鲒埼亭集外編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君行事實有卓然不阿于世俗之見者毎言吾父子兄弟生旣為一氣終卽當一邱堪輿風水之說昧者趨之吾勿問也遂買地于南高峯之顚傍考妣墓約異日左昭右穆以次并列松楸碑碣之閑魂魄相依兼使子孫祭祀不以東西遼遠為苦葢其友愛之中能深得墓大夫冢人禮意如此明水拔萃成均徘徊不欲赴阙隐君責以捧檄之意且許為任其家事今膺特簡莅百裡矣天南地北徒為高堂升鬥之謀卽欲長依膝下亦何可得至于四壁蕭條妻孥軟弱其所恃而不恐則以隐君在也隐君杖履沖容容色醲粹當此六橋旭日徜徉梅柳之陰鹿車對挽樛木行吟又有好學工文之子斑斓進酒蔗境之甘天實佑之而明水感懷白雲推其明發之慕為隐君謀不朽并可傳也爰卽以此複之
○蕭山毛檢讨别傳
歸安姚薏田秀才謂予曰:西河目無今古,其謂自漢以來足稱大儒者祗七人,孔安國、劉向、鄭康成、王肅、杜預、賈公彥、孔穎達也。
夫以二千餘年之久而僅得七人,可謂難矣。
吾姑不敢問此七人者果足掩葢二千餘年以來之人物與否,但卽以此七人之難,而何以毛氏同時其所極口推崇者,則有張杉、徐思鹹、蔡仲光、徐緘與其二兄,所謂仲氏及先敎谕者。
毎述其緒論,幾如蓍蔡。
是合西河而七,已自敵二千餘年之人物矣。
抑西河論文,其自歐蘇而下俱不屑,而其同時所推崇自張、蔡、二徐外,尚有所謂包二先生與沈七者,不知其何許人也。
竭二千餘年天下之人物,而不若越中一時所出之多,抑亦異哉。
予笑而答之曰:是未聞吾先贈公之所以論西河也。
西河少善詞賦,兼工度曲,放浪人外。
陳公大樽為推官,嘗拔之冠童子,遂補諸生。
顧其時,蕺山先生方講學,西河亦嘗思往聽之,辄卻步不敢前。
祁氏多藏書,西河求觀之,亦弗得入。
已而國難,畫江而守,保定伯毛有倫方貴,西河兄弟以鼓琴進,托末族。
保定将官之,而江上事去,遂亡匿,乃妄自謂曾預義師,辭監軍之命,又得罪方馬二将,幾至殺身,又将應漳浦黃公召者,皆烏有也。
已而江上之人有怨于保定者,其事連及西河,而西河平日亦素不持士節,多仇家,乃相與共發其殺人事于官,當抵死,愈益亡命。
良久其事不解,始為僧,渡江而西,乃妄自謂選詩得罪王自超,撰連箱詞得罪張缙彥,以緻禍,皆事後強為之詞者也。
乃其遊淮上,得交閻征士百詩,始聞考索經史之說,多手記之。
已而入施公愚山幕,始得聞講學之說。
西河才素高,稍有所聞,卽能穿穴其異同,至數萬言。
于是由愚山以得通于郷之先達姜公定庵,為之言于學使者,複其衣巾,顧以不善為科舉文,試下等者再。
時蕭山司敎者,吾郷盧君函赤名冝,憐其才,保護之。
然懼其複陷下等,卒令定庵為之捐金入監,未幾得預詞科。
顧西河旣為史官,益自尊大無忌憚,其初年所蹈襲,本不過空同滄溟之餘,謂唐以後書不必讀,而二李不談經,西河則談經,于是并漢以後人俱不得免。
而其所最切齒者為宋人,宋人之中所最切齒者為朱子,其實朱子亦未嘗無可議,而西河則狂号怒罵,惟恐不竭其力,如市井無賴之叫嚣者。
一時駭之,于是自言得學統于關東之浮屠,所謂高笠先生者。
