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脹
關燈
小
中
大
腫脹有二:一因于水,水氣停蓄于肌膚或髒腑,因而肌膚浮腫,肚腹膨脹也。
其色鮮明潤澤,其皮光薄,(甚則如水晶。
)其肉腐,其身重,其腫不速,每自下而上,腫有分界,按其手足上,如糟如泥,成窟不起。
(按而散之,猝不能聚也。
肢體如是,腹未必然。
以腹中氣盛水多,水挾氣能鼓起也。
)一因于氣,氣熱壅滞作脹,(所謂諸腹脹大,皆屬于熱也。
)或氣寒不運作脹,(所謂胃寒則脹,髒寒生滿病也。
)或氣實作脹,(實者,邪氣實也。
如氣因痰食蟲血,七情郁滞,而壅盛作脹,所謂脾氣實則腹脹,胃氣實則脹也。
)或氣虛作脹。
(虛則不能運,所謂氣虛中滿,太陰虛則鼓脹也。
)其色蒼老,皮濃肉堅。
其脹或連胸脅,或倏然而脹者,陽性急速也。
或自上及下者,陽本乎上也。
或通身盡脹者,氣無不至也。
以手按之,随手即起者,如按氣囊也。
(兩足或有按之不能猝起者,以氣蒸成水,氣親上,水就下故也。
) 證既不同,施治亦異。
然水與氣本一物,(觀噓氣成水,蒸水成氣,可知矣。
)病常相兼,(水蓄氣必滞,氣郁水亦停。
)則治水當兼理氣,(氣行水自行。
)治氣當兼行水。
(水行氣亦通。
) 治水當分陰陽。
陰水,無火之水也,或益脾肺之陽,或補命門之火。
陽水,有火之水也,随火之所在而治之。
(少年縱酒,濕熱内蓄,最多此證。
) 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此屬陽水。
輕宜四磨飲(見氣),添磨生枳殼,兼進保和丸。
(見傷飲食。
)重則疏鑿飲子利之,以通為度。
(亦有雖煩渴,而大便已利者,宜用五苓加木通、大腹皮,以利小便。
五苓見傷濕。
) 遍身腫,不煩渴,大便自調,或溏洩,小便雖少而不赤澀,此屬陰水,宜實脾飲。
小便如常,至晚有微赤,卻無澀滞,亦屬陰也,不可遽補,木香流氣飲(見氣),繼進複元丹。
若大便不溏,氣息(息疑急)脹滿,宜四磨飲下黑錫丹。
(見呃逆。
) 陰水雖宜補陽,然小火不能勝大水,必先瀉去其水,乃用暖藥以補元氣。
陰水雖寒,久亦郁而成熱,寒本也,熱标耳。
《金匮》分五水,曰: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
風水,脈浮,骨節疼痛,(水流關節。
)或重而酸,(水在肌膚也。
)發熱無汗,惡風,(外感風邪)。
面目腫大,目下微腫如蠶,如新卧起狀,(目下屬太陰,又胃細筋散目下,土虛則水反克,循胃脈而上注也。
)頸脈動,(人迎脈也,水浮氣上逆,故動。
)時時咳,(水氣侵肺。
) 當發汗。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氣郁熱也。
)風氣相搏,風強(風多于熱也)則為瘾疹,身體為癢,癢為洩風,(言癢者,名為洩風也。
熱為風所閉,欲洩不得洩,故作癢。
)久為痂癞。
(即養成疠瘋。
以風熱久不散,郁而為濕,風熱濕相蒸生蟲,肌肉潰腐也。
)氣強則為水,(熱多而不得外洩,則蒸氣成水也。
)難以俯仰,(水浸淫于肌膚筋脈中也。
)風氣相擊,身體浮腫,汗出乃愈,此為風水。
(此句上有惡風則虛,句下有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之文,當是錯簡,删之。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湯主之。
(固表以散風水。
)腹痛加芍藥。
(加芍藥、甘草以調中。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惡風(汗出而惡風,則為表陽虛)加附子。
皮水,皮受水濕也。
脈浮,(水在皮膚故浮。
)腫,(濕邪從下受,故足跗浮腫。
)按之沒指,不惡風,(非風邪也。
)其腹如鼓,(如鼓,則非鼓也。
以水在皮膚,不在腹内,故外有脹形,而内無滿喘也。
)不渴,(在表故不渴。
)當發汗。
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
(獨有水而無風,故不惡風寒。
渴者,蓋皮水亦有淺深之分,深而近裡,亦足以抑遏陽氣,不化津液,故渴也。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防己茯苓湯主之。
裡水,(當根據《金鑒》作皮水。
)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正水,(腎髒之水自盛也。
)其腹如鼓,脈沉遲,喘。
(水泛于上,故喘。
) 石水,脈沉,腹滿不喘。
(陰盛結于少腹,如石之下沉也。
惟其下沉不上幹,故不喘。
) 黃汗,(汗出沾衣,如黃柏汁。
濕土為熱所蒸,故色黃如此。
)脈沉遲,身發熱,(濕滞陽氣不行,故郁而成熱。
)胸滿,四肢頭面腫,不愈,必緻癰膿。
(濕熱久而愈盛,氣血被其壅塞,而成癰膿。
