八事。
古人視君若天,俠其果有回天之力耶?乃稍明複昧,仍沍群陰,安石、惠聊疊為進退,至遼使以勘界為名,借端索地,廷議不一,而安石卻援欲取姑與之說,熒惑主聽,卒至東西喪地七百裡,試問終宋之世,能取償尺寸否耶?後人稱安石為政治家,吾正索解無從矣。
三司使章惇也為鄧绾所劾,說與惠卿同惡相濟,出知潮州,反複無常,險哉小人!韓绛本密薦安石,嗣因議事未合,也托疾求去,出知許州,安石複大權獨攬了。
是時契丹主宗真早殁,廟号興宗,子洪基嗣立,系仁宗至和二年事,此處乃是補叙。
複改國号,仍稱為遼,此後亦依史稱遼。
與宋朝通好如前。
神宗熙甯七年,遣使蕭禧至宋,請重訂邊界。
神宗乃遣太常少卿劉忱等偕行,與遼樞密副使蕭素,會議代州境上,彼此勘地,争論未決。
看官!試想遼、宋已交好有年,畫疆自守,并無龃龉,此番偏來議疆事,顯見是借端生釁,乘間侵占的狡謀。
一語斷盡。
遼使蕭禧來京,謂宋、遼分界,應在蔚、朔、應三州間,分水嶺土壟為界,且诘宋增寨河東,侵入遼界。
及劉忱往勘,并無土壟,蕭素又堅稱分水嶺為界。
凡山統有分水,蕭素此言,明明是含糊影射,得錯便錯。
劉忱當然與辯,至再至三,蕭素仍執己意,不肯通融。
遼人已經如此,無怪近今泰西各國。
忱奏報宋廷,神宗令樞密院詳議,且手诏判相州韓琦,司空富弼,判河南府文彥博,判永興軍曾公亮,核議以聞。
韓琦首先上表,略雲: 臣觀近年朝廷舉事,似不以大敵為恤,彼見形生疑,必謂我有圖複燕南之意,故引先發制人之說,造為釁端。
臣嘗竊計,始為陛下謀者,必曰治國之本,當先聚财積谷,募兵于農,庶可鞭笞四夷,複唐故疆,故散青苗錢,設免役法,置市易務,新制日下,更改無常,而監司督責,以刻為明,今農怨于畎畝,商歎于道路,長吏不安其職,陛下不盡知也。
夫欲攘斥四夷,以興太平,而先使邦本困搖,衆心離怨,此則為陛下始謀者大誤也。
臣今為陛下計,具言向來興作,乃修備之常,豈有他意?疆土素定,悉如舊境,不可持此造端,以隳累世之好。
且将可疑之形,因而罷去。
益養民愛力,選賢任能,疏遠奸谀,進用忠鲠,使天下悅服,邊備日充,若其果自敗盟,則可一振威武,恢複故疆,摅累朝之宿忿矣。
謹具議上聞! 富弼、文彥博、曾公亮亦先後上書,大緻與韓琦略同,神宗不能遽決。
那遼主複遣蕭禧來緻國書,隻說是忱等遷延,另乞派員會議。
神宗再命天章閣待制韓缜,與蕭禧叙談,兩下仍各執一詞,毫無結果。
禧且留館不去,自言必得所請,方可回國。
宋廷不便驅逐,乃先遣知制诰沈括報聘。
括至樞密院,查閱故牍,得前時所議疆地書,遠不相符,即奏稱:“宋、遼分境,本以古長城為界,今所争在黃嵬山,相差三十餘裡,如何可讓?”神宗也不覺歎息道:“大臣不考本末,幾誤國事。
”遂賜括白金千兩,令即啟行。
括至遼都,遼相楊遵勖,與議至六次,括終不屈。
遵勖道:“區區數裡,不忍畀我,莫非自願絕好麼?”又欲恫吓。
括奮然道:“師直為壯,曲為老,北朝棄信失好,曲有所歸,我朝有甚麼害處?”因辭遼南歸,在途考察山川關塞,風俗民情,繪成一圖,返獻神宗。
神宗恐疆議未成,意圖北伐,王安石謂戰備未修,且俟緩舉。
此外一班輔臣,主戰主和,意見不一。
神宗入禀太皇太後,太皇太後道:“儲蓄賜與,已備足否?士卒甲仗,已精利否?”神宗茫然答道:“這是容易籌辦的。
”太皇太後道:“先聖有言,吉兇悔吝生乎動,若北伐得勝,不過南面受賀,萬一挫失,所傷實多。
我想遼果易圖,太祖、太宗,應早收複,何待今日?”神宗才悟着道:“敢不受教!”既退尚有所疑,拟再使問魏國公韓琦。
不料琦竟病逝,遺疏到京,乃辍朝發哀,追贈尚書令,予谥忠獻,配享英宗廟庭。
琦字稚圭,相州人,策立二帝,曆相三朝,宋廷倚為社稷臣。
殁前一夕,大星隕州治,枥馬皆驚。
及殁,遠近震悼。
韓魏公身殁,不可不志,故借此叙過。
神宗無可與商,隻得再問王安石。
安石道:“将欲取之,必姑與之,這是老氏遺訓,何妨照行。
”神宗乃诏令韓缜,允蕭禧議,就分水嶺為界,計東西喪地七百裡,蕭禧欣然辭去,小子有詩歎道: 外交原不仗空談,我弱人強固未堪。
獨怪宋、遼同一轍,胡為棄地竟心甘? 遼事既了,交趾忽大舉入寇,究竟如何啟釁,請看官續閱下回。
神宗權罷新法,天即大雨,是或會逢其适,非必天心感應,果有若是之神且速者。
但如鄭俠之上流民圖,足為《宋史》中第一忠谏,神宗幾被感悟,罷新法至十有八事。
古人視君若天,俠其果有回天之力耶?乃稍明複昧,仍沍群陰,安石、惠聊疊為進退,至遼使以勘界為名,借端索地,廷議不一,而安石卻援欲取姑與之說,熒惑主聽,卒至東西喪地七百裡,試問終宋之世,能取償尺寸否耶?後人稱安石為政治家,吾正索解無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