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學校考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夫齊、魯之間於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
故漢興,然後諸儒始得修其經藝,講習大射、鄉飲之禮。
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為太常,諸生弟子共定者,鹹為選首,於是喟然歎興於學。
然尚有幹戈,平定四海,亦未遑暇庠序之事也。
孝惠、呂後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孝文時,頗徵用,然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後又好黃、老之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及今上即位,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自孔子後,公孫弘始以儒者得政),天子學士靡然鄉風矣。
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郁滞,乃請曰:"丞相、禦史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
婚姻者,居室之大倫(是時論學者尚知本如此)。
今禮廢樂崩,朕甚憫焉。
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
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裡之化,以廣賢材焉'。
此武帝制也。
而其建請之議,條畫之目,則公孫丞相實發之。
謹與太常臧、博士平(臧,孔臧。
平,博士之長也。
博士,太常之屬)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裡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内以及外。
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修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
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舊官為博士舊授徒之黉舍也。
至是官置弟子員,來者既衆,故因舊黉舍而興修之)。
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複其身。
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此太常所補也。
诏書既曰崇鄉裡之化,則太常所補弟子,不過取諸關中而已)。
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裡,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此郡國所擇也。
自好文學已下條目甚詳,而太常弟子止取儀狀端正者,蓋太常天子近臣,常以儒宗為之,任其選擇,不必立法也)。
一歲皆辄試(太常所補、郡國所擇,雖有兩途,至於受業一年而後試,則考察無二法也),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錯以文學為太常掌故。
應劭曰:"掌故六百石吏,主故事。
"按博士秩比六百,不應掌故秩反過之。
蓋應劭之誤);其高第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郎中,宿衛之臣,故具名籍以待上選也)。
即有秀才異等,辄以名聞(非常選也)。
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辄罷之,而請諸不稱者罰(諸不稱者,謂太常之謬選,博士之失教,及郡國之濫以充賦也)。
臣謹按诏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
小吏淺聞,不能究宣,無以名布谕下(欲為學者開入仕之路,故以宣布诏書為名,與三代賓興之意異矣。
此俗儒之所喜,而高士所不屑也)。
治禮掌故,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滞。
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内史、大行卒史(左内史後為左馮翊,右内史後為京兆尹、右扶風。
大行後為大鴻胪);比百石以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
先用誦多者,若不足,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掌故尊於文學掌故,即前所謂秩比二百石以上者也。
中二千石屬即左右内史、大行卒史也,大行中二千石,左右内史雖二千石亦通言之也),文學掌故補郡屬(文學掌故即博士弟子通一藝所補也。
郡屬即郡太守卒史也)、備員(既無誦多者,故選掌故彼善於此者以充數)。
請著功令(新立此條,請以著於功令。
功令,篇名,若今選舉令)。
他如律令(此外并如舊律令)。
"制曰:"可。
"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彬彬多文學之士矣(公卿多文學之士,而治效反少於前日,此太史公所歎也)。
先公曰:"按《漢書》此條有'博士弟子通一藝以上者補文學掌故缺',又有'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者補卒史',恐是兩樣人。
溫公《通鑒》析為二端,東萊《大事記》殊未明。
武帝崇儒興學隻是好名,當時文學布在州郡,極留滞,故弘請選用之為學官,而複補卒史及郡屬、備員,意輕可知。
" 竊詳此段自"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下"至"請諸不稱",是指白身受業而通一藝者。
自"擇其秩比二百石"至"補郡屬備員",是指已仕受業而通一藝者。
然白身通藝者可以為郎中,則其官反高(郎中秩比三百石),已仕通藝者隻可為左右内史、太守卒史,則其位反卑(佐史秩百石以下),殊不可曉。
考訂精詳者必能知之。
按西漢《公卿百官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
"秦焚《詩》、《書》,獨存博士官所職者,則猶令其司經籍。
然既曰通古今,則上必有所師承,下必有所傳授,故其徒實繁。
秦雖存其官而甚惡其徒,常設法誅滅之。
始皇使禦史案問諸生,傳相告引,至殺四百六十馀人。
又令冬種瓜骊山,實生,命博士諸生就視,為伏機,殺七百馀人。
二世時,又以陳勝起,召博士諸生議,坐以非所宜言者又數十人。
然則秦之於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試用之,蓋惟恐其不澌盡泯沒矣。
叔孫通面谀脫虎口而逃亡,孔甲持禮器發憤而事陳涉,有以也哉。
《儒林傳》:"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
" 師古曰:"射策者,謂為問難疑義,書之於策,量其大小,置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顯,有欲射者,随其所取而釋之,以知優劣。
射之言投射也。
" 按:此即後世糊名之意。
但糊名則是隐舉人之名以防囑托徇私,此則似是隐問難之條以防假手宿構,其欲示公一也。
張湯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
按:湯本傳:"上方鄉文學,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
