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學校考一
關燈
小
中
大
帝幸辟雍,遣使者安車迎三老、五更於太學。
詳此禮,則知東京太學與辟廱相去亦非近地。
蓋漢世辟廱不為養士之所,顯宗以迎老更而至焉。
非此時也,則黉宇之設遂虛之邪?商、周在先代之學,故《記》言養國老於某庠養、庶老於某序。
且食三老、五更於太學矣,不應以為未足,又建辟廱也。
" 永平九年,為四姓小侯開立學校,置《五經》師(四姓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弟,以非列侯,故曰小侯)。
安帝元初六年,鄧太後召和帝弟濟北、河間王子男女年五歲以上四十馀人,又鄧氏近親子孫三十馀人,并為開邸第,教學經書,躬自監試。
尚幼者使置師保,朝夕入宮,撫循诏導,恩愛甚渥。
肅宗建初中,大會諸儒於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
帝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義》。
又诏高堂生受《古文尚書》、《毛詩》、《榖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給事近署,所以網羅逸轶,博存衆家。
和帝永元十二年,賜博士弟子員在太學者布,人三疋。
司徒徐防上疏,以為"漢立博士十有四家,設甲乙之科以勸勉。
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
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
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者,皆正以為非。
"上從之。
和帝亦數幸東觀,覽閱書林。
及鄧後稱制,學者頗懈。
時樊準、徐防并陳敦學之宜,又言儒職多非其人,於是制诏公卿妙簡其選,三署郎能通經術者,皆得察舉。
順帝永建六年,繕太學,更開拓房室。
将作大匠翟酺言:"孝文皇帝始置一經博士,武帝大合天下之書,而孝宣論《六經》於石渠,學者滋盛,弟子萬數。
光武初興,愍其荒廢,起太學博士舍、内外講堂,諸生橫巷,為海内所集。
明帝時辟廱始成,欲毀太學,太尉趙熹以為太學、辟廱皆宜兼存,故并傳至今。
而頃者頹廢,至於園采刍牧之處。
宜更修繕,誘進後學。
"帝從之。
學者為酺立碑銘於學。
陽嘉元年,以太學新成,試明經下第者補弟子,增甲乙科員各十人。
除郡國耆儒九十人補郎、舍人。
左雄又奏召海内名儒為博士,使公卿子弟為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祿。
及汝南謝廉、河南趙建,年始十二,各能通經,雄并奏拜童子郎。
於是負書來學,雲集京師。
前漢成帝末,歲課甲科四十人、乙科二十人,今各增十人,則甲科五十人,乙科三十人,并丙科二十人為一百人。
自安帝覽政,薄於藝文,博士倚席不講,朋徒相視怠散,學舍頹敝。
順帝感翟酺之言,更修黉舍,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質帝本初元年,令郡國學明經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詣太學。
自大将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
歲滿課試,以高第五人補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
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屬、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經者各令随家法,其高第者上名牒,以次賞進。
梁太後诏:令大将軍以下,悉遣子入學,每歲辄於鄉射月一飨會之,以此為常(《漢官儀》曰:春三月、秋九月習鄉射禮,禮生皆使太學學生)。
自是遊學增盛,至三萬馀生。
然章句漸疏,而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矣。
桓帝延熹五年,太學西門自壞。
襄楷上疏曰:"太學,天子教化之宮,其門無故自壞者,言文德将喪,教化廢也。
" 時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譏,汝南、南陽又有"畫諾"、"坐嘯"之謠。
因此流言轉入太學,諸生三萬馀人,郭林宗、賈偉節為之冠,并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
學中語曰:"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
"又渤海公族進階(公族,姓也,名進階)、扶風魏齊卿,并危言深論,不隐豪強。
