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遭衆忌賈誼被遷正阃儀袁盎強谏
關燈
小
中
大
興居,與勃有嫌。
文帝也知劉章兄弟,滅呂有功,隻因章欲立兄為帝,所以不願優叙。
好容易過了兩年,有司請立皇子為王,文帝下诏道:“故趙幽王幽死,朕甚憐憫,前已立幽王子遂為趙王,見四十七回。
尚有遂弟辟彊,及齊悼惠子朱虛侯章,東牟侯興居,有功可王。
”這诏一下,群臣揣合帝意,拟封辟彊為河間王,朱虛侯章為城陽王,東牟侯興居為濟北王,文帝當然準議。
惟城陽濟北,俱系齊地,割封劉章兄弟,是明明削弱齊王,差不多剜肉補瘡,何足言惠!這三王分封出去,更将皇庶子參,封太原王,揖封梁王。
梁趙均系大國,劉章兄弟,希望已久,至此終歸絕望,更疑為周勃所賣,啧有煩言。
文帝頗有所聞,索性把周勃免相,托稱列侯未盡就國,丞相可為倡率,出就侯封。
勃未曾預料,突接此诏,還未知文帝命意,沒奈何繳還相印,陛辭赴绛去了。
文帝擢灌嬰為丞相,罷太尉官。
灌嬰接任時,已在文帝三年,約閱數月,忽聞匈奴右賢王,入寇上郡,文帝急命灌嬰調發車騎八萬人,往禦匈奴,自率諸将詣甘泉宮,作為援應。
嗣接灌嬰軍報,匈奴兵已經退去,乃轉赴太原,接見代國舊臣,各給賞賜,并免代民三年租役。
留遊了十餘日,又有警報到來,乃是濟北王興居,起兵造反,進襲荥陽。
當下飛調棘蒲侯柴武為大将軍,率兵往讨,一面令灌嬰還師,自領諸将急還長安。
興居受封濟北,與乃兄章同時就國,章郁憤成病,不久便殁。
了過劉章。
興居聞兄氣憤身亡,越加怨恨,遂有叛志,适聞文帝出讨匈奴,總道是關中空虛,可以進擊,因即驟然起兵。
那知到了荥陽,便與柴武軍相遇,一場大戰,被武殺得七零八落,四散奔逃。
武乘勝追趕,緊随不舍,興居急不擇路,策馬亂跑,一腳踏空,馬竟蹶倒,把興居掀翻地上。
後面追兵已到,順手拿住,牽至柴武面前,武把他置入囚車,押解回京。
興居自知不免,扼吭自殺。
興居功不及兄,乃敢造反,怎得不死。
待武還朝複命,驗明屍首,文帝憐他自取滅亡,乃盡封悼惠王諸子罷軍等七人為列侯,惟濟北國撤銷,不複置封。
内安外攘,得息幹戈,朝廷又複清閑,文帝政躬多暇,免不得出宮遊行。
一日帶着侍臣,往上林苑飽看景色,但見草深林茂,魚躍鸢飛,卻覺得萬彙滋生,足快心意。
行經虎圈,有禽獸一大群,馴養在内,不勝指數,乃召過上林尉,問及禽獸總數,究有若幹?上林尉瞠目結舌,竟不能答,還是監守虎圈的啬夫,官名從容代對,一一詳陳,文帝稱許道:“好一個吏目,能如此才算盡職哩?”說着,即顧令從官張釋之,拜啬夫為上林令。
釋之字季,堵陽人氏,前為騎郎,十年不得調遷,後來方進為谒者。
釋之欲進陳治道,文帝叫他不必高論,但論近時。
釋之因就秦漢得失,說了一番,語多稱旨。
遂由文帝賞識,加官谒者仆射,每當車駕出遊,辄令釋之随着。
此時釋之奉谕,半晌不答,再由文帝重申命令,乃進問文帝道:“陛下試思绛侯周勃,及東陽侯張相如,人品若何?”文帝道:“統是忠厚長者。
