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學校考一

關燈
panclass="q">(誦謂歌樂也。

    弦謂以絲播詩。

    陽用事則學之以聲,陰用事則學之以事,因時順氣,於功易也。

    周立三代之學,學書於有虞氏之學,典谟之教所由興也。

    學舞於夏後氏之學,文武中也。

    學禮樂於殷之學,功成治定,與己同也)。

    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诏之於東序(學以三者之威儀也。

    合語謂鄉射、鄉飲酒、大射、燕射之屬也。

    《鄉射義》曰:"古者於旅也語。

    "疏曰:合語謂合會義理而語說。

    《詩 楚茨》論祭祀之事雲:"笑語卒獲。

    "箋雲:"古者於旅也語。

    "是祭有合語也。

    養老既乞言,自然合語也。

    周立三代之學,三代學皆立大學、小學。

    今按:下養老於東序,是周之大學,夏之東序也。

    又《王制》之養老於虞庠,是周之小學為虞庠也)。

    大樂正學舞幹戚、語說、命乞言,皆大樂正授數(學以三者之義也。

    戚,斧也。

    語說,合語之說。

    數,篇數。

    疏雲:謂大樂正授世子及學士等篇章之數,為之講說,使知義理)。

    大司成論說在東序(論說,課其義之深淺、才能優劣。

    此雲"樂正司業,父師司成",則大司成,司徒之屬師氏也)。

    凡侍坐於大司成者,遠近間三席可以問(間猶容也。

    容三席則得指畫相分别也。

    席之以制,廣三尺三寸三分,則是所謂甬丈也)。

    終則負牆(卻就後席相避)。

    列事未盡不問(錯尊者之語不敬也)。

     《樂書》曰:"《王制》之教造士,春秋以禮、樂,冬夏以詩、書,《文王世子》之教世子,春夏以幹戈、秋冬以羽籲者,升於學者之造士,則其才向於有成,其教之也易,故先其難者,而以詩、書後於禮、樂。

    貴驕之世子,則其性誘於外物,其教之也難,故先其易者,而以幹戈羽籲後於禮、樂、詩、書。

    《周官》師氏教國子在司徒教民之後,《記》言教國之子弟在鄉遂之後,其教之難易蓋可見矣。

    然《王制》主於教造士,而王太子,王子,群後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亦預焉。

    《文王世子》主於教世子,而國之學士亦及焉。

    特其所主者異,教之所施有先後爾。

    " 凡語於郊者(語謂論說於郊學。

    疏曰:郊,西郊也,周以虞庠為小學,在西郊,天子親視學而考課論說也),必取賢斂才焉。

    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大學正論造士之秀者升諸司馬,曰進士,謂此矣)。

    曲藝皆誓之(曲藝,小技能。

    誓,謹也。

    皆使謹習其事),以待又語(又語為後複論說也。

    疏:令待後複論說之日,如春待秋時也)。

    三而一有焉(三說之中有一善則中之,以有曲藝,不必盡善),乃進其等(進於衆學者。

    等,輩,)以其序(又以其藝為次),謂之郊人,遠之(候事官之缺者以代之。

    遠之者,不曰俊選曰郊人,賤技藝。

    疏:謂之郊人,以其猶在郊學也)。

    於成均以及取爵以上尊也(天子飲酒於虞庠,則郊人亦得酌於上尊以相旅)。

     《尚書大傳》:"使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三年始入小學,見小節焉,踐小義焉;二十入大學,見大節焉,踐大義焉。

    故入小學知父子之道、長幼之序,入大學知君臣之義、上下之位。

    故為君則君,為臣則臣,為父則父,為子則子。

    " 程子曰:"古者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擇其才之可教者聚之,不肖者複之農畝。

    蓋士農不易業,既入學則不治農,然後士農判。

    古之學者自十五入學,至四十方仕,中間自有二十五年學,又無利可趨,則所志可知。

    須去趨善,便自此成德。

    後之人自童稚間己有汲汲趨利之意,何由得向善?其古人必使四十而仕,然後志定。

    隻營衣食卻無害,惟利祿之誘最害人。

    " 朱子《大學章句序》曰:"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 按: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大戴禮 保傅傳》及《白虎通》之說。

    十三年入小學、二十入大學,《尚書大傳》之說。

    程、朱二子從《保傅》、《白虎通》。

     又按:注雲十五年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者,謂諸子姓既成者至十五入小學,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學。