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
牢修乃上書,誣告膺等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诽讪朝廷,疑亂風俗。
天子震怒,下郡國捕黨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收執膺等。
辭所連及,陳寔之徒二百馀人,書名三府,禁锢終身。
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結,海内希風之徒,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号。
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曰"八顧",曰"八及",曰"八廚",猶古之"八元"、"八恺"也。
東坡蘇氏《南安軍之學記》曰:"學莫盛於東漢,士數萬人,噓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節下之,三府辟召常出其口,其取士議政可謂近古。
然卒為黨锢之禍,何也?曰:此王政也。
王者不作,士自以其私意行之於下,其禍敗固宜。
" 建和初,诏:"諸學生言十六以上,比郡國明經試,次第上名。
高第十五人、上第十六人為郎中,中第十七人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為王家郎。
"永壽二年,诏複課試諸生,補郎、舍人。
其後複制:"學生滿二歲,試通二經者,補文學掌故;其不能通二經者,須後試複随輩試之,通二經者,亦得為文學掌故。
其已為文學掌故者,滿二歲,試能通三經者,擢其高第為太子舍人;其不得第者,後試複随輩試,第複高者亦得為太子舍人。
已為太子舍人,滿二歲,試能通四經者,推其高第為郎中;其不得第者,後試複随輩試,第複高者亦得為郎中。
滿二歲,試能通五經者,推其高第補吏,随才而用;其不得第者,後試複随輩試,第複高者亦得補吏。
" 其後綱紀隳紊,凡所選用,莫非情故,乃立三互法(詳見《舉官門》)。
靈帝熹平五年,試太學生年六十以上百馀人,徐郎中、太子舍人至王家郎、郡國文學吏。
黨人既誅,其高明善士多坐流廢。
諸博士試甲乙科,争第高下,更相告訟。
亦有私行金貨定蘭台添書經字,以合其私文。
熹平四年,靈帝乃诏諸儒正定《五經》,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古文,謂孔子壁中書。
篆書,秦始皇使程邈所作。
隸書亦程邈所獻,主於徒隸,從簡易也)。
鴻都門學 初,靈帝好學,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諸生能為文賦者。
本頗以經術相招,後諸為尺牍及工書鳥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數十人。
侍中祭酒樂松、賈護,多引無行趨勢之徒,并待制鴻都門下,喜陳方俗、闾裡小事,帝甚悅之,待以不次之位。
蔡邕上封事言:"古者取士,必使諸侯歲貢。
孝武之時,郡舉孝廉,又有賢良、文學之選,於是名臣輩出,文武并興。
漢之得人,數路而已。
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康國理政,未有其能。
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經術,聽政馀日,觀省篇章,聊以遊意,當代博奕,非以教化取士之本。
而諸生競利,作者鼎沸。
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則連偶俗語,有類俳優;或竊成文,虛冒名氏。
臣每受诏於盛化門,差次錄第,其未及者,亦複随輩皆見拜擢。
既加之恩,難複收改,但守奉祿,於義已弘,不可複使理人及仕州郡。
昔孝宣會諸儒於石渠,章帝集學士於白虎,通經釋義,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
若乃小能小善,雖有可觀,孔子以為'緻遠則泥',君子故當志其大者。
"光和元年,遂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
其諸生皆敕州郡、三公舉用辟召,或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乃有封侯賜爵者。
士君子皆恥與為列焉。
後又诏中尚方為鴻都文學梁松、江覽等三十二人圖像立贊,以勸學者。
尚書楊球奏曰:"臣聞《傳》曰:'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後嗣何觀!'按松、覽等皆出於微篾,鬥筲小人,依憑世戚,附託權豪,俯眉承睫,徼進明時。
或獻賦一篇,或鳥篆盈簡,而位升郎中,形圖丹青。
