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五十一 狐五
關燈
小
中
大
屬家。
賦稅交待完畢,又回東京,與蕭氏結婚。
蕭氏常常稱呼李黁是野狐狸的女婿,李黁也沒說什麼。
一天晚上,李黁和蕭氏拉着手一起回到屋說笑玩鬧,又說起野狐婿,忽然聽見堂屋前有人聲。
李黁問是誰夜裡跑來了,回答說:“你難道不認識鄭四娘了嗎?”李黁平時就懷念她,聽了她的話,一下子高興地跳起來問:“你是鬼呢還是人呢?”回答說是鬼,想接近卻做不到。
鄭四娘接着對李黁說:“人道和神道不一樣,你的妻子為什麼多次地罵我呢?況且我生的兒子,寄養在遠方的親屬家,那些人都說是狐狸生的,不給他穿的和吃的,難道不想念他嗎?應該早點接回來撫養,我在九泉下也沒有遺憾了。
如果蕭氏說起話來就侮辱我,又不收養我的兒子,必将給你帶來災禍。
”說完就不見了。
蕭氏于是不敢再說野狐婿的事。
唐代天寶年間的後期,孩子有十多歲,一點沒毛病。
李揆 唐丞相李揆,乾元初,為中書舍人。
嘗一日退朝歸,見一白狐在庭中搗練石上,命侍童逐之,已亡見矣。
時有客于揆門者,因話其事,客曰:“此祥符也,某敢賀。
”至明日,果選禮部侍郎。
(出《宣室志》) 唐代的丞相李揆,在乾元初年,做中書舍人。
曾有一天退朝回家,看見一隻白狐狸坐在庭院中間的捶衣石上,就命令僮仆趕走它,忽然不見了。
這時李揆家正有一個客人,與客人說了這件事。
客人說:“這是吉祥的兆頭,我向您祝賀。
”到了第二天,果然提拔為禮部侍郎。
宋溥 宋溥者,唐大曆中,為長城尉。
自言幼時,與其黨暝扱野狐,數夜不獲。
後因月夕,複為其事。
見一鬼戴笠騎狐,唱《獨盤子》,至扱所。
狐欲入扱,鬼乃以手搭狐頰,因而複回。
如是數四。
其後夕,溥複下扱伺之,鬼又乘狐,兩小鬼引前,往來報所。
溥等無所獲而止。
有談衆者亦雲,幼時下報,忽見一老人扶杖至己所止樹下,仰問樹上是何人物。
衆時尚小,甚惶懼,其兄因怒罵雲:“老野狐,何敢如此?”下樹逐之,狐遂變走。
(出《廣異記》) 宋溥,在唐代大曆年間,官職是長城尉。
自己說幼年時候,與他的同伴晚上去捉野狐狸,好幾天晚上也沒捉到。
後來的一個月明之夜,又去捉狐狸。
看見一鬼戴着鬥笠騎着狐狸,唱着獨盤子曲調,走到放套子的地方。
狐狸想進套子,鬼就用手搭在狐狸的臉頰上,不讓進,因此又回頭走,象這樣走了好幾次。
那以後的一個晚上,宋溥又下套子等狐狸來。
鬼又騎着狐狸,兩個小鬼在前面領路,在套子的周圍來來往往。
宋溥等人沒捉到狐狸就再不捉了。
有個叫談衆的人也說,幼年時下套子,忽然看見一個老頭拄着拐杖走到自己藏身的樹下,仰起頭問樹上藏的是什麼人,談衆那時還小,很害怕,他的哥哥接着生氣地罵道:“老野狐狸,怎麼敢如此戲耍!”下樹去追趕老頭,老頭就變成狐狸跑了。
僧晏通 晉州長甯縣有沙門晏通修頭陀法,将夜,則必就叢林亂冢寓宿焉。
雖風雨露雪,其操不易;雖魑魅魍魉,其心不搖。
月夜,栖于道邊積骸之左,忽有妖狐踉跄而至。
初不虞晏通在樹影也,乃取髑髅安于其首,遂搖動之,倘振落者,即不再顧,因别選焉。
不四五,遂得其一,岌然而綴。
乃褰撷木葉草花,障蔽形體,随其顧盼,即成衣服。
須臾,化作婦人,綽約而去。
乃于道右,以伺行人。
