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學校考一
關燈
小
中
大
武帝時封泰山,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
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璧,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北入,名曰昆侖,天子從之以入,拜祀上帝。
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修封時以祠太一、五帝。
蓋兒寬時為禦史大夫,從祠東封,還登明堂上壽,所言如此,則所指者疑此明堂耳。
意河間獻王所對之地亦是其處,非養士之辟廱也(班固《漢書》、《武帝贊》有"興太學"之說,然《董仲舒傳》隻言"後武帝立學校之官,皆自仲舒發之",明元未嘗有庠序也)。
至成帝時劉向所言,則專為庠序而設。
然班固《禮樂志》言:"世祖受命中興,乃立明堂、辟廱。
顯宗即位,躬行其禮,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養三老、五更於辟廱,威儀既盛美矣。
然德化未流洽者,禮樂未興,群下無所從說,而庠序尚未設之故也。
"則知東都亦未嘗以辟廱為庠序。
然世祖建武五年己立太學,而固之時尚言庠序未設,何邪?當考。
又按:徐天麟《西漢會要》言:"《三輔黃圖》:漢辟廱在長安西北七裡。
"恐即王莽所立。
又言:"太學亦在長安西北七裡,有市有獄。
"豈即辟廱邪?或别一所邪(鮑宣得罪下獄,博士弟子王鹹舉幡太學下,曰:"欲救鮑司隸者集此下。
"諸生會者千馀人。
此亦西都已立太學之一證。
當考)? 西漢以博士入官: 賈誼(吳公薦為博士) 董仲舒 疏廣 薛廣德 彭宣 貢禹 韋賢 夏侯勝 轅固 後蒼 韓嬰 胡毋生 嚴彭祖 江公
以太常掌故入官:
晁錯(以文學充)
以博士弟子入官:
息夫躬 兒寬 終軍 朱雲 眭弘(明經) 蕭望之(射策甲科) 匡衡(射策甲科) 馬宮(射策甲科) 翟方進(射策甲科) 何武(射策甲科) 王嘉(射策甲科) 施雠 房鳳(射策乙科) 召信臣(射策甲科)
世祖建武五年十月,營起太學,車駕幸太學,賜博士弟子各有差。
《洛陽記》:"太學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去宮八裡。
講堂長十丈,廣二丈,堂前石經四部。
服方領習矩步者委蛇乎其中。
" 光武中興,先訪儒雅,四方學士雲會京師。
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其法教授,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總領焉。
十四博士,謂《易》有施、孟、梁邱、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顔。
太仆朱浮以國家既興,宜廣博士之選,乃上書曰:"夫太學,禮義之官,教化所興。
博士之官,為天下宗師,使孔聖之言傳而不絕。
舊事,策試博士,必廣求詳選,爰自畿夏,延及四方。
伏聞诏書更試五人,唯起見在洛陽城者。
臣恐自今以往,将有所失。
求之密迩,容或未盡,而四方之學,無所勸樂。
凡策試之本,貴得其真,非有期會,不及遠方也。
及諸所召試,皆私自發遣,非有傷費煩擾於事也。
語曰:'中國失禮,求之於野。
'臣浮幸得與講圖谶,故敢越職。
"帝然之。
東漢之制,太常卿每選士博士,奏其能否。
建武中,太常選試博士四人,陳元為第一。
張元舉孝廉為郎,會《顔氏》博士缺,元策試第一,拜為博士。
蔡茂試博士,對策陳災異,以高等擢拜議郎。
楊仁舉孝廉,除郎,太常上仁經中博士,仁自以年未五十,不應舊科,上府遜選。
(《漢官儀》:"博士限年五十以上。
") 按:西京博士但以名流為之,無選試之法。
中興以來,始試而後用。
蓋既欲其為人之師範,則不容不先試其能否也。
博士舉狀曰:"生事愛敬,喪沒如禮。
通《易》、《尚書》、《孝經》、《論語》,兼綜載籍,窮微闡奧,隐居樂道,不求聞達。
身無金痍痼疾三十六屬。
不與妖惡交通、王侯賞賜。
行應四科,《經》任博士。
"下言某官某甲保舉。
十九年,車駕幸太學,會諸博士論難於前。
桓榮被服儒衣,溫恭有醞藉,辯明經義,每以禮遜相厭,不以辭長勝人,儒者莫及,特加賞賜。
又诏諸生雅吹擊磬,盡日乃罷。
中元元年,初營明堂、辟廱、靈台,未用事。
明帝永平二年,臨辟廱,初行大射禮。
光武始建三廱,明帝即位,親行其禮。