亦有筆不點牍,辭不辯心,假手請字,妖僞百品,莫不被蒙殊恩,蟬蛻滓濁。
是以有識掩口,天下嗟歎。
臣聞圖象之設,以昭勸戒,欲令人君動鑒得失。
未聞孺子小人,詐作文頌,而可妄竊天官,垂象圖素者也。
今太學、東觀足以宣明聖化。
願罷鴻都之選,以消天下之謗。
"書奏不省。
先公曰:"鴻都門,漢宮門也。
太子保之廢,來曆與九卿朝臣俱詣鴻都門,證太子無過,即其所也。
太學,公學也;鴻都學,私學也。
學乃天下公,而以為人主私,可乎?是以士君子之欲與為列者則以為恥,公卿州郡之舉辟也,必敕書強之。
人心之公,豈可誣也。
雖然,有所由然也。
在昔明帝之朝,幸辟廱辯說,講白虎觀,稱制臨決也,先儒戴氏論曰:天下是非析於理,不析於勢,君子論學,無庸於挾貴為也。
天子之尊,群臣承望不及,是是非非,豈能盡斷於天下之理乎?明、章皆崇儒重道之君也,尊禮師傅,是正經義,豈不盡善盡美哉;明帝臨幸辟雍,自為辯說,已失人君之體矣;章帝患《五經》同異,博集諸儒會議白虎觀,天子稱制臨決,去聖久遠,《六經》殘阙,諸儒論難,前後異說,而欲以天子之尊臨,定是非於一言之間,難矣哉。
鴻都之興,蔡邕言之,以為章帝白虎釋義,其事優大。
彼靈帝之童心稚識,何足語此。
愚謂啟帝之私心者,往往自白虎觀之稱制臨決始。
" 按:靈帝之鴻都門學,即西都孝武時待诏金馬門之比也。
然武帝時,雖文學如司馬遷、相如、枚臯、東方朔輩,亦俱以俳優畜之,固未嘗任以要職。
而靈帝時,鴻都門學之士至有封侯賜爵者,士君子皆恥與為列,則其人品可知。
然當時太學諸生三萬馀人,其持危言核論,以激濁揚清自負者,誅戮禁锢,殆靡孑遺,而其在學授業者,至争第,相更告訟,無複廉恥。
且當時在仕路者,上自公卿,下至孝廉、茂材,皆西園諧價,獻修宮錢之人矣。
於鴻都學士乎何誅! 獻帝初平四年九月,試儒生四十馀人,上第即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
诏曰:"孔子歎學之不講,不講則所識日忘。
今耆儒年逾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事業。
結童入學,白首空歸,長安農野,永絕榮望,朕甚憫焉。
其依科罷者,聽為太子舍人(時長安中為之謠曰:"頭白皎然,食不充糧。
裹衣褰裳,當還故鄉。
聖主愍念,悉用補郎。
舍是布衣,被服元裳")。
" 十月,太學行禮,車駕幸永福城門,臨觀其儀。
賜博士以下各有差。
先公曰:"試士科選也,觀禮文字也,天下承平,行之可也。
是時奸兇亂朝,殺戮宰輔,諸侯據地,箋虐王臣,盜賊未平,道路不通,國家岌岌有危亡之形。
而獻帝方為此舉,何其不知務。
漢祚至此時,己如日薄桑榆,如人迫耄荒,乃不自哀,而哀耆儒之不遇邪?" 東漢以博士入官: 蔡茂 承宮 郎僟 曹褒 盧植 戴憑 歐陽歙 牟長 楊倫 魏應
詳此禮,則知東京太學與辟廱相去亦非近地。
蓋漢世辟廱不為養士之所,顯宗以迎老更而至焉。
非此時也,則黉宇之設遂虛之邪?商、周在先代之學,故《記》言養國老於某庠養、庶老於某序。
且食三老、五更於太學矣,不應以為未足,又建辟廱也。
" 永平九年,為四姓小侯開立學校,置《五經》師
安帝元初六年,鄧太後召和帝弟濟北、河間王子男女年五歲以上四十馀人,又鄧氏近親子孫三十馀人,并為開邸第,教學經書,躬自監試。
尚幼者使置師保,朝夕入宮,撫循诏導,恩愛甚渥。
肅宗建初中,大會諸儒於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
帝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義》。
又诏高堂生受《古文尚書》、《毛詩》、《榖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給事近署,所以網羅逸轶,博存衆家。
和帝永元十二年,賜博士弟子員在太學者布,人三疋。
司徒徐防上疏,以為"漢立博士十有四家,設甲乙之科以勸勉。
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
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
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者,皆正以為非。
"上從之。
和帝亦數幸東觀,覽閱書林。
及鄧後稱制,學者頗懈。
時樊準、徐防并陳敦學之宜,又言儒職多非其人,於是制诏公卿妙簡其選,三署郎能通經術者,皆得察舉。
順帝永建六年,繕太學,更開拓房室。
将作大匠翟酺言:"孝文皇帝始置一經博士,武帝大合天下之書,而孝宣論《六經》於石渠,學者滋盛,弟子萬數。
光武初興,愍其荒廢,起太學博士舍、内外講堂,諸生橫巷,為海内所集。
明帝時辟廱始成,欲毀太學,太尉趙熹以為太學、辟廱皆宜兼存,故并傳至今。
而頃者頹廢,至於園采刍牧之處。
宜更修繕,誘進後學。
"帝從之。
學者為酺立碑銘於學。
陽嘉元年,以太學新成,試明經下第者補弟子,增甲乙科員各十人。
除郡國耆儒九十人補郎、舍人。