湯雖文深意忌不專平,然得此聲譽。
而深刻吏多為爪牙用者,依於文學之士。
丞相弘數稱其美。
"夫《尚書》、《春秋》所言,豈有舞文巧诋、慘酷深刻如湯之為乎?今以上鄉文學,而令博士弟子以其所學附會緣飾之,則所謂廷尉卒史者,往往皆曲學阿世如公孫丞相之流耳。
狄山以博士稍持正論抗湯,則觸禍機矣。
賈山所謂"士修之於家而壞之於天子之廷",此語當為武帝發。
孝文則未嘗壞天下士也。
昭帝舉賢良文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
宣帝末,增倍之。
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皆複。
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為設員千人。
郡國置。
《五經》百石卒史。
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弟子少。
於是增弟子員三千人。
歲馀,複如故。
先公曰:"西漢博士隸太常,有周成均隸宗伯之意。
州有博士,郡有文學掾,《五經》之師,儒宮之官,長吏辟置,布列郡國,亦有黨庠遂序之意。
然有二失。
鄉裡學校人不升於太學,而補弟子員者自一項人(好文學、敬長上,儀狀端正);公卿弟子不養於太學,而任子盡隸光祿勳。
自有四科,考試殊塗異方,下之心術分裂不一,上之考察馳鹜不精。
" 哀帝時,置博士弟子,父母死,予甯三年(謂處家持喪服)。
按:學校禮義之地,博士弟子公卿之儲,則親喪而予甯持服宜也。
然漢時居官者實未嘗行喪禮。
薛宣後母死,弟修去官持服,宣謂修三年喪少能行者,由是兄弟不和。
翟方進母死,既葬三十六日,起視事,自以為身備漢相,不敢逾國家之制(注:即文帝遺诏所謂也)。
宣、方進皆為相封侯,猶不能舍去祿位,躬行三年之喪,而乃欲立此法以律從學幹祿之士乎? 陽朔二年,诏曰:"古之立太學,将以傳先王之業,流化於天下也。
儒林之官,四海淵源,宜皆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故謂之博士。
否則學者無述焉,為下所輕,非所以尊道德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丞相、禦史其與中二千石、二千石雜舉可充博士位者,使卓然可觀。
" 平帝時,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業如弟子,勿以為員(常員之外,更開此路)。
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兩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雲。
奏起明堂、辟廱、靈台,為學者築舍萬區。
班固《儒林傳贊》:"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馀年,傳業者浸盛,枝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馀萬言,大師衆至千馀人,蓋利祿之路然。
" 辟廱 武帝封泰山還,登明堂,兒寬上壽曰:"間者聖統廢絕,陛下發憤,祖立明堂、辟廱。
" 河間獻王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注:三雍,明堂、辟廱、靈台也)。
成帝時,犍為郡於水濱得古磬十六枚,劉向因是說上:"宜興辟廱,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遜之容,以風化天下。
"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議,會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廱,案行長安城南。
營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谥,及王莽為宰衡,欲耀衆庶,遂興辟廱,因以篡位。
按:據此說,則辟廱王莽時方立之。
武帝置博士弟子員,不過令其授學,而擇其通藝上第者擢用之,未嘗築宮以居之也。
然考兒寬所言與河間獻王對三雍宮之事,則似已立於武帝之時,何也?蓋古者明堂、辟廱共為一所。
蔡邕《明堂論》曰:"取其宗祀之清貌,則曰清廟。
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
取其尊崇,則曰太室。
取其向明,則曰明堂。
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
取其四面周水圓如璧,則曰辟廱。
異名而同事。
"
故漢興,然後諸儒始得修其經藝,講習大射、鄉飲之禮。
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為太常,諸生弟子共定者,鹹為選首,於是喟然歎興於學。
然尚有幹戈,平定四海,亦未遑暇庠序之事也。
孝惠、呂後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孝文時,頗徵用,然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後又好黃、老之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及今上即位,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
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郁滞,乃請曰:"丞相、禦史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
婚姻者,居室之大倫
今禮廢樂崩,朕甚憫焉。
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
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裡之化,以廣賢材焉'。
此武帝制也。
而其建請之議,條畫之目,則公孫丞相實發之。
謹與太常臧、博士平
平,博士之長也。
博士,太常之屬)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裡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内以及外。
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修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
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
至是官置弟子員,來者既衆,故因舊黉舍而興修之)。
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複其身。
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
诏書既曰崇鄉裡之化,則太常所補弟子,不過取諸關中而已)。
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裡,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
自好文學已下條目甚詳,而太常弟子止取儀狀端正者,蓋太常天子近臣,常以儒宗為之,任其選擇,不必立法也)。
一歲皆辄試
應劭曰:"掌故六百石吏,主故事。
"按博士秩比六百,不應掌故秩反過之。
蓋應劭之誤);其高第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
即有秀才異等,辄以名聞
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辄罷之,而請諸不稱者罰
