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學校考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太學
《王制》:"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
夏後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
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
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
虞庠在國之西郊(皆學名也。
異者,四代相變,或上西,或上東,或貴在國,或貴在郊。
上庠、右學,太學也,在西郊。
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
東序、東膠,亦太學,在國中王宮之東。
西序、虞庠,亦小學,西序在西郊,周立小學於西郊。
國老謂卿大夫緻仕者,庶老謂士及庶人在官者。
養國老者為太學,養庶老者為小學)。
" 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序,夏後氏之序也。
瞽宗,殷學也。
頖宮,周學也(庠之為言祥也,於以考禮詳事,魯謂之米廪,虞帝上孝,令藏粢盛之委焉。
序,次序王事也。
瞽宗,樂師,瞽蒙之所宗也,古者有道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於此祭之。
頖之為言班也,於此班政教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校、序、庠皆鄉學;學,國學也。
共之,無異名也)。
《禮書》曰:"四代之學,虞則上庠、下庠,夏則東序、西序,商則右學、左學,周則東膠、虞庠,而周則又有辟廱、成均、瞽宗之名。
則上庠、東序、右學、東膠,太學也,故國老於之養焉;下庠、西序、左學、虞庠,小學也,故庶老於之養焉。
《記》曰:'天子設四學。
'蓋周之制也。
周之辟廱即成均也,東膠即東序也,瞽宗即右學也,蓋以其明之以法、和之以道則曰辟廱(鄭氏釋《王制》謂:"辟,明也。
廱,和也,所以明和天下。
"毛氏釋《詩》謂:"水旋邱如璧以節觀者,故曰辟廱。
"孔穎達曰:"《禮》注解其義,《詩》注解其形"),以其成其虧、均其過不及則曰成均,以習射事則曰序,以糾德行則曰膠,以樂祖在焉則曰瞽宗,以居右焉則曰右學。
蓋周之學,成均居中,其左東序,其右瞽宗,此太學也;虞庠在國之西郊,小學也。
《記》曰:'天子視學,命有司行事,祭先聖先師焉。
卒事,遂適東序,設三老、五更之席。
'又曰:'食三老、五更於太學,所以教諸侯之弟。
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
'夫天子視學,則成均也。
命有司行事,祭先聖先師焉,即祀先賢於西學也,祀先賢於西學,則祭於瞽宗也。
有司卒事,適東序,設三老、五更之席,即養國老於東膠也,養國老於東膠,即食三老、五更於太學也。
然則商之右學,則周謂之西學,亦謂之瞽宗;夏之東序,在周謂之東膠,亦謂之太學。
蓋夏學上東而下西,商學下右而上左,周之所存,特其上者耳。
則右學、東序,蓋與成均并建於一邱之上而己。
由是觀之,成均頒學政,右學祀樂祖,東序養老、更,右學、東序不特存其制而己。
又因其所上之方而位之也。
夫諸侯之學,小學在内,太學在外,故《王制》言'小學則公宮南之左,太學在郊。
'以其選士由内以升於外,然後達於京故也。
天子之學,小學居外,太學居内,故《文王世子》言'凡語於郊,然後於成均,取爵於上尊。
'以其選士由外以升於内,然後達於朝故也。
" 江陵項氏《松滋縣學記》曰:"學制之可見於書者自五帝始,其名曰成均。
說者曰:以成性也。
然則有民斯可教,有教斯可學,自開辟則既然矣。
有虞氏始即學以藏粢而命之曰庠,又曰米廪,則自其孝養之心發之也。
夏後氏以射造士,如《行葦》、《矍相》之所言,而命之曰序,則以檢其行也。
商人以樂造士,如夔與《大司樂》所言,而命之曰學,又曰瞽宗,則以成其德也。
學之音則校,校之義則教也,蓋仿於商人。
先王之所以教者備矣。
周人脩而兼用之,内即近郊并建四學,虞庠在其北,夏序在其東,商校在西,當代之學居中南面,而三學環之,命之曰膠,又曰辟廱。
郊言其地,璧言其象,皆古人假借字也。
其外亦以四學之制,參而行之。
凡侯國皆立當代之學,而損其制,曰泮宮,凡鄉皆立虞庠,凡州皆立夏序,凡黨皆立商校,於是四代之學達於天下。
夫人而習聞之,故今百家所記,參錯不同者無他,皆即周制雜指而互言之也。
" 司徒脩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齊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養耆老以緻孝,恤孤獨以逮不足,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绌惡(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