而平日請敎于愚山者不複及焉。
其于百詩,則力攻之,嘗與之争不勝,至奮拳欲毆之。
西河雅好毆人,其與人語稍不合卽罵,罵甚繼以毆。
一日與富平李檢讨天生會于合肥閣學座,論韻學,天生主顧氏亭林韻說,西河斥以邪妄。
天生秦人,故負氣起而争,西河罵之,天生奮拳毆西河重傷。
合肥素以兄事天生,西河遂不敢校,聞者快之。
若其文,則根柢六朝,而泛濫于明季華亭一派,遂亦高自誇诩,以為無上。
雖說部院本,拉雜兼收,以示博。
顧西河前亡命時,其婦囚于杭者三年,其子瘐死,及西河貴,無以慰藉其婦,時時與歌童輩為長夜之樂,于是其婦恨之如仇,及歸,不敢家居,僑寓杭之湖上。
浙中學使者張希良,故西河門下也,行部過蕭山,其婦逆之西陵渡口,發其夫平生之醜,署[罵]之至不可道,聞者掩耳疾趨而去。
先贈公之言如此。
顧先贈公在時,西河之集未盡出,及其出也,先君始舉遺言以敎予,于是發其集細為審正,各舉一條以為例。
則其中有造為典故以欺人者(如謂大學中庸在唐時已與論孟并列于小經),有造為師承以示人有本者(如所引釋文舊本,考之宋椠釋文亦并無有,葢揑造也),有前人之誤巳經辨正,而尚襲其誤而不知者(如邯鄲淳寫魏石經,洪盤洲胡梅礀已辨之,而反造為陳壽魏志原有邯鄲寫經之文),有信口臆說者(如謂後唐曾立石經之類),有不考古而妄言者(如熹平石經春秋并無左傳,而以為有左傳),有前人之言本有出而妄斥為無稽者(如伯牛有疾章集注,出于晉栾肇論語駁,而謂朱子自造,則并或問語類亦似未見者。
此等甚多),有因一言之誤而誣其終身者(如胡文定公曾稱秦桧,而遂謂其父子俱附和議,則籍溪緻堂五峯之大節俱遭含沙之射矣),有貿然引證而不知其非者(如引周公朝讀書百篇,以為書百篇之證。
周公及見冏命甫刑耶),有改古書以就已者(如漢地理志回浦縣乃今台州以東,而謂在蕭山之江口,且本非縣名。
其謬如此)。
先君皆口授之,予因推而盡之,葺為蕭山毛氏糾謬十卷,乃其集中最後有辨忠臣不死節文,則其有關名義,尢可驚愕。
其謂夷齊亦不得為忠臣,但可為義士,乖張已極。
夫忠臣固不必皆死節,亦幾曾見忠臣之不應死節者。
況西河自溯道統得之高笠先生,而高笠之師淩台賀氏以布衣死明季,則是其師傳卽已乖謬,西河之師之,何也。
及溯其本意,則專為續表忠記而作。
謂其以長平之卒妄列國殇,而冒托其名,以作叙,故辨之。
續表忠記者,卽吾郷盧函赤所作,前曾保護西河者也。
其所作記本不工,其所序事亦閑有訛者,然謂以長平之卒妄列,則其記中所立傳俱屬有名之人,而況是記俱經西河校定,而後出以問世,其序文則直用西河手書雕入冊中,其字畫皆可驗,且西河前在盧門感其卵翼之恩,執弟子禮,不僅如世俗之稱門生者。
雖旣貴寓杭,猶時時遣人東渡問訊,而忽毀之于身後,并其序亦不肯認,且因此序而發為背道傷義之論,及叩之函赤之子遠,則流涕曰:是殆為畏禍故也。
前者西河固嘗有劄來,謂京師方有文字之禍,先師所著勿以示人,則是辨必其時所作無疑也。
予乃歎曰:有是哉,畏禍而不難背師與賣友,則臨危而亦誠不難背君與賣國矣。