臣謹按诏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
小吏淺聞,不能究宣,無以名布谕下
此俗儒之所喜,而高士所不屑也)。
治禮掌故,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滞。
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内史、大行卒史
大行後為大鴻胪);比百石以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
先用誦多者,若不足,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
中二千石屬即左右内史、大行卒史也,大行中二千石,左右内史雖二千石亦通言之也),文學掌故補郡屬
郡屬即郡太守卒史也)、備員
請著功令
功令,篇名,若今選舉令)。
他如律令
"制曰:"可。
"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彬彬多文學之士矣
先公曰:"按《漢書》此條有'博士弟子通一藝以上者補文學掌故缺',又有'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者補卒史',恐是兩樣人。
溫公《通鑒》析為二端,東萊《大事記》殊未明。
武帝崇儒興學隻是好名,當時文學布在州郡,極留滞,故弘請選用之為學官,而複補卒史及郡屬、備員,意輕可知。
" 竊詳此段自"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下"至"請諸不稱",是指白身受業而通一藝者。
自"擇其秩比二百石"至"補郡屬備員",是指已仕受業而通一藝者。
然白身通藝者可以為郎中,則其官反高
考訂精詳者必能知之。
按西漢《公卿百官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
"秦焚《詩》、《書》,獨存博士官所職者,則猶令其司經籍。
然既曰通古今,則上必有所師承,下必有所傳授,故其徒實繁。
秦雖存其官而甚惡其徒,常設法誅滅之。
始皇使禦史案問諸生,傳相告引,至殺四百六十馀人。
又令冬種瓜骊山,實生,命博士諸生就視,為伏機,殺七百馀人。
二世時,又以陳勝起,召博士諸生議,坐以非所宜言者又數十人。
然則秦之於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試用之,蓋惟恐其不澌盡泯沒矣。
叔孫通面谀脫虎口而逃亡,孔甲持禮器發憤而事陳涉,有以也哉。
《儒林傳》:"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
" 師古曰:"射策者,謂為問難疑義,書之於策,量其大小,置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顯,有欲射者,随其所取而釋之,以知優劣。
射之言投射也。
" 按:此即後世糊名之意。
但糊名則是隐舉人之名以防囑托徇私,此則似是隐問難之條以防假手宿構,其欲示公一也。
張湯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
按:湯本傳:"上方鄉文學,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
湯雖文深意忌不專平,然得此聲譽。
而深刻吏多為爪牙用者,依於文學之士。
丞相弘數稱其美。
"夫《尚書》、《春秋》所言,豈有舞文巧诋、慘酷深刻如湯之為乎?今以上鄉文學,而令博士弟子以其所學附會緣飾之,則所謂廷尉卒史者,往往皆曲學阿世如公孫丞相之流耳。
狄山以博士稍持正論抗湯,則觸禍機矣。
賈山所謂"士修之於家而壞之於天子之廷",此語當為武帝發。
孝文則未嘗壞天下士也。
昭帝舉賢良文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
宣帝末,增倍之。
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皆複。
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為設員千人。
郡國置。
《五經》百石卒史。
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弟子少。
於是增弟子員三千人。
歲馀,複如故。
先公曰:"西漢博士隸太常,有周成均隸宗伯之意。
州有博士,郡有文學掾,《五經》之師,儒宮之官,長吏辟置,布列郡國,亦有黨庠遂序之意。
然有二失。
鄉裡學校人不升於太學,而補弟子員者自一項人
自有四科,考試殊塗異方,下之心術分裂不一,上之考察馳鹜不精。
" 哀帝時,置博士弟子,父母死,予甯三年
按:學校禮義之地,博士弟子公卿之儲,則親喪而予甯持服宜也。
然漢時居官者實未嘗行喪禮。
薛宣後母死,弟修去官持服,宣謂修三年喪少能行者,由是兄弟不和。
翟方進母死,既葬三十六日,起視事,自以為身備漢相,不敢逾國家之制
宣、方進皆為相封侯,猶不能舍去祿位,躬行三年之喪,而乃欲立此法以律從學幹祿之士乎? 陽朔二年,诏曰:"古之立太學,将以傳先王之業,流化於天下也。
儒林之官,四海淵源,宜皆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故謂之博士。
否則學者無述焉,為下所輕,非所以尊道德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丞相、禦史其與中二千石、二千石雜舉可充博士位者,使卓然可觀。
" 平帝時,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業如弟子,勿以為員
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兩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雲。
奏起明堂、辟廱、靈台,為學者築舍萬區。
班固《儒林傳贊》:"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馀年,傳業者浸盛,枝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馀萬言,大師衆至千馀人,蓋利祿之路然。
" 辟廱 武帝封泰山還,登明堂,兒寬上壽曰:"間者聖統廢絕,陛下發憤,祖立明堂、辟廱。
" 河間獻王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
成帝時,犍為郡於水濱得古磬十六枚,劉向因是說上:"宜興辟廱,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遜之容,以風化天下。
"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議,會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廱,案行長安城南。
營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谥,及王莽為宰衡,欲耀衆庶,遂興辟廱,因以篡位。
按:據此說,則辟廱王莽時方立之。
武帝置博士弟子員,不過令其授學,而擇其通藝上第者擢用之,未嘗築宮以居之也。
然考兒寬所言與河間獻王對三雍宮之事,則似已立於武帝之時,何也?蓋古者明堂、辟廱共為一所。
蔡邕《明堂論》曰:"取其宗祀之清貌,則曰清廟。
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
取其尊崇,則曰太室。
取其向明,則曰明堂。
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
取其四面周水圓如璧,則曰辟廱。
異名而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