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
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别、度、量、數、制)。
命鄉簡不率教者以告。
耆老皆朝於庠,元日習射上功,習鄉上齒,大司徒率國之俊士與執事焉(朝猶會也。
此庠謂鄉學也。
鄉謂飲酒也。
将習禮以化之)。
不變,命國之右鄉,簡不率教者移之左;命國之左鄉,簡不率教者移之右,如初禮(中年考校而又不變,則使轉徙其居也)。
不變,移之郊,如初禮(郊,鄉界之外)。
不變,移之遂(遠郊之外),如初禮。
不變,屏之遠方,終身不齒。
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移居於司徒也。
秀士,鄉大夫所考有德行、道藝者)。
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可使習禮者。
學,太學)。
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鄉,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不征,不給其徭役。
造,成也,能習禮則為成士。
正義雲:"此徭役者,供學及司徒細碎之徭役。
")樂正從四術,立四教(即詩、書、禮、樂),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之以禮、樂,冬夏教之以詩、書。
王太子,王子,群後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
凡入學以齒。
将出學,小胥、大胥、小樂正,簡不帥教者以告於大樂正,大樂正以告於王(此所簡者,謂王太子,王子,群後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
大胥、小胥皆樂官屬也。
出學,謂九年大成學止也),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學。
不變,王親視學(亦習禮以化之。
不變,王親臨,重棄賢者子孫。
此習禮皆於大學也)。
不變,王三日不舉(去食樂),屏之遠方,西方曰棘,東方曰寄(棘,逼也。
逼寄於夷戎。
不屏於南北,謂其太遠),終身不齒。
《禮書》曰:"鄉簡不率教者,至於四不變然後屏之,小樂正簡國子之不帥教,止於二不變則屏之者,先王以匹庶之家為易治,膏粱之性為難化。
以其易治,故鄉遂之所考,常在三年大比之時。
以其難化,故國子之出學,常在九年大成之後。
三年而考,故必在於四不變,然後屏之。
九年而簡,則雖二不變,屏之可也。
古之學政,其輕者有觥撻,其重者不過屏斥而己。
若夫萬民之不服教,其附於刑者歸於士。
" 又曰:"秀於一鄉者謂之秀士,中於所選謂之選士,俊士以其德之敏也,造士以其材之成也,進士以其将進而用之也。
選士升於司徒而不征於鄉,俊士升於學而不征於司徒。
俊士亦謂之造士,蓋學至於此,材成德敏,非可一名命之也。
《傳》曰:'十人曰選,百人曰俊。
'此論其大緻然也。
古之六卿,其分職也未嘗不通,其聯事也未嘗不分。
司徒掌邦教,司馬掌邦政,未嘗不分也。
有發則司徒教士以車甲,升造士則司馬辯論官材,未嘗不通也。
《周官》大司馬之屬司士曰:'以德诏爵'。
此司馬辯論官材之謂也。
" 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移名於司馬。
進士,可進受爵祿也)。
司馬辯論官材(辯其論,官其材,觀其所長也),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
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
師氏掌以媺诏王(媺音美)。
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子弟(教之使識舊事。
中,中禮者。
失,失禮者)。
凡國之貴遊子弟學焉。
保氏掌谏王惡,而養國子以道。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均,調也。
樂師主調其音,大司樂主受此成事以調之樂。
董仲舒雲:成均,五帝之學)。
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祭於學宮中)。
大胥掌學士之版,以待緻諸子(學士,謂卿大夫諸子學舞者。
版,籍也,今時鄉戶籍,世謂之戶版。
大胥主此籍,以待當召聚學舞者。
卿大夫之諸子,則按此籍以召之)。
春入學,舍菜、合舞。
秋頒學,合聲(春使之學,秋頒其材藝所為。
合聲亦等其曲折,使應節奏)。