”釋之接說道:“陛下既知兩人為長者,奈何欲重任啬夫。
彼兩人平時論事,好似不能發言。
豈若啬夫利口,喋喋不休。
且陛下可曾記得秦始皇麼?”文帝道:“始皇有何錯處?”釋之道:“始皇專任刀筆吏,但務苛察,後來敝俗相沿,競尚口辯,不得聞過,遂緻土崩。
今陛下以啬夫能言,便欲超遷,臣恐天下将随時盡靡哩!”君子不以言舉人,徒工口才,原是不足超遷,但如上林尉之糊塗,亦何足用!文帝方才稱善,乃不拜啬夫,升授釋之為宮車令。
既而梁王入朝,與太子啟同車進宮,行過司馬門,并不下車,适被釋之瞧見,趕将過去,阻住太子梁王,不得進去,一面援着漢律,據實劾奏。
漢初定有宮中禁令,以司馬門為最重,凡天下上事,四方貢獻,均由司馬門接收,門前除天子外,無論何人,并應下車,如或失記,罰金四兩。
釋之劾奏太子梁王,說他時常出入,理應知曉,今敢不下公門,乃是明知故犯,以不敬論。
這道彈章呈将進去,文帝不免溺愛,且視為尋常小事,擱置不理,偏為薄太後所聞,召入文帝,責他縱容兒子,文帝始免冠叩謝,自稱教子不嚴,還望太後恕罪。
薄太後乃遣使傳诏,赦免太子梁王,才準入見。
文帝究是明主,并不怪釋之多事,且稱釋之守法不阿,應再超擢,遂拜釋之為中大夫,未幾又升為中郎将。
會文帝挈着寵妃慎夫人,出遊霸陵,釋之例須扈跸,因即随駕同行。
霸陵在長安東南七十裡,地勢負山面水,形勢甚佳,文帝自營生圹,因山為墳,故稱霸陵,當下眺覽一番,複與慎夫人登高東望
文帝也知劉章兄弟,滅呂有功,隻因章欲立兄為帝,所以不願優叙。
好容易過了兩年,有司請立皇子為王,文帝下诏道:“故趙幽王幽死,朕甚憐憫,前已立幽王子遂為趙王,見四十七回。
尚有遂弟辟彊,及齊悼惠子朱虛侯章,東牟侯興居,有功可王。
”這诏一下,群臣揣合帝意,拟封辟彊為河間王,朱虛侯章為城陽王,東牟侯興居為濟北王,文帝當然準議。
惟城陽濟北,俱系齊地,割封劉章兄弟,是明明削弱齊王,差不多剜肉補瘡,何足言惠!這三王分封出去,更将皇庶子參,封太原王,揖封梁王。
梁趙均系大國,劉章兄弟,希望已久,至此終歸絕望,更疑為周勃所賣,啧有煩言。
文帝頗有所聞,索性把周勃免相,托稱列侯未盡就國,丞相可為倡率,出就侯封。
勃未曾預料,突接此诏,還未知文帝命意,沒奈何繳還相印,陛辭赴绛去了。
文帝擢灌嬰為丞相,罷太尉官。
灌嬰接任時,已在文帝三年,約閱數月,忽聞匈奴右賢王,入寇上郡,文帝急命灌嬰調發車騎八萬人,往禦匈奴,自率諸将詣甘泉宮,作為援應。
嗣接灌嬰軍報,匈奴兵已經退去,乃轉赴太原,接見代國舊臣,各給賞賜,并免代民三年租役。
留遊了十餘日,又有警報到來,乃是濟北王興居,起兵造反,進襲荥陽。
當下飛調棘蒲侯柴武為大将軍,率兵往讨,一面令灌嬰還師,自領諸将急還長安。
興居受封濟北,與乃兄章同時就國,章郁憤成病,不久便殁。
了過劉章。
興居聞兄氣憤身亡,越加怨恨,遂有叛志,适聞文帝出讨匈奴,總道是關中空虛,可以進擊,因即驟然起兵。