左雄又奏召海内名儒為博士,使公卿子弟為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祿。
及汝南謝廉、河南趙建,年始十二,各能通經,雄并奏拜童子郎。
於是負書來學,雲集京師。
前漢成帝末,歲課甲科四十人、乙科二十人,今各增十人,則甲科五十人,乙科三十人,并丙科二十人為一百人。
自安帝覽政,薄於藝文,博士倚席不講,朋徒相視怠散,學舍頹敝。
順帝感翟酺之言,更修黉舍,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質帝本初元年,令郡國學明經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詣太學。
自大将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
歲滿課試,以高第五人補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
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屬、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經者各令随家法,其高第者上名牒,以次賞進。
梁太後诏:令大将軍以下,悉遣子入學,每歲辄於鄉射月一飨會之,以此為常
自是遊學增盛,至三萬馀生。
然章句漸疏,而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矣。
桓帝延熹五年,太學西門自壞。
襄楷上疏曰:"太學,天子教化之宮,其門無故自壞者,言文德将喪,教化廢也。
" 時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譏,汝南、南陽又有"畫諾"、"坐嘯"之謠。
因此流言轉入太學,諸生三萬馀人,郭林宗、賈偉節為之冠,并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
學中語曰:"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
"又渤海公族進階
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
牢修乃上書,誣告膺等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诽讪朝廷,疑亂風俗。
天子震怒,下郡國捕黨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收執膺等。
辭所連及,陳寔之徒二百馀人,書名三府,禁锢終身。
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結,海内希風之徒,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号。
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曰"八顧",曰"八及",曰"八廚",猶古之"八元"、"八恺"也。
東坡蘇氏《南安軍之學記》曰:"學莫盛於東漢,士數萬人,噓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節下之,三府辟召常出其口,其取士議政可謂近古。
然卒為黨锢之禍,何也?曰:此王政也。
王者不作,士自以其私意行之於下,其禍敗固宜。
" 建和初,诏:"諸學生言十六以上,比郡國明經試,次第上名。
高第十五人、上第十六人為郎中,中第十七人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為王家郎。
"永壽二年,诏複課試諸生,補郎、舍人。
其後複制:"學生滿二歲,試通二經者,補文學掌故;其不能通二經者,須後試複随輩試之,通二經者,亦得為文學掌故。
其已為文學掌故者,滿二歲,試能通三經者,擢其高第為太子舍人;其不得第者,後試複随輩試,第複高者亦得為太子舍人。
已為太子舍人,滿二歲,試能通四經者,推其高第為郎中;其不得第者,後試複随輩試,第複高者亦得為郎中。
滿二歲,試能通五經者,推其高第補吏,随才而用;其不得第者,後試複随輩試,第複高者亦得補吏。
" 其後綱紀隳紊,凡所選用,莫非情故,乃立三互法
靈帝熹平五年,試太學生年六十以上百馀人,徐郎中、太子舍人至王家郎、郡國文學吏。
黨人既誅,其高明善士多坐流廢。
諸博士試甲乙科,争第高下,更相告訟。
亦有私行金貨定蘭台添書經字,以合其私文。
熹平四年,靈帝乃诏諸儒正定《五經》,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
篆書,秦始皇使程邈所作。
隸書亦程邈所獻,主於徒隸,從簡易也)。
鴻都門學 初,靈帝好學,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諸生能為文賦者。