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坐明堂而朝群後,登靈台以望雲物,祖割辟廱之上,尊養三老、五更。
飨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搢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
其後複為功臣子孫、四姓末屬别上校舍,搜選高能以受其業,自期門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學。
濟濟乎,洋洋乎,盛於永平矣。
蔡邕《明堂論》曰:"明堂者,天子太廟,所以崇禮其祖以配上帝者也。
夏後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
東曰青陽,南曰明堂,西曰總章,北曰元堂,中曰太室。
《易》曰:'《離》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
'人君之位,莫正於此焉,故雖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
其中正焉皆曰太廟。
謹承天随時之令,昭令德宗祀之禮,明前功百辟之勞,起尊老敬長之義,顯教幼誨稚之學。
朝諸侯選造士於其中,以明制度。
生者乘其能而至,死者論其功而祭。
故為大教之官,而四學具焉,官司備焉。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萬象翼之。
政教之所由生,專受作之所自來,明一統也。
故言明堂,事之大,義之深也。
取其宗祀之清貌,則曰清廟。
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
取其尊崇,則曰太室。
取其向明,則曰明堂。
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
取其四面周水圓如璧,則曰辟廱。
異名而同事,其實一也。
《春秋》因魯取宋之奸賂則顯之太廟,以明聖王建清廟明堂之義。
《經》曰:'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太廟。
'《傳》曰:'非禮也。
君人者,将昭德塞違,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昭其儉也。
夫德儉而有度,升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所以大明教也。
以周清廟論之,魯太廟皆明堂也。
魯禘祀周公於太廟明堂,猶周宗祀文王於清廟明堂也。
《禮記 檀弓》曰:'王齋禘於清廟明堂也。
'《孝經》曰:'宗祀文王於明堂。
'《禮記 明堂位》曰:'太廟,天子曰明堂。
'又曰:'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位以治天下,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
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命魯公世世禘祀周公於太廟,以天子禮樂,升歌《清廟》,下管《象》舞,所以異魯於天下。
'取周《清廟》之歌歌於魯太廟,明堂魯之廟猶周清廟也,皆所以昭文王、周公之德以示子孫者也。
《易傳 太初篇》曰:'天子旦入東學,晝入南學,暮入西學。
在中央曰太學,天子之所自學也。
'《禮記 保傅篇》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入太學,承師而問道。
'與《易傳》同。
魏文侯《孝經傳》曰:'太學者,中學明堂之位也。
'《禮記 古大明堂之禮》曰:'膳夫是相禮,日中出南圍,見九侯門子。
日側出西圍,視五國之事。
日闇出北圍,視帝節猶。
'《爾雅》曰:'宮中之門謂之闱。
'王居明堂之禮,又别陰陽門,東、南稱門,西、北稱闱,故《周官》有門闱之學,師氏教以三德,守王門,保氏教以六藝,守王闱。
然則師氏居東門、南門,保氏居西門、北門也,知掌教國子。
與《易傳》、《保傅》王居明堂之禮參相發明,為四學焉。
《文王世子篇》曰:'凡大合樂,則遂養老。
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聖焉。
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位焉。