《文王世子》:凡學(戶孝反,教也)世子及學士必時(學士,謂司徒論俊選所升於學者)。
春夏學幹戈,秋冬學羽籲,皆於東序(幹戈,萬舞,象武也,用動作之時學之。
籲舞,象文也,用安靜之時以學之)。
小樂正學幹,大胥贊之;籲師學戈,籲師丞贊之(四人皆樂官之屬,通職,秋冬亦學以羽籲。
小樂正,樂師也,《周禮》樂師掌國學之政,教國子小舞。
大胥所掌見上。
籲師掌教國子舞羽吹籲。
《疏》曰:"此經雜,多有諸侯之禮,故謂之大樂正、小樂正也。
小舞即年幼小時教之舞,其舞即帗舞、羽舞、皇舞、耗舞、幹舞、人舞也。
《周禮》唯有籲師,此雲籲師丞者,或諸侯之禮,或異代之法)。
胥鼓《南》(《南》,南夷之樂。
胥掌以大樂之會正舞位,旄人教夷樂則以鼓節之)。
春誦、夏弦,大師诏之瞽宗。
秋學禮,執禮者诏之。
冬讀書,典書者诏之。
禮在瞽宗,書在上庠
夏後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
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
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
虞庠在國之西郊
異者,四代相變,或上西,或上東,或貴在國,或貴在郊。
上庠、右學,太學也,在西郊。
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
東序、東膠,亦太學,在國中王宮之東。
西序、虞庠,亦小學,西序在西郊,周立小學於西郊。
國老謂卿大夫緻仕者,庶老謂士及庶人在官者。
養國老者為太學,養庶老者為小學)。
" 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序,夏後氏之序也。
瞽宗,殷學也。
頖宮,周學也
序,次序王事也。
瞽宗,樂師,瞽蒙之所宗也,古者有道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於此祭之。
頖之為言班也,於此班政教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共之,無異名也)。
《禮書》曰:"四代之學,虞則上庠、下庠,夏則東序、西序,商則右學、左學,周則東膠、虞庠,而周則又有辟廱、成均、瞽宗之名。
則上庠、東序、右學、東膠,太學也,故國老於之養焉;下庠、西序、左學、虞庠,小學也,故庶老於之養焉。
《記》曰:'天子設四學。
'蓋周之制也。
周之辟廱即成均也,東膠即東序也,瞽宗即右學也,蓋以其明之以法、和之以道則曰辟廱
廱,和也,所以明和天下。
"毛氏釋《詩》謂:"水旋邱如璧以節觀者,故曰辟廱。
"孔穎達曰:"《禮》注解其義,《詩》注解其形"),以其成其虧、均其過不及則曰成均,以習射事則曰序,以糾德行則曰膠,以樂祖在焉則曰瞽宗,以居右焉則曰右學。
蓋周之學,成均居中,其左東序,其右瞽宗,此太學也;虞庠在國之西郊,小學也。
《記》曰:'天子視學,命有司行事,祭先聖先師焉。
卒事,遂適東序,設三老、五更之席。
'又曰:'食三老、五更於太學,所以教諸侯之弟。
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
'夫天子視學,則成均也。
命有司行事,祭先聖先師焉,即祀先賢於西學也,祀先賢於西學,則祭於瞽宗也。
有司卒事,適東序,設三老、五更之席,即養國老於東膠也,養國老於東膠,即食三老、五更於太學也。
然則商之右學,則周謂之西學,亦謂之瞽宗;夏之東序,在周謂之東膠,亦謂之太學。
蓋夏學上東而下西,商學下右而上左,周之所存,特其上者耳。
則右學、東序,蓋與成均并建於一邱之上而己。
由是觀之,成均頒學政,右學祀樂祖,東序養老、更,右學、東序不特存其制而己。
又因其所上之方而位之也。
夫諸侯之學,小學在内,太學在外,故《王制》言'小學則公宮南之左,太學在郊。
'以其選士由内以升於外,然後達於京故也。
天子之學,小學居外,太學居内,故《文王世子》言'凡語於郊,然後於成均,取爵於上尊。
'以其選士由外以升於内,然後達於朝故也。
" 江陵項氏《松滋縣學記》曰:"學制之可見於書者自五帝始,其名曰成均。
說者曰:以成性也。
然則有民斯可教,有教斯可學,自開辟則既然矣。
有虞氏始即學以藏粢而命之曰庠,又曰米廪,則自其孝養之心發之也。
夏後氏以射造士,如《行葦》、《矍相》之所言,而命之曰序,則以檢其行也。
商人以樂造士,如夔與《大司樂》所言,而命之曰學,又曰瞽宗,則以成其德也。
學之音則校,校之義則教也,蓋仿於商人。
先王之所以教者備矣。
周人脩而兼用之,内即近郊并建四學,虞庠在其北,夏序在其東,商校在西,當代之學居中南面,而三學環之,命之曰膠,又曰辟廱。
郊言其地,璧言其象,皆古人假借字也。
其外亦以四學之制,參而行之。
凡侯國皆立當代之學,而損其制,曰泮宮,凡鄉皆立虞庠,凡州皆立夏序,凡黨皆立商校,於是四代之學達於天下。
夫人而習聞之,故今百家所記,參錯不同者無他,皆即周制雜指而互言之也。
