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學校考四
關燈
小
中
大
>(為季春将習合樂也。
習樂者,習歌與八音)。
" 《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蔡,示敬道也(皮弁,天子之朝服也。
祭菜,禮先聖、先師。
疏謂:天子使有司服皮弁,祭先聖、先師以蘋藻之菜)。
" 正義曰:"凡釋奠有六:始立學釋奠,一也;四時釋奠有四,通前五也;《王制》師還釋奠於學,六也。
釋菜有三:春入學釋菜合舞,一也;釁器釋菜,二也;《學記》皮弁祭菜,三也。
" 《禮書》曰:《周禮》大胥"春入學,舍菜合舞",《學記》"皮弁祭菜,示敬道也",《月令》仲春"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文王世子》"始立學者,既興器,用币,然後釋菜,不舞不授器,乃退,傧於東序,一獻,無介語,可也",然則釋菜之禮猶摯也。
婦見姑舅,其摯也棗栗、服修,若沒而廟見則釋菜。
弟子見師,其摯也。
束脩若禮扵先師則釋菜。
大胥釋菜合舞,而文王世子釋菜不舞、不授器者,以釋奠既舞故也。
《士喪禮》君視斂,"釋菜入門",《喪大記》"大夫、士既殡而君往焉,釋菜於門内",占夢"季冬乃舍萌於四方",舍萌,釋菜也,則釋菜之禮豈特子弟之見先師,婦之見廟而已哉。
婚禮有奠菜儀,弟子之見先師其儀蓋此類欤?鄭氏謂婚禮奠菜蓋用堇,入學釋菜蘋藻之屬,始立學釋菜芹藻之屬,蓋以泮官有芹藻,子事父母有堇萱,故有是說也。
菜之為摯則菜而已。
《采蘋》教成之祭,毛氏謂牲用魚,芼之用蘋藻,則詩所謂湘之者芼之也,與釋菜異矣。
漢高祖十二年十一月,上行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祠孔子。
元帝時,孔霸以帝師賜爵,号褒成君,奉孔子後。
成帝綏和元年,封殷後孔子世吉適子孔何齊為殷紹嘉侯,千六百七十戶。
後六月,進爵為公,地滿百裡。
梅福上書曰:"武王克殷,未及下車,存五帝之後,封殷於宋,紹夏於杞,明著三統,示不獨有也。
是以姬姓半天下,遷廟之主,流出於戶,所謂存人以自立者也。
今成湯不祀,殷人無後,陛下繼嗣久微,殆為此也。
《春秋經》曰:'宋殺其大夫。
'《榖梁傳》曰:'其不稱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
'此言孔子故殷後也。
雖不正統,封其子孫以為殷後,禮亦宜之。
何者?諸侯奪宗,聖庶奪適。
傳曰'賢者子孫宜有土',而況聖人,又殷之後哉!昔成王以諸侯禮葬周公而皇天動威,雷風著災。
今仲尼之廟不出阙裡,孔氏子孫不免編戶,以聖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
今陛下誠能據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孫,則國家必獲其福,又陛下之名與天亡極。
何者?追聖人素功,封其子孫,未有法也,後聖必以為則。
不滅之名,可不勉哉!"福孤遠,又譏切王氏,故終不見納。
初,武帝時封周後姬嘉為周子南君,至元帝時尊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位次諸侯王。
使諸大夫、博士求殷後,分散為十馀姓,郡國往往得其大家,推求子孫,絕不能紀。
時康衡議,以為"王者存二王後,所以尊其先王而通三統也。
其犯誅絕之罪者,絕而更封他親為始封君,上承其王者之始祖。
《春秋》之義,諸侯不能守其社稷者絕。
今宋國已不守其統而失國矣,則宜更立殷後為始封君,而上承湯統,非當繼宋之絕侯也,宜明得殷後而已。
今之故宋,推求其嫡,久遠不可得;雖得其嫡,嫡之先已絕,不當得立。
《禮記》孔子曰:'丘,殷人也。
'先師所共傳,宜以孔子世為湯後。
"上以其語不經,遂見寝。
至成帝時,梅福複言宜封孔子後以奉湯祀。
綏和元年,立二王後,推迹古文,以《左氏》、《榖梁》、《世本》、《禮記》相明,遂下诏封孔子世為殷紹嘉公。
