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八 職官考二

關燈
至。

    公卿以蔡公傲無人臣之禮,奏送谟廷尉。

    谟率子弟詣阙稽颡,诏免為庶人。

    谟每歎曰:"若使劉王喬得南渡,司徒之美選也。

    "王喬名疇,少有重名)。

    宋制:司徒金章紫绶,進賢三梁冠,佩山元玉。

    掌治民事;郊祀則省牲、視滌濯,大喪安梓宮;凡四方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

    亦與丞相并置。

    齊司徒之府,領天下州郡名數、戶口簿籍。

    梁罷丞相,置司徒。

    曆代皆有。

    至後周,以司徒為地官,謂之大司徒卿,掌邦教,職如《周禮》。

    隋及唐複為三公。

     宋仍唐制,政和二年罷(詳見《總序》)。

     ○司空 司空,古官(孔安國曰:"司空,主穿土以居人。

    空,穴也。

    古者穿土為穴,以居人)。

    少皥鳲鸠氏為司空。

    舜攝帝位,以禹為司空(《周禮正義》曰:"禹自司空總百揆,乃分司空之職為共工。

    《虞書》曰'垂作共工,益作朕虞'是也。

    ")。

    卨元孫之子曰冥,亦為夏司空。

    殷湯以咎單為司空,周禮司空為冬官,掌邦事。

    秦無司空,置禦史大夫。

    漢初因之。

    至成帝綏和元年,始更名禦史大夫曰大司空(初改為司空,議者又以縣、道官有獄司空,故複加為大司空,亦所以别小大之文也),金印紫绶,祿比丞相。

    建平二年,複為禦史大夫。

    元壽二年,複為大司空(何武字君卿,為司空。

    事後母不笃,诏冊免之。

    又彭宣字子佩,為大司空。

    而王莽為大司馬,專權。

    宣上書曰:"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則覆亂矣。

    臣老病,願上印绶。

    ")。

    後漢初為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為司空公(第五倫字伯魚,為司空,奉公不撓,言議果決,以貞自稱。

    又張敏字伯達,為司空,行大射禮陪位頓仆,冊免。

    又陳寵為司空。

    府故事,督屬籍,不通賓客,以防交關。

    寵去籍通客,以明無所不受,論者大之。

    《荀氏家傳》曰:"荀爽字慈明,董卓秉政,徵之,起岩穴,九十五日而為司空,時号為白衣登三公。

    ")。

    凡營城起邑、複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四方水土功課,歲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