春夏學幹戈,秋冬學羽籲,皆於東序。
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诏之於東序。
'又曰:'大司成論說在東序。
'然則诏學皆在東序。
東序,東之堂也,學者诏焉,故稱太學。
仲夏之月,令祀百辟卿士之有德於民者。
《禮記 太學志》曰:'禮,士大夫學於聖人、善人,祭於明堂,其無位者祭於太學。
'《禮記 昭穆篇》曰:'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
'即所以顯行國禮之處也。
太學,明堂之東序也,皆在明堂辟廱之内。
《月令記》曰:'明堂者,所以明天氣,統萬物。
'明堂上通於天,象日辰,故下十二宮象日辰也。
水環四周,言王者動作法天地,德廣及四海,方此水也。
名曰辟雍。
《王制》曰:'天子出征,執有罪,反,舍奠於學,以訊馘告。
'《樂記》曰:'武王伐殷,為俘馘於京太室。
'《詩 魯頌》雲:'矯矯虎臣,在泮獻馘。
'京,鎬京也。
太室,辟廱之中明堂太室也。
與諸侯泮宮俱獻馘焉,即《王制》所謂'以訊馘告'者也。
《禮記》曰:'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
'《孝經》曰:'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言行孝者則曰明堂,行悌者則曰太學,故《孝經》合以為一義,而稱鎬京之詩以明之。
凡此皆明堂、太室、辟廱、太學事通合之義也。
其制度數各有所法。
堂方百四十四尺,坤之策也。
屋圓,屋徑二百一十六尺,乾之策也。
太廟明堂方三十六丈,通天屋徑九丈,陰陽九六之變也。
圓蓋方載,六九之道也。
八闼以象八卦,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宮以應辰。
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四戶八牖乘九室之數也。
戶皆外設而不閉,示天下不藏也。
通天屋高八十一尺,黃锺九九之實也。
二十八柱列於四方,亦七宿之象也。
堂高三丈,亦應三統。
四鄉五色者,象其行。
外廣二十四丈,應一歲二十四氣。
四周以水,象四海。
王者之大禮也。
" 按:如蔡邕之說,則古者明堂、辟廱、太學、太廟合為一所,以朝、以祭、以教、以飨、以射,皆於其地。
東漢時辟廱以為天子養老、大射行禮之所,太學以為博士弟子授業之所,析為二處,與古異。
要之太學與辟廱固不可析為二處,養老、大射其與傳道授業亦豈二事哉。
班固《辟廱詩》:"乃流辟雍,辟廱湯湯。
聖皇莅止,造舟為梁。
皤皤國老,乃父乃兄。
抑抑威儀,孝友光明。
" 緻堂胡氏曰:"明
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璧,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北入,名曰昆侖,天子從之以入,拜祀上帝。
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修封時以祠太一、五帝。
蓋兒寬時為禦史大夫,從祠東封,還登明堂上壽,所言如此,則所指者疑此明堂耳。
意河間獻王所對之地亦是其處,非養士之辟廱也
至成帝時劉向所言,則專為庠序而設。
然班固《禮樂志》言:"世祖受命中興,乃立明堂、辟廱。
顯宗即位,躬行其禮,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養三老、五更於辟廱,威儀既盛美矣。
然德化未流洽者,禮樂未興,群下無所從說,而庠序尚未設之故也。
"則知東都亦未嘗以辟廱為庠序。
然世祖建武五年己立太學,而固之時尚言庠序未設,何邪?當考。
又按:徐天麟《西漢會要》言:"《三輔黃圖》:漢辟廱在長安西北七裡。
"恐即王莽所立。
又言:"太學亦在長安西北七裡,有市有獄。
"豈即辟廱邪?或别一所邪
"諸生會者千馀人。
此亦西都已立太學之一證。
當考)? 西漢以博士入官: 賈誼
《洛陽記》:"太學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去宮八裡。
講堂長十丈,廣二丈,堂前石經四部。
服方領習矩步者委蛇乎其中。
" 光武中興,先訪儒雅,四方學士雲會京師。
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其法教授,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總領焉。
