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回 袁項城輕騎赴宴 開化黨露刃入宮

關燈
” 李應浚道:“宮中逃出的人,都這麼說呢。

    ” 袁公道:“世子呢?” 李應浚道:“也沒有仔細問。

    ” 袁公又問:“韓王有無庶子?” 李應浚道:“有一個庶子,為妃娘娘不容,匿養在民間,已經九歲了。

    ” 袁公道:“庶子所在,你總知道的。

    ” 李應浚道:“那也要查訪起來,目下還不敢說呢。

    ” 袁公道:“既是如此,你快去訪來,國不可一日無君。

    訪了來,先把他立為監國,以維系人心。

    ” 李應浚應諾自去。

     忽報吳提台、張鎮台到。

    袁公迎入,張光前道:“公知韓王所在嗎?” 袁公道:“沒有知。

    ” 張光前道:“韓民來我營報告,說見王在北門關帝廟内,被洪英植叫留日學生九人圈住着。

    ” 袁公道:“咱們當迎他到營裡來。

    ” 立派委員茅延年先去勸駕,随向吳、張二将道:“可又要煩二位辛苦一回了。

    茅延年究竟是個文員,不很濟事。

    ” 二人面面相觑,半晌不作一語。

    袁公笑道:“迎王不比别的事,可以不必開仗,二位盡放心是了。

    ” 二人才敢答應,各跨上戰馬,帶了五百軍士,排齊隊伍,撐起軍号,耀武揚威,直撲向關帝廟來。

    一時行到,二人下馬,茅延年迎着道:“王倒沒甚話說,倒是洪英植再三阻止呢。

    ” 吳兆有擺出将軍架子,怒目而入。

    韓王見了清将,膽子頓時大壯,牽着茅延年衣袖,走入輿中。

    茅延年扶王入輿,随向吳兆有道:“軍門大人陪了朝鮮國王,請先回營去,我略部署部署就來。

    ” 兆有應諾,護着韓王肩輿,振凱而回。

     回到營中,袁公已經先在。

    韓王下輿,執住袁公手,使翻譯傳話道:“不意複得見君,雖然君也危險得很。

    ” 停了一回,又泣訴洪英植、樸泳孝逼脅的事情,揮淚陳述,哀動左右。

    才知洪、樸逼王更衣赴日本,王與王妃、世子泣求不聽。

    洪英植動手親把國王袍服脫去,換上白衣。

    剛才換好,宮外槍聲大震,黨人分出抵禦。

    槍聲愈逼愈近,王與王妃、世子,趁鬧裡逃出。

     洪、樸等接踵追到,依舊迫脅。

    虧得吳軍往迎,得免于難。

    正說得凄楚,茅延年恰好回營,吳兆有問他:“怎麼這會子才來? ”延年道:“洪英植和一衆留日學生,都被韓國衛士殺掉,徐載昌第三人也都取供正法了。

    ” 韓王留營二日,袁公派遣部将掃清官阙,随送韓王還宮。

    韓王感極而涕,執住袁公手道:“我公盛德,三韓君臣,自我之身,及我子孫,永遠不敢忘記呢。

     ”袁公道:“某何敢居功,這都是本朝皇上柔遠宏恩。

    貴王不忘雨露,守着‘忠貞不貳’四個字就夠了。

    ” 韓王道:“斷不敢稍懷貳志。

    ” 袁公道:“貴邦雖奉中國正朔,而國内記載,多用崇被甲申後第幾年字樣,殊非尊王之理。

    ” 韓王道:“從今而後,當虔奉天朝光緒年号。

    ” 又請袁公住在偏殿樓下,與王居僅隔一牆,朝夕接晤,握手談心。

    韓國各部大臣,每日必來白事,環繞左右,聽候指揮。

    這時光,袁公在韓,差不多是日韓合邦前之日本伊藍總監,威權無上。

     一日警報傳來,說日本兵已到仁川。

    袁公道:“日公使竹添進一郎臨走時光,縱火焚掉使館,知道他總有枝節的,何況金玉均等這班亂黨,都逃在那裡呢。

    ” 忽門上呈進一封信函,卻是日使竹添寫來的,拆開瞧閱,大略說是率兵入宮,由韓王所請,接書未及啟視,貴軍已闖入,不得已應發小槍,以盡保衛之誼。

    袁公笑道:“日人心虛,已經不打自招了。

    ” 随取筆墨,複了一封信去,略稱:“韓國亂臣劫君,殺戮無辜。

    軍民嘯聚,憤将尋仇,恐犯王宮,波及貴部。

    韓内外署大臣,請我軍入衛,我軍有保護之責,未便不理。

    辰刻緻書貴使,日夕不報,事急難待,整隊往候雅命。

    不圖甫人宮門,槍炮并發,猶以為亂黨抗拒。

    接來函,始知發槍炮者,貴使為之也”等語。

     複函去後,竹添無可置辯。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日本政府的外交,真也厲害。

    一邊陸續發兵,一邊向中國政府聲告袁公妄啟釁端,曲不在彼。

    政府未辨曲直,請旨簡派吳大澄為朝鮮辦事大臣,續昌為副大臣,來韓查辦。

    日本也派井上馨為全權大使,開出五大條款,要求朝鮮:第一,修書謝罪;第二,恤日本被害人十二萬元;第三,殺害日本大尉矶林之兇手應處極刑;第四,建築日本新使館,朝鮮出銀二萬元充費;第五,日本增置王京戍兵,朝鮮任建兵房。

    朝鮮強不過日本,中國又怕事,沒奈何,隻得謹遵台命。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