    凡國有大造大疑,谏诤,與太尉同。

    獻帝建安十三年,又罷司空,置禦史大夫。

    禦史大夫郗慮免,不複補(荀綽《百官志》曰:"獻帝置禦史大夫,職如司空,不領侍禦史。

    ")。

    魏初又置司空,冠绶及郊廟之服與太尉同(鄭袤字林叔,為司空。

    天子臨軒,遣就第拜授。

    袤謂使曰:"魏以徐景山為司空,徐公曰:'三公上應天心,苟非其人,實傷和氣。

    '固辭,見許。

    袤,莫候反)。

    宋制:進賢三梁冠,佩山元玉;掌治水土,祠祀掌掃除樂器,大喪掌将校複土。

    曆代皆有之。

    至後周,為冬官,謂之大司空卿(掌邦事,以五材九範之徒,佐皇帝,富邦國。

    大祭祀行灑掃。

    廟社四望則奉豕牲)。

    隋及唐,複為三公(天寶十三載,冊拜楊國忠為司空,其日雨土)。

     宋仍唐制,政和二年罷。

     ○大司馬 大司馬,古官也,掌武事(司,主也。

    馬,武也)。

    少皥有鴡鸠氏為司馬(鴡音雎)。

    堯時棄為後稷,兼掌司馬。

    《周官》司馬為夏官,掌邦政。

    項羽以曹咎、周殷并為大司馬(楚大司馬景舍帥軍伐蔡,蔡侯奉社稷而歸之。

    楚發其賞,舍辭曰:"發誠布令而敵退,是王威也。

    相攻而敵退,是将威也。

    戰而敵退,是衆威也。

    臣不宜以衆威受賞。

    "又司馬穰苴本姓田,齊威王以古《司馬法》而附穰苴,因号為司馬穰苴)。

    漢初不置。

    武帝元狩四年,初罷太尉,置大司馬,以冠将軍之号(冠者,加於其上為一官也。

    霍光以大司馬、大将軍輔政。

    武帝又令大将軍、骠騎将軍皆有大司馬之号)。

    宣帝地節三年,置大司馬,不冠将軍,亦無印绶、官屬(霍禹為大司馬,冠小冠,無印绶)。

    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绶,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将軍。

    哀帝建平二年,複去大司馬印绶、官屬,冠将軍如故。

    元壽二年,複賜大司馬印绶,置官屬,去将軍,位在司徒上(漢律,丞相、大司馬、大将軍俸錢月六萬)。

    始直雲司馬,議者以漢有軍候、千人、司馬官,故加"大"。

    王莽居攝,以漢乃無小司徒,而定司馬、司空之号并加"大"。

    後漢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馬,以太尉代之,故常與太尉疊置,不并列(吳漢為大司馬,封舞陽侯)。

    至靈帝末,始置焉。

    魏文帝黃初二年,複置大司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則太尉、大司馬、大将軍各自為官,位在三公上(吳有左、右大司馬)。

    晉定令,亦在三司上(《晉諸公贊》曰:"義陽王為太尉、大司馬,時父子為太宰。

    父子居上公,中代以來未之有也。

    "又汝南王亮為大司馬,正旦大會,乘車入殿。

    又陳骞為大司馬,賜衮冕之服)。

    武冠,绛朝服,金章紫绶,佩山元玉,與大将軍同。

    宋時,唯元嘉中用彭城王義康為之,冠、玉與晉同。

    至齊以為贈。

    梁時置官屬。

    陳以為贈。

    後魏、北齊與大将軍為二大,位居三師之下、三公之上。

    後周為夏官,謂之大司馬卿(掌邦政,以建邦國之九法,佐皇帝,平邦國。

    大祭祀掌其宿衛,廟社則奉羊牲)。

    自隋而無。

     ○三孤 周成王立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注:"孤,特也。

    言其卑於公,尊於卿。

    "《周禮》孤卿特揖,其位東面,乘夏篆,謂五采畫毂,服希冕,執皮帛。

    又公之孤四命。

    注:"九命上公,得置孤一人。

    "春秋時,随、楚皆有少師)。

    秦、漢而下省。

    後周置三孤,以貳三公。

     宋沿唐制,置三師,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至徽宗政和二年,诏:"司徒、司空,周六卿之官,非三公之任,乃今之六曹尚書是也。

    太尉秦官,居主兵之任,亦非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并罷。

    依周制,立三孤之官,乃次輔之任,或稱三少,為次相之任"(馀見《三公總序》)。

     ○總序三公三師以下官屬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曆代多有之)、一太(殷建官有六太,其一曰太宰。

    自周以後,亦常有之。

    馀五太則無)、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曆代有之)、二大(大司馬、大将軍,曆代亦有之)、諸位從公(諸将軍及光祿大夫開府者,曆代亦時有之)官屬等(曆代有置有省,亦多同說,所以不更各具本府,但依時代都言之。

    其大将軍,自具本篇)。

    漢有三師,而不見官屬。

    以丞相為公,置司直、長史;後改丞相為司徒,則曰司徒司直、長史(具《宰相篇》)。

    其太尉,後改為大司馬。

    綏和初,始置長史一人,掾屬二十四人,禦屬一人,令史二十四人。

    改禦史大夫為大司空,置長史加中丞(具《禦史大夫篇》)。

    後漢初,唯置太傅,有長史一人,掾屬十人,禦屬一人(不知何曹)。

    後置太師,董卓嘗居之,蓋自為也,而不見官屬。

    太尉屬官有長史一人,署諸曹事(盧植《禮注》曰:"如周小宰。

    ");掾吏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