俄有促馬南來者,妖狐遙聞,則恸哭于路。
過者駐騎問之,遂對曰:“我歌人也,随夫入奏。
今曉夫為盜殺,掠去其财。
伶俜孤遠,思願北歸,無由緻。
脫能收采,當誓微軀,以執婢役。
”過者易定軍人也,即下馬熟視,悅其都冶,詞意叮咛,便以後乘挈行焉。
晏通遽出謂曰:“此妖狐也,君何容易?”因舉錫杖叩狐腦,髑髅應手即墜,遂複形而竄焉。
(出《集異記》。
明抄本作出《纂異記》) 晉州的長甯縣有個和尚叫晏通,修煉頭陀法。
天将黑時,就一定到叢林裡的亂墳中睡覺。
即使是刮風下雨降露下雪,他的作法也不改變。
即使遇上妖魔鬼怪,他的決心也不動搖。
一個月明之夜,他睡在道邊屍骨堆的東面,忽然有隻狐妖踉跄着走來。
開始時并沒有料到晏通在樹蔭下睡覺。
就拿起一個死人頭骨套在頭上,就搖起頭來,如果振動掉了,就不用,接着再另外挑選,試了四五個,才選中一個高高地戴在頭上。
又采摘樹葉和花草,遮蓋形體,随着它左看右看,就變成了衣服。
一會,變成一個婦女,姿态柔美地走了,站在路的西邊,等候過路的人。
不久有個急忙騎馬從南邊來的人,狐妖遠遠地就聽到了,就在路邊上痛哭起來。
過路的人停下來問她,于是回答說:“我是個歌女,跟着丈夫去演奏,今天早晨丈夫被強盜殺了,搶走了錢财,孤伶伶地遠離家鄉,心裡想往北走回家去,又沒有辦法回去。
如果你能收留我,我一定以微賤之身做你的奴仆。
”過路的人是易定地方的軍人,就下馬仔細地看她,喜歡她的漂亮和妖豔,說的話也很誠懇,就讓她坐在他的身後要帶着她走。
晏通突然地出來對軍人說:“她是個狐妖,你太容易受騙了!”接着舉起錫杖敲打狐狸的頭,人頭骨随手就掉下來,就恢複狐狸的原形逃走了。
賦稅交待完畢,又回東京,與蕭氏結婚。
蕭氏常常稱呼李黁是野狐狸的女婿,李黁也沒說什麼。
一天晚上,李黁和蕭氏拉着手一起回到屋說笑玩鬧,又說起野狐婿,忽然聽見堂屋前有人聲。
李黁問是誰夜裡跑來了,回答說:“你難道不認識鄭四娘了嗎?”李黁平時就懷念她,聽了她的話,一下子高興地跳起來問:“你是鬼呢還是人呢?”回答說是鬼,想接近卻做不到。
鄭四娘接着對李黁說:“人道和神道不一樣,你的妻子為什麼多次地罵我呢?況且我生的兒子,寄養在遠方的親屬家,那些人都說是狐狸生的,不給他穿的和吃的,難道不想念他嗎?應該早點接回來撫養,我在九泉下也沒有遺憾了。
如果蕭氏說起話來就侮辱我,又不收養我的兒子,必将給你帶來災禍。
”說完就不見了。
蕭氏于是不敢再說野狐婿的事。
唐代天寶年間的後期,孩子有十多歲,一點沒毛病。
李揆 唐丞相李揆,乾元初,為中書舍人。
嘗一日退朝歸,見一白狐在庭中搗練石上,命侍童逐之,已亡見矣。
時有客于揆門者,因話其事,客曰:“此祥符也,某敢賀。
”至明日,果選禮部侍郎。
(出《宣室志》) 唐代的丞相李揆,在乾元初年,做中書舍人。
曾有一天退朝回家,看見一隻白狐狸坐在庭院中間的捶衣石上,就命令僮仆趕走它,忽然不見了。
這時李揆家正有一個客人,與客人說了這件事。
客人說:“這是吉祥的兆頭,我向您祝賀。
”到了第二天,果然提拔為禮部侍郎。
宋溥 宋溥者,唐大曆中,為長城尉。
自言幼時,與其黨暝扱野狐,數夜不獲。
後因月夕,複為其事。
見一鬼戴笠騎狐,唱《獨盤子》,至扱所。
狐欲入扱,鬼乃以手搭狐頰,因而複回。
如是數四。
