鲒埼亭集外編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與若思皆戒之曰同裡中有外托氣節之名内實陰賊不可信者宜防之過宜不甚用其言至是洩之夫已氏者果其人也海道遣人大索追及天生等于天台執之過宜之入獄也已獨承其事謂天生等皆不與謀及大訊甬之諸義士聚議亦以過宜為戎首必不得活而天生等皆尚可免況過宜旣獨承則天生等不妨養身有為乃私為之行賂于直指而密以書吿天生等令弗為過激之語天生與若思諾之獨楚石楊公不可于是直指坐華楊以死亦欲免屠董而為夫已氏所持不克天生坐獄中謂若思曰過宜不用僖負覊之言以至此也若思最與過宜厚至是亦頗咎之過宜雖巽詞以謝而不能無拂于中故述二君子對簿之語稍稍以畏死诮之于是高公宇泰遣人謂過宜曰過宜極欲同志得全卒成王事今何其不廣乎過宜謝之嗚呼天生若思不過明經茂材耳非有析圭裂土之寵于前代必當濡首沒趾以相報于焦原者也可以不為而為之則其判一死亦可知矣其時之不欲遽死者不過欲圖後効以萬一得當上以為故國下卽以慰死友非貪生也今但取過宜對簿錄中語誠足見楚石之壯而不諒天生若思之心長逝者之屈其有窮乎予詳過宜前後之言而暴白之亦猶李翰之例也天生等旣不得免卒與過宜同日死臨刑過宜欣然謂曰吾與二兄當共成長虹矣而陳仲二将軍周旋天生于難中甚力論者賢之監國還軍翁洲贈天生大理寺丞若思兵部郞中天生夫人朱氏賢而文其姥恐其殉也守之夫人好言如平日而濳賦絕命詞伺姥之歸自經以從
○王評事狀
戊子五君子之禍,同日死于鄞者四,而王評事石雁死于杭。
其為夫已氏所中尢甚焉。
評事諱家勤,字卣一,别字石雁,浙之甯波府鄞縣人也。
雅持風格,博通四部,棱棱不可一世。
其師友淵源,皆與過宜華公同。
其子卽華公壻也。
黎學使博庵曰:華文蒼邃,王文簡淨;華靜穆而色宏肆,王博奧而格莊坦;華重錘煉,王尚沖夷。
至崇經酌史,不眩于諸子,則樸學均也。
華如泰山千仞,壁立嵚崎;王如昆岡之玉,溫潤缜栗。
至悃愊無文,恂恂不能語,則濳養均也。
馮尚書邺仙之主中樞也,延評事在幕中,奏疏筆劄盡出其手,報王稱制,以選貢入太學。
乙酉六月,擁錢刑部共起兵,預于六狂生之目。
江上召為大理,居官甫期年而喪職。
于是諸遺臣義士日夜謀所以複故國者,而職志所歸,呼吸傳緻,則惟華王二家。
時議分道集兵,華氏主中甄,而屠駕部以内應之兵佐之;馮氏主西甄,而李侍禦以東山之寨相援;楊氏兄弟主西南甄,則大蘭之師也。
評事曰:吾願主東南甄。
乃踰姜山至管江,管江之豪施邦炌、杜懋俊等招姜山之死士,得三千人,資糧屝屦無不畢具。
評事屠牛酾酒,刺血誓師,約以翁洲水師入關,則由陸路自城下會之。
諸道所集兵,未有若評事之盛者。
已而夫已氏告變,直指遣諜者入管江,評事曰:耳目有異。
捜諜者,得其檄,遂斬之。
鳴鼓會衆将,由大嵩以入海。
定海大将軍常得功已遣水師扼其入海之路,而以輕兵掩管江。
施杜請據險格鬬,别令死士護評事趨翁洲,中道被執。
評事之自管江出也,有顧氏子者随之行,亦被執。
其人葢狂且也,夫已氏舊識其人,密以賂入,令顧氏子進之評事,勸其多引薦紳人望以自免。
評事斥之,顧氏子乃私塡一紙,如高都禦史父子、馮職方家桢、李儀部棡、範公子兆芝等,以與獄吏,而衣冠之禍大作。
外人皆傳以為出自評事,華公聞而驚曰:石雁甯有此。
訊之,乃知顧氏子所為也。
夫已氏私謂人曰:王卣一沈靜淵默,猝不能窺其際,是非華子之疏衷者比也,必不可活。
未幾直指移評事之囚于錢唐,或以為有生望矣。
評事曰:吾亦何望為覆巢之完卵哉,華楊施杜不可負也。
及累訊,瞠目不複一語。
遂以六月二十日死焉。
門人私谥忠潔。
嗚呼,忠義之名之難居也,以同心一德如五君子,累蹶累起,履虎尾而不顧,白首同歸,乃屠董稍與華公隙末,評事亦幾遭不白之誣。
彼其播弄,皆出于反側小人之手,百世而下,猶令人欲食其肉。
然而忠義之人,皇天後土鑒其心曲,所謂留吾血三年而化為碧者,海枯石爛不可磨滅。