平帝元始初,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追封孔均為褒成侯。
光武建武五年,上幸魯,使大司空祠孔子,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周後姬常為周承休公。
十三年,改封常為衛公,安為宋公,以為漢賓,在三公上。
十三年,封孔均子志為褒成侯. 按:西漢時孔氏之裔侯者二人,紹嘉侯奉殷後也,褒成侯奉孔子之後也。
建武中興,襲爵如故。
紹嘉之後,不知所終。
褒成之後,則志卒,子損嗣,至和帝永元四年,徙封褒尊侯;損卒,子曜嗣;曜卒,子元嗣。
相傳至獻帝初國絕。
魏時再襲封,世世不絕。
明帝永平二年,養三老、五更於辟雍,郡縣行鄉飲酒禮於學校,皆祀聖師周公、孔子,牲以犬。
十五年三月,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親禦講堂,命皇太子、諸王說經。
章帝元和二年春,帝東巡狩,還過魯,幸阙裡,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人,作六代之樂,大會孔氏男子二十一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講《論語》。
帝謂孔僖曰:"今日之會,於卿宗有光榮乎?"對曰:"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
今陛下親屈萬乘,辱臨敝裡,此乃崇禮先師,增輝聖德,至於光榮,非所敢承。
"帝笑曰:"非聖者子孫,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賜褒成侯損及孔氏男女錢帛。
安帝延光三年,幸泰山,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於阙裡,自魯相、令、丞、尉及孔氏親屬、婦女、諸生悉會,賜褒成侯以下帛各有差。
歐陽氏《集古錄 漢魯相置孔子廟卒史碑》雲:"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魯前相瑛書言:'诏書崇聖道,孔子作《春秋》,制《孝經》,演《易》系辭,經緯天地,故特立廟。
褒成侯四時來祠,事已即去。
廟有禮器,無常人掌領,請置百石卒史一人,典主守廟。
'謹問太常祠曹掾馮牟、史郭元。
辭對:故事,辟雍祠先聖,太宰、太祝各一人,備爵,太常丞監祠,河南尹給牛、羊、豕,大司農給米。
臣愚以為如瑛言可許。
臣雄等稽首以聞。
制曰可。
"讀此可見漢祠孔子其禮如此。
雄,吳雄;戒,趙戒。
魯相瑛,據碑言姓乙字仲卿。
徐氏曰:"按《文王世子》曰:'凡學,春官釋奠於先聖、先師,秋冬亦如之。
'又曰:'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既釁器用币,然後釋菜。
'則知古人建立學校,未嘗不以祀禮為先也。
高皇帝雖在倥偬,猶能修其祠於過魯之日。
武帝興太學,而獨未聞釋奠之禮焉。
明帝行鄉飲於學校,祀聖師周公、孔子,初似未知所以獨崇宣聖之意;至永平十五年,幸孔子宅,祠仲尼。
章帝、安帝皆幸阙裡,祠孔子,作六代之樂,則所以崇文重道者至矣。
使當時儒學之臣,能以古人釋奠之禮而推廣之,則又何以加焉。
" 魏文帝黃初二年,诏曰:"昔仲尼資大聖之才,懷帝王之器,當衰周之末,無受命之運,在魯衛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凄凄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
於時王公終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禮,修素王之事,因魯史而制《春秋》,就太師而正雅、頌,俾千載之後,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聖以成謀咨,可謂命世之大聖,億載之師表者也。