其後夕,溥複下扱伺之,鬼又乘狐,兩小鬼引前,往來報所。
溥等無所獲而止。
有談衆者亦雲,幼時下報,忽見一老人扶杖至己所止樹下,仰問樹上是何人物。
衆時尚小,甚惶懼,其兄因怒罵雲:“老野狐,何敢如此?”下樹逐之,狐遂變走。
(出《廣異記》) 宋溥,在唐代大曆年間,官職是長城尉。
自己說幼年時候,與他的同伴晚上去捉野狐狸,好幾天晚上也沒捉到。
後來的一個月明之夜,又去捉狐狸。
看見一鬼戴着鬥笠騎着狐狸,唱着獨盤子曲調,走到放套子的地方。
狐狸想進套子,鬼就用手搭在狐狸的臉頰上,不讓進,因此又回頭走,象這樣走了好幾次。
那以後的一個晚上,宋溥又下套子等狐狸來。
鬼又騎着狐狸,兩個小鬼在前面領路,在套子的周圍來來往往。
宋溥等人沒捉到狐狸就再不捉了。
有個叫談衆的人也說,幼年時下套子,忽然看見一個老頭拄着拐杖走到自己藏身的樹下,仰起頭問樹上藏的是什麼人,談衆那時還小,很害怕,他的哥哥接着生氣地罵道:“老野狐狸,怎麼敢如此戲耍!”下樹去追趕老頭,老頭就變成狐狸跑了。
僧晏通 晉州長甯縣有沙門晏通修頭陀法,将夜,則必就叢林亂冢寓宿焉。
雖風雨露雪,其操不易;雖魑魅魍魉,其心不搖。
月夜,栖于道邊積骸之左,忽有妖狐踉跄而至。
初不虞晏通在樹影也,乃取髑髅安于其首,遂搖動之,倘振落者,即不再顧,因别選焉。
不四五,遂得其一,岌然而綴。
乃褰撷木葉草花,障蔽形體,随其顧盼,即成衣服。
須臾,化作婦人,綽約而去。
乃于道右,以伺行人。
俄有促馬南來者,妖狐遙聞,則恸哭于路。
過者駐騎問之,遂對曰:“我歌人也,随夫入奏。
今曉夫為盜殺,掠去其财。
伶俜孤遠,思願北歸,無由緻。
脫能收采,當誓微軀,以執婢役。
”過者易定軍人也,即下馬熟視,悅其都冶,詞意叮咛,便以後乘挈行焉。
晏通遽出謂曰:“此妖狐也,君何容易?”因舉錫杖叩狐腦,髑髅應手即墜,遂複形而竄焉。
(出《集異記》。
明抄本作出《纂異記》) 晉州的長甯縣有個和尚叫晏通,修煉頭陀法。
天将黑時,就一定到叢林裡的亂墳中睡覺。
即使是刮風下雨降露下雪,他的作法也不改變。
即使遇上妖魔鬼怪,他的決心也不動搖。
一個月明之夜,他睡在道邊屍骨堆的東面,忽然有隻狐妖踉跄着走來。
開始時并沒有料到晏通在樹蔭下睡覺。
就拿起一個死人頭骨套在頭上,就搖起頭來,如果振動掉了,就不用,接着再另外挑選,試了四五個,才選中一個高高地戴在頭上。
又采摘樹葉和花草,遮蓋形體,随着它左看右看,就變成了衣服。
一會,變成一個婦女,姿态柔美地走了,站在路的西邊,等候過路的人。
不久有個急忙騎馬從南邊來的人,狐妖遠遠地就聽到了,就在路邊上痛哭起來。
過路的人停下來問她,于是回答說:“我是個歌女,跟着丈夫去演奏,今天早晨丈夫被強盜殺了,搶走了錢财,孤伶伶地遠離家鄉,心裡想往北走回家去,又沒有辦法回去。
如果你能收留我,我一定以微賤之身做你的奴仆。
”過路的人是易定地方的軍人,就下馬仔細地看她,喜歡她的漂亮和妖豔,說的話也很誠懇,就讓她坐在他的身後要帶着她走。
晏通突然地出來對軍人說:“她是個狐妖,你太容易受騙了!”接着舉起錫杖敲打狐狸的頭,人頭骨随手就掉下來,就恢複狐狸的原形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