忠臣不死節之言,宜其揚揚發之,而不知自愧也。
抑聞西河晚年雕四書改錯,摹印未百部,聞朱子升祀殿上,遂斧其闆。
然則禦侮之功亦餒矣,其明哲保身亦甚矣。
乃因述贈公之言而附入之,卽以為西河别傳。
雖然,西河之才要非流輩所易幾,使其平心易氣以立言,其足以附翼儒苑無疑也。
乃以狡狯行其暴橫,雖未嘗無發明可采者,而敗阙繁多,得罪聖敎,惜夫。
夫以二千餘年之久而僅得七人,可謂難矣。
吾姑不敢問此七人者果足掩葢二千餘年以來之人物與否,但卽以此七人之難,而何以毛氏同時其所極口推崇者,則有張杉、徐思鹹、蔡仲光、徐緘與其二兄,所謂仲氏及先敎谕者。
毎述其緒論,幾如蓍蔡。
是合西河而七,已自敵二千餘年之人物矣。
抑西河論文,其自歐蘇而下俱不屑,而其同時所推崇自張、蔡、二徐外,尚有所謂包二先生與沈七者,不知其何許人也。
竭二千餘年天下之人物,而不若越中一時所出之多,抑亦異哉。
予笑而答之曰:是未聞吾先贈公之所以論西河也。
西河少善詞賦,兼工度曲,放浪人外。
陳公大樽為推官,嘗拔之冠童子,遂補諸生。
顧其時,蕺山先生方講學,西河亦嘗思往聽之,辄卻步不敢前。
祁氏多藏書,西河求觀之,亦弗得入。
已而國難,畫江而守,保定伯毛有倫方貴,西河兄弟以鼓琴進,托末族。
保定将官之,而江上事去,遂亡匿,乃妄自謂曾預義師,辭監軍之命,又得罪方馬二将,幾至殺身,又将應漳浦黃公召者,皆烏有也。
已而江上之人有怨于保定者,其事連及西河,而西河平日亦素不持士節,多仇家,乃相與共發其殺人事于官,當抵死,愈益亡命。
良久其事不解,始為僧,渡江而西,乃妄自謂選詩得罪王自超,撰連箱詞得罪張缙彥,以緻禍,皆事後強為之詞者也。
乃其遊淮上,得交閻征士百詩,始聞考索經史之說,多手記之。
已而入施公愚山幕,始得聞講學之說。
西河才素高,稍有所聞,卽能穿穴其異同,至數萬言。
于是由愚山以得通于郷之先達姜公定庵,為之言于學使者,複其衣巾,顧以不善為科舉文,試下等者再。
時蕭山司敎者,吾郷盧君函赤名冝,憐其才,保護之。
然懼其複陷下等,卒令定庵為之捐金入監,未幾得預詞科。
顧西河旣為史官,益自尊大無忌憚,其初年所蹈襲,本不過空同滄溟之餘,謂唐以後書不必讀,而二李不談經,西河則談經,于是并漢以後人俱不得免。
而其所最切齒者為宋人,宋人之中所最切齒者為朱子,其實朱子亦未嘗無可議,而西河則狂号怒罵,惟恐不竭其力,如市井無賴之叫嚣者。
一時駭之,于是自言得學統于關東之浮屠,所謂高笠先生者。
而平日請敎于愚山者不複及焉。
其于百詩,則力攻之,嘗與之争不勝,至奮拳欲毆之。
西河雅好毆人,其與人語稍不合卽罵,罵甚繼以毆。
一日與富平李檢讨天生會于合肥閣學座,論韻學,天生主顧氏亭林韻說,西河斥以邪妄。
天生秦人,故負氣起而争,西河罵之,天生奮拳毆西河重傷。
合肥素以兄事天生,西河遂不敢校,聞者快之。
若其文,則根柢六朝,而泛濫于明季華亭一派,遂亦高自誇诩,以為無上。
雖說部院本,拉雜兼收,以示博。