遭天下大亂,百祀堕壞,舊居之廟,毀而不修,褒成之後,絕而莫繼,阙裡不聞講頌之聲,四時不睹烝嘗之位,斯豈所謂崇禮報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議郎孔羨為宗聖侯,邑百戶,奉孔子祀。
"令魯郡修起舊廟,置百戶吏卒以守衛之;又於其外廣為室屋,以居學者。
齊王正始七年,令太常釋奠,以太牢祀孔子於辟雍,以顔淵配。
晉武帝太始三年,改封孔子二十三代孫宗聖侯震為奉聖亭侯,又诏太學及魯國四時備三牲以祀孔子。
七年,皇太子講經,親釋奠於太學,如正始禮。
惠帝元康三年,皇太子講經,行釋奠禮於太學。
元帝大興二年,皇太子講經,行釋奠禮於太學。
明帝大甯三年,诏給奉聖亭侯四時祠孔子祭,如太始故事。
成、穆、孝武三帝,皆以講經親釋奠,唯成帝在辟雍,自是一時制也。
孝武以太學在水南懸遠,有司議依穆帝升平元年,於中堂權立太學。
釋奠禮畢,會百官六品以上。
宋文帝元嘉八年,奉聖侯有罪奪爵。
至十七年,又授孔隐之。
隐之兄子熙先謀逆,又失爵。
二十八年,更以孔惠雲為奉聖侯,後有重疾,失爵。
孝武大明二年,又以孔邁為奉聖侯。
邁卒,子荼(诩俱切)嗣,有罪失爵。
元嘉二十二年,太子釋奠,采晉故事(裴松之議舞六佾,宜設軒懸之樂,器用悉依上公)。
祭畢,親臨學宴會,太子以上悉在。
齊武帝永明三年,有司奏:"宋元嘉舊事,學生到,先釋奠先聖、先師,禮又有釋菜,未詳今當行何禮?用何樂及禮器?"時從喻希議,用元嘉故事,設軒懸之樂,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尚書令王儉議:"《周禮》'春入學,釋菜合舞。
'《記》雲'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又雲'始入學,必釋奠先聖、先師'。
中朝以來,釋菜禮廢,金石俎豆,皆無明文。
方之七廟則輕,比之五祀則重。
陸納、車允謂宣尼廟宜依亭侯之
習樂者,習歌與八音)。
" 《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蔡,示敬道也
祭菜,禮先聖、先師。
疏謂:天子使有司服皮弁,祭先聖、先師以蘋藻之菜)。
" 正義曰:"凡釋奠有六:始立學釋奠,一也;四時釋奠有四,通前五也;《王制》師還釋奠於學,六也。
釋菜有三:春入學釋菜合舞,一也;釁器釋菜,二也;《學記》皮弁祭菜,三也。
" 《禮書》曰:《周禮》大胥"春入學,舍菜合舞",《學記》"皮弁祭菜,示敬道也",《月令》仲春"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文王世子》"始立學者,既興器,用币,然後釋菜,不舞不授器,乃退,傧於東序,一獻,無介語,可也",然則釋菜之禮猶摯也。
婦見姑舅,其摯也棗栗、服修,若沒而廟見則釋菜。
弟子見師,其摯也。
束脩若禮扵先師則釋菜。
大胥釋菜合舞,而文王世子釋菜不舞、不授器者,以釋奠既舞故也。
《士喪禮》君視斂,"釋菜入門",《喪大記》"大夫、士既殡而君往焉,釋菜於門内",占夢"季冬乃舍萌於四方",舍萌,釋菜也,則釋菜之禮豈特子弟之見先師,婦之見廟而已哉。
婚禮有奠菜儀,弟子之見先師其儀蓋此類欤?鄭氏謂婚禮奠菜蓋用堇,入學釋菜蘋藻之屬,始立學釋菜芹藻之屬,蓋以泮官有芹藻,子事父母有堇萱,故有是說也。
菜之為摯則菜而已。
《采蘋》教成之祭,毛氏謂牲用魚,芼之用蘋藻,則詩所謂湘之者芼之也,與釋菜異矣。
漢高祖十二年十一月,上行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祠孔子。
元帝時,孔霸以帝師賜爵,号褒成君,奉孔子後。
成帝綏和元年,封殷後孔子世吉適子孔何齊為殷紹嘉侯,千六百七十戶。
後六月,進爵為公,地滿百裡。
梅福上書曰:"武王克殷,未及下車,存五帝之後,封殷於宋,紹夏於杞,明著三統,示不獨有也。
