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學校考二

關燈
○太學 《魏志 王肅傳》注:"自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懷苟且,紀綱既衰,儒道尤甚。

    至黃初元年之後,新主乃複始掃除太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缺壞,備博士之員錄,依漢甲乙以考課。

    申告州郡,有欲學者皆遣詣太學。

    太學始開,有弟子數百人。

    至太和、青龍中,中外多事,人懷避就,雖性非解學,多求詣太學。

    太學諸生有千數,而諸博士率皆粗疏,無以教弟子。

    弟子本亦避役,竟無能習學,冬來春去,歲歲如是。

    又雖有精者,而台閣舉格太高,加不念統其大義,而問字指墨法點注之間,百人同試,度者未十。

    是以志學之士,遂複陵遲,而來求浮虛者各競逐也。

    正始中,有诏議圓丘,普延學士。

    時郎官及司徒領吏二萬馀人,雖複分布,見在京師者尚且萬人,而應書與議者略無幾人。

    又是時朝堂公卿以下四百馀人,其能操筆者未有十人,多皆相從飽食而退。

    嗟夫!學業沈隕,乃至於此。

    是以區區私心,常貴乎數公者,各處荒亂之際,而能守志彌笃者也(數公,謂董遇、賈洪、邯郓淳、薛夏、隗禧、蘇林、樂詳等七人為儒宗)。

    "黃初五年,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榖梁》博士。

    時慕學者始詣太學為門人。

    滿二歲,試通一經者稱弟子,不通一經者罷遺(選舉補官,并如後漢建和之制)。

     明帝太和二年,诏申敕郡國貢士以經學為先。

     四年,诏曰:"世之質文,随教而變。

    兵亂以來,經學廢絕,後生進趣,不由典谟。

    豈訓導未洽,将進用者不以德顯乎?其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

    " 齊王正始中,劉馥上言:"黃初以來,崇立太學,一十馀年,而成者蓋寡。

    由博士選輕,諸生避役,高門子弟,恥非其倫,故無學者。

    雖有其名,而無其實;雖設其教,而無其功。

    宜高選博士,取行為人表,經任人師者,掌教國子。

    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孫,年從十五,皆入太學。

    明制黜陟,陳榮辱之路。

    " 明帝時,高柔上疏曰:今博士皆經明行修,一國清選,而使遷除限不過長,懼非所以崇顯儒術,帥勵怠隋也。

    宜随學行優劣,待以不次之位,敦崇道教,以勸學者,於化為弘。

     按:兩漢博士皆名儒,而由博士入官者多至公卿。

    今觀劉馥、高柔所言,則知魏時博士之遴選既不精,而博士之遷升亦複有限矣。

     吳主孫休永壽元年立學制曰:"古者建國,教學為先,所以遵理,為時養器也。

    宜按舊制,置學官,立《五經》博士,覈取應選,加其寵祿。

    見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業。

    一歲課試,差其品第,加以位賞。

    使見之者樂其榮,聞之者羨其稱,以惇王化,以正風俗。

    " 晉武帝初,太學生三千人。

    太始八年,有司奏:"太學生七千馀人,才任四品,聽留。

    "诏曰:"己試經者留之。

    大臣子弟堪受教者,令入學。

    其馀遣還郡國。

    " 鹹甯二年,起國子學(法《周禮》國之貴遊子弟國子,受教於師者也)。

     惠帝元康元年,以人多猥雜,欲辨其泾渭,於是制立學官品,第五品以上得入國學。

     東晉元帝時,太常賀循言:"尚書被符,經置博士一人。

    又多故曆紀,儒道荒廢,學者能兼明經義者少。

    且《春秋》三傳,俱出聖人,而義歸不同,自前代通儒,未有能通得失兼而學之者也。

    況今學義甚頹,不可令一人總之。

    今宜《周禮》、《儀禮》二經置博士二人,《春秋》三傳置三人,其馀則經置一人,各八人。

    "太常車允上言:"按二漢舊事,博士之職唯舉明經之士,選轉各以本資,初無定班。

    魏及中朝多以侍中、常侍儒學最優者領之,職雖不同漢氏,盡於儒士之用,其揆一也。

    今博士八人,愚謂宜依魏氏故事,擇朝臣一人經學最優者,不系位之高下,常以領之。

    每舉太常共研厥中。

    其馀七人,自依常铨選。

    "大興初,欲脩立學校,唯《周易》王氏,《尚書》鄭氏、《古文》孔氏,《毛詩》、《周官》、《禮記》、《論語》、《孝經》、《鄭氏》、《春秋左傳》杜氏、服氏,各置博士一人。

    其《儀禮》、《公羊》、《榖梁》及鄭《易》皆省,不置博士。

     太常荀崧上疏曰:"昔武皇帝崇儒術,以賈馬、鄭、杜、伏、孔、王、何、顔、尹之徒,章句傳注衆家之學,置博士十九人。

    二十州之中,師徒相傳,學士如林,猶選張華、劉實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

    伏聞節省之制,皆三分置二。

    博士舊員十有九人,準古計今,猶未中半。

    九人以外,猶宜增置。

    《周禮》。

    《左氏》、《公羊》、《榖梁春秋》,臣以為宜各置一人,以傳其學。

    "遇王敦難,不行。

     征南軍司戴邈上言:"喪亂以來,庠序隳廢。

    議者或謂平世尚文,遭亂尚武,此言似之而實不然。

    夫儒道深奧,不可倉卒而成,比天下平泰然後脩之,則廢墜已久矣。

    又貴遊之子,未必有斬将搴旗之才,從軍征戍之役,不及盛年使之講肄道義,良可惜也。

    世道久喪,禮俗日弊,如火之消膏,莫之覺也。

    今王業肇建,萬物權輿,宜笃道崇儒,以勵風化。

    "從之。

     成帝鹹康三年,國子祭酒袁瓌、太常馮懷以江左浸安,請興學校。

    帝從之。

    乃立太學,徵生徒。

    而士大夫習尚老、莊,儒術終不振。

     緻堂胡氏曰:"東晉請建學校者,惟戴邈與袁、馮三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