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演義》第五十五回 拒忠言殷浩喪師 射敵帥桓溫得勝
關燈
小
中
大
亡為存,轉禍為福,則宗廟之慶,四海有賴矣。
一書一箋,統是直言谠論,痛切不浮,無如殷浩是情急貪功,不顧利害。
會稽王昱,又是深信殷浩,總道他有作有為,一敗不至再敗,所以羲之書箋,都付高閣,并不見行。
浩複出屯泗口,遣河南太守戴施據石門,荥一陽一太守劉遯戍倉垣,甚至饷源無着,停辦太學,遣歸生徒,把經費撥充軍需。
不啻因噎廢食。
謝尚留屯芍陂,亦遣冠軍将軍王俠,攻克武昌,秦豫州刺史楊群,退守弘農。
那晉廷卻征尚為給事中,尚乃還戍石頭。
最可怪的殷深源,未出兵時,不能聽信良言,但好剛愎;既已出兵,又不能推誠任人,但務疑猜。
他聞姚襄安次曆一陽一,廣興屯田,訓厲将士,未嘗表請北伐,總道他别有異圖,意欲先加除滅,免滋後患,乃屢遣刺客刺襄。
襄雅善拊循,頗得士心,刺客一陽一奉浩命,到了曆一陽一,反将實情轉告。
襄因此加防,日夕巡邏。
浩複遣心腹将魏憬,率衆五千,潛往襲襄,偏被襄預先探知,出城邀擊,殺死魏憬,并有憬衆。
浩恨計不成,索一性一明下軍書,遷襄至梁國蠡台,表授梁國内史。
襄益加疑懼,因使參軍權翼,詣浩陳情。
浩問翼道:“我與姚平北共為王臣,休戚相關,為何平北嘗舉動自一由,與我異趣呢?”晉封姚襄為平北将軍,見前回。
翼答道:“姚平北英姿絕世,擁兵數萬,乃不憚路遠,來歸晉室,無非因朝廷有道,宰輔明哲,想做一個盛世良臣。
今将軍輕信讒言,與彼有隙,愚謂咎在将軍,不在平北。
”浩忿然道:“平北擅加生殺,又縱小人掠奪我馬,這豈還好算得王臣麼?”翼又道:“平北歸命聖朝,怎敢妄殺無辜?惟内一奸一外宄,有違王法,理宜為國行刑,怎得不殺?”浩又問何故掠馬?翼正色道:“聞将軍猜忌平北,屢欲加讨,平北為自衛計,或至使人取馬,誠使将軍坦懷相待,平北也有天良,何至出此?”浩不禁笑語道:“我也何嘗欲加害平北,盡請放懷!”試問你何故屢遣刺客?遂遣翼歸報,翼拜辭而去。
浩又一陰一使人招誘秦将雷弱兒等,令殺秦主苻健,許以關中世爵。
王師宜堂堂正正,乃專為鬼祟,如何成事?弱兒等複稱如約,且請師接應。
浩遂調兵七萬,自壽春出發,進向洛一陽一。
哪知弱兒等将計就計,僞稱内應,并非真心從浩。
惟一個降将張遇,為了苻健一奸一占後母,且居然呼他為子,心有不甘,因賄通中黃門劉晃,拟夜入襲健,偏偏事機不密,為健所聞,立将遇捕入處死。
惟察得韓昭儀未曾與謀,不使連坐,仍然一寵一愛一如常。
想韓氏正交桃花運,所以有此僥幸。
浩接得苻秦内變消息,未悉确狀,還道是弱兒等已經發難,即調姚襄為先鋒,自督大軍急進。
吏部尚書王彪之,奉箋與昱,謂秦人多詐,浩不應率軍輕行。
昱似信非信,延宕多日,始拟着人往詢軍情,偏敗報已經到來,姚襄叛命,返襲浩軍,山桑一戰,浩軍大潰,辎重盡失,浩已走還谯城了。
昱乃語王彪之道:“果如君言,張良陳平,亦不過如是哩。
”有了張陳,惜無劉季。
原來姚襄已經仇浩,佯作前驅,誘浩至山桑,返兵襲敗浩軍,俘斬萬餘人,盡得浩軍資仗,乃使兄益守山桑,自己仍往淮南。