" 司徒脩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齊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養耆老以緻孝,恤孤獨以逮不足,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绌惡
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
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别、度、量、數、制)。
命鄉簡不率教者以告。
耆老皆朝於庠,元日習射上功,習鄉上齒,大司徒率國之俊士與執事焉
此庠謂鄉學也。
鄉謂飲酒也。
将習禮以化之)。
不變,命國之右鄉,簡不率教者移之左;命國之左鄉,簡不率教者移之右,如初禮
不變,移之郊,如初禮
不變,移之遂
不變,屏之遠方,終身不齒。
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
秀士,鄉大夫所考有德行、道藝者)。
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
學,太學)。
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鄉,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
造,成也,能習禮則為成士。
正義雲:"此徭役者,供學及司徒細碎之徭役。
")樂正從四術,立四教
王太子,王子,群後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
凡入學以齒。
将出學,小胥、大胥、小樂正,簡不帥教者以告於大樂正,大樂正以告於王
大胥、小胥皆樂官屬也。
出學,謂九年大成學止也),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學。
不變,王親視學
不變,王親臨,重棄賢者子孫。
此習禮皆於大學也)。
不變,王三日不舉
逼寄於夷戎。
不屏於南北,謂其太遠),終身不齒。
《禮書》曰:"鄉簡不率教者,至於四不變然後屏之,小樂正簡國子之不帥教,止於二不變則屏之者,先王以匹庶之家為易治,膏粱之性為難化。
以其易治,故鄉遂之所考,常在三年大比之時。
以其難化,故國子之出學,常在九年大成之後。
三年而考,故必在於四不變,然後屏之。
九年而簡,則雖二不變,屏之可也。
古之學政,其輕者有觥撻,其重者不過屏斥而己。
若夫萬民之不服教,其附於刑者歸於士。
" 又曰:"秀於一鄉者謂之秀士,中於所選謂之選士,俊士以其德之敏也,造士以其材之成也,進士以其将進而用之也。
選士升於司徒而不征於鄉,俊士升於學而不征於司徒。
俊士亦謂之造士,蓋學至於此,材成德敏,非可一名命之也。
《傳》曰:'十人曰選,百人曰俊。
'此論其大緻然也。
古之六卿,其分職也未嘗不通,其聯事也未嘗不分。
司徒掌邦教,司馬掌邦政,未嘗不分也。
有發則司徒教士以車甲,升造士則司馬辯論官材,未嘗不通也。
《周官》大司馬之屬司士曰:'以德诏爵'。
此司馬辯論官材之謂也。
" 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
進士,可進受爵祿也)。
司馬辯論官材
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
師氏掌以媺诏王
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子弟
中,中禮者。
失,失禮者)。
凡國之貴遊子弟學焉。
保氏掌谏王惡,而養國子以道。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
樂師主調其音,大司樂主受此成事以調之樂。
董仲舒雲:成均,五帝之學)。
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大胥掌學士之版,以待緻諸子
版,籍也,今時鄉戶籍,世謂之戶版。
大胥主此籍,以待當召聚學舞者。
卿大夫之諸子,則按此籍以召之)。
春入學,舍菜、合舞。
秋頒學,合聲
合聲亦等其曲折,使應節奏)。
《文王世子》:凡學
春夏學幹戈,秋冬學羽籲,皆於東序
籲舞,象文也,用安靜之時以學之)。
小樂正學幹,大胥贊之;籲師學戈,籲師丞贊之
小樂正,樂師也,《周禮》樂師掌國學之政,教國子小舞。
大胥所掌見上。
籲師掌教國子舞羽吹籲。
《疏》曰:"此經雜,多有諸侯之禮,故謂之大樂正、小樂正也。
小舞即年幼小時教之舞,其舞即帗舞、羽舞、皇舞、耗舞、幹舞、人舞也。
《周禮》唯有籲師,此雲籲師丞者,或諸侯之禮,或異代之法)。
胥鼓《南》
胥掌以大樂之會正舞位,旄人教夷樂則以鼓節之)。
春誦、夏弦,大師诏之瞽宗。
秋學禮,執禮者诏之。
冬讀書,典書者诏之。
禮在瞽宗,書在上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