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回 繞法壇迓來仙鶴 毀行宮力救真龍

關燈
卻說世宗既得皇嗣,取名載基,益信方士有靈,非常寵信。

    自是道教盛行,佛教衰滅,菩薩低眉,不能不讓太上老君,獨出風頭。

    涉筆成趣。

    巧值大興隆寺被災,禦史諸演,揣摩上意,奏請順天心,絕異端。

    夏言又請除禁中佛殿,原來明宮裡面,有大服千善殿神佛,藏有金銀佛像,及各種器具,相傳系元代敕建,至明未毀。

    世宗得夏言奏章,即命偕武定侯郭勳,大學士李時,先去察視。

    言等奉命入殿,殿中所列,無非是銅鑄的如來,金裝的觀音,以及羅漢、韋馱、彌勒佛等類,恰也習見不鮮,沒甚奇異。

    及步入最後一殿,但見壁上的蜃灰,半成污垩,檐前的蛛網,所在縱橫,殿門關得甚緊,獸環上面,銜看大鎖,鎖上所積塵垢,差不多有數寸厚。

    當問殿中住持,索取鎖鑰,住持謂中有怪異,不宜輕啟。

    夏言怒叱道:“我等奉旨而來,怕甚麼妖怪不妖怪?”住持不得已,呈上鑰匙,哪知鑰已生鏽,插入鎖心,仍然推啟不動。

    夏言更命侍役擊斷大鎖,啟門入内。

    門内黝黑深邃,差不多似酆都城,各人魚貫進殿。

    凝神細瞧,并不見有丈六金身,莊嚴佛像,隻有無數的奇形鬼怪,與那漆鬓粉臉的女像,抱腰親吻,含笑鬥眉;最看不過去的,是有數男像及數女像,統是裸着身體,赤條條一絲不挂,彼此伏着地上,作那交媾情狀。

    秘戲圖無此媟亵,歡喜禅竟爾窮形。

    夏言不禁憤憤道:“佛門清淨,乃有這等穢事麼?”言畢,即與郭、李兩人,一并出來,入廷複旨,直陳不諱,且請把所有的異像,瘗諸中野,不得渎留。

    世宗道:“既有這般邪移,應一律銷毀,免得愚民無知,發掘供奉。

    ”世宗識見,頗過夏言。

    随即發遣工役,盡行拆毀,把各種支離偶像。

    一一銷熔,共得一萬三千餘斤。

    還有金函玉匣,内貯佛首佛牙等,統共毀去。

    殿宇遺址,改築慈慶、慈甯宮,奉兩宮太後居住,這也不消細說。

     惟皇子載基,才生兩月,忽然間生了絕症,竟至夭逝,想是諸佛作祟。

    世宗不勝哀悼。

    幸王貴妃又複懷孕。

    足月臨盆,生下一男,取名載壑。

    接連是杜康妃、盧靖妃各生一男,杜妃子名載垕,便是後來的穆宗,盧妃子名載圳,後封景王,就國安陸,繼迹興藩。

    世宗連得二子,方減悲懷,隻把那亡兒載基,賜谥哀沖,稱為哀沖太子罷了。

    死了一子,生了二子。

    畢竟祈禱有靈。

    後來世宗又得四子,一名載珫,一名載闇,一名載禡,一名載珮,俱系妃嫔所出,并皆夭亡。

    看官聽着世宗八子,統出妃嫔,想正宮皇後,當然是無子呢。

    小子查閱明史,世宗共有三後:第一後是陳氏,前文亦曾叙過,陳後性頗褊狹,一日與世宗同坐,張、方二妃進茗,世宗見二妃手似柔荑,握視不釋,後投盃遽起,觸怒天顔,大聲呵斥。

    後适懷妊,坐是堕胎,驚悸成疾,一病即崩。

    第二後就是張妃,妃既繼位中宮,從夏言議,親蠶北郊,嗣又率六宮嫔禦,聽講章聖女訓,倒也有些淑德,不知何事忤了世宗,竟于嘉靖十三年廢居别宮。

    十五年謝世,明史上未曾叙及被廢情由,小子也不敢杜撰。

    第三後乃是方氏,世宗久無子嗣,用張孚敬言,廣選淑女,為毓嗣計,即選方氏、鄭氏、王氏、閻氏、韋氏、沈氏、盧氏、沈氏、杜氏九人,同冊為九嫔。

    強依古禮。

    張後被廢,方氏以九嫔首選,繼立為後。

    舊制立後,第谒内廟,世宗獨援廟見禮,率方氏谒太廟及世廟,仍本張孚敬議。

    頒诏天下,饬命婦入朝中宮。

    統計世宗冊立三後,要算立方後時,禮節最繁,但玄鳥降祥,偏錫下陳,這也是命中注定,不能勉強呢。

    這一段叙明各後,萬不能省。

    世宗以正宮無出,理應立長,遂于嘉靖十八年,立子載壑為太子,封載垕為裕王,載圳為景王。

    載壑事見後文,姑且慢表。

     單說世宗既信任邵元節,屢命設醮,其時四方道流,趨集都下,江西龍虎山中的張天師,名叫彥頨,亦入都谒見。

    世宗與他談論道法,他以清心寡欲四字為對,元節所對隻三字,彥頨所對有四字,宗旨相去不遠,應足齊名。

    頗合上意,遂加封為正一嗣教真人,賜金冠玉帶蟒衣銀币,留居京邸,令與元節分壇主事。

    元節多一敵手。

    壇場鋪設,尤為繁備,上下共計五層:下一層,按照五方位置,分建紅黃藍皂白五色旗;第二層,統是蒼松翠柏紮就的亭台曲檻;第三層,有八十一名小太監,各穿法服,手執百腳長幡,按方排立;第四層,陳列鐘鼓鼎彜等物;第五層上面,方是正壇,金童玉女,列隊成行,四面環着香花,中央着巨燭,上供三清等像,青獅白象,躍躍欲生,香煙袅繞九霄中,清磬悠揚三界上。

    這位正一真人張天師彥頨,備叙名号,揚中寓抑。

    戴金冠,系玉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