顧西河前亡命時,其婦囚于杭者三年,其子瘐死,及西河貴,無以慰藉其婦,時時與歌童輩為長夜之樂,于是其婦恨之如仇,及歸,不敢家居,僑寓杭之湖上。
浙中學使者張希良,故西河門下也,行部過蕭山,其婦逆之西陵渡口,發其夫平生之醜,署[罵]之至不可道,聞者掩耳疾趨而去。
先贈公之言如此。
顧先贈公在時,西河之集未盡出,及其出也,先君始舉遺言以敎予,于是發其集細為審正,各舉一條以為例。
則其中有造為典故以欺人者(如謂大學中庸在唐時已與論孟并列于小經),有造為師承以示人有本者(如所引釋文舊本,考之宋椠釋文亦并無有,葢揑造也),有前人之誤巳經辨正,而尚襲其誤而不知者(如邯鄲淳寫魏石經,洪盤洲胡梅礀已辨之,而反造為陳壽魏志原有邯鄲寫經之文),有信口臆說者(如謂後唐曾立石經之類),有不考古而妄言者(如熹平石經春秋并無左傳,而以為有左傳),有前人之言本有出而妄斥為無稽者(如伯牛有疾章集注,出于晉栾肇論語駁,而謂朱子自造,則并或問語類亦似未見者。
此等甚多),有因一言之誤而誣其終身者(如胡文定公曾稱秦桧,而遂謂其父子俱附和議,則籍溪緻堂五峯之大節俱遭含沙之射矣),有貿然引證而不知其非者(如引周公朝讀書百篇,以為書百篇之證。
周公及見冏命甫刑耶),有改古書以就已者(如漢地理志回浦縣乃今台州以東,而謂在蕭山之江口,且本非縣名。
其謬如此)。
先君皆口授之,予因推而盡之,葺為蕭山毛氏糾謬十卷,乃其集中最後有辨忠臣不死節文,則其有關名義,尢可驚愕。
其謂夷齊亦不得為忠臣,但可為義士,乖張已極。
夫忠臣固不必皆死節,亦幾曾見忠臣之不應死節者。
況西河自溯道統得之高笠先生,而高笠之師淩台賀氏以布衣死明季,則是其師傳卽已乖謬,西河之師之,何也。
及溯其本意,則專為續表忠記而作。
謂其以長平之卒妄列國殇,而冒托其名,以作叙,故辨之。
續表忠記者,卽吾郷盧函赤所作,前曾保護西河者也。
其所作記本不工,其所序事亦閑有訛者,然謂以長平之卒妄列,則其記中所立傳俱屬有名之人,而況是記俱經西河校定,而後出以問世,其序文則直用西河手書雕入冊中,其字畫皆可驗,且西河前在盧門感其卵翼之恩,執弟子禮,不僅如世俗之稱門生者。
雖旣貴寓杭,猶時時遣人東渡問訊,而忽毀之于身後,并其序亦不肯認,且因此序而發為背道傷義之論,及叩之函赤之子遠,則流涕曰:是殆為畏禍故也。
前者西河固嘗有劄來,謂京師方有文字之禍,先師所著勿以示人,則是辨必其時所作無疑也。
予乃歎曰:有是哉,畏禍而不難背師與賣友,則臨危而亦誠不難背君與賣國矣。
忠臣不死節之言,宜其揚揚發之,而不知自愧也。
抑聞西河晚年雕四書改錯,摹印未百部,聞朱子升祀殿上,遂斧其闆。
然則禦侮之功亦餒矣,其明哲保身亦甚矣。
乃因述贈公之言而附入之,卽以為西河别傳。
雖然,西河之才要非流輩所易幾,使其平心易氣以立言,其足以附翼儒苑無疑也。
乃以狡狯行其暴橫,雖未嘗無發明可采者,而敗阙繁多,得罪聖敎,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