是以姬姓半天下,遷廟之主,流出於戶,所謂存人以自立者也。
今成湯不祀,殷人無後,陛下繼嗣久微,殆為此也。
《春秋經》曰:'宋殺其大夫。
'《榖梁傳》曰:'其不稱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
'此言孔子故殷後也。
雖不正統,封其子孫以為殷後,禮亦宜之。
何者?諸侯奪宗,聖庶奪適。
傳曰'賢者子孫宜有土',而況聖人,又殷之後哉!昔成王以諸侯禮葬周公而皇天動威,雷風著災。
今仲尼之廟不出阙裡,孔氏子孫不免編戶,以聖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
今陛下誠能據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孫,則國家必獲其福,又陛下之名與天亡極。
何者?追聖人素功,封其子孫,未有法也,後聖必以為則。
不滅之名,可不勉哉!"福孤遠,又譏切王氏,故終不見納。
初,武帝時封周後姬嘉為周子南君,至元帝時尊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位次諸侯王。
使諸大夫、博士求殷後,分散為十馀姓,郡國往往得其大家,推求子孫,絕不能紀。
時康衡議,以為"王者存二王後,所以尊其先王而通三統也。
其犯誅絕之罪者,絕而更封他親為始封君,上承其王者之始祖。
《春秋》之義,諸侯不能守其社稷者絕。
今宋國已不守其統而失國矣,則宜更立殷後為始封君,而上承湯統,非當繼宋之絕侯也,宜明得殷後而已。
今之故宋,推求其嫡,久遠不可得;雖得其嫡,嫡之先已絕,不當得立。
《禮記》孔子曰:'丘,殷人也。
'先師所共傳,宜以孔子世為湯後。
"上以其語不經,遂見寝。
至成帝時,梅福複言宜封孔子後以奉湯祀。
綏和元年,立二王後,推迹古文,以《左氏》、《榖梁》、《世本》、《禮記》相明,遂下诏封孔子世為殷紹嘉公。
平帝元始初,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追封孔均為褒成侯。
光武建武五年,上幸魯,使大司空祠孔子,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周後姬常為周承休公。
十三年,改封常為衛公,安為宋公,以為漢賓,在三公上。
十三年,封孔均子志為褒成侯. 按:西漢時孔氏之裔侯者二人,紹嘉侯奉殷後也,褒成侯奉孔子之後也。
建武中興,襲爵如故。
紹嘉之後,不知所終。
褒成之後,則志卒,子損嗣,至和帝永元四年,徙封褒尊侯;損卒,子曜嗣;曜卒,子元嗣。
相傳至獻帝初國絕。
魏時再襲封,世世不絕。
明帝永平二年,養三老、五更於辟雍,郡縣行鄉飲酒禮於學校,皆祀聖師周公、孔子,牲以犬。
十五年三月,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親禦講堂,命皇太子、諸王說經。
章帝元和二年春,帝東巡狩,還過魯,幸阙裡,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人,作六代之樂,大會孔氏男子二十一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講《論語》。
帝謂孔僖曰:"今日之會,於卿宗有光榮乎?"對曰:"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
今陛下親屈萬乘,辱臨敝裡,此乃崇禮先師,增輝聖德,至於光榮,非所敢承。
"帝笑曰:"非聖者子孫,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賜褒成侯損及孔氏男女錢帛。
安帝延光三年,幸泰山,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於阙裡,自魯相、令、丞、尉及孔氏親屬、婦女、諸生悉會,賜褒成侯以下帛各有差。
