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回嘔心血氣死申屠嘉主首謀變起吳王濞
關燈
小
中
大
倉的積粟,守候大王,待大王一到,并師入都,唾手成功,那時與大王中分天下,豈不甚善!”卬聽了此言,禁不住高興起來,便即極口稱善,與高立約,使報吳王。
吳王濞尚恐變卦,複扮作使臣模樣,親至膠西,與卬面訂約章。
卬願糾合齊菑川膠東濟南諸國,濞願糾合楚趙諸國。
彼此說妥,濞遂歸吳,卬即遣使四出,與約起事。
膠西群臣,有幾個見識高明,料難有成,向卬進谏道:“諸侯地小,不能當漢十分之二,大王無端起反,徒為太後加憂,實屬非計!況今天下隻有一主,尚起紛争,他日果僥幸成事,變做兩頭政治,豈不是越要滋擾麼!”卬不肯從。
利令智昏。
旋得各使返報,謂齊與菑川膠東濟南諸國,俱願如約。
卬喜如所望,飛書報吳,吳亦遣使往說楚趙。
楚王戊早已歸國,正是憤恨得很,還有甚麼不允?申公、白生,極言不可,反緻觸動戊怒,把二人連系一處,使服赭衣,就市司舂。
楚相張尚,太傅趙夷吾,再加谏阻,竟被戊喝令斬首。
狂暴至此,不亡何待。
遂調動兵馬,起應吳王,趙王遂也應許吳使,趙相建德内史王悍,苦谏不聽,反緻燒死。
比戊還要殘忍。
于是吳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七國,同時舉兵。
獨齊王将闾,前已與膠西連謀,忽覺此事不妙,幡然變計,斂兵自守。
還有濟北王志,本由膠西王号召,有意相從,适值城壞未修,無暇起應,更被郎中令等将王監束,不得發兵。
膠西王卬,因齊中途悔約,即與膠東菑川濟南三國,合兵圍齊,拟先把臨淄攻下,然後往會吳兵。
就是失機。
惟趙王遂出兵西境,等候吳楚兵至,一同西進,又遣使招誘匈奴,使為後援。
吳王濞已得六國響應,就遍征國中士卒,出發廣陵,且下令軍中道:“寡人年六十二,今自為将,少子年甫十四,亦使作前驅,将士等年齒不同,最老不過如寡人,最少不過如寡人少子,應各自努力,圖功待賞,不得有違!”軍中聽着命令,未盡贊成,但也不能不去,隻好相率西行,魚貫而出,差不多有二十萬人。
濞又與閩越東越諸國,東越即東瓯。
通使贻書,請兵相助。
閩越猶懷觀望,東越卻發兵萬人,來會吳軍。
吳軍渡過淮水,與楚王戊相會,勢焰尤威,再由濞緻書淮南諸王,誘令出兵。
淮南分為三國,事見前文。
淮南王劉安,系厲王長冢子,尚記父仇,得濞贻書,便欲發兵,偏中了淮南相的計謀,佯請為将,待至兵權到手,即不服安命,守境拒吳。
劉安不即誅死,還虧此相。
衡山王勃,不願從吳,謝絕吳使。
廬江王賜,意在觀望,含糊答複。
吳王濞見三國不至,又複傳檄四方,托詞誅錯。
當時諸侯王共有二十二國,除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與吳同謀外,餘皆裹足不前。
齊燕城陽濟北淮南衡山廬江梁代河間臨江淮陽汝南廣川長沙共十五國加入同叛七國,合得二十二國。
濞已勢成騎虎,也顧不得禍福利害,竟與楚王戊合攻梁國。
梁王武飛章入都,火急求援,景帝聞報,不覺大驚,亟召群臣入朝,會議讨逆事宜。
小子有詩歎道: 封建翻成亂國媒,叛吳牽率叛兵來, 追原禍始非無自,總為時君太好猜。
景帝會議讨逆,當有一人出奏,請景帝禦駕親征,欲知此人為誰,待至下回再表。
申屠嘉雖稱剛正,而性太躁急,不合為相。
相道在力持大體,徒以嚴峻為事,非計也。
觀其檄召鄧通,擅欲加誅,已不免失之鹵莽。
幸而文帝仁柔,鄧通庸劣,故不緻嫁禍己身耳,彼景帝之寬,不逮文帝,鼌錯之狡,遠過鄧通,嘉乃欲以待鄧通者待鼌錯,适見其惑也。
嘔血而死得保首領,其猶為申屠嘉之幸事欤?若鄧通之不死嘉手,而終緻餓斃,銅山無濟,愈富愈窮,彼之熱中富貴者,不知以通為鑒,尚營營逐逐,于朝市之間,果胡為者?吳王濞首先發難,連兵叛漢,雖鼌錯之激成,終覺野心之未餍,名不正,言不順,是而欲僥幸成功也,甯可得乎?彼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諸王,則更為不度德不量力之徒,以一國為孤注,其愚更不足道焉。