) 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塞,
其色鮮明潤澤,其皮光薄,(甚則如水晶。
)其肉腐,其身重,其腫不速,每自下而上,腫有分界,按其手足上,如糟如泥,成窟不起。
(按而散之,猝不能聚也。
肢體如是,腹未必然。
以腹中氣盛水多,水挾氣能鼓起也。
)一因于氣,氣熱壅滞作脹,(所謂諸腹脹大,皆屬于熱也。
)或氣寒不運作脹,(所謂胃寒則脹,髒寒生滿病也。
)或氣實作脹,(實者,邪氣實也。
如氣因痰食蟲血,七情郁滞,而壅盛作脹,所謂脾氣實則腹脹,胃氣實則脹也。
)或氣虛作脹。
(虛則不能運,所謂氣虛中滿,太陰虛則鼓脹也。
)其色蒼老,皮濃肉堅。
其脹或連胸脅,或倏然而脹者,陽性急速也。
或自上及下者,陽本乎上也。
或通身盡脹者,氣無不至也。
以手按之,随手即起者,如按氣囊也。
(兩足或有按之不能猝起者,以氣蒸成水,氣親上,水就下故也。
) 證既不同,施治亦異。
然水與氣本一物,(觀噓氣成水,蒸水成氣,可知矣。
)病常相兼,(水蓄氣必滞,氣郁水亦停。
)則治水當兼理氣,(氣行水自行。
)治氣當兼行水。
(水行氣亦通。
) 治水當分陰陽。
陰水,無火之水也,或益脾肺之陽,或補命門之火。
陽水,有火之水也,随火之所在而治之。
(少年縱酒,濕熱内蓄,最多此證。
) 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此屬陽水。
輕宜四磨飲(見氣),添磨生枳殼,兼進保和丸。
(見傷飲食。
)重則疏鑿飲子利之,以通為度。
(亦有雖煩渴,而大便已利者,宜用五苓加木通、大腹皮,以利小便。
五苓見傷濕。
) 遍身腫,不煩渴,大便自調,或溏洩,小便雖少而不赤澀,此屬陰水,宜實脾飲。
小便如常,至晚有微赤,卻無澀滞,亦屬陰也,不可遽補,木香流氣飲(見氣),繼進複元丹。
若大便不溏,氣息(息疑急)脹滿,宜四磨飲下黑錫丹。
(見呃逆。
) 陰水雖宜補陽,然小火不能勝大水,必先瀉去其水,乃用暖藥以補元氣。
陰水雖寒,久亦郁而成熱,寒本也,熱标耳。
《金匮》分五水,曰: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
風水,脈浮,骨節疼痛,(水流關節。
)或重而酸,(水在肌膚也。
)發熱無汗,惡風,(外感風邪)。
面目腫大,目下微腫如蠶,如新卧起狀,(目下屬太陰,又胃細筋散目下,土虛則水反克,循胃脈而上注也。
)頸脈動,(人迎脈也,水浮氣上逆,故動。
)時時咳,(水氣侵肺。
) 當發汗。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氣郁熱也。
)風氣相搏,風強(風多于熱也)則為瘾疹,身體為癢,癢為洩風,(言癢者,名為洩風也。
熱為風所閉,欲洩不得洩,故作癢。
)久為痂癞。
(即養成疠瘋。
以風熱久不散,郁而為濕,風熱濕相蒸生蟲,肌肉潰腐也。
)氣強則為水,(熱多而不得外洩,則蒸氣成水也。
)難以俯仰,(水浸淫于肌膚筋脈中也。
)風氣相擊,身體浮腫,汗出乃愈,此為風水。
(此句上有惡風則虛,句下有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之文,當是錯簡,删之。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湯主之。
(固表以散風水。
)腹痛加芍藥。
(加芍藥、甘草以調中。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惡風(汗出而惡風,則為表陽虛)加附子。
皮水,皮受水濕也。
脈浮,(水在皮膚故浮。
)腫,(濕邪從下受,故足跗浮腫。
)按之沒指,不惡風,(非風邪也。
)其腹如鼓,(如鼓,則非鼓也。
以水在皮膚,不在腹内,故外有脹形,而内無滿喘也。
)不渴,(在表故不渴。
)當發汗。
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
(獨有水而無風,故不惡風寒。
渴者,蓋皮水亦有淺深之分,深而近裡,亦足以抑遏陽氣,不化津液,故渴也。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防己茯苓湯主之。
裡水,(當根據《金鑒》作皮水。
)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正水,(腎髒之水自盛也。
)其腹如鼓,脈沉遲,喘。
(水泛于上,故喘。
) 石水,脈沉,腹滿不喘。
(陰盛結于少腹,如石之下沉也。
惟其下沉不上幹,故不喘。
) 黃汗,(汗出沾衣,如黃柏汁。
濕土為熱所蒸,故色黃如此。
)脈沉遲,身發熱,(濕滞陽氣不行,故郁而成熱。
)胸滿,四肢頭面腫,不愈,必緻癰膿。
(濕熱久而愈盛,氣血被其壅塞,而成癰膿。
) 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塞,