本頗以經術相招,後諸為尺牍及工書鳥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數十人。
侍中祭酒樂松、賈護,多引無行趨勢之徒,并待制鴻都門下,喜陳方俗、闾裡小事,帝甚悅之,待以不次之位。
蔡邕上封事言:"古者取士,必使諸侯歲貢。
孝武之時,郡舉孝廉,又有賢良、文學之選,於是名臣輩出,文武并興。
漢之得人,數路而已。
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康國理政,未有其能。
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經術,聽政馀日,觀省篇章,聊以遊意,當代博奕,非以教化取士之本。
而諸生競利,作者鼎沸。
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則連偶俗語,有類俳優;或竊成文,虛冒名氏。
臣每受诏於盛化門,差次錄第,其未及者,亦複随輩皆見拜擢。
既加之恩,難複收改,但守奉祿,於義已弘,不可複使理人及仕州郡。
昔孝宣會諸儒於石渠,章帝集學士於白虎,通經釋義,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
若乃小能小善,雖有可觀,孔子以為'緻遠則泥',君子故當志其大者。
"光和元年,遂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
其諸生皆敕州郡、三公舉用辟召,或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乃有封侯賜爵者。
士君子皆恥與為列焉。
後又诏中尚方為鴻都文學梁松、江覽等三十二人圖像立贊,以勸學者。
尚書楊球奏曰:"臣聞《傳》曰:'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後嗣何觀!'按松、覽等皆出於微篾,鬥筲小人,依憑世戚,附託權豪,俯眉承睫,徼進明時。
或獻賦一篇,或鳥篆盈簡,而位升郎中,形圖丹青。
亦有筆不點牍,辭不辯心,假手請字,妖僞百品,莫不被蒙殊恩,蟬蛻滓濁。
是以有識掩口,天下嗟歎。
臣聞圖象之設,以昭勸戒,欲令人君動鑒得失。
未聞孺子小人,詐作文頌,而可妄竊天官,垂象圖素者也。
今太學、東觀足以宣明聖化。
願罷鴻都之選,以消天下之謗。
"書奏不省。
先公曰:"鴻都門,漢宮門也。
太子保之廢,來曆與九卿朝臣俱詣鴻都門,證太子無過,即其所也。
太學,公學也;鴻都學,私學也。
學乃天下公,而以為人主私,可乎?是以士君子之欲與為列者則以為恥,公卿州郡之舉辟也,必敕書強之。
人心之公,豈可誣也。
雖然,有所由然也。
在昔明帝之朝,幸辟廱辯說,講白虎觀,稱制臨決也,先儒戴氏論曰:天下是非析於理,不析於勢,君子論學,無庸於挾貴為也。
天子之尊,群臣承望不及,是是非非,豈能盡斷於天下之理乎?明、章皆崇儒重道之君也,尊禮師傅,是正經義,豈不盡善盡美哉;明帝臨幸辟雍,自為辯說,已失人君之體矣;章帝患《五經》同異,博集諸儒會議白虎觀,天子稱制臨決,去聖久遠,《六經》殘阙,諸儒論難,前後異說,而欲以天子之尊臨,定是非於一言之間,難矣哉。
鴻都之興,蔡邕言之,以為章帝白虎釋義,其事優大。
彼靈帝之童心稚識,何足語此。
愚謂啟帝之私心者,往往自白虎觀之稱制臨決始。
" 按:靈帝之鴻都門學,即西都孝武時待诏金馬門之比也。
然武帝時,雖文學如司馬遷、相如、枚臯、東方朔輩,亦俱以俳優畜之,固未嘗任以要職。
而靈帝時,鴻都門學之士至有封侯賜爵者,士君子皆恥與為列,則其人品可知。
然當時太學諸生三萬馀人,其持危言核論,以激濁揚清自負者,誅戮禁锢,殆靡孑遺,而其在學授業者,至争第,相更告訟,無複廉恥。
且當時在仕路者,上自公卿,下至孝廉、茂材,皆西園諧價,獻修宮錢之人矣。
於鴻都學士乎何誅! 獻帝初平四年九月,試儒生四十馀人,上第即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
诏曰:"孔子歎學之不講,不講則所識日忘。
今耆儒年逾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事業。
結童入學,白首空歸,長安農野,永絕榮望,朕甚憫焉。
其依科罷者,聽為太子舍人
裹衣褰裳,當還故鄉。
聖主愍念,悉用補郎。
舍是布衣,被服元裳")。
" 十月,太學行禮,車駕幸永福城門,臨觀其儀。
賜博士以下各有差。
先公曰:"試士科選也,觀禮文字也,天下承平,行之可也。
是時奸兇亂朝,殺戮宰輔,諸侯據地,箋虐王臣,盜賊未平,道路不通,國家岌岌有危亡之形。
而獻帝方為此舉,何其不知務。
漢祚至此時,己如日薄桑榆,如人迫耄荒,乃不自哀,而哀耆儒之不遇邪?" 東漢以博士入官: 蔡茂 承宮 郎僟 曹褒 盧植 戴憑 歐陽歙 牟長 楊倫 魏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