吳王濞尚恐變卦,複扮作使臣模樣,親至膠西,與卬面訂約章。
卬願糾合齊菑川膠東濟南諸國,濞願糾合楚趙諸國。
彼此說妥,濞遂歸吳,卬即遣使四出,與約起事。
膠西群臣,有幾個見識高明,料難有成,向卬進谏道:“諸侯地小,不能當漢十分之二,大王無端起反,徒為太後加憂,實屬非計!況今天下隻有一主,尚起紛争,他日果僥幸成事,變做兩頭政治,豈不是越要滋擾麼!”卬不肯從。
利令智昏。
旋得各使返報,謂齊與菑川膠東濟南諸國,俱願如約。
卬喜如所望,飛書報吳,吳亦遣使往說楚趙。
楚王戊早已歸國,正是憤恨得很,還有甚麼不允?申公、白生,極言不可,反緻觸動戊怒,把二人連系一處,使服赭衣,就市司舂。
楚相張尚,太傅趙夷吾,再加谏阻,竟被戊喝令斬首。
狂暴至此,不亡何待。
遂調動兵馬,起應吳王,趙王遂也應許吳使,趙相建德内史王悍,苦谏不聽,反緻燒死。
比戊還要殘忍。
于是吳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七國,同時舉兵。
獨齊王将闾,前已與膠西連謀,忽覺此事不妙,幡然變計,斂兵自守。
還有濟北王志,本由膠西王号召,有意相從,适值城壞未修,無暇起應,更被郎中令等将王監束,不得發兵。
膠西王卬,因齊中途悔約,即與膠東菑川濟南三國,合兵圍齊,拟先把臨淄攻下,然後往會吳兵。
就是失機。
惟趙王遂出兵西境,等候吳楚兵至,一同西進,又遣使招誘匈奴,使為後援。
吳王濞已得六國響應,就遍征國中士卒,出發廣陵,且下令軍中道:“寡人年六十二,今自為将,少子年甫十四,亦使作前驅,将士等年齒不同,最老不過如寡人,最少不過如寡人少子,應各自努力,圖功待賞,不得有違!”軍中聽着命令,未盡贊成,但也不能不去,隻好相率西行,魚貫而出,差不多有二十萬人。
濞又與閩越東越諸國,東越即東瓯。
通使贻書,請兵相助。
閩越猶懷觀望,東越卻發兵萬人,來會吳軍。
吳軍渡過淮水,與楚王戊相會,勢焰尤威,再由濞緻書淮南諸王,誘令出兵。
淮南分為三國,事見前文。
淮南王劉安,系厲王長冢子,尚記父仇,得濞贻書,便欲發兵,偏中了淮南相的計謀,佯請為将,待至兵權到手,即不服安命,守境拒吳。
劉安不即誅死,還虧此相。
衡山王勃,不願從吳,謝絕吳使。
廬江王賜,意在觀望,含糊答複。
吳王濞見三國不至,又複傳檄四方,托詞誅錯。
當時諸侯王共有二十二國,除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與吳同謀外,餘皆裹足不前。
齊燕城陽濟北淮南衡山廬江梁代河間臨江淮陽汝南廣川長沙共十五國加入同叛七國,合得二十二國。
濞已勢成騎虎,也顧不得禍福利害,竟與楚王戊合攻梁國。
梁王武飛章入都,火急求援,景帝聞報,不覺大驚,亟召群臣入朝,會議讨逆事宜。
小子有詩歎道: 封建翻成亂國媒,叛吳牽率叛兵來, 追原禍始非無自,總為時君太好猜。
景帝會議讨逆,當有一人出奏,請景帝禦駕親征,欲知此人為誰,待至下回再表。
申屠嘉雖稱剛正,而性太躁急,不合為相。
相道在力持大體,徒以嚴峻為事,非計也。
觀其檄召鄧通,擅欲加誅,已不免失之鹵莽。
幸而文帝仁柔,鄧通庸劣,故不緻嫁禍己身耳,彼景帝之寬,不逮文帝,鼌錯之狡,遠過鄧通,嘉乃欲以待鄧通者待鼌錯,适見其惑也。
嘔血而死得保首領,其猶為申屠嘉之幸事欤?若鄧通之不死嘉手,而終緻餓斃,銅山無濟,愈富愈窮,彼之熱中富貴者,不知以通為鑒,尚營營逐逐,于朝市之間,果胡為者?吳王濞首先發難,連兵叛漢,雖鼌錯之激成,終覺野心之未餍,名不正,言不順,是而欲僥幸成功也,甯可得乎?彼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諸王,則更為不度德不量力之徒,以一國為孤注,其愚更不足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