浩遭襄暗算,且慚且憤,複遣劉啟王彬之,往攻山桑。
襄從淮南還援,内外夾攻,劉王以下,并皆敗亡。
前已死傷萬餘人,尚嫌不足,乃複以二将部曲加之,浩之不仁極矣!襄遂進屯盱眙,招掠流民,有衆七萬,分置守宰,勸課農桑。
複遣使至建康,陳浩罪狀,并自陳謝。
诏乃命謝尚都督江西淮南諸軍事,往鎮曆一陽一。
嗣是殷浩大名,一落千丈,投井下石的疏文,陸續進呈。
就中有一疏最為利害,署名非别,便是那殷浩的仇家桓溫。
疏雲: 按中軍将軍殷浩,過蒙朝恩,叨竊非據。
一寵一靈超卓,再司京辇,不能恭慎所任,恪居職次,而侵官離局,高下在心。
前司徒臣蔡谟,執義履素,位居台輔,師傅先帝,朝之元老,年登七十,以禮請退,雖臨軒固辭,不順恩旨,适足以明遜讓之風,弘優賢之禮,而浩虛生狡說,疑誤朝聽,獄之有司,幾緻大辟。
自羯胡天亡,群兇殄滅,而百姓塗炭,企遲拯接,浩受專征之重,無雪恥之志,坐自封殖,妄生風塵,遂緻寇仇稽誅,一奸一逆并起,華夏鼎沸,黎元殄悴。
浩懼罪将及,不容于朝,外聲進讨,内求苟免,出次壽一陽一,即壽春。
頓甲彌年,傾天府之資,竭五州之力,收合亡賴以自衛,爵命無章,猜害罔顧。
羌帥姚襄,率命歸化,浩不能撫而用之,一陰一圖殺害,再遣刺客,為襄所覺,襄遂惶懼,用緻逆命。
生長亂階,自浩始也。
複不能以時掃滅,縱放小豎,鼓行毒害,身狼狽于山桑,軍破碎于梁國,舟車焚燒,辎重覆沒,三軍積實,反以資寇,一精一甲利器,更為賊用。
神怒人怨,衆之所棄,傾危之憂,将及社稷,臣所以忘寝屏營,啟處無地。
夫率正顯義,所以緻訓,明罰敕法,所以齊衆。
伏願陛下上
一書一箋,統是直言谠論,痛切不浮,無如殷浩是情急貪功,不顧利害。
會稽王昱,又是深信殷浩,總道他有作有為,一敗不至再敗,所以羲之書箋,都付高閣,并不見行。
浩複出屯泗口,遣河南太守戴施據石門,荥一陽一太守劉遯戍倉垣,甚至饷源無着,停辦太學,遣歸生徒,把經費撥充軍需。
不啻因噎廢食。
謝尚留屯芍陂,亦遣冠軍将軍王俠,攻克武昌,秦豫州刺史楊群,退守弘農。
那晉廷卻征尚為給事中,尚乃還戍石頭。
最可怪的殷深源,未出兵時,不能聽信良言,但好剛愎;既已出兵,又不能推誠任人,但務疑猜。
他聞姚襄安次曆一陽一,廣興屯田,訓厲将士,未嘗表請北伐,總道他别有異圖,意欲先加除滅,免滋後患,乃屢遣刺客刺襄。
襄雅善拊循,頗得士心,刺客一陽一奉浩命,到了曆一陽一,反将實情轉告。
襄因此加防,日夕巡邏。
浩複遣心腹将魏憬,率衆五千,潛往襲襄,偏被襄預先探知,出城邀擊,殺死魏憬,并有憬衆。
浩恨計不成,索一性一明下軍書,遷襄至梁國蠡台,表授梁國内史。
襄益加疑懼,因使參軍權翼,詣浩陳情。
浩問翼道:“我與姚平北共為王臣,休戚相關,為何平北嘗舉動自一由,與我異趣呢?”晉封姚襄為平北将軍,見前回。
翼答道:“姚平北英姿絕世,擁兵數萬,乃不憚路遠,來歸晉室,無非因朝廷有道,宰輔明哲,想做一個盛世良臣。
今将軍輕信讒言,與彼有隙,愚謂咎在将軍,不在平北。