那知到了荥陽,便與柴武軍相遇,一場大戰,被武殺得七零八落,四散奔逃。
武乘勝追趕,緊随不舍,興居急不擇路,策馬亂跑,一腳踏空,馬竟蹶倒,把興居掀翻地上。
後面追兵已到,順手拿住,牽至柴武面前,武把他置入囚車,押解回京。
興居自知不免,扼吭自殺。
興居功不及兄,乃敢造反,怎得不死。
待武還朝複命,驗明屍首,文帝憐他自取滅亡,乃盡封悼惠王諸子罷軍等七人為列侯,惟濟北國撤銷,不複置封。
内安外攘,得息幹戈,朝廷又複清閑,文帝政躬多暇,免不得出宮遊行。
一日帶着侍臣,往上林苑飽看景色,但見草深林茂,魚躍鸢飛,卻覺得萬彙滋生,足快心意。
行經虎圈,有禽獸一大群,馴養在内,不勝指數,乃召過上林尉,問及禽獸總數,究有若幹?上林尉瞠目結舌,竟不能答,還是監守虎圈的啬夫,官名從容代對,一一詳陳,文帝稱許道:“好一個吏目,能如此才算盡職哩?”說着,即顧令從官張釋之,拜啬夫為上林令。
釋之字季,堵陽人氏,前為騎郎,十年不得調遷,後來方進為谒者。
釋之欲進陳治道,文帝叫他不必高論,但論近時。
釋之因就秦漢得失,說了一番,語多稱旨。
遂由文帝賞識,加官谒者仆射,每當車駕出遊,辄令釋之随着。
此時釋之奉谕,半晌不答,再由文帝重申命令,乃進問文帝道:“陛下試思绛侯周勃,及東陽侯張相如,人品若何?”文帝道:“統是忠厚長者。
”釋之接說道:“陛下既知兩人為長者,奈何欲重任啬夫。
彼兩人平時論事,好似不能發言。
豈若啬夫利口,喋喋不休。
且陛下可曾記得秦始皇麼?”文帝道:“始皇有何錯處?”釋之道:“始皇專任刀筆吏,但務苛察,後來敝俗相沿,競尚口辯,不得聞過,遂緻土崩。
今陛下以啬夫能言,便欲超遷,臣恐天下将随時盡靡哩!”君子不以言舉人,徒工口才,原是不足超遷,但如上林尉之糊塗,亦何足用!文帝方才稱善,乃不拜啬夫,升授釋之為宮車令。
既而梁王入朝,與太子啟同車進宮,行過司馬門,并不下車,适被釋之瞧見,趕将過去,阻住太子梁王,不得進去,一面援着漢律,據實劾奏。
漢初定有宮中禁令,以司馬門為最重,凡天下上事,四方貢獻,均由司馬門接收,門前除天子外,無論何人,并應下車,如或失記,罰金四兩。
釋之劾奏太子梁王,說他時常出入,理應知曉,今敢不下公門,乃是明知故犯,以不敬論。
這道彈章呈将進去,文帝不免溺愛,且視為尋常小事,擱置不理,偏為薄太後所聞,召入文帝,責他縱容兒子,文帝始免冠叩謝,自稱教子不嚴,還望太後恕罪。
薄太後乃遣使傳诏,赦免太子梁王,才準入見。
文帝究是明主,并不怪釋之多事,且稱釋之守法不阿,應再超擢,遂拜釋之為中大夫,未幾又升為中郎将。
會文帝挈着寵妃慎夫人,出遊霸陵,釋之例須扈跸,因即随駕同行。
霸陵在長安東南七十裡,地勢負山面水,形勢甚佳,文帝自營生圹,因山為墳,故稱霸陵,當下眺覽一番,複與慎夫人登高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