十四博士,謂《易》有施、孟、梁邱、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顔。
太仆朱浮以國家既興,宜廣博士之選,乃上書曰:"夫太學,禮義之官,教化所興。
博士之官,為天下宗師,使孔聖之言傳而不絕。
舊事,策試博士,必廣求詳選,爰自畿夏,延及四方。
伏聞诏書更試五人,唯起見在洛陽城者。
臣恐自今以往,将有所失。
求之密迩,容或未盡,而四方之學,無所勸樂。
凡策試之本,貴得其真,非有期會,不及遠方也。
及諸所召試,皆私自發遣,非有傷費煩擾於事也。
語曰:'中國失禮,求之於野。
'臣浮幸得與講圖谶,故敢越職。
"帝然之。
東漢之制,太常卿每選士博士,奏其能否。
建武中,太常選試博士四人,陳元為第一。
張元舉孝廉為郎,會《顔氏》博士缺,元策試第一,拜為博士。
蔡茂試博士,對策陳災異,以高等擢拜議郎。
楊仁舉孝廉,除郎,太常上仁經中博士,仁自以年未五十,不應舊科,上府遜選。
") 按:西京博士但以名流為之,無選試之法。
中興以來,始試而後用。
蓋既欲其為人之師範,則不容不先試其能否也。
博士舉狀曰:"生事愛敬,喪沒如禮。
通《易》、《尚書》、《孝經》、《論語》,兼綜載籍,窮微闡奧,隐居樂道,不求聞達。
身無金痍痼疾三十六屬。
不與妖惡交通、王侯賞賜。
行應四科,《經》任博士。
"下言某官某甲保舉。
十九年,車駕幸太學,會諸博士論難於前。
桓榮被服儒衣,溫恭有醞藉,辯明經義,每以禮遜相厭,不以辭長勝人,儒者莫及,特加賞賜。
又诏諸生雅吹擊磬,盡日乃罷。
中元元年,初營明堂、辟廱、靈台,未用事。
明帝永平二年,臨辟廱,初行大射禮。
光武始建三廱,明帝即位,親行其禮。
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坐明堂而朝群後,登靈台以望雲物,祖割辟廱之上,尊養三老、五更。
飨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搢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
其後複為功臣子孫、四姓末屬别上校舍,搜選高能以受其業,自期門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學。
濟濟乎,洋洋乎,盛於永平矣。
蔡邕《明堂論》曰:"明堂者,天子太廟,所以崇禮其祖以配上帝者也。
夏後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
東曰青陽,南曰明堂,西曰總章,北曰元堂,中曰太室。
《易》曰:'《離》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
'人君之位,莫正於此焉,故雖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
其中正焉皆曰太廟。
謹承天随時之令,昭令德宗祀之禮,明前功百辟之勞,起尊老敬長之義,顯教幼誨稚之學。
朝諸侯選造士於其中,以明制度。
生者乘其能而至,死者論其功而祭。
故為大教之官,而四學具焉,官司備焉。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萬象翼之。
政教之所由生,專受作之所自來,明一統也。
故言明堂,事之大,義之深也。
取其宗祀之清貌,則曰清廟。
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
取其尊崇,則曰太室。
取其向明,則曰明堂。
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
取其四面周水圓如璧,則曰辟廱。
異名而同事,其實一也。
《春秋》因魯取宋之奸賂則顯之太廟,以明聖王建清廟明堂之義。
《經》曰:'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太廟。
'《傳》曰:'非禮也。
君人者,将昭德塞違,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昭其儉也。
夫德儉而有度,升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所以大明教也。
以周清廟論之,魯太廟皆明堂也。
魯禘祀周公於太廟明堂,猶周宗祀文王於清廟明堂也。
《禮記 檀弓》曰:'王齋禘於清廟明堂也。
'《孝經》曰:'宗祀文王於明堂。