歐陽氏《集古錄 漢魯相置孔子廟卒史碑》雲:"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魯前相瑛書言:'诏書崇聖道,孔子作《春秋》,制《孝經》,演《易》系辭,經緯天地,故特立廟。
褒成侯四時來祠,事已即去。
廟有禮器,無常人掌領,請置百石卒史一人,典主守廟。
'謹問太常祠曹掾馮牟、史郭元。
辭對:故事,辟雍祠先聖,太宰、太祝各一人,備爵,太常丞監祠,河南尹給牛、羊、豕,大司農給米。
臣愚以為如瑛言可許。
臣雄等稽首以聞。
制曰可。
"讀此可見漢祠孔子其禮如此。
雄,吳雄;戒,趙戒。
魯相瑛,據碑言姓乙字仲卿。
徐氏曰:"按《文王世子》曰:'凡學,春官釋奠於先聖、先師,秋冬亦如之。
'又曰:'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既釁器用币,然後釋菜。
'則知古人建立學校,未嘗不以祀禮為先也。
高皇帝雖在倥偬,猶能修其祠於過魯之日。
武帝興太學,而獨未聞釋奠之禮焉。
明帝行鄉飲於學校,祀聖師周公、孔子,初似未知所以獨崇宣聖之意;至永平十五年,幸孔子宅,祠仲尼。
章帝、安帝皆幸阙裡,祠孔子,作六代之樂,則所以崇文重道者至矣。
使當時儒學之臣,能以古人釋奠之禮而推廣之,則又何以加焉。
" 魏文帝黃初二年,诏曰:"昔仲尼資大聖之才,懷帝王之器,當衰周之末,無受命之運,在魯衛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凄凄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
於時王公終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禮,修素王之事,因魯史而制《春秋》,就太師而正雅、頌,俾千載之後,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聖以成謀咨,可謂命世之大聖,億載之師表者也。
遭天下大亂,百祀堕壞,舊居之廟,毀而不修,褒成之後,絕而莫繼,阙裡不聞講頌之聲,四時不睹烝嘗之位,斯豈所謂崇禮報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議郎孔羨為宗聖侯,邑百戶,奉孔子祀。
"令魯郡修起舊廟,置百戶吏卒以守衛之;又於其外廣為室屋,以居學者。
齊王正始七年,令太常釋奠,以太牢祀孔子於辟雍,以顔淵配。
晉武帝太始三年,改封孔子二十三代孫宗聖侯震為奉聖亭侯,又诏太學及魯國四時備三牲以祀孔子。
七年,皇太子講經,親釋奠於太學,如正始禮。
惠帝元康三年,皇太子講經,行釋奠禮於太學。
元帝大興二年,皇太子講經,行釋奠禮於太學。
明帝大甯三年,诏給奉聖亭侯四時祠孔子祭,如太始故事。
成、穆、孝武三帝,皆以講經親釋奠,唯成帝在辟雍,自是一時制也。
孝武以太學在水南懸遠,有司議依穆帝升平元年,於中堂權立太學。
釋奠禮畢,會百官六品以上。
宋文帝元嘉八年,奉聖侯有罪奪爵。
至十七年,又授孔隐之。
隐之兄子熙先謀逆,又失爵。
二十八年,更以孔惠雲為奉聖侯,後有重疾,失爵。
孝武大明二年,又以孔邁為奉聖侯。
邁卒,子荼
元嘉二十二年,太子釋奠,采晉故事
祭畢,親臨學宴會,太子以上悉在。
齊武帝永明三年,有司奏:"宋元嘉舊事,學生到,先釋奠先聖、先師,禮又有釋菜,未詳今當行何禮?用何樂及禮器?"時從喻希議,用元嘉故事,設軒懸之樂,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
'《記》雲'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又雲'始入學,必釋奠先聖、先師'。
中朝以來,釋菜禮廢,金石俎豆,皆無明文。
方之七廟則輕,比之五祀則重。
陸納、車允謂宣尼廟宜依亭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