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敬德三鞭換兩锏
關燈
小
中
大
戲言,豈有人當得幾鞭幾锏得以不死?便是鐵石也要打碎了。
”敬德曰:“昔夏育、孟贲能生拔牛角,世稱力士,子胥有舉鼎之能,項羽有拔山之勇,吾力若比數人勝于十倍,莫言太多,隻一二十锏,吾亦敢當之。
”叔寶曰:“汝真诳言!莫言二十,隻消當吾一锏也便死了。
”敬德笑曰:“吾知汝已有驚懼之心,恐吾所算,汝無再生之路。
吾讓汝先打,隻勿傷吾性命之處,任汝來打如何?”叔寶曰:“若果實言,吾即打下,匆得驚懼。
”敬德曰:“打便打,大丈夫豈有戲言。
”叔寶曰:“可約定打數。
”敬德曰:“汝打四锏,我還三鞭,隻此便是實數,别無虛語。
”敬德遂按鞭束手,挺身馬上。
叔寶揚聲陣前呼曰:“汝諸人來做證見,看吾打敬德!”手挺雙锏,向敬德背上連打兩下,再欲打第三下來,敬德已自回馬,走向前面,屈身負痛,口吐鮮血去了。
叔寶回陣,兩下軍士看了,俱各驚得癡呆。
敬德見叔寶回陣,便勒馬又出陣前叫曰:“叔寶哪裡去?走的不算男子。
” 叔寶亦縱馬突至陣前。
敬德曰:“吾受四锏,汝早還我四鞭之債。
”叔寶喝曰:“死狗奴,盡汝來打,吾豈懼哉!”遂亦挺身馬上。
敬德望叔寶背上連打三鞭,再欲打來,叔寶慌忙勒馬回陣,口含鮮血,忍住不吐。
叔寶暗思:“若吐了血,則示弱于彼,被其恥笑。
”遂将污血吞了。
後來叔寶得病,皆因此吞污血之故。
叔寶再向陣前叫曰:“敬德匹夫!汝曾見吾手段否? 吾受三鞭,全然無事,平複如故,不似汝吐血不止,于此便見優劣。
”敬德曰:“吾豈不知?汝滿口已是污血,特含住不吐耳,有甚罕處?汝尚欠吾一鞭。
”叔寶曰:“論數算來,果少一鞭,以輕重較之,四锏約有二百斤之力,三鞭還有二百四十斤之重,汝尚欠吾四十斤的氣力,何足為奇?”兩軍納喊,這邊誇能,那邊道勝。
後來史官議論:四锏當輸,不應敬德先已受打,身疲力乏。
二人各自回陣,秦王自于陣前叫曰:“吾以仁義相待天下義士,不施谲詐。
今天色已晚,你收兵歇息,我不乘勢趕你。
”敬德聞言,親自斷後,諸軍漸退,秦王也收兵回寨。
後人有詩贊三鞭換兩锏之事雲:敬德秦瓊戰不休,威風凜凜勇如彪。
隻因兩锏三鞭換,從此馳名播虎侯。
又靜軒詩雲:秦府貪觀锏對鞭,誰知前有美良川。
休言聖主憑洪福,臣若忠誠亦有天。
次日,叔寶又欲關前戰敬德,人報世績元帥到。
秦王接入問之,世績曰:“某聞尉遲敬德世之虎将,若與叔寶死戰,必有一傷,可用小計全勝,敬德歸降殿下。
”秦王曰:“吾見其英雄,甚愛慕之,如何可得?”世績曰:“雖然有勇,乃無謀之輩,容易取之。
某聞北突厥者,武周倚以為助,吾已遣郭孝恪徑往西突厥處,令其調兵扮作北兵,打北兵旗号,前來柏壁。
金剛、敬德以為助己,必不見疑,吾與李靖同至一處調遣,則大事可成,何[患]敬德不來歸附殿下乎?”秦王問其計,世績向秦王附耳低言,隻消如此如此。
秦王拍手喜曰:“茂功奇謀,吾之子房也,世人罕及。
”即遣李靖與世績同行。
二人辭别,自向一路去了。
卻說世績又遣郭孝恪徑至西突厥處,獻上金帛。
可汗大喜,遂遣副元帥撻裡忽領精兵五百,假裝北兵,前至柏壁關,令人報宋金剛曰:“吾是北突厥處羅可汗下[大将]完[顔]百達,奉處羅可汗之命,差吾領精兵五百[前來會]師守關。
金剛大喜,接入城來,與百達分賓坐[下,說明]來意,金剛大喜,遂令宰牛殺馬,犒勞三軍,大小将士安營歇息。
整日與百達議論軍情之事。
且看百達後來事體如何? 總批:城南小路,知節教秦王偷過,意欲進圍太原耳。
豈料劉之伏兵知道,反緻于敗走。
三鞭兩銅,德、寶二人俱能堪受,非勇冠三軍而能若是乎?世績猶向秦王附耳低言,終視敬德為易取,諒其計必有高人一著者。