'《禮記 明堂位》曰:'太廟,天子曰明堂。
'又曰:'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位以治天下,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
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命魯公世世禘祀周公於太廟,以天子禮樂,升歌《清廟》,下管《象》舞,所以異魯於天下。
'取周《清廟》之歌歌於魯太廟,明堂魯之廟猶周清廟也,皆所以昭文王、周公之德以示子孫者也。
《易傳 太初篇》曰:'天子旦入東學,晝入南學,暮入西學。
在中央曰太學,天子之所自學也。
'《禮記 保傅篇》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入太學,承師而問道。
'與《易傳》同。
魏文侯《孝經傳》曰:'太學者,中學明堂之位也。
'《禮記 古大明堂之禮》曰:'膳夫是相禮,日中出南圍,見九侯門子。
日側出西圍,視五國之事。
日闇出北圍,視帝節猶。
'《爾雅》曰:'宮中之門謂之闱。
'王居明堂之禮,又别陰陽門,東、南稱門,西、北稱闱,故《周官》有門闱之學,師氏教以三德,守王門,保氏教以六藝,守王闱。
然則師氏居東門、南門,保氏居西門、北門也,知掌教國子。
與《易傳》、《保傅》王居明堂之禮參相發明,為四學焉。
《文王世子篇》曰:'凡大合樂,則遂養老。
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聖焉。
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位焉。
春夏學幹戈,秋冬學羽籲,皆於東序。
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诏之於東序。
'又曰:'大司成論說在東序。
'然則诏學皆在東序。
東序,東之堂也,學者诏焉,故稱太學。
仲夏之月,令祀百辟卿士之有德於民者。
《禮記 太學志》曰:'禮,士大夫學於聖人、善人,祭於明堂,其無位者祭於太學。
'《禮記 昭穆篇》曰:'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
'即所以顯行國禮之處也。
太學,明堂之東序也,皆在明堂辟廱之内。
《月令記》曰:'明堂者,所以明天氣,統萬物。
'明堂上通於天,象日辰,故下十二宮象日辰也。
水環四周,言王者動作法天地,德廣及四海,方此水也。
名曰辟雍。
《王制》曰:'天子出征,執有罪,反,舍奠於學,以訊馘告。
'《樂記》曰:'武王伐殷,為俘馘於京太室。
'《詩 魯頌》雲:'矯矯虎臣,在泮獻馘。
'京,鎬京也。
太室,辟廱之中明堂太室也。
與諸侯泮宮俱獻馘焉,即《王制》所謂'以訊馘告'者也。
《禮記》曰:'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
'《孝經》曰:'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言行孝者則曰明堂,行悌者則曰太學,故《孝經》合以為一義,而稱鎬京之詩以明之。
凡此皆明堂、太室、辟廱、太學事通合之義也。
其制度數各有所法。
堂方百四十四尺,坤之策也。
屋圓,屋徑二百一十六尺,乾之策也。
太廟明堂方三十六丈,通天屋徑九丈,陰陽九六之變也。
圓蓋方載,六九之道也。
八闼以象八卦,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宮以應辰。
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四戶八牖乘九室之數也。
戶皆外設而不閉,示天下不藏也。
通天屋高八十一尺,黃锺九九之實也。
二十八柱列於四方,亦七宿之象也。
堂高三丈,亦應三統。
四鄉五色者,象其行。
外廣二十四丈,應一歲二十四氣。
四周以水,象四海。
王者之大禮也。
" 按:如蔡邕之說,則古者明堂、辟廱、太學、太廟合為一所,以朝、以祭、以教、以飨、以射,皆於其地。
東漢時辟廱以為天子養老、大射行禮之所,太學以為博士弟子授業之所,析為二處,與古異。
要之太學與辟廱固不可析為二處,養老、大射其與傳道授業亦豈二事哉。
班固《辟廱詩》:"乃流辟雍,辟廱湯湯。
聖皇莅止,造舟為梁。
皤皤國老,乃父乃兄。
抑抑威儀,孝友光明。
" 緻堂胡氏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