予作五君子狀,發明沈屈,其庶足慰重泉之恨也夫。
評事著書滿家,尢長于經,諸經皆有說,不肯苟同前人,頗過于好奇。
今散佚殆盡,惟周禮解予曾見之。
其靜遠閣集亦無存者。
是役也,謝氏第一揭帖為董公志甯、董公德欽、王公家勤、楊公文琦兄弟、屠公獻宸;第二揭帖為華公及慈溪馮公家桢、馮公荛、李公文缵;第三揭帖為高公鬥樞父子、李公棡父子、定海範公兆芝。
董公志甯與楊公文球,急逃得免。
二馮以其子弟行賂得免。
李公文缵以過宜力辨其不預得免。
而第三揭帖中人皆免。
董公志甯、李公文缵、範公兆芝,予皆嘗表其墓。
合觀之,則戊子之難本末了然(陸夫人諱玉辰,張夫人諱玉如)。
其為夫已氏所中尢甚焉。
評事諱家勤,字卣一,别字石雁,浙之甯波府鄞縣人也。
雅持風格,博通四部,棱棱不可一世。
其師友淵源,皆與過宜華公同。
其子卽華公壻也。
黎學使博庵曰:華文蒼邃,王文簡淨;華靜穆而色宏肆,王博奧而格莊坦;華重錘煉,王尚沖夷。
至崇經酌史,不眩于諸子,則樸學均也。
華如泰山千仞,壁立嵚崎;王如昆岡之玉,溫潤缜栗。
至悃愊無文,恂恂不能語,則濳養均也。
馮尚書邺仙之主中樞也,延評事在幕中,奏疏筆劄盡出其手,報王稱制,以選貢入太學。
乙酉六月,擁錢刑部共起兵,預于六狂生之目。
江上召為大理,居官甫期年而喪職。
于是諸遺臣義士日夜謀所以複故國者,而職志所歸,呼吸傳緻,則惟華王二家。
時議分道集兵,華氏主中甄,而屠駕部以内應之兵佐之;馮氏主西甄,而李侍禦以東山之寨相援;楊氏兄弟主西南甄,則大蘭之師也。
評事曰:吾願主東南甄。
乃踰姜山至管江,管江之豪施邦炌、杜懋俊等招姜山之死士,得三千人,資糧屝屦無不畢具。
評事屠牛酾酒,刺血誓師,約以翁洲水師入關,則由陸路自城下會之。
諸道所集兵,未有若評事之盛者。
已而夫已氏告變,直指遣諜者入管江,評事曰:耳目有異。
捜諜者,得其檄,遂斬之。
鳴鼓會衆将,由大嵩以入海。
定海大将軍常得功已遣水師扼其入海之路,而以輕兵掩管江。
施杜請據險格鬬,别令死士護評事趨翁洲,中道被執。
評事之自管江出也,有顧氏子者随之行,亦被執。
其人葢狂且也,夫已氏舊識其人,密以賂入,令顧氏子進之評事,勸其多引薦紳人望以自免。
評事斥之,顧氏子乃私塡一紙,如高都禦史父子、馮職方家桢、李儀部棡、範公子兆芝等,以與獄吏,而衣冠之禍大作。
外人皆傳以為出自評事,華公聞而驚曰:石雁甯有此。
訊之,乃知顧氏子所為也。
夫已氏私謂人曰:王卣一沈靜淵默,猝不能窺其際,是非華子之疏衷者比也,必不可活。
未幾直指移評事之囚于錢唐,或以為有生望矣。
評事曰:吾亦何望為覆巢之完卵哉,華楊施杜不可負也。
及累訊,瞠目不複一語。
遂以六月二十日死焉。
門人私谥忠潔。
嗚呼,忠義之名之難居也,以同心一德如五君子,累蹶累起,履虎尾而不顧,白首同歸,乃屠董稍與華公隙末,評事亦幾遭不白之誣。
彼其播弄,皆出于反側小人之手,百世而下,猶令人欲食其肉。
然而忠義之人,皇天後土鑒其心曲,所謂留吾血三年而化為碧者,海枯石爛不可磨滅。
予作五君子狀,發明沈屈,其庶足慰重泉之恨也夫。
評事著書滿家,尢長于經,諸經皆有說,不肯苟同前人,頗過于好奇。
今散佚殆盡,惟周禮解予曾見之。
其靜遠閣集亦無存者。
是役也,謝氏第一揭帖為董公志甯、董公德欽、王公家勤、楊公文琦兄弟、屠公獻宸;第二揭帖為華公及慈溪馮公家桢、馮公荛、李公文缵;第三揭帖為高公鬥樞父子、李公棡父子、定海範公兆芝。
董公志甯與楊公文球,急逃得免。
二馮以其子弟行賂得免。
李公文缵以過宜力辨其不預得免。
而第三揭帖中人皆免。
董公志甯、李公文缵、範公兆芝,予皆嘗表其墓。
合觀之,則戊子之難本末了然(陸夫人諱玉辰,張夫人諱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