”敬德曰:“昔夏育、孟贲能生拔牛角,世稱力士,子胥有舉鼎之能,項羽有拔山之勇,吾力若比數人勝于十倍,莫言太多,隻一二十锏,吾亦敢當之。
”叔寶曰:“汝真诳言!莫言二十,隻消當吾一锏也便死了。
”敬德笑曰:“吾知汝已有驚懼之心,恐吾所算,汝無再生之路。
吾讓汝先打,隻勿傷吾性命之處,任汝來打如何?”叔寶曰:“若果實言,吾即打下,匆得驚懼。
”敬德曰:“打便打,大丈夫豈有戲言。
”叔寶曰:“可約定打數。
”敬德曰:“汝打四锏,我還三鞭,隻此便是實數,别無虛語。
”敬德遂按鞭束手,挺身馬上。
叔寶揚聲陣前呼曰:“汝諸人來做證見,看吾打敬德!”手挺雙锏,向敬德背上連打兩下,再欲打第三下來,敬德已自回馬,走向前面,屈身負痛,口吐鮮血去了。
叔寶回陣,兩下軍士看了,俱各驚得癡呆。
敬德見叔寶回陣,便勒馬又出陣前叫曰:“叔寶哪裡去?走的不算男子。
” 叔寶亦縱馬突至陣前。
敬德曰:“吾受四锏,汝早還我四鞭之債。
”叔寶喝曰:“死狗奴,盡汝來打,吾豈懼哉!”遂亦挺身馬上。
敬德望叔寶背上連打三鞭,再欲打來,叔寶慌忙勒馬回陣,口含鮮血,忍住不吐。
叔寶暗思:“若吐了血,則示弱于彼,被其恥笑。
”遂将污血吞了。
後來叔寶得病,皆因此吞污血之故。
叔寶再向陣前叫曰:“敬德匹夫!汝曾見吾手段否? 吾受三鞭,全然無事,平複如故,不似汝吐血不止,于此便見優劣。
”敬德曰:“吾豈不知?汝滿口已是污血,特含住不吐耳,有甚罕處?汝尚欠吾一鞭。
”叔寶曰:“論數算來,果少一鞭,以輕重較之,四锏約有二百斤之力,三鞭還有二百四十斤之重,汝尚欠吾四十斤的氣力,何足為奇?”兩軍納喊,這邊誇能,那邊道勝。
後來史官議論:四锏當輸,不應敬德先已受打,身疲力乏。
二人各自回陣,秦王自于陣前叫曰:“吾以仁義相待天下義士,不施谲詐。
今天色已晚,你收兵歇息,我不乘勢趕你。
”敬德聞言,親自斷後,諸軍漸退,秦王也收兵回寨。
後人有詩贊三鞭換兩锏之事雲:敬德秦瓊戰不休,威風凜凜勇如彪。
隻因兩锏三鞭換,從此馳名播虎侯。
又靜軒詩雲:秦府貪觀锏對鞭,誰知前有美良川。
休言聖主憑洪福,臣若忠誠亦有天。
次日,叔寶又欲關前戰敬德,人報世績元帥到。
秦王接入問之,世績曰:“某聞尉遲敬德世之虎将,若與叔寶死戰,必有一傷,可用小計全勝,敬德歸降殿下。
”秦王曰:“吾見其英雄,甚愛慕之,如何可得?”世績曰:“雖然有勇,乃無謀之輩,容易取之。
某聞北突厥者,武周倚以為助,吾已遣郭孝恪徑往西突厥處,令其調兵扮作北兵,打北兵旗号,前來柏壁。
金剛、敬德以為助己,必不見疑,吾與李靖同至一處調遣,則大事可成,何[患]敬德不來歸附殿下乎?”秦王問其計,世績向秦王附耳低言,隻消如此如此。
秦王拍手喜曰:“茂功奇謀,吾之子房也,世人罕及。
”即遣李靖與世績同行。
二人辭别,自向一路去了。
卻說世績又遣郭孝恪徑至西突厥處,獻上金帛。
可汗大喜,遂遣副元帥撻裡忽領精兵五百,假裝北兵,前至柏壁關,令人報宋金剛曰:“吾是北突厥處羅可汗下[大将]完[顔]百達,奉處羅可汗之命,差吾領精兵五百[前來會]師守關。
金剛大喜,接入城來,與百達分賓坐[下,說明]來意,金剛大喜,遂令宰牛殺馬,犒勞三軍,大小将士安營歇息。
整日與百達議論軍情之事。
且看百達後來事體如何? 總批:城南小路,知節教秦王偷過,意欲進圍太原耳。
豈料劉之伏兵知道,反緻于敗走。
三鞭兩銅,德、寶二人俱能堪受,非勇冠三軍而能若是乎?世績猶向秦王附耳低言,終視敬德為易取,諒其計必有高人一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