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楓林集卷之七

關燈
宇是也。

    不能不往也。

    而求其返。

    不能不失也。

    而求其得。

    複也者。

    學者之大機欤。

    汪君師魯讀書之堂扁不曰複而曰善複。

    何居複虛辭也。

    則有善有不善焉。

    易震下坤上之卦其名為複陽。

    上往而喜其返也。

    卦六爻辭所謂複。

    悉主初爻濳陽為言。

    皆複于善者也。

    訟九四複即命。

    小畜初九複自道。

    九二牽複。

    暌初九喪馬勿逐自解其來複吉。

    皆複于善之論也。

    泰九三之無往不複。

    上六之城複于隍泰而極而返複于不善矣。

    春秋褒貶尤謹嚴于一字一衛侯鄭也前之歸書複。

    歸後書歸。

    不言複何也。

    諸侯嗣故出而歸也。

    繼之則稱複。

    絕之則不稱複。

    複猶善辭也。

    衛元咺歸也。

    書複歸。

    宋魚石晉栾盈入也。

    書複入。

    非此族也。

    雖楚比之歸書歸而巳矣。

    何也。

    大夫不世故奔而歸也。

    與之則稱歸。

    絕之則稱複。

    複惡辭也。

    同是複也。

    自陰而陽為喜。

    自泰而否為戒。

    在諸侯為與。

    在大夫為譏。

    此善彼否。

    天地斯隔。

    不甯惟是公孫敖如京師不至而複。

    聖人以其複為邪。

    公子遂如齊至黃乃複聖人以其複為私。

    魯昭三如晉至河乃複聖人以其複為恥。

    往也。

    失也。

    不可以苟。

    非返也。

    得也。

    不可以久贊。

    是以君子不徒于其複。

    而必欲善其複。

    善也者。

    又複之要道欤。

    汪氏世業儒至□尤精笃。

    僅領一薦策名稱。

    實藏書傳家。

    以清為貴。

    孫師魯資明識敏。

    宜能承以發然。

    自年三十以來。

    希乎無益于得明者。

    炙相門之熱。

    當憲府之凜。

    以儒以吏。

    靡所不迹。

    前既失而往矣乃今曆世故也。

    久攬榮願也飽于是身複所居之堂口複所讀之書。

    心複所學之理。

    返于外而得。

    故其複也。

    不謂善複矣乎。

    身允蹈之堂徒名諸汪氏實升毋族且屢登斯堂而師魯以作文屬甥升也謹述四十八字以為銘而序其旨如右銘曰 有涵其灣有嵌其山公善茲複昭哉堂顔新功弗緝孟母斷織故習弗除馮婦下車我銘斯堂将曷來谂克巳複禮善複之凖至治二年壬戌朱升書 ○理齋銘(并序) 理者文理之謂也兩間之物象凡其自然生成者莫不覺有文理存焉交互者謂之文條達者謂之理理之緻者莫如玉故理之為字從玉而裡聲易曰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星之經継日月道之出入凡在天者莫非交互之文川牝出牡三條兩戒凡在地者莫非條達之理理之緻者莫如玉制字者既從玉以為理之字矣玉之外物理之緻者又莫如木果之栗者故稱玉者曰溫潤而栗然書言寬而栗記曰以足其義知此則知理字之本義矣然則古先民之謂理皆即物而指其條達者以示人如所謂文理密察足以有别所謂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者非超乎物而言理也自吾夫子之贊易也有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而後之言性理者宗焉夷考夫子之言而求其旨蓋以為理出于性性原于命聖人作易其蓍數卦爻之用由渾然者而疏通之則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由粲然者而本原之則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所謂理者未嘗以為在性之前也程子之言性曰性即理也朱子以性之仁為愛之理義為宜之理禮智為恭别之理夫愛也宜也恭也别也四者因用而後見而其本則出于性譬諸草木其枝柯不一也循而視其理則皆出于其根是故善言性者因其愛宜恭别之用不同而窮其理之本諸中者則泝流而源見其泒然而不混也于是因其用之愛而窮其理之本乎性者則謂之仁因其用之宜而窮其理之本乎性者則謂之義是仁義禮智也者因愛宜恭别之理而立名者也以朱子愛宜恭别之理之訓而讀程子性即理也之言則庶乎其可通矣厓雲理雲渾淪渙漫之雲乎哉吾宗有仲元者淮海之英也名珍而字理且以理名其齋是得字義之本非常情常辭者謹述字義為之齋銘以為理也者不在于字亦不在于齋而在于心也銘曰 元化默運流行不已物象肖之渾然之中有文有理理者條達亘乎終始有疏有密有曲有直而無交叕物理惟玉其緻無比理之為字所以從玉諧聲以裡窮理盡性說卦有旨以理言性有條不紊惟程朱子萬物之理皆備于已彌綸參贊民生日用鹹有統紀原始要終明彼曉此應事接物行其所知舉而措耳猗欤吾宗天資玉美既珍其名理以為字齋顔亦爾人見吾宗溫然佳士服其夷曠挹其和粹仰其儀軌未必知其學優而仕事至物來徹上徹下條理如是我作銘詩其直如矢稽首扁名洗心聖言秋月寒水丁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