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演義》第五十八回 圍廣固慕容恪善謀 戰東河諸葛攸敗績

關燈
還,以省煩擾。

    ”俊總算依議。

    已而晉北中郎将荀羨,攻入山荏,擒住燕泰山太守賈堅。

    堅祖父本皆晉臣,羨因勸堅降順,且與語道:“君世代事晉,不應忘本歸虜。

    ”堅答說道:“晉自棄中原,并非堅甘心忘本。

    今既身為燕臣,怎得再思改節呢?”遂絕粒而死。

    愚忠亦不足道。

     忽由燕将慕容塵,遣司馬悅明來救泰山。

    羨與戰失利,隻好退走,山荏複被燕軍奪去,羨憤恚成病,上書求代。

    晉廷乃遣吳興太守謝萬為西中郎将,監督司豫冀并四州軍事,領豫州刺史。

    再命散騎常侍郗昙為北中郎将,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軍事,領徐兖二州刺史。

    二人才具,均不及羨,惟昙為故太尉郗鑒次子,萬為故鎮西将軍謝尚從弟,皆以門閥邀榮,得列方鎮。

    右将軍王羲之曾贻萬書,說他用非所長,既已受職建牙,應與士卒共同甘苦。

    萬不能用。

    萬兄謝安,亦誡萬道:“汝為元帥,須常接待諸将,聯絡歡心,不宜自命風一流,矜才傲物。

    ”萬亦不少悛。

    臨行時,由安親托諸将,一一慰勉。

    萬還道阿兄多事,怏怏而去。

    為後文敗歸伏線。

    荀羨解職還都,旋即去世。

    穆帝很加悲悼,歎為折一股肱,因追贈骠騎将軍。

    羨尚有令名,故叙及病殁。

     未幾為升平三年,晉泰山太守諸葛攸,大起水陸兵士,共得二萬餘人,再往伐燕,自石門進次河渚,分遣部将匡超據碻磝,蕭館屯新栅,督護徐冏,帶領水軍三千,遊弋河中,泛舟上下,作為東西聲援。

    燕主俊即命上庸王評,率同長樂太守傅顔等,領兵五萬,往拒攸軍。

    評屢經戰陣,紀律頗嚴,部下又統皆一精一銳,踴躍争先,行至東阿相近,正與攸軍遇着,不待列營休息,便即麾兵上前,步騎相間,縱橫馳驟。

    攸雖有志平虜,怎奈才力不濟,徒靠着一時血氣,究竟敵不過百戰雄師,兩下交戰多時,攸軍多半受傷,眼見是旗一靡一轍亂,不能再奮,沒奈何敗退下去。

    評趨兵追擊,大殺一陣,俘斬不可勝計,遂乘勝圍攻東阿,且分兵進窺河洛。

     晉廷诏令西中郎将謝萬,出駐下蔡,北中郎将郗昙,出駐高平。

    萬在軍中,仍然嘯詠自如,未嘗拊循士卒,每經升帳,不發一言,但手執如意,指麾四座。

    将士統不服萬,萬尚不以為意,引衆出渦颍間,拟援洛一陽一。

    途次聞郗昙退屯彭城,不禁惶駭,也即拍馬逃歸。

    部将見他傲慢無能,相率鄙視,恨不得将他刃斃,隻因受安囑托,未敢妄言,但各走各路,分道引歸罷了。

    究竟昙為何事退兵?後來傳下诏書,才知昙因病自歸。

    朝廷格外原諒,僅降昙為建武将軍,惟謝萬無故潰退,罪難輕恕,着即免為庶人。

    還是失刑。

     燕上庸王慕容評,正想略定河洛,會接燕主俊寝疾消息,乃收兵還邺。

    俊自太子晔逝世,不免追悼,嘗對群臣流涕,謂此兒若在,我可無憂。

    又因嗣子暐年輕質弱,未及乃兄,深以為慮,因此寝饋不安,釀成心疾。

    一夕,夢見石虎闖入,牽臂亂齧,不由的猛呼一聲,才将夢魔驅出,醒後尚覺臂痛,乃命發掘虎墓,有棺無一屍一。

    尋複懸賞百金,購人告發。

    适有故趙宮女李菟,得知石虎葬處,在邺宮東明觀下,因即應募報聞。

    俊遂令李女引示,發掘至數丈以下,果得一棺,剖棺出一屍一,僵卧不腐。

    俊親往驗視,用足蹴踏,對一屍一怒叱道:“死羯奴敢夢擾活天子麼?”說着,又命禦史中丞楊約,數他罪惡,計數百件,遂加鞭撻,打得筋斷骨折,乃投諸漳水中。

    死尚被罰,人何苦生前作惡?一屍一尚倚着橋柱,終未漂沒。

    及苻秦滅燕,王猛始收一屍一埋葬,并殺女子李菟,這是後話。

    王猛亦未免好事。

    惟俊既棄去虎一屍一,病仍未痊,因召大司馬太原王恪,入室與語道:“我病恐不起,将與卿等長别。

    人生壽數,本有定限,死亦何恨,但秦晉未平,景茂尚幼,暐字景茂。

    怎能遽當大位?我欲效宋宣公故事,即以社稷付汝,汝意以為何如?”恪答道:“太子雖幼,秉一性一寬仁,必能勝殘去殺,為守成令主。

    臣實何人,怎敢上幹正統?”俊變色道:“兄弟間還要虛飾麼?”恪從容道:“陛下既稱臣能主社稷,難道不能輔少主嗎?”俊乃轉怒為喜道:“汝果能為周公,我複何憂?”恪便趨退。

    俊按召吳王垂還邺,尋因病體少瘥,複欲遣兵寇晉。

    越年正月,且出郊閱兵,派定大司馬恪,及司空一陽一骛為正副元帥,定期出兵。

    是夕還宮,自覺勞倦。

    翌日,舊疾複發,遂至危笃,即召恪與一陽一骛,暨司徒評,領軍将軍慕輿根等,受遺輔政,言畢遂殂,年五十三,在位十有二年。

    燕人稱俊為令主,小子有詩歎道: 六朝衰運慨泯棼,遍地胡腥不忍聞。

     但得一方中主出,民間已是号賢君。

     俊既病逝,百官複議立恪,究竟恪是否從衆,容至下回叙明。

     慕容俊僭号稱尊,國勢日盛,所恃者莫如慕容恪,次為慕容垂,而慕容評尚不足道也。

    觀恪之往圍廣固,不欲急攻,非特深谙兵法,并且體恤全軍。

    迨段龛出降,禁止侵掠,不嗜殺而齊地自定,雖古之良将,無以過之。

    俊能承父遺命,倚恪為重,并及一陽一骛,其緻強也宜哉。

    且平時雖嘗忌垂,而不忍加罪。

    垂妻被誣,仍免垂連坐,使鎮遼東,俊其固有知人之明乎?慕容評粗具戰略,視恪與垂,相去實遠,而晉将諸葛攸等,尚為所敗,晉實無人,此燕之所以橫行河朔,而益得稱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