    《内則》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者,謂公卿已下教子於家也。

    今以諸書所載及此注詳之,則《保傅》及《白虎通》所言八歲入小學者,乃天子世子之禮。

    所謂小學則在師氏虎門之左,大學則在王宮之東,亦皆天子之學也。

    《尚書大傳》所言十三年入小學,乃公卿、大夫、元士適子之禮。

    蓋公卿已下之子弟年方童幼,未應便入天子之學,所以十年出就外傅,且學於家塾,直至十五,方令入師氏所掌虎門小學。

    而天子則别無私學,所以世子八歲便入小學欤? 《王制》:"天子曰辟雍(辟,明也。

    雍,和也。

    所以明和天下)。

    " 《詩 靈台》:"偹業維枞,贲鼓維镛。

    於論鼓鐘,於樂辟雍。

    ""於論鼓鐘,於樂辟雍。

    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植者曰偹,橫者曰拘業,大闆也。

    枞,崇牙也,贲,大鼓。

    镛,大鐘。

    論之言倫也,言得其倫理。

    水旋邱如璧曰辟廱,以節觀者。

    逢逢,和也。

    有眸子而無見曰蒙,無眸子曰瞍。

    公,事也。

    ") 朱子曰:"《王制》論學曰:'天子曰辟廱,諸侯曰泮宮。

    '說者以為辟廱,大射行禮之處也,水旋邱如璧以節觀者。

    泮宮,諸侯鄉射之宮也,其水半之。

    蓋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

    故《振鹭》之詩曰:'振鹭於飛,於彼西雝。

    '說者以雝為澤,蓋即旋邱之水,而其學即所謂澤宮也。

    蓋古人之學與今日不同,孟子所謂'序者射也',則學蓋有以射為主者矣。

    蘇氏引《莊子》言文王有辟廱之樂,遂以辟廱亦為學名,而曰古人以學教胄子,則未知學以樂而得名欤?樂以學而得名欤?則是又以為習樂之所也。

    張子亦曰辟廱古無此名,其制蓋始於此。

    故周有天下,遂以名天子之學,而諸侯不得立焉。

    《記》所謂魯人将有事於上帝,必先有事於泮宮者,蓋射以擇士雲爾。

    " 東萊呂氏曰:"或疑是詩叙台池苑囿與民同樂,胡為以辟廱學校剿入之。

    彼蓋未嘗深考。

    三代人君與士大夫甚親,遊宴之{埶目}禦、征行之扈衛,無往而不與髦俊俱焉。

    樂正司業,父師司成,則樂者固學士之所常隸也,夫豈有二事哉!" 《文王有聲》:"鎬京辟廱,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皇王烝哉。

    " 張氏曰:"靈台辟廱,文王之學也。

    辟廱之在鎬京者,武王之學也。

    辟廱至此始為天子之學。

    " 江陵項氏《枝江縣新學記》曰:"古者周天子之居民也,不但天子,諸侯之國自二十五家以上則有學焉。

    學莫尚於斯矣。

    方是時,建官三百六十,以張備法而紀衆民,視其中無一事無法者,而獨於建學無制,則其吏非應文也。

    無一民無養者,而獨無粟士之廪,則其士非為養也。

    而上下顧交趨之如裘葛飲食,然則必有不可舍焉者矣。

    天子之學謂之辟雍,班朝、布令、享帝、右祖則以為明堂,同律、候氣、治曆、考詳則以為靈台。

    諸侯之學謂之泮宮,大師旅則将士會焉,大獄訟則吏民期焉,大祭祀則始祖享焉。

    蓋其制皆於國之勝地,披水築宮為一大有司,國有大事則以禮屬百官、群吏,下民而講行之,無事則國之耆老、子弟遊焉以論鼓鐘而修孝弟。

    其地尊,其禮大,三百六十官皆不得治其事。

    意者三公之老而緻仕者掌之,謂之鄉老。

    二鄉而公一人,則六鄉蓋三公矣。

    故曰三公在朝,三老在學。

    公與老皆無職於六官,學、序、庠、塾皆無制於六典。

    古之言道者固如是也。

    嗚呼,此意深矣。

    " 漢興,高帝尚有幹戈,平定四海,未遑庠序之事。

    至武帝,始興太學。

     徐氏曰:"按《三輔黃圖》,太學在長安西北七裡,有市有獄。

    " 董仲舒《對策》曰:"養士莫大乎太學。

    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國之衆,對亡應書者(謂舉賢良文學之诏書也),是王道往往而絕也。

    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

    "後武帝立學校之官,皆自仲舒發之。

     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員。

     前此博士雖各以經授徒,而無考察試用之法,至是官始為置弟子員,即武帝所謂興太學也。

     太史公曰:餘讀功令(名見後)至於廣勵學官之路,未嘗不廢書而歎也。

    曰:嗟乎!周室衰而《關雎》作(《韓詩》說也),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

    故孔子憫王路廢而邪道興,於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

    世以渾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幹七十君無所遇,西狩獲麟,曰"吾道窮矣"。

    故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其辭微而指博,後世學者多錄焉。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及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見。

    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

    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

    是時獨文侯好學。

    陵遲以至於始皇,天下并争於戰國,儒術既诎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

    於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鹹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

    及至秦季世,焚《詩》、《書》,坑儒士,《六藝》從此缺矣。

    陳涉起匹夫,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搢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孔申為涉博士)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

    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聲不絕,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