”浩忿然道:“平北擅加生殺,又縱小人掠奪我馬,這豈還好算得王臣麼?”翼又道:“平北歸命聖朝,怎敢妄殺無辜?惟内一奸一外宄,有違王法,理宜為國行刑,怎得不殺?”浩又問何故掠馬?翼正色道:“聞将軍猜忌平北,屢欲加讨,平北為自衛計,或至使人取馬,誠使将軍坦懷相待,平北也有天良,何至出此?”浩不禁笑語道:“我也何嘗欲加害平北,盡請放懷!”試問你何故屢遣刺客?遂遣翼歸報,翼拜辭而去。
浩又一陰一使人招誘秦将雷弱兒等,令殺秦主苻健,許以關中世爵。
王師宜堂堂正正,乃專為鬼祟,如何成事?弱兒等複稱如約,且請師接應。
浩遂調兵七萬,自壽春出發,進向洛一陽一。
哪知弱兒等将計就計,僞稱内應,并非真心從浩。
惟一個降将張遇,為了苻健一奸一占後母,且居然呼他為子,心有不甘,因賄通中黃門劉晃,拟夜入襲健,偏偏事機不密,為健所聞,立将遇捕入處死。
惟察得韓昭儀未曾與謀,不使連坐,仍然一寵一愛一如常。
想韓氏正交桃花運,所以有此僥幸。
浩接得苻秦内變消息,未悉确狀,還道是弱兒等已經發難,即調姚襄為先鋒,自督大軍急進。
吏部尚書王彪之,奉箋與昱,謂秦人多詐,浩不應率軍輕行。
昱似信非信,延宕多日,始拟着人往詢軍情,偏敗報已經到來,姚襄叛命,返襲浩軍,山桑一戰,浩軍大潰,辎重盡失,浩已走還谯城了。
昱乃語王彪之道:“果如君言,張良陳平,亦不過如是哩。
”有了張陳,惜無劉季。
原來姚襄已經仇浩,佯作前驅,誘浩至山桑,返兵襲敗浩軍,俘斬萬餘人,盡得浩軍資仗,乃使兄益守山桑,自己仍往淮南。
浩遭襄暗算,且慚且憤,複遣劉啟王彬之,往攻山桑。
襄從淮南還援,内外夾攻,劉王以下,并皆敗亡。
前已死傷萬餘人,尚嫌不足,乃複以二将部曲加之,浩之不仁極矣!襄遂進屯盱眙,招掠流民,有衆七萬,分置守宰,勸課農桑。
複遣使至建康,陳浩罪狀,并自陳謝。
诏乃命謝尚都督江西淮南諸軍事,往鎮曆一陽一。
嗣是殷浩大名,一落千丈,投井下石的疏文,陸續進呈。
就中有一疏最為利害,署名非别,便是那殷浩的仇家桓溫。
疏雲: 按中軍将軍殷浩,過蒙朝恩,叨竊非據。
一寵一靈超卓,再司京辇,不能恭慎所任,恪居職次,而侵官離局,高下在心。
前司徒臣蔡谟,執義履素,位居台輔,師傅先帝,朝之元老,年登七十,以禮請退,雖臨軒固辭,不順恩旨,适足以明遜讓之風,弘優賢之禮,而浩虛生狡說,疑誤朝聽,獄之有司,幾緻大辟。
自羯胡天亡,群兇殄滅,而百姓塗炭,企遲拯接,浩受專征之重,無雪恥之志,坐自封殖,妄生風塵,遂緻寇仇稽誅,一奸一逆并起,華夏鼎沸,黎元殄悴。
浩懼罪将及,不容于朝,外聲進讨,内求苟免,出次壽一陽一,即壽春。
頓甲彌年,傾天府之資,竭五州之力,收合亡賴以自衛,爵命無章,猜害罔顧。
羌帥姚襄,率命歸化,浩不能撫而用之,一陰一圖殺害,再遣刺客,為襄所覺,襄遂惶懼,用緻逆命。
生長亂階,自浩始也。
複不能以時掃滅,縱放小豎,鼓行毒害,身狼狽于山桑,軍破碎于梁國,舟車焚燒,辎重覆沒,三軍積實,反以資寇,一精一甲利器,更為賊用。
神怒人怨,衆之所棄,傾危之憂,将及社稷,臣所以忘寝屏營,啟處無地。
夫率正顯義,所以緻訓,明罰敕法,所以齊衆。
伏願陛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